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①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简言之,文艺学即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③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艺学的三个分支⑴文学理论:指研究文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⑵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⑶文学史: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关系:①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②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③三者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品↙↘读者作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文学活动→构成论↙↘创作论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检验)。
●动态的、发展的。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总有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的,其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①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复杂的,多层次的)②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⑴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⑵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二.文学理论基本形态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①文学哲学②文学社会学③文学心理学④文学符号学⑤文学价值学⑥文学信息学⑦文学文化学。
2.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①文学作为人类的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概论

1、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代表人物,韦勒克和沃伦。
2、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进一步的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
4、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5、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6、客体即“自然”说:模仿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7、客体即“情感”说:代表人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的自然流露。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与他人。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斯达尔夫人说,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图尔斯泰。
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还有英国美学家克林伍德。
★论述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可以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的审“自己”。
文学概论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专管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点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近代文学类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管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4.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典型必须具有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7.文学意蕴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8.文学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9.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时间的过程。
特征: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10.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时间是一个叙述单位11.故事时间是指股市发生的自燃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2.视角是作品中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将聚焦点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裹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

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
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
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
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三种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概论pdf

文论十讲提纲文学概论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言和语境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文学的特性包括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文学作品由主题、情节、角色、语言、结构和背景等元素构成。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情节是角色行动的发展过程;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结构是作品的布局;背景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三、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修辞、句式、意象和表现手法等。
文学流派则是特定时期内一批作家的集体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四、文学创作过程与技巧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立意、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和反讽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学科,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
七、文学的功能与影响文学具有审美教育、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等功能。
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八、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融合。
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艾氏将作者称为艺术家,之所以如此,是着(zhuo)眼于整个艺术创作,文学属于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一般称之为文学艺术。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他是文学活动开展的主体。
没有作者的创作,就不会有文学作品。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融会了他对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生情感的深刻的体验,因此,作者与“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创造了文学作品,读者才会有阅读与欣赏的机会,从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
可见,作者与其它三要素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应该是其它三要素的灵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非常重视作者因素,肯认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左传》就借助于孔子之口说出“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表达作者的理想、志向、抱负。
《乐记》提倡“感于物而动”,是说作者与外物的自然、自由的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感应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应是“文质彬彬”的。
所谓“文质彬彬”就是指称作者的修养,只有具备好的修养——符合儒家道德的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
孟子在论述文学创作的时候说,作者在文学创作之前要“养气”——培养作者优美的品质。
庄子要求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保持内心的虚静,做到“心斋”、“坐忘”乃至身与物化。
曹丕强调“文气”,也就是看重作者的性格、审美修养、气质等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陆机强调“缘情”,要求作者的文学创作表达情感。
禅宗文学理论要求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实现“妙悟”(顿悟),等等。
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作家论。
西方对作家认识的代表性观念,早期的有模仿说,晚近时期有表现说、话语理论。
模仿说的主要观念有两个方面,第一,文艺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模仿;第二,文艺模仿的只是现实生活的理式(idea),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第一个方面我们好理解,第二个方面应该这样理解呢?我们可以以木匠做床和画家画床为例加以分析。
木匠做床,是按照床的理式去做的,他所制造出来的床只是个别的,不是普遍的。
这是因为,木匠在制造那个个别的床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的限制,而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一张床的不一定适合其它的床。
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也没有普遍性,所以是不真实的,只能是一种摹本或者幻象。
画家画床模仿的虽然是木匠做的床,但他所画的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所看到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
柏拉图(Plato)说,画家画的床“和真实隔着三层”,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他认为,诗人所从事的只是一种模仿、虚假的工作,没有价值,因此,他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表现说产生较晚,它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是作品意义生成的核心,启发并高扬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一反传统的模仿论和表现论,提出了话语理论。
