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

合集下载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 干缩、温缩、无侧限抗压强度:7天; ▪ 弯拉强度、模量、疲劳:水泥类90天,石灰类180天; ▪ 冲刷:水泥类28天,石灰类90天; ▪ 冻融:28天、180天。
养生时间的影响
▪ 试件成型后的养生方法、养生龄期对半刚性基层材料抗 冲刷性能影响很大。养生时间太短,试件强度不足就容 易被冲散,养生时间太长,试件的强度太高,冲刷量很 小,不同类型材料的试验结果的差别太小。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概述
▪ 无机结合料:主要指水泥、石灰、粉煤灰和石灰或 水泥粉煤灰。所用水泥稳定材料、石灰稳定材料、 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等都属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 料。
▪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属于半刚性材料,广泛用于高 等级公路路面基层、底基层,称为半刚性基层、 底基层。(柔性基层、底基层的种类分为有机结 合稳定类和无粘结粒料类)。
S1接口功能
LTE系统
▪ SAE承载业务管理功能,例如建立和释放 ▪ UE在LTE_ACTIVE状态下的移动性功能,例如
Intra-LTE切换和Inter-3GPP-RAT切换。 ▪ S1寻呼功能 ▪ NAS信令传输功能 ▪ S1接口管理功能,例如错误指示等 ▪ 网络共享功能 ▪ 漫游和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 NAS节点选择功能 ▪ 初始上下文建立功能
LTE系统
S1接口的信令过程
▪ S1接口的信令过程有:
➢ SAE承载信令过程,包括SAE承载建立和 释放过程。
➢ 切换信令过程 ➢ 寻呼过程 ➢ NAS传输过程,包括上行方向的初始UE和
下行链路的直传 ➢ 错误指示标准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 (2)高温养护室 能保持试件养生温度60℃+10C,相对湿度95%以上,容
T 0845-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养生试验方法

无机结合料规程

无机结合料规程

无机结合料规程(JTJ057-94)第1章总则1.0.1 为给公路路面基层设计和施工所用种类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质量指标和参数统一试验方法,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水泥粉煤灰稳定土和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以及石灰的化学分析。

1.0.3 应根据试验目的采用下列不同和取样方法。

可用下列方法之一将整个样品缩小到每个试验所需要的合适质量。

(1)四分法需要时应加清水使主样品变湿。

充分拌和主样品:在一块清洁、平整、坚硬的面上将料堆成一个圆锥体,用铲翻动此锥体并形成一个新锥体,这样重复进行三次,在形成每一个锥体堆时,铲中的料要放在锥顶,使滑动边部的那部分料尽可能分布均匀,使锥体的中心不移动。

将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入最后一个锥体的顶部,使锥体顶变平,每次插入后提起铲时不要带有材料。

沿两个垂直的直径,将已变成平顶的锥体料堆分成四部分,尽可能使这四部分料的质量相同。

将对角的一对料(如一、三象限为一对,二、四象限为另一对)铲到一边,将剩余的一对料铲到一块。

重复上述拌和以及缩小的过程,直至达到要求的样品质量。

(2)用分料器法如果储料中含有粒径5mm以下的细料,材料应该是表面干燥的。

将材料充分拌和后通过分料器,保留一部分,将另一部分再次通过分料器。

这样重复进行,直至将原样品缩小到需要的质量。

1.0.4 本试验规程所涉及各类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名称、定义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3)的规定。

关闭此窗口第2章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含水量试验方法2.1 烘干法(T0801-94)2.1.1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法是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含水量的标准方法。

在105~11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干到恒重的稳定土称为干稳定土,湿稳定土和干稳定土的质量之差与干稳定土的质量之比的百分率稳称为稳定土的含水量。

2.1.2 仪器设备2.1.2.1 对于稳定细粒土。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完整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完整

最大干密度T0804-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2009)1适用围1.1 本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材料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水量——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1.2 试验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宜控制在37.5mm以(方孔筛)。

1.3 试验方法类别。

本实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表T0804-1。

2 仪器设备2.1 击实筒:小型,径100mm、高127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大型,径152mm、高170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直径151mm 和高50mm的筒垫块,底座。

