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 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伴 有黄疸,严重者出现各种合并症的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等 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 病毒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原的诊断 • 主要病原是甲、乙、戊型肝炎病毒
二、各型肝炎潜伏期
• 甲型肝炎 平均 30日(15-45日) • 乙型肝炎 平均 70日(30-180日) • 戊型肝炎 平均 40日(10-70日)
传染病系列培训
病毒性肝炎
护国寺中医院 宋伟莉 2018.6.20
主要内容
概述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上报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炎 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 嗜肝病毒主要包括五种:甲、乙、丙、丁、 戊,根据病原不同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二、病原学分类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RNA-V DNA-V RNA-V RNA-V
1、甲型肝炎病毒
属微小RNA病毒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和抗-HAVIgG
人体感染HAV后会怎样?
• HBeAb:在HBeAg阴转前后出现,此时期称为血 清转换期,预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非保护 性 抗 体 , 是 病 毒 感 染 过 的 标 志 , 与 HBsAg、 Anti-HBc同时阳性俗称小三阳
乙肝两对半的四种排列
• HBsAg(+)Anti-HBc(+)HBeAg(+)Anti-HBe(-)Anti-HBs(-) • 所谓大三阳,说明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
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2.嗜酸性变 一般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散在于肝小叶内。镜下观察:肝细胞胞质水分脱 失,浓缩,肝细胞体积变小,HE染色见胞质嗜酸性 增强,呈均匀致密的深红色。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二)肝细胞坏死 是肝细胞重度水肿基础之上发生溶解性坏死。
因溶解性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其可呈现不同的 特点,具体为: (1)点状坏死: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镜下观察:①变性广泛而坏死轻微,见肝细胞广 泛细胞水肿性变性,以肝细胞胞质疏松样变和气球 样变为主;仅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② 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窦受压而变 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③在汇管区及肝小叶 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黄疸型肝细胞坏死稍多, 毛细胆管腔中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和庚型(HGV)6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引 起发病和导致的病变,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机体 的免疫功能状态,或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或通过细 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 (五)增生 ➢ 1.间质反应性增生 ①库普佛(Kupffer)细胞增
生,并可脱入窦腔内变为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 炎细胞浸润;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参 与损伤的修复; ➢ 2.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内或大片坏死灶内可见小 胆管增生。
➢ 3.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内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肝小叶原有的结 构,发生肝硬化。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乙 肝
5.HBV感染的常用研究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HBV基因转染细胞株:G2.2.15细胞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鼠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丙 肝
三、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
丙 肝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戊 肝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 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戊 肝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
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持续时间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
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
● HEV RNA:
2.HBV基因组结构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HBsAg
P
pre-S2 S pre-C C P X
正链
负链3.2 kb
HBVDNA C
pre-c X
pre-S2 pre-S1
乙 肝
3.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前、30~40y
丙 肝
(三)丙型肝炎
1.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丙 肝
2.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主要) 注射毒品及不洁的注射(其次) 密切接触 性传播 围生期传播
丙 肝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已感染者仍可感染其他亚型或变异株
(1)HBsAg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传染病学――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学――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学――第三章第一节病毒性肝炎一、名词解释1.同时感染(coinfection)2.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3.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4.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5.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二、填空题1.慢性肝炎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

2.急性肝炎可分为2个类型:______和______。

3.重型肝炎可分为3个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

4.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的最直接、特异和敏感的指标是______。

5.在我国最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______。

6.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______,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______。

