《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浣溪沙》阅读答案范文精选

《浣溪沙》阅读答案范文精选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3分)(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

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

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

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

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

《摊声浣溪沙》阅读附答案

《摊声浣溪沙》阅读附答案

《摊声浣溪沙》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摊声浣溪沙
天雨新晴,孙使君宴客双石堂,遣官奴试小龙茶
毛滂
日照门前千万峰,睛飙先扫冻云空。

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

定国①精明过少壮,次公②烦碎本雍容。

听讼阴中③苔自绿,舞衣红。

【注】①定国,于定国,西汉人,官至丞相,为人清廉,裁决案件公允准确。

②次公,盖宽饶,西汉人,官为司隶,勤于职政,行清能高。

③听讼阴中:传说西周召公行巡乡邑,在甘棠树下审理诉讼案件,故有“听讼阴中”之说。

8.前人把这首词归为豪爽词,请结合词的开头两句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

(5分)
答:
9.下片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8.(5分)理由:①意境开阔:晴空万里,日照千峰,体现了阔大的意境。

②语言富有气概:“千万峰”数量众多,“扫”有席卷、涤荡的豪迈气概。

(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两点得5分)
9.(6分)①用典。

(1分)应用于定国、盖宽饶、召公等人的典故,涵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清廉公正、勤政能高的讴歌之情。

(2分)②借景抒怀。

(1分)孙使君治郡清平,民无讼事,所以庭中绿苔白生,委宛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治政能力的讴歌之情。

(2分)③即事抒怀。

(1分)“舞衣红”描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孙使君治政有方的讴歌之情。

(2分)(答对其中2点便可得满分)。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这首《浣溪沙》是李清照的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 “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二(1)“秀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好:“秀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如出水芙蓉,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2)此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热烈、大胆。

附注释1.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 一面:整个脸上。

6.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 韵:标致。

8.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摊破浣溪沙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②酝藉:同“蕴藉”。

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1.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4分)2.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赏析】: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

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

③垂白:老人。

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16.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16.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

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分析有误。

并非醉酒,只是眼神迷离似醉,好像喝醉之人的眼睛。

下阕主要写老人因久旱无食物充饥,只好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捣碎做成干粮充饥,展现的是老人生活的困难而非因久早逢雨而喜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上片“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主要写了麻叶因甘霖的滋润焕发着光泽,村庄里弥漫着煮蚕的香味,还听到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悦耳的谈笑声,展现的是农村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词人对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写年迈老人因没有食物充饥而不得不从还没有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做成干粮。

李璟《摊破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璟《摊破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词的上片写思妇手卷珠帘,登高望远,所见到重楼一片,风吹落花的春景,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悠思春恨。

B. 第二句“依前”即依旧如前之意,点明主人公春恨由来已久。

“锁”说明重楼紧闭,幽深寂寥,更添无限春愁。

C. “风里落花”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手法,借凋零的残红四处飞扬,无处归宿,表明主人公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思悠悠”道出了美人迟暮的伤感。

D. “青鸟不传云外信”借用西王母与汉武帝的典故,意指所思之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E.“丁香结”是丁香的花蕾,多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

词人将思妇比作雨中丁香,使人物形象凄楚动人,令人怜悯。

1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结尾两句“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6分)14. B E。

B项“锁”应为“笼罩”之意,形容春恨笼罩。

E项“将思妇比作雨中丁香”误,该句以“丁香”表明愁思,又用“空”“愁”直接抒情,突出思妇春愁之浓,并无比喻之意。

15.①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只见春水绿波浩荡奔流,连接天际。

(2分)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融情入景)。

(1分,答对其中任何一种手法即可得分)这两句作为全词结尾,将满心愁思融入到“回首”所见的现实春景中,使抒情达到高潮。

(1分)③运用比喻手法,以景喻情。

(1分)将人物心中浓浓的愁思比作流淌不尽的春水,化抽象为形象,使全词情感抒发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1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浣溪沙》阅读答案2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3分)(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

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

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

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8.“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
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整理
8.【参考答案】“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鸟不传云外信”。

(如答其它,酌情给分)(2分)
青鸟为传说中的信使,丁香在诗词中多喻指相思之
愁的郁结不散,可知“恨”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
到恋人的音信而生发的难解的相思之愁。

(3分)
9.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2分)词作以景语作结,
更添愁情。

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

(2分)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
流淌不尽的愁思,物化形象,愁入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