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
次 症 ① 极度 乏 力 ② 腹胀 纳 呆 ③脉 沉 迟
:
;
;
;
炎 缺 少 公认 的 临 床 经 验积 累 和 循 证 医 学 依 据 故 暂 不 拟 出 相 应 辨 证 标准
的 辨 证标 准
。
, ,
:
(
1
)
具备 所有 主 症 者 即 属本 证
,
;
(
2
)
具备主症
2
但 是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建 议 根 据疾 病 发 展 中 项 其 中 主 症 ① 必 备 及 次 症
次 症 ①皮 肤瘙 痒 ②胁 肋 刺 痛 ③ 脉 沉 缓 4
;
; ;
2
.
4
阳 虚 瘀毒 证
:
辨 证标准
:
(
1
)
具备 所有主 症 者 即 属 本 证
,
;
(
2
)
具 备主 症
2
临 床 表现 身 目 俱黄 色 泽 晦 暗 形 寒 肢 冷 极度 乏 力 腹 胀
、
, , ,
,
项及 次 症
.
。
项 及 次 症 2 项者 即 属 本证 2
,
。
4
肝 肾 阴 虚证
:
注 具 备 主 症 及 次 症 ② 属 于 热 重 于 湿 证 具备 主 症及 次症临 床表 现 胁 肋 隐 痛 腰 膝酸软 两: ; ,,目干涅
,
,
口
燥咽 干 失 眠
,
①者 属 于 湿 重 于 热 证 具 备 全 部 主 症 及 次 症 者 属 于 湿 热 并 重
4
2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症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得了病毒性肝炎会怎样?以及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并发病症,病毒性肝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典型症状:肝被膜紧张、大块肝细胞坏死、蛋白尿、大三阳、恶心*一、症状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疽性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就是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恢复期是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2)慢性肝炎: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3)重症肝炎: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
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_摘自_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_试行_

(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 11 急性轻型肝炎: 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 表现为肝 细胞肿胀 (水肿) , 嗜酸性变、脂肪变 (主要见于丙型肝 炎)、点状、灶状坏死, 嗜酸小体, 肝窦内单个核细胞浸 润, 窦壁细胞增生 (丙型肝炎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 度的小叶内胆汁瘀积, 肝毛细胆管内含胆栓, 坏死灶及 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临床有黄疸者, 这种 改变比较明显, 有时可持续较久。汇管区炎症在乙型肝 炎时常不显著, 而其他各型比较明显, 甲型、戊型肝炎 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 甲型肝炎时常可见 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甚至出现肝细 胞脱落, 类似碎屑坏死。 丙型肝炎汇管区炎症较明显, 有时呈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 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21 伴桥接坏死的急性肝炎 (较重型的急性肝炎): 组织学改变除见有中央带状坏死外, 其余改变同急性 轻型肝炎。 预后较好, 坏死病变可逐渐恢复, 很少转为 慢性。 (二) 慢性病毒性肝炎 (附表) 慢性肝炎病理诊断应包括病因, 并按照病变程度 分为轻、中、重三度:
现团块状肝细胞再生; 小胆管增生, 并常与增生的肝细 胞移行, 重度瘀胆, 尤其是小叶周边增生的小胆管及小 叶间胆管较为显著。
31 慢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 (慢 性肝炎或肝硬化) 的病变背景上, 出现大块性 (全小叶 性) 或亚大块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四) 肝硬化 11 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伴明显炎症。 21 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间隔内炎细胞少。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 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 常规 固定包埋。 (2) 间苯二酚复红染色液: 配法同W eigert 染色液。 (3) 丽春红 2R (Ponceau 2R ) 染色液: 丽春红 015g 和磷钨酸 115g 溶于 50% 乙醇 100m l 中。(4) 亮绿 SF (ligh t green ) F luka 进口分装染色液: 亮绿 015g 溶 于 20% 乙醇 100m l。 21 染色步骤: (1) 石蜡切片 5Λm , 脱蜡至 95% 乙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淤胆型肝炎
•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 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 轻,主要表现长时间2-4周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 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明显肝肿大, 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元 活动度>60%,血清胆汁酸,碱性磷酯酶,胆固 醇水平明显升高,黄疸持续三周以上,除外肝外 梗阻原因。 •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 现上述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概
述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体液传 播。
• 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 区痛、肝肿大、肝功异常。
●病原学
• 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 TTV七种,其中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 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 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Ca;乙 型肝炎病毒和TTV属DNA病毒,其余均 属于RNA病毒。
•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起病,15天至24周以内出现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PT)凝血酶元 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元活动度<40%并 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上升≥17.1umol/l,或TBiL>正常值10 倍,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 后期,亦发展为坏死后型肝硬化。
二、慢性肝炎:
• ☆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 ☆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 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有明显的 慢性肝炎体征或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 炎。 •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彩超检查综合分 析,亦可做出慢性肝炎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 1、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 2、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史。 • 3、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 体征(肝掌、蜘蛛痣、慢性肝病容)影像学改 变(脾大),球蛋白↑,A/G↓或倒置,肝组织 病理改变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肝、丙肝或慢 性HBsAg携带,重叠甲、戊其他病毒感染时要 具体分析,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病毒引起 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随病性加 重,达到重症肝炎的标准。(凝血酶原活动低 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诱发 因素:过度劳累、嗜酒、应用损肝药物、妊 娠、感染、利尿剂、大量放腹水等,病程不超 过3周。
• 1、慢性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 肝功指标轻度异常。 • 2、慢性中度: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居于 轻、重度之间。 • 3、慢性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 1)乏 力、纳差、腹胀、尿黄、慢性肝病容、肝掌、 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 者。化验检查ALT、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2)白蛋白(ALB)≤32g/L.3)TBil大于5倍正常 上限。4)凝血酶元活动度60%—40%。5)胆 碱脂酶(CHE)<4500u/l,后4项检测中有一 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
临床分型
病原分型:
• 甲、乙、丙、丁、戊、庚、TTVຫໍສະໝຸດ 病理分型一、急性肝炎
•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1、根据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肝炎患者史, 注射史 ,如与病毒肝炎患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接触患者(特别是急性期)血液、粪便、 性接触等,半年内输血、血制品史、未严格消 毒的注射器、针刺治疗、免疫接种等。 • 2、症状: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解释的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 • 3、体症:肝肿大、肝区叩痛、部分患者有脾 肿大。
三、重型肝炎
• 占全部病例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 毒(甲、乙、丙、丁、戊)均可导致重症肝 炎。 •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 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 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分IV度),凝血酶 元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界进 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 性鼓肠,腹水迅速增多,肝肾综合症。
慢性肝炎实验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 表:
•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参考: • ①轻度: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 ②中度: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脾轻度增大, 肝内血管走行清晰,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无增 宽。 • ③重度: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分布不 均,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纯、肝内管道走行 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V、脾V、内径 宽、脾大、胆囊呈“双边症”。
• 4、化验:主要ALT↑ • 5、病原学检测阳性 • 凡化验ALT↑、且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三 项中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明显阳性,排除其 他原因者均可诊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条 件、血清TBiL>17.1u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排 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 肝炎。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 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 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 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 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 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 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 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 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班 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 20%。
五、肝炎肝硬化
• (一)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根据肝组织病理学 检查结果诊断,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B超检 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 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 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肝纤 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III型 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层连 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相 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