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的调查分析

者认为 , C计 数的增加 与患者的病 情和预后不 良有 关 l WB 。宋
丽曼等 研究表 明, 脑血 管病 发病 早期 出 现的 WB C计 数增 高
的机 制 是 脑 损 伤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引 起 的应 激 反应 所致 。本 研究 结
[ ] E s E, mm r h d E, ag e a,e kct n h s 3 n r t Ha es mh eD B geV,t lL u oye a dterk c s i
缺氧 , 受刺激的 WB C聚集于血管 壁 , 释放氧 自由基等有害物质 ,
导致或加重组织损伤 . , 2 同时降低了 WB j C变形能力或/ 和增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 0 ) . 1 。④ 结论
[ 键 词 】 病 毒 性肝 炎 关
10 遵 医应 用 0例
抗病毒 治疗患者的认知程度平均得 分( O 1 2 1 ) ,1 2 .4± .3 分 5 例未遵 医应用抗病毒 治疗 患者的认 知程度平 均得 ( O 1 ± .4 分, 1. 4 2 0 ) 两者 比较 ,
参考文献
【 ] 田普永 , 扬柏 , I 郭 姬 良. 白细胞 增多 与脑血 管病 危 险性 的关 系
[ ] 中 国急救医学 , 8 ,( ) 5 J. 1 99 6 :3 9 [ ] Wem r V, ii s JC n o o vs l r eb i y o m r 2 d o C W la , ot l f ac a p m a i y l o lm T r u r e l bpy - t p o ul r ekct f m a o[ ] N C e 18 , 9 66 hm c a l oy sni l m t n J . a r, 12 :4 e u e i na i 9 8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看看是怎么回事!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 ,看看是怎么回事!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其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且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会引发多器官损害的世界性疾病之一。
目前,乙肝已经发展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
乙肝作为我国目前流行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其具有根治率低、易复发且合并症严重等特点。
乙肝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会对乙肝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抗病毒疗法为主。
这是国内外肝病学者达成的共识。
目前,欧盟国家批准的用于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7种,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等。
其中,干扰素又分为普通干扰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干扰素自1976年在临床中首次用于治疗乙肝获得较好的疗效后,其逐渐获得广泛的应用。
干扰素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免疫调节,进而发挥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相比于核苷类药物而言,干扰素在治疗应答持续方面更为持久。
聚乙二醇干扰素属于2005年上市的重组干扰素,其相比于普通干扰素的疗效而言,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核苷类药物主要包括L-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脱氧鸟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以及无环磷酸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替诺福韦)3类5种。
而这些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HBV基因复制,进而发挥治疗效果的。
拉米夫定是于1998年上市的第二代药物,经治疗5年后,其HBeAg转换率可达35%。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为有效治疗由于乙肝病毒引发的变异,可将拉米夫定与中药灵芝联合,从而阻止乙肝病毒复制。
目前,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停药会导致肝失代偿。
因此,该药物已不作为一线药物。
替比夫定是于2006年上市的药物,其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
恩替卡韦是于2005年上市的药物,是目前临床中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活性较强的药物,其还具有较低的耐药率。
据相关数据显示,用药3年后,其耐药率仅为1%。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疗效评估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疗效评估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
在临床上,抗病毒治疗是控制肝炎病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基本原理、药物种类、治疗指南、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做一详细介绍。
一、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基本原理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传播来抑制病毒的生长,从而控制病情。
在HBV和HCV感染中,治疗的目标是阻断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提高病毒清除率、减少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达到最终消除病毒和治愈疾病的效果。
二、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种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
核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HBV感染,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而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HCV感染,如干扰素α、利巴韦林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抗病毒药物正在不断研发和应用中,如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三、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指南有关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指南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及专业学会发布的指南,这些指南提供了详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和标准,包括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不良反应及转归等内容。
