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教案
《空城计》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空城计》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教案:《空城计》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空城计》一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学习《空城计》一文,学习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3.通过学习《空城计》一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空城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空城计》故事中的军事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空城计》、PPT、黑板、彩色粉笔、小纸条、红花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红花卷,问学生,《空城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军事策略?1.教师出示课文《空城计》,让学生自读课文,并给出几分钟时间。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代的什么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谁?他们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三、分组讨论(15分钟)1.教师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进行讨论,让学生就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故事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用小纸条记录。
2.每个小组按顺序进行发言,将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
四、教师讲解(15分钟)1.教师利用PPT向学生介绍《空城计》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并分享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策略。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在《空城计》中使用了空城计?这个计策有哪些特点?3.教师向学生展示《空城计》中的具体情节,并解读其中的军事策略和思路。
五、创设情境(15分钟)1.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敌方指挥官,你会如何应对诸葛亮的空城计?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写下自己的答案,并交给教师。
3.教师随机抽取几份答案,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分析各种策略的优劣。
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当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学生通过阅读《空城计》一文,了解了这个古代中国的军事策略故事,并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文《空城计》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城计》的故事情节,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3. 教学年级:八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2)理解《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智慧和谋略。
(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空城计》中所体现的谋略和智慧。
(2)联系实际生活,体会《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智慧和谋略。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空城计》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空城计》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智慧和谋略。
3. 分析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空城计》中的智慧和谋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4. 案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举例说明《空城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空城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智慧和谋略的理解。
3. 请学生搜集有关《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空城计》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空城计》故事情节和智慧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空城计》中谋略和智慧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空城计》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空城计》的教案

小学语文《空城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空城计》的内容;(2)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和机智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司马懿攻打蜀国时,运用空城计智退敌军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2)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3)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空城计》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空城计》文本,了解故事背景;(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三国演义》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空城计》文本,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空城计教案设计

【 - 写作指导】【篇一】空城计教案设计空城计教案《空城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有关常识和《三国演义》。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骗曹操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运粮草木牛流马,定南方七擒孟获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诸葛亮历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国演义》,见识他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之《空城计》二、走进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白话小说,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走进《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东汉至西晋约100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
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2、诸葛亮介绍:字孔明,外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国的丞相。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下山助蜀国一臂力。
孔明出山之后,助刘备打了许多胜战仗。
论才智,他无人可比。
曾多次以智将敌军打退∶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等,确实是一名难得的贤士。
3、司马懿介绍: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才智多变,文武双全。
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一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四、了解时代背景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掌权。
五、检查预习效果1、注音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城铺pù妄行出入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纶巾guān 焚烧fén 笑容可掬jū麈尾zhǔ 远遁dùn 言迄qì2、解释词语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课文《空城计》教案

课文《空城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战略思想和心理战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故事所传递的哲理和战略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故事中战略思想和心理战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空城计》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探讨故事中的战略思想和心理战术。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哲理和战略思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
6.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分析与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战略思想方面的表现。
4. 小组合作能力:在讨论交流环节,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讲座,分享对《空城计》的深入解读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景,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空城计》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会智慧与勇敢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领会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的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a. 学生讨论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形象。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c.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情况。
2. 深入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空城计》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c. 教师点评并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内涵。
3. 拓展延伸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空城计》的智慧。
b.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三、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增强学习的真实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司马昭之心”、“空城计”等;(3)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作者、成书时间、主要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欲望;(2)通过学习《空城计》,使学生领悟到智谋和勇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2)领悟智谋和勇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人物;(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空城计》,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司马昭之心”、“空城计”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节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理解司马昭和诸葛亮的智谋;(2)学生分享自己从情节中领悟到的道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智谋和勇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空城计》;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写在日记中;3. 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了解司马昭和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内容1. 回顾《空城计》的主要情节,让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优秀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优秀教案《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
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7 页
《空城计》教学教案
Teaching plan of empty city plan
第 2 页 共 7 页
《空城计》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
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
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
简要地说说。
第 3 页 共 7 页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
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
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
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
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
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 4 页 共 7 页
1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
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
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
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
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
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
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
故作镇定、轻松)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
负的庆幸。)
第 5 页 共 7 页
C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等。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
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
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
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
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
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
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
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
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 6 页 共 7 页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
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
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A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
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
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
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
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
儿子汝辈岂知)。
B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
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第 7 页 共 7 页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
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
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
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
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
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和熏陶。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