三、选择题1.A1型题⑴ 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表面抗体(抗HBs)B.核心抗体(抗HBc)C.DNA多聚酶(DNAP)D.Dane颗粒E.e抗体(抗HBe)⑵ 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A.小球形颗粒B.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C.丝状颗粒D.管状颗粒E.核状颗粒⑶ 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IgM的时间是:A.起病后6周内B.起病后12周内C.起病后6月内D.起病后4周内E.起病后12月内⑷ 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⑸ HBV基因组前C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A.不能产生HBsAgB.不能产生抗HBeAgC.不能产生HBcAgD.不能产生HBV DNAE.乙肝病毒消失⑹ 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A.滤泡样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B.显著间质增生C.肝细胞嗜酸性病变D.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E.汇管区见较多的浆细胞⑺ 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A.慢性重型肝炎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急性黄疸型肝炎D.隐性感染E.慢性肝炎⑻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A.谷丙转氨酶B.谷草转氨酶C.凝血酶原活动度D.血清胆碱脂酶E.γ-谷酰转肽酶⑼ 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A.胆红素> 171μmol/LB.凝血酶原活动度<40%C.血清白蛋白<32g/LD.丙氨酸转氨酶>500u/LE.胆碱酯酶<2500u/L⑽ 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可发生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C.极少并发脑水肿D.应积极利尿放腹水治疗,以减轻内毒血症E.与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支链氨基酸增高有关⑾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急性肝炎不需抗病毒治疗B.甲、乙、丙型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C.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病理改变不同D.血清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高特异性E.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⑿ 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聚集现象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⒀ 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超过50%HCV感染者转为慢性B.与HCV 高度变异性有关C.与HCV 对肝外的泛嗜性有关D.与遗传染因素有关E.与HCV 在血液中滴度低,免疫耐受有关⒁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最重要的方法B.肝外损害主要与免疫复合物引起C.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D.秋冬季节多见E.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越高⒂ 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A.频繁呕吐B.黄疸进行性加深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E.发热⒃ 下面哪一项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征:A.HBV DNA >105B.ALT>正常的2倍C.女性D.失代偿性肝硬化E.肝活检见炎症程度3级的慢性肝炎⒄ 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A.急性乙型肝炎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D.慢性乙型肝炎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⒅ 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A.慢性重型肝炎B.急性无黄疸性肝炎C.急性黄疸性肝炎D.隐性感染E.慢性肝炎⒆ 对于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通过输血制品而传播B.明显的临床表现C.引起慢性肝炎D.目前仍无理想的疫苗可供使用E.可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⒇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的特点:A.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B.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C.需抗病毒治疗D.是成人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E.黄疸比甲型肝炎严重(21) 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A.流感样症状B.尿黄及黄疸C.持续发热D.恶心、呕吐E.肝肿大(22)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A.严重黄疸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发热D.中毒性鼓胀及腹水E.肝肿大(23) 下面哪一项不是诊断为慢性肝炎的依据:A.病程超过半年B.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C.脾大D.乏力、纳差、恶心E.A/G 比值异常(24)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特点:A.通常不引起慢性肝炎B.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C.通过粪-口传播D.我国并不多见E.多发生成年人,黄疸较深(25) 下面哪一项不是肝病引起出血的机理: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B.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使血小减少C.DIC 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D.门脉高压导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血小板功能下降(26) 早期肝病腹水的主要原因是A.门脉高压B.低蛋白血症C.肝淋巴液生成增多D.钠潴留E.并发自发性腹膜炎(27)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慢性重型肝炎必需是有明确慢性肝病史B.急性重型肝炎晚期才出现肝性脑病C.小儿肝炎多为无黄疸型D.老年肝炎黄疸多较深,持续时间长E.瘀胆型肝炎病程长,故起病时类似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理论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病毒性肝炎
授课题目
病毒性肝炎
授课
老师
姓名
闾军
学生
班级
学时4h
日期
职称
副教授
教学目的及重点: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了解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特别是重型肝炎。