2.2 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击锤的底面直径50mm,总质量4.5kg。

击锤在导管的总行程为450mm。

可设置击实次数,并保证击锤自由垂直落下,落高应为450mm,锤迹均匀分布于试样面。

2.3 电子天平:量程4000g,感量0.01g。

2.4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1g。

2.5方孔筛:孔径53mm、37.5mm、26.5mm、19mm、4.75mm、2.36mm 的筛各1个。

2.6 量筒:50ml、100ml、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2.7 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m和厚3mm,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2.8 刮土刀:长150~200mm、宽约20mm的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小试件的表面。

2.9 工字型刮平刀:30mm×50mm×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

2.10 拌和工具:约400mm×600mm×70mm的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等。

2.11 脱模器2.12 测定含水量用得吕盒、烘箱等其他用具。

2.13 游标卡尺3试验准备3.1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试在50℃烘箱烘干)用木锤捣碎或用木碾碾碎。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一、引言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是一种用于土壤稳定处理的材料,通过与土壤中的颗粒物质结合,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为了确保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

本文将介绍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规程。

二、试验目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目的是评估材料的性能和适用性,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分布、比表面积等;2. 评估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与土壤的结合性能,如结合强度、结合时间等;3. 研究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对土壤力学性质的改善效果,如抗剪强度、压缩性等;4. 了解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如pH值、离子浓度等;5. 验证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

三、试验方法1. 物理性质测试(1)颗粒大小分布: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或筛分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2)比表面积:采用比表面积仪,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比表面积。

2. 结合性能测试(1)结合强度:采用剪切试验或拉拔试验,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与土壤的结合强度;(2)结合时间:采用时间观察法或力学试验,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与土壤的结合时间。

3. 土壤力学性质测试(1)抗剪强度:采用剪切试验,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处理后的土壤的抗剪强度;(2)压缩性:采用压缩试验,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处理后的土壤的压缩性。

4. 土壤化学性质测试(1)pH值:采用酸碱滴定法或电位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处理后的土壤的pH值;(2)离子浓度:采用离子色谱法或电导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处理后的土壤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5. 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测试(1)毒性测试: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或动物毒性试验,评估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对环境和人体的毒性;(2)溶解度测试:采用溶解度试验,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溶解度。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完整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完整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完整一、试验目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是为了评价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适用性和性能,并确定其最佳配比和使用方法。

二、试验范围适用于各种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石灰、矿渣、粉煤灰等。

三、试验方法1.原料选择: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无机结合料作为试验材料。

2.材料配比:按照设计配比要求,将试验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3.试件制备:将配制好的材料通过模具制作成试件,试件尺寸和形状根据具体试验要求确定。

4.试件养护:试件制备完成后,进行充分养护,以满足试验的有效进行。

5.试验项目:(1)强度检测:利用万能试验机等设备对试件进行强度检测,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

(2)相对稳定性检测:通过试件质量的变化以及试件的体积稳定性来评价材料的相对稳定性。

(3)抗冻融性检测:将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观察试件的性能变化来评价材料的抗冻融性能。

(4)施工性检测:通过试验评价材料的施工性能,包括可塑性、稳定性、可压实性等指标。

四、试验结果的评定根据试验结果,评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适用性和性能,包括但不限于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具有较好的强度、稳定性、抗冻融性等。

五、结果分析与结论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与结论,指导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六、试验报告根据试验结果和结论,编写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结论等内容,对试验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七、试验注意事项1.试验过程中应保证试验材料的准确性和实验设备的可靠性。

2.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3.试验数据的采集要准确可靠,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以上是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的基本内容,根据具体试验要求和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细节的补充和调整。

试验规程的制定旨在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公路工程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选用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 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 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JTGE 51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是国家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用于公路工程中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规程。

本规程主要针对无机结合料的稳定材料试验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对该规程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详细介绍。

一、试验目的和范围1.目的:本规程的目的是要求进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确定其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以评估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路工程中使用的无机结合料的各种稳定材料的试验,包括基于水泥、石灰和矿渣等无机材料的稳定剂。

二、试验设备和材料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压实仪、剪切仪、干燥箱、筛分仪等多种设备。