遵循指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和药物毒副作用。
四、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方案选择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类型、感染程度、肝功能损害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对于HBV感染,轻至中度患者可选用核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于HCV感染,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但是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通过监测病毒清除情况、肝功能指标、病情转归及患者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乙肝抗病毒治疗2024

乙肝抗病毒治疗2024乙肝抗病毒是治疗的关键,但治疗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坚持中逐渐获得阶梯式的进步,最终实现治疗目标。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都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尤其是核苷(酸)类药物没有固定疗程,少则3年、5年,长则8年、10年,甚至终身用药。
但无论如何,只要治疗就会有效果,每向上一个阶梯都是一个进步,希望总是在坚持中实现。
第一阶梯基础的胜利之光第一阶梯便是通过抗病毒治疗稳定肝功能,改善肝脏的组织学,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这是最基本的治疗要求,是基础的胜利之光。
如果单纯保肝降酶、利胆治疗,但不抗病毒治疗,虽在短时间内也可改善肝功能,但绝非长久之计,肝脏炎症容易反复。
在肝脏的反复炎症中会不断有纤维化形成,纤维化多了破坏了肝脏的正常结构便形成了肝硬化。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一样的,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另外,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需要再生,在肝细胞再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细胞的异常分化,这就是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的风险就是发生肝细胞癌。
所以,稳定肝功能,改善组织学,防止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这便是抗病毒的重要性之所在。
第二阶梯清除蒺藜之进步第二阶梯是长期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使病毒低于可检测水平以下,以此降低由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
目前推荐一线的核苷(酸)类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均有强效的抗病毒作用,在服用2~3个月后,95%以上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可低于1000copes/ml 的检测下限。
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缓慢但持久,研究表明经48~52周的治疗有25%~4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
SVR是指,在干扰素停药后24周,患者的肝功正常,血清HBV-DNA仍低于1000copes/ml 的检测下限。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丙型病毒性肝炎,就是人们常说的丙肝,这是人们熟知的肝脏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比如血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另外母婴之间的传播也是很常见的,还有一部分的传播途径直到现在还不明确,换句话说,有的人患了丙肝,但完全找不到原因。
★1.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联无活性、无毒性的PEG分子,延缓IFNα注射后的吸收和体内清除过程,其半衰期较长,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
博赛匹韦(BOC)饭后,每天三次(每7-9小时),或特拉匹韦(TVR)饭后(非低脂饮食),每日三次(每7-9小时)。
期间应密切监测HCVRNA,若发生病毒学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后上升>1log),应停用蛋白酶抑制剂。
★2.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
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研究

发病机制有 : ①n t e r f e r o n 一  ̄p h a ) 、拉米 夫定 ( L a m i v u d i n e ) 、阿 病 毒直接损伤机 体细胞 , 导致 正常细胞大量死亡 [ 7 - 1 1 ]  ̄因此 , 德 福韦酯 ( a d e f o v i r d i p i v o x i l ) 、恩 替卡韦 ( E n t e c a v i r ) , 以及替诺
忌证 : 血 清胆红素升高超过 正常值上限 2倍 ; A 升高超 过 1 O倍正 常值 ; 失代偿 性肝 硬化 ; 患 自身免疫 性疾病 及存 在 重要脏器 病变 ; 存在精神类疾 患。剂量 : 干扰素 3 - 5 MU / 次, 每周 3 次, 皮下 或肌 注 ; 疗程 : 据疗效定 。
炎 的抗病 毒药物研究 不断取得 突破 , 其 研制和开发 水平取得 了很大发展 和进步 。本文 现就 病毒性肝炎抗病 毒治疗进展作
一
其 在抗病毒方 面作用相对较 小 , 但具有 比较强 的免疫调 节功 能, 可 以调节患者 免疫功 能 , 增加 患者抗病 毒的免疫力 。干
综述 。 1 抗 病 毒 治 疗 标 准
慢 性 乙型 肝炎
m l , A L T≥ 2 ×U L N ,或 AL T≤ 2×U L N , 便 肝 组 织 学 显 示 K n o d e l l H A I≥ 4 , 或 ≥G 2炎 症 坏 死 ( 中 国指 南 与最 新 国际 指 南建 议基 本一 致 ) 。疗 程分 析 , 国 内建 议 : 完成 1 年 基本 疗 程后进行评 价 , 如 达到完全应答 , 需巩 固治疗 1 2个月 , 因
抗 病毒治疗 主要 目的 : 抑制病毒 复制 , 减少传染性 ; 改善肝 福 韦 、替 比夫 定、L 一氧用 阿糖 尿嘧啶 ( L — F MA U ) 、法昔 洛韦 功能 ; 减轻 肝组织病变 ; 提高生活质量 ; 减少 或阻止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经常伴有恶心乏力、肝痛的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更有甚者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致,下面就来看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 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摘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本文论述了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护理干预;病毒性肝炎;治疗;影响[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4-01目前,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抗病毒。
