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手术护理步骤

介入手术护理步骤
1.患者准备:
在手术前,护士需要确认患者的身份,并核实手术所需的所有
准备工作已完成。
患者应当进行适当的麻醉前评估,并遵循禁食禁饮的要求。
护士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解答其可能存在的疑虑和担忧。
2.手术区域准备:
护士需要确保手术区域的准备工作已完成,包括清洁和消毒手
术部位。
在准备过程中,护士必须遵守正确的手卫生和无菌技术,以降
低感染的风险。
护士还应当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以支持手术的进行。
3.患者监护:
在手术期间,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
和血氧饱和度等。
护士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痛苦程度,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
行疼痛管理。
如果患者需要麻醉,护士应当密切监测麻醉的效果和患者的呼吸情况。
4.手术操作协助:
护士需要紧密配合医生和其他医疗人员,协助手术的进行。
护士应当提供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并及时反馈手术进展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始终保持警惕,以避免可能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的发生。
5.手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包括清洁和包扎手术切口。
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士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指导,并解答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顾虑。
以上是介入手术护理的基本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并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规范和政策,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护理常规是病房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对病人的日常护理、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
在病房中,护理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护理工作,以确保病人的身体健康和舒适。
1. 患者接待和床位安排:-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住时,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房的设施和服务,并协助患者安排好床位。
- 床位应保持整洁,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和卫生环境。
2. 个人卫生和洗漱:- 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和洗漱,包括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刷牙等,以保持患者的清洁和健康。
- 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洗漱用品和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卫生。
3. 饮食和营养:- 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和患者的饮食要求,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支持,确保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和营养师,以调整饮食计划。
4. 疾病预防和感染控制:-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标准和流程,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措施等,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
5. 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医嘱和患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措施。
-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身体和情绪需求,提供温暖、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舒适度。
6. 病情观察和记录:-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 护理记录应准确、详细,并包括患者的主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疼痛程度等关键信息。
7. 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 护理人员应确保病房内的设备和用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如床栏、轮椅、输液泵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 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事项,如防滑、防摔、防火等,并及时处理和报告病房内的安全隐患。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它涉及到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疾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提高护理质量,病房护理常规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1. 病房环境卫生:- 病房应保持清洁、整洁和无异味。
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对高风险区域和设备进行消毒。
- 病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病人的舒适度。
- 床单、被单、毛巾等物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以防交叉感染。
2. 病人个人护理:- 病人入住后,应进行详细的个人信息记录,包括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以便护理人员了解病人的特殊需求。
- 定期给病人进行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 病人的饮食需求应根据医嘱进行合理安排,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 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包括帮助病人洗漱、更换衣物、翻身、如厕等,确保病人的卫生和舒适。
3. 疾病管理:-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确保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 定期进行病情观察和评估,如病人的疼痛评估、皮肤状况评估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 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压疮患者等,应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4. 康复护理:- 对于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应根据病人的康复需求和医嘱,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方面,旨在帮助病人尽快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 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5. 护理记录和沟通:- 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护理情况,包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护理措施等,以便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了解病人的情况。
- 护理人员之间应及时沟通,交流病人的情况和护理计划,确保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以上是病房护理常规的标准格式文本,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保证病人得到安全、有效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介入治疗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解除顾虑,使患者配合治疗。
2.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化验及治疗,注意血压、白细胞、血常规、肝肾
功能,有无其他部位转移,并戒烟戒酒,询问造影剂过敏史。
3.手术前一日护理
(1)做好病人全身清洁及手术区备皮。
(2)根据麻醉方式执行相应护理常规。
(3)其他遵嘱执行。
4.手术日晨护理
(1)测T、P、R、BP,检查备皮区,注意有无不宜手术的情况,如月经来潮,感冒等。
(2)嘱咐病人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取下假牙发卡等。
(3)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药物、盐袋等。