2.试验材料:试验材料包括无机结合料、稳定剂、试样等。

三、试验方法和要求1.试验方法:本规程列举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具体方法,包括湿压实试验、剪切试验、强度试验等。

详细阐述了每种试验的步骤和要求。

2.试验要求:本规程还规定了试验的各项要求,包括试样的制备、试验条件的控制、数据的测量和记录等。

要求试验精确可靠,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四、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1.试验结果的处理:试验结果的处理包括对试验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结论。

2.试验结果的分析:试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从而对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估、比较和验证,为公路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五、试验报告1.试验报告的要求:试验报告应详细记录试验方法、试验参数、试验结果等各种信息。

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呈现试验结果,并附上相应的数据和分析。

2.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报告应使用规定格式,并包含试验目的、范围、设备和材料、方法和要求、结果处理和分析、结论等内容。

六、试验质量管理1.试验质量管理的要求:试验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包括试验过程的规范、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材料的合理选择和使用等。

2.试验质量管理的措施:为了保证试验质量,本规程还提供了一些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试验标准、人员培训、设备维护等。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2019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2019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2019一、试验目的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旨在规范无机结合料(如水泥、石膏等)的试验方法和指导原则,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试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的试验和评定,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石膏、石灰等。

三、试验方法3.1 确定样品3.1.1 从合格供应商处获得无机结合料样品,并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采集样品。

3.1.2 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宜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避免人为选择性取样。

3.2 试验前处理3.2.1 检查样品的标识和包装,确保其完好无损。

3.2.2 根据试验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研磨、筛分等预处理。

3.2.3 确保试验设备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试。

3.3 物理性能试验3.3.1 密度试验根据相关标准,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的密度。

3.3.2 比表面积试验采用比表面积测定仪,测定无机结合料的比表面积。

3.3.3 压缩强度试验根据试验标准,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的压缩强度。

3.4 化学性能试验3.4.1 主要成分试验通过仪器分析或化学分析等方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的主要成分含量。

3.4.2 凝结时间试验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的凝结时间。

3.4.3 坍落度试验根据试验标准,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的坍落度。

3.5 特殊试验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抗裂性能、耐久性等特殊试验,以评价无机结合料的综合性能。

四、试验结果评定根据试验得出的数据,对无机结合料的试验结果进行评定。

评定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五、试验报告试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和整理,形成试验报告并进行归档。

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目的、范围、方法、结果以及评定等内容,并注明试验日期、试验人员等相关信息。

六、质量控制无机结合料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和操作过程,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七、试验设备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在试验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jtg e51 — 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 — 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 — 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是中国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关于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规定。

该规程主要适用于无机结合料土工和道路工程中的稳定材料的试验。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与引用标准:规定了该试验规程适用的范围以及引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术语和定义:解释了在该规程中使用的一些术语和定义,以便于理解和应用。

3.试验设备:介绍了进行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要求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试验方法:详细描述了进行各种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包括试样制备、试样性能测试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5.试验结果的处理和表述:规定了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和表述方式,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指导。

6.试验记录和报告:要求进行试验的记录和报告,包括试验的基本信息、试验结果和分析、试验设备的情况等。

7.试验结果的评定与应用:规定了根据试验结果评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质量和可用性的标准和方法。

通过该规程,可以对公路工程中使用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进行合理的试验评价,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要求,从而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干密度T0804-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材料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水量——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试验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宜控制在以内(方孔筛)。

试验方法类别。

本实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表T0804-1。

2 仪器设备击实筒:小型,内径100mm、高127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大型,内径152mm、高170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直径151mm和高50mm的筒内垫块,底座。

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击锤的底面直径50mm,总质量。

击锤在导管内的总行程为450mm。

可设置击实次数,并保证击锤自由垂直落下,落高应为450mm,锤迹均匀分布于试样面。

电子天平:量程4000g,感量。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

方孔筛:孔径53mm、、、19mm、、的筛各1个。

量筒:50ml、100ml、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m和厚3mm,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刮土刀:长150~200mm、宽约20mm的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小试件的表面。

工字型刮平刀:30mm×50mm×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

拌和工具:约400mm×600mm×70mm的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等。

脱模器测定含水量用得吕盒、烘箱等其他用具。

游标卡尺3试验准备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试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捣碎或用木碾碾碎。