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由于抗病毒治疗疗程较长,多为6-12个月,甚至更久,有些患者不能遵从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慢性肝病认知差。
患病后产生焦虑、消极悲观、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决心和疗效,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作者对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 月至2009年12 月在本疗区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
诊断符合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方案》标准,未进行过系统的抗病毒治疗。
排除肝硬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及甲、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
将病例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年龄在16-55岁之间。
1.2 方法两组患者用药上均给予常规保肝、调节免疫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则给予全程的综合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家庭、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毒性肝炎疾病常识,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治疗时机、现状及转归,加强对疾病的认知;强化遵医用药、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指导。
另外,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时,即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内容通俗易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争取家庭、社会支持,鼓励或强化患者保持人际交流。
患者出院后,建立电话随访登记,定期回访沟通,提示复查、遵医用药及相关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b FC
HBsAg
FC受体 F
DC
IL-2,IL-12….促细胞免疫
IL-6,IL-10…促体液免疫
感染HCV者
•全世界约 • •我 国 约 • 原估计2亿人 现估计5亿人 原估计4千万 现估计 更多
HCV 生活周期
结合 与膜融合 胞饮作用 病毒装配与成熟 脱壳 RNA 复制 正链 负链
翻译与多肽链加工
PEG-IFN -2a (40KD) 180 mg qw
24 周
48 周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派罗欣® 联合RBV: HCV 基因型非 1 型与SVR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78
78
73
77
SVR (%)
n = 106
40 30 20 10
38%
36% 24% 20% 0% n=3
n=13
0
n=27
n=34
n=97
n=15
5 – <8.5
8.5 – 11
Log10 HBV DNA
>11
不同ALT水平的应答
IFN alfa-2a 4.5 MIU tiw PEGASYS® qw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HCV 基因型 1 型、非 1 型
派罗欣® 联合RBV:
HCV 基因型 1 型、
50 40
46
35
SVR (%)
30 20 10 0 n = 50
RBV 800 mg/日
26
16
n = 47
RBV 1000/1200 mg/日
n = 190
RBV 800 mg/日
n = 186
RBV 1000/1200 mg/日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 徐道振
战胜乙肝网()搜集
抗乙肝病毒艰难性 和 治疗的长期性
HBV复制
• 细胞中HBV的感染过程
CCCDNA
共价闭合环DNA
• 一般35--50天 • cccDNA构象变化后与核蛋白 结合其半衰很长
•
HBV基因分型
• A,B,C,D,E,F,G,H八个型
HCV-RNA 阳性 阴性 41/41 100%
8/41 22.0%
0/58 0%
48/58 82.8%
0/41 0%
32/41 78.0%
单独应用rIFN 治疗ALT和HCV-RNA(PCR)的疗效
rIFN,3MIU,TIW,24W
持久应答率20%
40%
无应答率为40%
复发率为40%
32例血清排除各种肝炎和肝病10例 血清HBV DNA阳性乙肝
亚临床活动性慢乙肝
α-干扰素的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一是调节机体免疫, 促使产生HBV特异细胞毒T 细胞(CTL) 促进细胞膜MHC-1的表达, 使TCL更 易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二是IFNα和细胞膜上干扰素受体-1 结合 1.诱导2’-5’ 寡腺苷酸合成酶 去诱导RNA酶L 活化, 水解mRNA, 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2.通过活化蛋白激酶(PKR), 磷酸化起始因 子(Eif-2a), 使起始因子无功能, 阻断了mRNA 翻译的启动, 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急性乙肝, 病期2-3个月, ALT下降至正 常3倍左右, 黄疸己消退, 但HBsAg仍阳 性, 可能转入慢性(约10%), 即开始应 用干扰素治疗, 有可能减少慢性化。
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治疗 疗效
干扰素 剂 HBeAg转阴 HBsAg转阴 HBV-DNA转阴 33% 7.8% 37% 安慰 12% 1.8% 17%
RBV 800 mg/日
n = 162
RBV 1000/1200 mg/日
n = 111
HBV DNA 型与病情关系
• Hajime Sumi 585例慢乙肝 B型比C型自然HBeAg易 转抗Hbe P<0.01 肝组织HBeAg转阴 B多于C P=0.022 • Chun Tao Wai B型比C型对 IFN应答率高,较易 HBeAg血清转换 前C和C区双变异的 C型比B型多
HBV基因型的分布
• PEG与IFN结合延长半衰期,有效峰值达一周,注 射次数一减少,持续抗病毒疗效提高
Effect of Pretreatment HBV DNA Levels on HBeAg Loss
IFN alfa-2a 4.5 MIU tiw PEGASYS® qw
60 50
56%
Response (%)
6 mo Ribavirin + IFN vs IFN 189 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丙肝病人
ns
50
41
p<0.001
40 30 20 10 0
SVR
RBV+IFN IFN
16
?