他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涉及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更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
写作只不过是制造开局,开局之后,作者便不断从文本中消失。
因此,不要把对作者了解的希望寄托在作者创造的文本之中,而应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这本身说明,作者的创作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不能从一个角度来理解。
福柯的观念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作者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作者的表现可能也会出现异样,在一定程度上这应归结为作者自身的素质。
对于作者素质的要求,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论述得很多。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就花费很多笔墨来讨论这一问题。
他认为,作家的创作首先要“陶钧文思”(提炼文思),然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作者的才能有迟速之分。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的作者表现得文思峻利,有的作者表现得文思缓慢。
无论文思峻利还是文思缓慢,作者都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就得益于作者平时的修养。
可见,作者创作所表现的形态与作者自身的修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作品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产品。
这个产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必须联系其它要素来分析。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但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生活又与实际有着巨大的差距,它不可能是对原本现实生活的照搬,而运用了艺术的手段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改造。
文学作品本身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又超越原本的现实生活。
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赋予了文学作品以深刻的、具有普遍性的美的意蕴。
既然文学作品超越了原本的现实生活,那么,它就是虚构的结果。
对这种“虚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作品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原型的,它必定吸收了这个生活原型的精彩的细节或者丰富的含蕴,按照艺术的原则加以改造,或者对它的丰富的含蕴再进行提升。
比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前两部都是历史题材,以真实的历史为表现对象,但是,它们又不是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中加进了很多细节,对历史作了必要的虚构。
刘、关、张确实都是历史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也都是历史人物,各人的性格气质有很多不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三国演义》却把他描写为旷世奸雄,显然夸大了他某一方面的个性,如多疑、凶残。
《红楼梦》所描绘的大家族可能是曹雪芹的家族,也可能是清初的一个贵族家族,或者集中了众多的家庭。
可以肯定的是,它有曹雪芹家族兴衰的影子。
但是,绝不是那一个家族自身。
2、作品虽然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但是,却对原本的现实生活进行了必要的提升,使之富有美的意蕴。
而这美的意蕴可能是原本的现实生活所不具有的。
这美的意蕴就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虚构赋予了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意识形态。
如《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忠与奸,美化刘、关、张、赵云和诸葛亮,丑化曹操,其实,曹操的才能是当时的任何一个人物都难以媲美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通过这部小说来张扬自己的态度。
他认为,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是汉室正宗,对刘备充满同情。
而曹操及曹丕篡夺汉室,是典型的奸臣做派,是不符合传统的儒家观念的。
但是,这里却违背了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曹魏代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无论作者持什么样的观念,但他在这部小说中必定慨叹了历史兴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仍然是以笑谈的方式来创作这部作品的,也就是说,在这部作品中,辨析了忠与奸、美与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这些美的形象,给人们以思索与感悟,使人们在思索与感悟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些,都是作品带来的。
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描绘,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照方式。
从这一角度出发,20世纪以来,西方很多的理论家强调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是作品和形式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作者问题。
如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形式的价值,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文学性”,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那种特质。
这里的“形式”,不仅仅是指文体,而主要是指语言、结构。
形式不是由表现内容所规定的,相反,形式决定和创造内容。
文学作品要具有强烈的美感力量,必须在形式方面有所突破。
由此,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强调作品语言和现实的距离,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通过运用“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与传统文学理论注重对作家的研究不同,西方文学理论的新批评派却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
他们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不是作家,而是文学作品。
作为本体的作品不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的形式,具体地说,是文学作品的隐喻、复义、语境、反讽、含混等语言学或修辞学的因素。
而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学的形式主义。
与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不同的是,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模式的探讨,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在研究的方法上,结构主义喜欢运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去认识文学作品,如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言语、信息与代码、能指与所指等,把文学作品分解成为一些结构成分,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它们的对立、排列、转换关系,并以此来透视作品的复杂结构。
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有一种坚决反传统的倾向,其标志就是对作品的重视,将作品当作文学的本体。
结构主义将文学的结构提高到了一个绝对自主的地位,肯认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作品几乎完全取代了作者,以至达到偏激的程度。
对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文学观念,我们应认真分析,吸取其合理的内涵,抛弃它不科学的成分。
这样,才有利于文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四、读者文学作品是作者依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的生产不是提供给作者个人享受的,而主要是供读者阅读的。
因此,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读者的阅读活动必须以作品为根本,他直接接触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读者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被动地牵制于作品,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活动。
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品所描绘的地域与时代。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修养、审美眼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体化,从而,获得美感。
读者的阅读活动,不是作者原本创作理念的重复,而是加进了读者本人的理解。
因为读者的思想情感、知识修养、审美态度、个性气质、生活经验等与作者不可能一样。
读者有读者自己的个性,因此,读者的阅读活动也是一个创造的活动,只不过是,这种创造是一种再创造。
读者的阅读只有实现了再创造,才能进入高一级的审美层次。
作者创作出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这个作品便不属于作者本人,而属于公众。
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以及贯穿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也不一定是真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作者的意图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阅读。
如《诗经》,它是古老民歌的集结,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应该是淳朴的。
《关雎》一诗本是一首爱情诗,但经过儒家的阅读便成为一首具有教化意义的赞歌,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诗经》中的任何一首诗都有教化与美刺的意蕴,但是,这些教化和美刺的意蕴基本是读者创造的。
《金瓶梅》原本的创作意图可能是玩赏性,最起码性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但是,通过人们的阅读,这部“淫秽小说”的性质发生改变。
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反映并批判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同样,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便遭到官方的封杀,被认为是一部淫秽小说,这是阅读的结果,一旦人们认识清楚这部小说所表达出来的爱情意义,便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现在,这部小说已经被搬上了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