土团均应破碎到通过筛孔。

但应注意不使粒料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合机械的破碎率。

如试料是细粒土,将已破碎的具有代表性的土过筛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如试料中含有粒径大于的颗粒,则先将试料过19mm筛;如存留在19mm筛上得颗粒的含量不超过10%,则过的筛,留作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如试料中粒径大于19mm的颗粒含量10%,则将试料过筛;如果存留在筛上得颗粒的含量不超过10%,则过53mm的筛备用(用丙法试验)每次筛分后,均应记录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P。

在预定做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

对于细料土,试样应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土,试样应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的各种集料,试样应不少于2000g。

在试验前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试模的内径、高和垫块的厚度,以计算试筒的容积。

4 试验步骤准备工作在试验前应将试验所需要得各种仪器准备齐全,测量设备应满足精度要求;调试击实仪器,检查其运转是否正常。

甲法4.2.1 将已筛分的试样用四分法逐次分小,至最后取出约10~15kg 试料。

再用四分法将已取出的试料分成5 ~6份,每份试料的干质量为(对于细粒土)或(对于各种中粒土)。

4.2.2预定5~6个不同含水量,依次相差%~%,且其中至少有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最佳含水量。

注①:对于中、粗粒土,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其余取1%。

对于细粒土,取1%,但对于黏土,特别是重黏土,可能需要取2%。

4.2.3 按预定含水量制备试样。

将1份试料平铺于金属盘内,将事先计算得的该份试料中应加的水量均匀的喷洒在试料上,用小铲将试料充分拌合到均匀状态(如为石灰稳定材料、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和水泥、石灰综合稳定材料,可将石灰、粉煤灰和试料一起拌匀),然后装入密闭容器或塑料口袋内浸润备用。

浸润时间要求:黏质土12~24h,粉质土6~8h,砂类土、砂砾土、红土砂砾、级配砂砾等可以缩短到4h左右,含土很少的为筛分碎石、砂砾和砂可缩短到2h。

浸润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应加水量可按式(T0804-1)计算。

m w=[m n/(1+ωn)+m c/(1=ωc)]×ω-[mn/(1+ωn)]×ωn - [m c/(1+]×ωc(T0804-1)式中:m w——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m n——混合料中素土(或集料)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ωn,即风干含水量(%);m c——混合料中水泥或石灰的质量(g)其原始是含水量为ωc;ω——要求达到的混合料的含水量(%)。

4.2.4 将所需要得稳定剂水泥加到浸润后的试样中,并用小铲、泥刀或其他工具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

水泥应在土样击实前逐个加入。

加有水泥的试样拌和后,应在1h内完成下述击实试验。

拌和后超过1h 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除外)。

4.2.5 试筒套环与击实底板应紧密联结。

将击实筒放在坚实地面上,用四分法取制备好的试样400~5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5)倒入筒内,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将其安装到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上,设定所需锤击次数,进行第1层试样的击实。

第1层击实完后,检查该层高度是否合适,以便调整以后几层的试样用量。

用刮土刀或螺丝刀将已击实层的表面“拉毛”,然后重复上述做法,进行其余4层试样的击实。

最后一层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筒顶得高度不得大于6mm,超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该作废。

4.2.6 用刮土刀沿套环内壁削挖(使试样与套环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环。

齐筒顶细心刮平试样,并拆除底板。

如试样底面略突出筒外或有孔洞,则应细心刮平或修补。

最后用工字型刮平尺齐筒顶和筒底将试样刮平。

擦净试筒的外壁,称其质量m14.2.7 用脱模器推出筒内试样。

从试样内部从上至下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样品(可将脱出试件用锤打碎后,用四分法采取),测定其含水量,计算至%。