(4)准备好床单位、监护仪等物品。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协助将病人搬运至病床上,观察穿刺点,防止出血和血
肿形成。
测量T、P、R、BP,了解麻醉及手术情况。
2.病人取平卧位,穿刺部位压迫3h ,注意压迫不宜过紧,防止血栓形成;术后8h
可以翻身,注意患肢不能屈髋;患肢制动24h,注意观察患肢温度及足背动脉搏
动情况;术后24h可下床稍活动。
3.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
4.必要时遵医嘱给镇静剂。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后注意保持大便通畅,3日无大便应报告医生,及
时给予处理。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医护人员在病房中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和照顾。
这些常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下面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1. 环境卫生:- 病房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确保病房内的床铺、家具和设备的清洁和整齐。
- 定期清洗病人使用的床单、被子和毛巾等物品。
2. 患者的个人卫生:- 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洗漱、刷牙和洗澡等个人卫生活动。
- 按照医嘱更换患者的尿布或便盆,保持患者的排泄物清洁和干燥。
- 帮助患者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保持患者的衣物干燥和整洁。
3. 饮食和营养:- 根据患者的饮食要求和医嘱,提供适合患者的饮食。
- 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记录患者的进食量和饮水量。
- 协助患者进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4. 患者的体位和活动:- 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等。
- 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下床活动等。
- 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问题。
5. 疼痛管理:-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记录疼痛评分。
- 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镇痛剂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 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调节病房温度、减少噪音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6.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 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呼吸状况、饮食摄入和排泄情况等。
- 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预防感染:- 按照手卫生的要求,洗手或使用消毒剂,减少传播病菌的风险。
- 确保患者和访客正确佩戴口罩,控制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内的常用物品和设备,如床桌、椅子、电话等。
8. 心理支持:-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
-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 协助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
以上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病房护理常规包括患者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医嘱执行、药物管理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病房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生活护理:1. 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记录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 协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漱、更换衣物、翻身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3. 提供饮食护理,根据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
4. 协助患者进行大小便护理,保持患者排泄通畅,及时更换尿布等护理用品。
5. 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二、病情观察:1. 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皮肤颜色、瞳孔大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
3. 监测患者的尿量、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尿潴留、便秘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观察患者的体位、活动情况,防止压疮、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5. 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排尿排便情况、体温变化等,及时发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征变化。
三、医嘱执行:1. 根据医生的医嘱,按时给予患者药物,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2. 定期更换患者的输液、导尿管等医疗器械,保持器械的清洁和畅通。
3. 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换药、拔管等,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4.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各种治疗,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5.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药物管理:1. 负责医院内药物的采购、储存和配发工作,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2. 根据医生的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按时给予患者,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3. 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手术治疗护理常规
1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2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6小时,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小时,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术侧肢体有无疼痛麻木运动障碍无脉、苍白等症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尿量及颜色,每日尿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药物的排泄,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如出现血尿、少尿等,应立即报告医生,予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治疗。
5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应少量多餐,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软食,如面条饭、鱼类、豆类、蔬菜、瘦肉泥等,忌辛辣、油腻、刺激性坚硬食物。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病人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在病房护理中,护士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负责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提供基础医疗护理、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协调病人的康复计划等。
1. 病房环境准备在进行病房护理之前,护士需要确保病房的环境整洁、安全和舒适。
这包括清洁病床、更换床单、准备清洁用品、检查病房的温度和通风等。
护士还需要确保病人的隐私得到尊重,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促进他们的休息和康复。
2. 病人入院评估当病人入院时,护士需要进行入院评估,以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信息。
这有助于护士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
