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十二章 休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A. 心力衰竭B. 心排出量减少C.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D. 血压下降答案:C2.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分为几个阶段?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B3. 休克时,微循环变化的第三阶段是:A. 微循环痉挛期B. 微循环扩张期C. 微循环瘀滞期D. 微循环衰竭期答案:D4. 休克的诊断标准不包括:A. 收缩压<90mmHgB. 脉压<20mmHgC. 心率>120次/分D. 呼吸>30次/分答案:D5. 休克的早期治疗原则不包括:A. 补充血容量B.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C.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D. 立即寻找并去除休克的病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A. 意识改变B. 皮肤苍白、湿冷C. 脉搏细速D. 血压下降答案:ABCD2.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包括:A. 微血管收缩B. 血流量减少C. 血流速度减慢D. 血液浓缩答案:ABCD3. 休克时,代谢的变化特点包括:A. 无氧代谢增加B. 乳酸堆积C. 能量供应不足D. 细胞功能障碍答案:ABCD4. 休克的常见并发症包括: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B. 急性肾衰竭C.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D. 脑水肿答案:ABCD三、判断题1.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其特征是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

(正确)2.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只包括微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

(错误)3. 休克的早期治疗原则是立即寻找并去除休克的病因。

(错误)4. 休克时,代谢的变化特点是有氧代谢增加和乳酸堆积。

(错误)5. 休克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脑水肿。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休克的分类。

休克可以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分布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 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

休克思考题

休克思考题

休克(一)名词解释(1~12)1.休克shock2.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3.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4.心源性休克5.低排高阻型休克6.高排低阻型休克7.“自身输血”9.“自身输液”10.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11.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12.休克肺(shock lung)(二)选择题(1~50)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A.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 B.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C.微A®A-V吻合支®微V; D.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E.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V。

2.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C.营养通路; D.A-V吻合支;E.以上都不对。

3.正常微循环血流调节的实现系通过:A.交感神经支配; B.毛细血管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C.局部体液因素; D.全身性体液因素;E.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

5.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6.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微A收缩; B.后微A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A-V吻合支收缩;E.微V收缩。

7.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D.血压均降低;E.尿少或无。

高级病理学-休克

高级病理学-休克

LTA4
LX
LTC4 LTB4
LTD4
LTE4
LTF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来源: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血小板、PAF
PAF刺激物:
TNF、凝血酶、白三烯、缓激肽、组胺、ATP
生物学效应:
增加血管通透性
趋化作用
休克样变化
激活炎症细胞
PAF拮抗剂:
银杏叶、海风藤、款冬花
因各种原因(如大出血、创伤、烧 伤、感染、过敏、心泵衰竭等)引起的 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 量急剧减少和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 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主要表现
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神志淡漠
少尿或无尿
主要表现
动脉压↓,脉压差<15mmHg 脉搏快而微弱 中心静脉压(CVP)↓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15ml/h 呼吸加快 血浆CO2结合量↓、乳酸含量↑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不清
一、细胞损伤 (一)细胞膜的变化 (二)线粒体的变化 (三)溶酶体的变化
1、细胞膜的变化
细胞膜是休克时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表现为膜的
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
2、线粒体的变化
线粒体肿胀、致密结构和嵴消失 功能障碍
线粒体呼吸
3、溶酶体的变化
组织蛋白酶
细胞自溶
溶 酶性成分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β-葡萄糖醛酸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肾血流量↓
肾近球细胞
肾素
血管紧张素(Ag) AgⅢ 氨基肽酶
AgⅠ Ag 转换酶
AgⅡ

病理生理学-休克

病理生理学-休克

休克考纲:一、概念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细胞缺血、缺氧,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或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shock【例题】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A.心输出量降低B.动脉血压降低C.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D.外周阻力的升高E.外周阻力的降低『正确答案』C二、病因与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1)失血和失液——失血性休克(2)烧伤——烧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3)创伤——创伤性休克(4)感染——感染性休克(5)过敏——过敏性休克(6)心脏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7)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源性休克。