4.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尤其是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及对策:
1、发病机制内容抽象难理解。对策:适当补充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知识,并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图表讲深讲透。
2、五种肝炎病毒病原学相似及易混淆处较多。列表比较清晰明了,找出特点及区别便于理解。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对于初学者难以理解。多种组合意义不同,逐一设表对应比较。
3、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总结成口诀以利记忆。如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胆汁酸浓度升高>10μmol/L,可达200-300μmol/L.
4.临床诊断,课本的诊断标准与现行的临床实际运用存有差别,补充现行运用的2006年西安会议的肝炎诊断标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
2.启发诱导式教学,结合基础知识的一般特点等适当提问。
3.结合临床及典型体征、病理图片(多媒体演示)讲解临床表现,使其生动易记。
教研室主任签字:
5.B超及其他。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15'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初步作出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和/或病毒核酸(包括免疫组化)的检测;肝活检有助于病理学诊断。
2.鉴别诊断:重点讲解溶血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八、治疗35'
1.急性肝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强调急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对照讲解,急性肝炎重点讲解甲肝,戊肝与甲肝对照讲解;慢性肝炎重点为乙肝,丙肝和丁肝与乙肝找出特点对比讲解。
5.留有课后思考题。
学科新进展及参考资料:
(一)新进展: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疗指南;2004年中华医学会丙肝防治指南;2009欧洲﹑美国﹑亚太地区肝病年会慢乙肝治疗。
(二)参考文献:
九、预防5'
1.管理传染源:急性肝炎患者的隔离及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甲肝戊肝做好水源饮食及粪便的管理,乙肝、丙肝及丁肝严格医疗器械消毒,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
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最重要,甲肝、乙肝疫苗注射。
十、小结5’
思考题:
1.目前有哪几种嗜肝病毒,哪种属于DNA病毒?
2.什么是Dane颗粒?与乙肝小球形颗粒有何区别?
五、临床表现45'
1、急性肝炎:两型三期,即黄疸型或无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
2、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按五年制高校教材传染病学详细讲解以上几型肝炎临床表现,结合实例讲解。但与目前临床使用的诊断标准有一定差异,补充2000年西安肝炎会议诊断标准和2006年肝衰竭指南。
二、病原学20’
详细讲解五种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理化体征,重点讲解乙肝基因组结构和“两对半”意义。列表比较五种肝炎病原学的异同,从基因组构成、传播途径、慢性化与否及抗原抗体检测等方面比较。
三、流行病学10'
1.传染源: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甲、戊肝炎);血液体液等途径(乙、丙肝)。
4.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分期。
5.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6.简述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试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8.MDD变异?
10.急性肝炎中明确提出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是哪型肝炎,为什么?
集体备课或教研室意见:
1.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七版
2.感染病学新进展王宇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肝衰竭指南中华医学会颁布2006年
4.中国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及感染性疾病学会联合颁布2004/03
授课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3’由ALT升高引出肝炎定义,再引出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六、实验室检查27'
1.各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记:重点讲解乙肝五项多种组合的临床意义;提示学生抗HAV-IgG及HEV-IgG的不同临床意义。
2.各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及免疫组化的意义。
3.肝功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测,重点讲解那些对于判断肝脏合成储备能力及预后相关的检测项目的意义,如PTA的临床意义。
4.肝活检:了解肝活检目的及意义。
一轻一重:症状轻,黄疸重。
一大一小:肝脏大,胆囊小(不充盈)。
一深一浅:尿色深,粪色浅。
又痛又痒:肝叩痛,皮肤痒。
实验室特点:一脂二酶三胆增高。
一脂:胆固醇与胆固醇脂增高CHO>6-8mmol/L;
二酶:GGT增高>500u/L, ALT增高>500u/L;
三胆:胆红素增高>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增高>70%(占总胆红素);
2.慢性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为重点,突出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两种药物的抗病毒机制、用法及毒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以及疗效评定。
3.重型肝炎:一般对症治疗、积极支持疗法、并发症防治为主的综合疗法,必要时人工肝支持治疗。密切监测和及时判断很重要,有条件者不要错过肝移植的机会。
4.淤胆型肝炎:重点讲解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用法及注意事项。
3.易感性:普遍易感,(甲肝儿童易感)病后是否可获得免疫力,因型别而异。
4.流行特征:常年散发,甲、戊肝可有水源或食物性暴发流行。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35'
各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均以免疫发病机制为主,而非病毒的直接损伤。详细讲解各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急性肝炎重点讲解甲肝,戊肝与甲肝对比讲解;
慢性肝炎中重点讲解乙肝,丙肝及丁肝与乙肝对比讲解。急性肝炎的发病机制重点讲解“非溶细胞性病毒清除”及“溶细胞性病毒清除”机制;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突出“原发性免疫损伤”+继发性“二次打击”学说。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是肝衰竭形成的病理基础。让学生了解“免疫清除”的双刃性,既清除病毒,又可能损伤肝细胞。肝功能衰竭造成血氨潴留、氨基酸比例失调及假性神经介质形成,导致肝昏迷或/和重型肝炎的合并症。结合多媒体病理图片讲解肝炎病理改变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