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的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剖析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需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具体来说,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其中一部分用于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即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而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用于增加资本家的财富。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组织来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以售卖自身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

在这一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通过设置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生产方式等手段,迫使劳动者进行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被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他指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也导致了劳动者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总价值的比率)的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资本家所投入的资本量而言越来越少,因而资本家面临着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力的提高却削弱了这种追求。

这种矛盾进一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如经济周期性的萧条、经济危机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它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矛盾。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及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

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与其所含劳动时间成正比,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将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剥夺劳动者,使劳动者无法实现劳动价值的全额回报,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意义重大。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

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则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结果。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贫富分化。

通过占有和控制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形成富人与穷人的巨大差距。

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使劳动者的贫穷和剥削不可避免。

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导致社会不公平,还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分析。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这成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起源于《资本论》,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和批判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根本机制。

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建立在价值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交换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马克思强调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自身的生活需要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是劳动者维持自己和生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利用购买来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者生活水平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矛盾。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能得到等同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这导致了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并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基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本质上是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体制。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追求无限制的利润最大化,导致劳动者被迫长时间劳动而无法充分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二)留住人才:人力资本的保全
▪ 加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取决于预期收益率,如果其他条件
不变,工作时期的延长增加了投资的收益率。如果这项工作并不是本人所期望的, 个人预期工作时间不长,那么工作者就不会有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企业要留住人 才,建立员工的职业归属感,涉及人力资本管理的很多方面,如企业文化塑造, 绩效管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等。但以下两点应该关注:一是 通过工作重新设计、工作丰富化提高工作的弹性、挑战性。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 将原有的装配线改为“装配岛”,员工 走下重复枯燥的流水线,8—10人灵活组 合,生产时间、休息时间等都由自己决定,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拓宽沟通的渠 道。通过离职谈话可以发现,很多离职员工都有微妙的心理因素,所以要防微杜 渐,运用好沟通的渠道。现代社会大企业病的蔓延使得部门间壁垒严重,反应迟 缓。适时的沟通可以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减轻工作压力,要着力创造宽松的企业 环境,克服纵向沟通的阻力,使上下级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内容亦应扩大化,员 工的生活、学习都可以成为关注对象,开展类似家庭日这样的活动,让员工真心 情愿留下来。
资本:
定义: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属性:是追求最大价值增值。 特征:1.资本的增值性。
2.资本的运动性。 3.资本的竞争性。 4.资本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5.资本的开放性。
增值性
追求价值增值是资本的直接目的。也是资本 最根本的特征。资本不同于货币的根本特征在于 它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资本不能在运 动中带来剩余价值,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了。
上世纪
五十年代:大规模全民扫盲运动并建成工业基础体系
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二十年国民经济翻了三番,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阐述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理论主要探讨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因素,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价值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具体体现为劳动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不是商品的实际成本。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客观规律,对于分析商品交换、价格形成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劳动者所得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不仅创造出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还创造出超过自身生活所需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持续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的根源之一。

通过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社会变革。

这一观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剖析,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货币能够用来剥削工人的条件:当工人成为自由 劳动者的时候,资本家才能通过货币来雇用工人为其生 产剩余价值。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雇佣制度与奴隶制度下的 奴隶买卖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购 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工人本身。工人拥有完整 的人身自由,只是把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 奴隶制生产方式下,奴隶主购买的是奴隶的人身,其中 就包括奴隶的劳动力和一切劳动。
(六)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有两个:
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有人 身自由,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他 能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除了 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第二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
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其它商品与服务。资本流通的目的则为了获得剩余价 值。 再次,流通的内容不同。 货币的流通内容是G-W -G,资本的流通内容为G-W-G′ (G+△G)
最后,运动限度的不同。货币一般在消费过程中结 束运动,而资本则可以无限运动。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当货币用于剥削工人并 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第六节 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把剩余 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动因 ①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贪欲,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 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竞争规律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 积累的外在压力。 三、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剩余价值分割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
(三)、剩余价值率是衡量剥削程度的指标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或剩余价值率= ———方法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
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劳动日进行剩余价值生 产的方法。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不断提高,但需区分名 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就是以货币来表现的工 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就是工人用所得到的名 义工资额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所谓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价值(v+m)中,
工资同利润相比较所占的份额,也叫比较工资。
2、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工 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生理界限。 第二,道德的界限。
3、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 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已定(或不变) 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 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的来源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具有下列两个特点: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
为资本家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劳动者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2、可变资本(V Variable capital)。 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①这个学说科学地证明,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家预付的全 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进而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②这个学说,对于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及说 明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的社会经济条件。
动画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④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历史的道德的要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在这里,劳动力的买和卖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
行的,价值规律并没有被破坏。
二、 剩余价值的来源。
(一)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形成的一定社会生 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资本的分类 1、资本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作用,可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作用,可分为:固定资本 和流动资本。
1、不变资本(C Constant capital )。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 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能转移其 价值,只能变换其存在的物质形式,而不发生任何价值 量的变化,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价值增值的秘密不在 于资本家在流通领域 对劳动力商品的购买, 而在于生产领域对劳 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 使用。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资
1、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有价格。资本家支 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 价格。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它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用和被雇用的阶级关系。
(2)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4)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 (5)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6) 预付资本的总量。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扩大生产规模,并进一步无 偿占有工人的无酬劳动。 五、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 断增大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节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一)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来自货币;但货币 并非天然的是资本,货币并不一定就是资本。 货币的来源:个人储蓄;借贷;赠与;中奖等,其中借贷是主 要渠道。
(二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首先,定义不同。货币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 资本则是用于剥削工人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