入院评估还包括对病人的身体检查,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3. 生命体征监测病房护理中,护士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这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护士还需要记录这些数据,并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能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 基础医疗护理护士在病房中还负责提供基础医疗护理,如给予病人药物、更换伤口敷料、进行静脉输液和注射等。
护士需要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遵循医嘱和护理操作规范,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5. 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在病房护理中,护士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治疗程序,如放置导尿管、进行胃管插入、进行抽血和输血等。
护士需要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6. 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除了提供基础医疗护理,护士还需要协调病人的康复计划和提供健康教育。
这包括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等。
护士还需要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7. 病人安全和风险评估在病房护理中,护士需要关注病人的安全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士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如跌倒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提供安全的病床、使用便携式导尿器、定期翻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X章介入医学中心护理常规
第一节介入医学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心理状况,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不知晓自己病情的恶性肿瘤患者,护士应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2.护理评估:术前应测量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压疮发生风险(压疮Braden Scale量表)、跌倒发生风险(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及营养状况(营养筛查评估单)。
根据评估分数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血管介入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双侧下肢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与术后观察对照。
3.术前检查:指导、协助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检验项目。
4.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练习卧位使用便器排便、排尿;屏气练习;有效咳嗽咳痰;做好放射防护宣教等。
5.术前准备:皮肤准备,术前一日清洁穿刺部位皮肤、备皮,根据手术部位决定备皮范围;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若入睡困难,遵医嘱给予安眠或镇静药物。
遵医嘱术前4-8h禁饮食;
6.手术日准备:着清洁的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及首饰、金属物品等,女性患者不化妆;术前30分钟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止血、止吐药物;接手术前排空大小便;与手术室人员核对患者无误,做好交接。
7.用物准备: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备防护服。
二、术后护理常规
1.患者交接与手术室人员核对患者,了解术中情况,交接皮肤、穿刺处敷料、留置管路、静脉输液及病历等。
2.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直至平稳;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给予吸氧;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后24h内每小时观察穿刺处动脉加压包扎情况,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及有无肿胀,动脉搏动情况;非血管介入患者观察患者穿刺处敷料是否清洁干燥,置管患者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状等。
观察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术后饮食一般术后3~4h内禁饮食,后根据病情改流质饮食或普通饮食。
胰腺癌粒子植入、腹膜后粒子植入患者遵医嘱禁饮食;食管支架、鼻肠管置管术后患者遵医嘱做好相应饮食护理。
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鼓励多饮水,以促进药物排泄。
4.术后活动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不同采取合适的体位。
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6~8h,绝对卧床24h,24h后拆除加压绷带后可下床活动,避免腹压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及用力排便。
非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根据病情,手术当日可下床行室内活动。
5.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按时挤压,保持引流通畅;根据引流袋的类型按规定的时间更换引流袋,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做好记录,判断术后有无出血、感染等
6.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出,穿刺点处有无皮下血肿。
如有穿刺处活动性出血,立即压迫穿刺侧动脉,并通知医师给予重新加压包扎。
(2).发热:术后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导致体温升高,℃以下嘱患者多饮水,可视情况给予温水擦浴;若降温效果差,或术后体温℃及以上,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出汗过多者,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更换衣裤和被服,注意保暖,保持皮肤干燥。
(3).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穿刺处皮肤情况,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
(4).疼痛:密切观察,正确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止痛药物或外用止痛贴。
患者出现突然疼痛加重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诊治。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介入术后,指导患者术侧下肢行背伸跖屈运动,每小时活动8—10次;或自下而上按摩术侧下肢,24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不宜下床活动者,指导床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注意观察下肢有无肿胀、疼痛情况。
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嘱绝对卧床。
7.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细致讲解相关知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8.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着防护服。
9.护理评估:术后即刻及术后第一天评估患者压疮发生风险(压疮Braden Scale量表)、跌倒发生风险(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
表)、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
根据评估分数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三、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等不适。
2.饮食指导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可适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3.用药指导遵医嘱正确应用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耐心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治疗有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勇敢面对疾病。
5.复诊须知根据手术方式不同,术后1~6月门诊复诊;若有不适随时复诊。
参考文献:
[1]莫伟,方元. 临床实用介入专科护理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3-175
[2]肖淑萍,李玲,周国锋. 介入治疗与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51-153
[3]徐秀芳,李晓蓉,刘玉金.肿瘤介入学[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1:42-50
[4]周立,王蓓,毛燕君.介入治疗护理管理与操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