2.按始动环节分类:三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三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典型临床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心排血量(CO)——降低↓动脉血压(BP)——降低↓外周阻力(PR)——增高↑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正常机体毛细血管仅有20%开放,80%呈闭合状态,微血管开闭呈交替进行。

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且分布异常,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故又称低阻力性休克或分布异常性休克。

三、发病机制——“微循环学说”七个部分三条通路三个闸门控制闸门开闭的调节因素: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将休克病程分为三期:(一)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二)微循环淤血期又称:可逆性休克失代偿期、休克进展期。

(三)微循环衰竭期又称:难治期、DIC期。

(一)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1.微循环变化机制:动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E、NE 等儿茶酚胺类激素↑2.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4.临床表现:脉搏细数、脉压↓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出汗尿量↓、肛温↓烦躁不安(二)微循环淤血期又称:可逆性休克失代偿期、休克进展期。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 心力衰竭 B. 心排出量减少 C.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D. 微循环障碍 E. 血压下降

答案:D 2.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微循环收缩期 B. 微循环扩张期 C. 微循环瘀血期 D. 微循环缺血期 E. 微循环淤血期 答案:E 3. 休克时机体代谢的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氧分压下降 D. 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E. 血乳酸增高

答案:B 4. 休克时,下列哪项不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的表现?

A. 皮肤苍白 B. 心率加快 C. 血压下降 D. 呼吸加快 E. 瞳孔扩大

答案:C 5. 休克时,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痉挛的表现? A. 微血管收缩 B. 血流缓慢 C. 血流停止 D. 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E. 组织缺氧

答案:D 二、多选题 6. 休克的常见病因包括: A. 严重感染 B. 大量失血 C. 严重创伤 D. 严重脱水 E. 严重过敏反应

答案:ABCDE 7. 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 A. 意识模糊 B. 皮肤湿冷 C. 脉搏细速 D. 血压下降 E. 尿量减少

答案:ABCDE 8. 休克的诊断依据包括: A. 血压下降 B. 心率加快 C. 尿量减少 D. 神志改变 E. 皮肤湿冷

答案:ABCDE 9. 休克的治疗原则包括: A. 补充血容量 B.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C. 纠正酸中毒 D. 应用抗生素 E. 治疗原发病

答案:ABCDE 10. 休克的监测项目包括: A. 血压 B. 心率 C. 尿量 D. 中心静脉压 E. 动脉血气分析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1. 休克时,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增强。(对/错) 答案:错 12. 休克时,微循环的血流分布是均匀的。(对/错) 答案:错 13.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率降低。(对/错) 答案:错 14. 休克时,机体的氧耗量增加。(对/错) 答案:对 15. 休克时,机体的二氧化碳产生量减少。(对/错) 答案:错 四、简答题 16. 简述休克的临床表现。 答案: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 (1)早期:神志清醒,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心率加快,血压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稍少。

