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PPT课件(4篇)

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 父亲。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210年的除夕,86岁高龄的陆游躺在病床 上,已奄奄一息,他对他的儿子说:__ 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
1、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 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 了吗?
给儿子们看
本来就知 道
示儿
陆游
祖国统 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
你的父亲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 手里的地区。
对祖先的 祭祀。
解释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同:指全中国统一。同,统一。九州,中国 的代称。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乃,你的,你们 的。翁,父亲。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 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 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本来。
但:只。
九州:指中国。 同:指统一。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 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中国的统一 而感到悲伤。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冬不拉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冬不拉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冬不拉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冬不拉](https://img.taocdn.com/s3/m/cec0bfa3e518964bce847c14.png)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冬不拉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冬不拉《冬不拉》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冬不拉》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冬不拉》生字1【萨】读音:sà巧记:耳(阝)朵上“产”出一棵草(艹)。
字义:姓组词:造字:形声法造句: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
笔顺:上小下大。
下部左窄右宽,“阝”竖宜正。
2【筹】读音:chóu巧记:翠竹()之下一“寿”星。
字义:①谋划②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组词:①筹划筹备统筹一筹莫展②筹码竹筹酒筹造字:形声法造句:人们正筹划在这里建设一座水力发电站。
笔顺:上部不宜过宽;“”横间距要匀称末横较长。
字歌:涛声依旧爷爷高寿铸英雄胆计划筹谋3【狡】读音:jiǎo巧记:咬掉一口(交),狼后逃走(犭)。
字义:狡猾,诡诈组词:狡猾狡辩狡诈造字:形声法造句: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
笔顺:左窄右宽。
“犭”弯钩不宜太弯。
字歌:明月皎洁狼犬狡猾丝线绞脸开车较量4【骏】读音:jùn巧记:人不俊(夋),“马”出众。
字义:好马组词:骏马骏驹八骏图骏波虎浪按图索骏造字:形声法造句:牧民们骑着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笔顺:“马”书写宜正,横画变提。
字歌: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5【匕】读音:bǐ巧记:比右边(匕)。
字义:古代一种类似汤勺的餐具组词:匕首图穷匕见造字:象形法造句:歹徒的匕首被警察击落了。
笔顺:字形较方,撇短,竖弯钩伸展。
6【蔽】读音:bì巧记:草(艹)下捉鳖却失鱼(敝)。
字义:①遮,挡②概括组词:①隐蔽蔽日遮蔽掩蔽衣不蔽体旌旗蔽日遮天蔽日②一言以蔽之造字:形声法造句:这个美丽的山村很隐蔽,很少有外人知道。
笔顺:“敝”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末笔捺宜伸展。
字歌:敝人很谦虚只用目一瞥以草作隐蔽陋习用手撇7【捅】读音:tǒng巧记:说打丁不在(扌),说通不能走(甬)。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五月,洋槐开花了。
槐乡的山洼里,坡岗上,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用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五月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小朋友只要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美滋滋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
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爱吃咸的,就浇上酱油、蒜泥、陈醋;爱吃甜的,就撒上炒好的芝麻,拌上槐花蜜,可好吃了。
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塑料袋蒸过晒干的槐花,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五月,洋槐开花了。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格外漂亮,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槐乡的小伙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全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的,香喷喷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1.给短文写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大大咧咧3.请用“”画出描写槐花香的有关句子。
4.你怎样理解文中两次出现“五月,洋槐开花了”?( )A.第一次作者带着喜悦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第二次作者带着伤心的心情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B.第一次作者带着喜悦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第二次作者带着兴奋的心情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来到了五月的槐乡,看着满树的槐花会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隐姓埋名三十年》教案三篇

【导语】《隐姓埋名三⼗年》是S版语⽂教材第五单元的⼀篇精读课⽂。
⽂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闻⼯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王承书在新中国刚成⽴时就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撤”等5个⽣字,学会12个⽣字,积累“渺⼩”等词语。
2.初读课⽂,了解课⽂的主要内容,理清⽂章的条理。
3.读⽂,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字新词,积累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章的条理,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教具准备 1.⽣字词语卡⽚。
2.搜集王承书的资料。
教学过程 ⼀、揭⽰课题,质疑探究 1.教师板书“隐姓埋名”,全班读⼀读。
2.指名说说“隐姓埋名”的意思。
(隐瞒⾃⼰的真实姓名,不让别⼈知道。
) 3.教师把题⽬补充完整,引导质疑。
4.学⽣质疑,教师归纳。
⑴谁隐姓埋名三⼗年? ⑵这个⼈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年? ⑶这三⼗年的时间⾥这个⼈都做了什么? ⼆、读⽂释疑,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读课⽂。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字新词。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笔画出来。
2.检查⽣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⑴教师出⽰⽣字词语卡⽚,集体读⼀读。
⑵教师进⾏再强调。
字⾳:“撕、忱、撤、拆、署、昼、眈、键、炼”。
字形:“毁、拆”;注意区别“撒”和“撕”、“署”和“暑”、“炼”和“练”的区别。
⑶教师再次出⽰词语卡⽚,开⽕车指名读。
渺⼩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 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舞 ⑷集体再读,巩固认读。
3.指名反馈:谁隐姓埋名三⼗年?(王承书) 4.引导学⽣展⽰搜集到的王承书资料。
王承书,⼥、理论物理学家。
湖北武昌⼈。
23《郑成功收复台湾》解析