口服60-90分钟吸收,半衰期约
24小时,能滞留红细胞中,主要由肾排
出。不良反应,胃部不适,呕吐,头晕, 成人日量超过900mg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下降。
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治疗疗效
干扰素 HBV DNA– ALT复常 6个月 12个月 治疗结束时反应 60-90% 50-75%
随访结束时反应 10-15%
20-25%
干扰能10MU 3/W 治疗慢性乙肝 治疗结束时HBeAg转阴数
• • • 检测例数 60 % 转阴数 28 46.7
HBV基因分型
Telbivudine (LdT)
• 是一种胸腺嘧啶类似物 • 一项为期52周地2期试验表明,应用400 或600mg的剂量可以使病毒载量下降>6 log • 应用Telbivudine1200mg治疗HBeAg(+)和 HBeAg(-)CHB的全球性3期试验于2003年 1月开始 • 与拉米夫定之间存在交叉耐药
地坛医院155例分型
? 3% A 1%
B+C 15% B 30%
A B C B+C ?
C 51%
D,E,F = 0
HBeAg-,抗Hbe+乙型肝炎
• B,C,型容易产生前C和C基因变异 • 亚洲主要为 B,C,型, • 亚洲HBV变异,HBeAg阴性,抗HBe阳性 乙型肝炎中,前C变异约40%,C启动子 变异约30% • 我国约20%~25% • 对IFN较耐药
20%
40%
持久应答率 无应答率 复发率
延长疗程至1年或1年半
减少复发率和 增加应答率约10% 持久应答率约30%
30%
40% 30%
持久应答率 无应答率 复发率
IFN应用国内已基本共识
• 疗程延长比剂量加大重要
• 剂量 3—5MU TIW初 • 疗程6--12个月,(有应答用至12个月,可 减少复发率)
恩替卡韦
• 是一种鸟嘌呤类似物 • 应用恩替卡韦0.5mg和拉米夫定100mg每天 治疗52周的两项世界性3期临床试验目前正 在进行之中
–一项观察HBeAg(+)和HBeAg(-)病人的组织学终 点 –一项观察HBeAg(+)病人的病毒学终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的 3期研究正在总结 • 恩替卡韦 1.0mg 和 阿地福韦 10mg对比治 疗失代偿性CHB的试验已经开始
IFNα治疗 仍为首选
干扰素α 抗 HCV机制
Th 1
IFNr TNFa
特异CTL
NK
IFNa
MHC I 重要
凋亡
HCV mRNA
活化RNA酶L 磷酸化Eif-2a
PKR
HCV
核
胞 膜
急性丙肝 IFN治疗前后 sALT,HCV-RNA变化
sALT 异常 正常 治疗前 58/58 % 100%
治疗后 10/58 % 17.2%
• 对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储備能力不足者 应用受到限制 • ALT过高者(免疫清除过强) • 对有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者 •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 IFN不良反应严重者
HBV复制
• 细胞中HBV的感染过程
贺普丁
贺普丁优缺点
1. 口服方便 2. HBV DNA下降速度快 3. ALT、AST复常率高 4. 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化减轻 5. 可用于重症肝炎 6. 需长期服用 7. 耐药变异率随疗程延长而增加
2012-6-1
HCV可分为1--6亚型
• • • • • • • 1a型 1b型 2 型 3 型 4 型 5 型 6 型 主要在美国, 英国, 欧洲。 主要在中国,日本,美国,欧洲。 主要在曰本,中国。 主要在苏格兰,欧洲,英国。 主要在中东,非洲。 主要在南美。 只在香港,墨西哥有报导。
地坛医院 225 HCV RNA 1 型 78 %
P E G
• 和肽类蛋白质结合后可延长半衰期,增加 溶解度, • 减少被结合的蛋白质的抗原性,和不易被 水解 • PEG和IFN可单位点或多位点结合,线性或 捆邦式结合而延长体内半衰期,保护IFN 不被快速降介
普通INFa与长效IFN
• 注射后半哀期4~6小时,峰值期3~8小 时,24小时血清中已不能测到
1.0
HBeAg
0.8
HBsAg
累积清除率
0.6
0.4
0.2
实线:治疗组 虚线:对照组
0.0
0 12 24 36 48 60 72 84
月
96
Peg-IFN 治疗HBV
派罗欣
佩乐能
PEGASYS PEGINTRON
PEG即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
• 在食物中常作为增稠剂,在注射用药物中 常作为缓释剂 • 无毒性的中性物,可以多分子线状或多分 支状聚合, • 进入体内无抗原性,主要在肝内分解聚合 为单分子或小分子聚合体可从肾排出,不 在体内分解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