病理学-休克-试卷与答案

病理学-休克-试卷与答案

2021-2021学年〔春〕季学期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休克?〔A卷〕一、A1型题〔做题说明:单句型最正确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在做题时,只需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答案, 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做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答复. 共有30题,合计99.0分.〕1.休克初期微循环的变化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E.微静脉收缩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低阻力型休克最常见于以下哪一类休克?A.失血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创伤性休克D.烧伤性休克E.感染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3.休克的以下主要临床表现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A.烦燥不安或表现冷淡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尿少或无尿D.血压均下降E.面色苍白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4,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强烈抑制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D,先抑制后兴奋E.改变不明显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5.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不灌不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少于流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6.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7.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那么是A,血压正常不必补液8, “需多少,补多少〞C,补充丧失的局部液体D. “失多少,补多少〞E,补液宁多勿少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8.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休克的主要机制为A.疏通微循环,扩张小血管B.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C.阻断儿茶酚胺的有害作用D.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E.提升血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9.失血性休克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D.肺E.肾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0.在休克早期临床表现中哪项是错误的:A.面色苍白B.四肢湿冷C.尿量减少D.脉压增大E.脉搏细速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1.休克患者补液监测的最正确指标是:A.血压B.脉压C.尿量D.中央静脉压E.表浅静脉充盈度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2.正常真毛细血管网血流的调节主要与A.毛细血管的自身舒缩有关B.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有关C.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D.局部体液因素有关E.全身体液因素有关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3.临床上休克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A.始动环节B.发病学原因C.血液动力学特点D.微循环特点E.外周阻力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4.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其微循环改变的病理生理学根底是: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B.外周阻力增高C.血管床容积扩大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高E.血流速度减慢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5.指出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中哪项是错误的?A.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B.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C.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渗出、血流淤滞D.微血流淤滞、泥化形成E.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6.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A.50%B.40%C.30%D.20%E.15%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7.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A.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B.血压下降C.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D.交感-肾上腺系统衰竭E.中央静脉压降低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8.以下哪项不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A.烧伤B.肠梗阻C.感染D.腹泻E.脱水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19.最常见的一类高动力型休克是:A.失血失液性休克B.创伤性休克C.烧伤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E.心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0.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以下哪一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A.尿量减少B.血尿素氮升高C.血肌酊减少D.高血钾E.代谢性酸中毒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1.心源性休克发病的中央环节是:A.回心血量减少B.心率过快C.心输出量降低D.心肌收缩力减弱E.心律失常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2.过敏性休克时机体不可能出现哪种变化?A.血管收缩B.支气管收缩C.血管床容积增大D.微循环淤血E.小血管通透性升高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3.高位脊髓麻醉属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E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4.严重烧伤早期属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5.严重烧伤晚期可发生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6.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发生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D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7.严重呕吐,腹泻可发生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8.过敏性休克治疗药物是A.缩血管药B.扩血管药C.补充血容量D.盐皮质激素E.心得安考生答案:参考答案:A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29.休克缺血期的发病学治疗主要是使用A.缩血管药B.扩血管药C.补充血容量D.盐皮质激素E.心得安考生答案:参考答案:C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30.休克淤血期在补足血容量后应使用A.缩血管药B.扩血管药C.补充血容量D.盐皮质激素E.心得安考生答案:参考答案:B得分:0分〔此题总分值:3.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休克 1.何谓休克?休克的常见病因有哪几方面?休克发生有哪几个始动环节?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或休克的本质)是什么?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始动环节是什么?常见于哪些情况?若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又可分为哪几类?低动力型休克与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哪些? 答: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如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失血和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心力衰竭等。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①血容量减少;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心泵功能障碍。 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 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②血管源性休克:始动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常见于感染、2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过敏、神经源性(如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 ③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心泵功能障碍。常见于心肌源性(如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和非心肌源性(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等)。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常可分为: ①低动力型休克(或称低排高阻型休克,或称冷休克) ②高动力型休克(或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或称暖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高,心排出量降低。 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但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仍减少。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心血管表现特点有哪些?何谓血管源性休克? 答: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发病机制: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临床心血管特点: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心排出量(CO)降低;动脉血压(BP)降低(包括肺动脉楔压PAWP降低。);外周阻力(PR)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或称分布性休克,或称低阻力性休克)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3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3.微血管包括哪些血管?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答:微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微静脉。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称前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和血液分配,决定微循环的灌人血量。 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在该部位进行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直捷通路的血液可迅速回到静脉,较少进行物质交换。 微静脉又称容量血管和后阻力血管,决定微循环的流出血量,参与调整回心血量。 4.请叙述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或称休克代偿期,或称休克早期)、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或称休克失代偿期,或称休克期,或称微循环淤滞期)和微循环衰竭期(或称休克不可逆期,或称休克DIC期,或称休克难治期)的微循环灌流特点和组织状态。何谓自身输液?何谓自身输血? 答:休克代偿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休克失代偿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瘀血性缺氧状态。 休克不可逆期: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不能进行物质交换。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自身输液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要大,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致使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增加的现象。 4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自身输血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肌性微静脉、小静脉、肝和脾等储血器官的收缩,而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和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维持的现象。 5.休克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有哪些? 休克早期(或称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早期(或称代偿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 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均收缩,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无明显改变。(原因是不同器官血管对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的反应性不一致。) 毛细血管阻力: 前阻力明显↑。 毛细血管血压: ↓ 毛细血管床容量: ↓ 组织灌流状态: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循环缺血,组织灌流量↓呈缺血缺氧状态。 临床特点: 通常血压变化不明显,但脉压明显缩小(此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大失血例外,即血压可骤降) 患者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5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休克期(或称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期(或称失代偿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 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驰,微静脉处淤血。 毛细血管阻力: 后阻力明显↑ 毛细血管血压: ↑ 毛细血管床容量: ↑ 组织灌流状态: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严重↓,缺氧更严重。 临床特点: 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此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患者脉搏细速,静脉萎陷,皮肤黏膜出现花斑或发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少尿甚至无尿。