两个试样的含水量的差值不得大于1%。

所取样品的数量见表T0804-2(如只取一个样品测定含水量,则样品的质量应为表列数值的两倍)。

擦净试筒,称其质量m2表T0804-2 测稳定材料含水量的样品质量烘箱的温度应事先调整到110℃左右,以使放入的试样能立即在105~110℃的温度下烘干。

4.2.8 按本方法的步骤进行其余含水量下稳定材料的击实和测定工作。

凡已用过的试样,一律不再重复使用。

乙法在缺乏内径10cm的试筒时,以及在需要与承载比等试验结合起来进行时,采用乙法进行击实试验。

本法更适宜用于公称最大粒径达19mm的集料。

4.3.1 将已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逐次分小,至最后取出约30kg试料。

再用四分法将所取的试料分成5~6份,每份试料的干质量约为(细粒土)或(中粒土)。

4.3.2 以下各步的做法与本方法相同,但应该先将垫块放入筒内底板上,然后加料并击实。

所不同的是,每层需取制备好的试样约900g (对于水泥或石灰稳定细粒土)或1100g(对于稳定中粒土),每层的锤击次数为59次。

丙法4.4.1将已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逐次分小,至最后取约33kg试料。

再用四分法将所取的试料分成6份(至少要5份)每份质量约(风干质量)。

4.4.2预定5~6个不同含水量,依次相差%~%。

在估计最佳含水量左右可只差%~1%。

注:①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对于石灰、二灰稳定类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1%。

4.4.3 同。

4.4.4 同。

4.4.5 将试筒、套环与夯击底板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并将垫块放在筒内地板上。

击实筒应放在坚实地面上,取制备好的试样左右【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略高于(高出1~2mm)筒高的1/3】倒入筒内,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

然后将其安装到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上,设定所需锤击次数,进行第一层试样的击实。

第1层击实完后检查该层的高度是否合适,以便调整以后两层的试样用量。

用刮土刀或螺丝刀将已击实的表面“拉毛”,然后重复上述做法,进行其余两试样的击实。

最后一层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试筒顶得高度不得大于6mm。

超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作废。

4.4.6 用刮土刀沿套环内壁削挖(使试样与套环脱离),扭动并取下套环。

齐筒顶细心刮平试样,并拆除底板,取走垫块。

擦净试筒的外壁,称其质量m14.4.7 用脱模器推出筒内试样。

从试样内部由上至下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样品(可将脱出试件用锤打碎后,用四分法采取),测定其含水量,计算至%。

两个试样的含水量的差值不得大于1%。

所取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700g,如只取一个样品测定含水量,则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1400g,烘箱的温度应事先调整到110℃左右,以使放入的试样能立即在105~110℃的温度下烘干。

擦净试筒,称其质量m24.4.8 按本方法进行其余含水量下稳定材料的击实和测定。

凡已用过的试料,一律不用再重复使用。

5 计算稳定材料湿密度计算按式(T0804-2)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湿密度。

ρw=(m1-m2)/V (T0804-2)式中:ρw——稳定材料的湿密度(g/cm³)m1——试筒与湿试样的总质量(g);m2——试筒的质量(g);V——试筒的容积(cm³)。

稳定材料干密度计算按式(T0804-3)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干密度。

ρd=ρw/(1+ω)(T0804-3)式中:ρd——试样的干密度(g/cm³)ω——试样的含水量(%)。

制图5.3.1以干密度为从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含水量——干密度曲线。

曲线必须为凸形的,如试验点不足以连成完整的凸形曲线,则应该进行补充试验。

5.3.2 将试验各点采用二次曲线方法拟合曲线,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含水量及干密度即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超尺寸颗粒的校正当试样中大于规定最大粒径的超尺寸颗粒的含量为5%~30%时,按下列各式对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进行校正(超尺寸颗粒的含量小于5%时,可以不进行校正)(1)最大干密度按式(T0804-4)校正。

ρ'dm=ρdm+×'a (T0804-4)式中:ρ'dm——校正后的最大干密度(g/cm³);ρdm——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g/cm³);p——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G'a——超尺寸颗粒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2)最佳含水量按式(T0804-5)校正。

ω'0=ω0+ωa (T0804-5)式中:ω'0——校正后的最佳含水量(%);ω0——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量(%);p——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ωa——超尺寸颗粒的吸水量(%)。

注①:超尺寸颗粒的含量少于5%时,它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位于平行试验的误差范围内。

6 结果整理应做两次平行试验,取两次试验的平均值作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两次重复性试验最大干密度的差不应超过cm³(稳定细粒土)和cm³(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最佳含水量的差不应超过%(最佳含水量小于10%)和%(最佳含水量大于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