休克不可逆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不可逆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 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毛细血管阻力: 明显↓,血管对活性药失去反应。 毛细血管血压: ↓↓ 毛细血管床容量: ↑ 组织灌流状态: 微血栓形成或出血,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临床特点: 循环衰竭(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并发DIC、6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6.正确判断患者是否休克及其程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答:正确判断患者是否休克及其程度应该注意:除观察血压有无下降和脉压差有无减小以外,还必须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如肤色有无苍白、脉率有无加快、呼吸有无加快、表情有无淡漠,尿量有无减少等进行综合分析。 7.请叙述休克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的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 答:①代偿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缩血管物质增多。 ②失代偿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长时间缺氧、酸中毒和扩血管物质增多。 ③不可逆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DIC形成以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8.何谓心源性休克?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哪些?休克并发DIC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答: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通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塞时,左心室梗塞面积达40%以上即可致心源性休克。) 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 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肌耗氧增加,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使冠状动脉的灌流时间减少,舒张压下降使冠状动脉的7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灌流量减少,结果都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②休克时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 ③心肌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 ④休克并发DIC加重心功能障碍。 ⑤内毒素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休克患者发生DIC的机制主要有:①血液流变学变化;②凝血系统(尤其是外源性)的激活;③促凝物质增多;④TXA2(血栓素A2)- PGI2(前列腺素I2)平衡失调;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9.为什么用动脉血压高低判断休克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请举2例说明。 答:因为休克不一定均有明显的血压下降。例如有些患者原来基础血压很高(高血压),当其处于休克状态时,血压值仍可在“正常”范围。又如急性失血病人,一般失血量达到1500ml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分泌,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仍可维持正常,甚至高出正常,易给人以假象,以至忽略病情,此时若凭血压判断休克,不仅不能表示休克程度,而且有失去抢救时机的可能。所以,用动脉血压高低判断休克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何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何谓多(系统)器官衰竭?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哪一个?呼吸性碱中毒一般发生在休克的哪一期?休克患者若发生电解质紊乱,通常表现为哪一种? 8 / 9下载文档可编辑

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烧伤、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过程中或在休克复苏后,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无病理关联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多系统器官衰竭是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器官损害已达到器官和系统功能衰竭的程度。 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肾。 呼吸性碱中毒一般发生在休克早期。 休克患者若发生电解质紊乱,通常表现为高钾血症。 11.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答: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有①使氧离曲线右移;②损伤血管内皮,促使DIC发生;③使血钾升高;④使心肌收缩力下降;⑤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降低,血压不易回升。 12.休克的治疗和护理原则及其主要观察点有哪些? 答:⑴消除引起休克的原始病因,积极治疗造成休克的原发疾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的体位和正常的体温等。 ⑵除心源性休克之外,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排出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的根本措施。但必须注意观察以下几点: ①必须动态观察脉搏和血压、神志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静脉充盈程度、尿量等。 ②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有条件时应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 CVP和PAWP超过正常(CVP>12cmH2O,1.18kPa;PAWP>10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