把荆棘丛生 的荒凉地开辟 出来,这可以 说是功在千秋 的伟业;把荷 兰鬼子从台湾 驱逐出境,真 可谓是同一代 人中的大英雄!
对联赞颂了郑成 功的历史功绩.
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 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 这场战斗的胜利?
原因一:准备充分,满怀信心。 • “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
水分蒸发快等优越的晒盐条件。
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 台湾(1624年)
荷兰侵略台湾
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又派马尔登·宋克率战舰 “热兰遮”号窜达澎湖。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2000 人攻打澎湖。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荷军约1000人大部 龟缩于妈宫澳,一部分固守凤柜尾城,企图顽抗。为全 歼敌军,福建省巡抚大量增兵打败荷兰侵略军,恢复澎 湖。侵略军头目高文律等12人被活捉,其残兵败将仓皇 逃往台湾南部。
总结方法: 你能总结一下写好一个场面的注意事项吗? 总的来说,写一个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
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
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 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 烘托出气氛。
② 派 兵 猛 攻 赤 嵌 城 , 切 断 水 源
③ 采 用 围 困 , 强 攻 台 湾 城 。
盘踞(jù)在台湾城的敌军妄 图长期顽抗,等待救援。郑成功 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敌军 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 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 侵略军粮尽水绝,走投无路,只 好举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 敌军头目被迫来到我军大营,签 字投降。在我军将士潮水般的欢 呼声中,荷兰侵略者垂头丧气地 离开侵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百花园五

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掌握《九月的雅韵》中使用的词语和句型;1.2 熟记课文《小河流》中的段落;1.3 明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能力目标2.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2.2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2.3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提高。
3. 情感目标3.1 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爱国,尊老爱幼和勇敢拼搏的品质;3.2 培养学生尊重规则,遵守纪律,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时分配一、《小河流》2课时二、《九月的雅韵》2课时总计:4课时2.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2.1 课时一:《小河流》2.1.1 教材分析《小河流》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二篇课文,篇幅适当,情节生动,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小河流的形态、产生和影响的过程。
语言朴实,易于理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小河流的生命力和意义。
2.1.2 学生情况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小河流的产生过程,但对小河流的形态和流动规律的理解还很浅显,需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河流的了解。
2.1.3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带学生观察小河流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河流的形态和流动规律,然后再搭配适当的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材料,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和解说小河流的产生和影响,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1.4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河流的形态和流动规律自己观察,讨论讲授为学生展示小河流的形态和流动规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互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小河流的产生和影响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巩固组织学生朗读和理解做文认真阅读,理解文章,做好自己的笔记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共同学习2.2 课时二:《九月的雅韵》2.2.1 教材分析《九月的雅韵》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三篇课文,篇幅适当,情节生动,是一篇清秀幽雅的散文。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不拉》教学PPT课件(3篇)

作业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地15、 16自然段。
▪ 2.听写生字词。
•语文S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冬不拉琴
1. “冬不拉”指的是什么? 2. 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 3. 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读一读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 míng) 骏马(jùn zùn) 依恋(luàn liàn) 匕首(bǐ bì)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 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讲的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 乐器“冬不拉”的来历。相传在很 久以前,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 奋勇为人民除掉了瞎熊,自己也牺 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 把这件事告诉了国王。为纪念王子, 人们把这种乐器叫“冬不拉”。
• 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 勇去除掉瞎熊?
• 提示:(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 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 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 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 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 思。)
• 1、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 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 了什么?
瞎熊是怎样做的?找出写它的动 作的词语。
▪走 站 ▪ 嗅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拨 扒 ▪ 乱捅 放 ▪举 砸
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瞎熊 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 瞎熊的搏斗是多么危险,同时 也衬托出王子的英雄气概。)
▪ 1.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 ▪ 2.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 ▪ 3.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 ▪ (勇敢无畏,不怕牺牲)
课文有18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哈萨克族人生活的 地方经常有一只瞎熊出没,伤害人畜。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以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作业与测试反馈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成绩,了解学 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策略调整
根据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如是否需要增加实践 活动、调整教学顺序或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等。
教学资源整合
优化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教师:
2023-12-26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册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生字、词语 、句子、阅读、写作等方面。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趣 的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游 戏中学到的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
实施游戏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 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04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
论等。
注意力集中
课堂讲解
01
02
03
讲解课文背景
介绍课文的创作背景、作 者生平以及与课文相关的 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内容
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 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 深层含义。
讲解重点难点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古诗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古诗
1、(多媒体出示图)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的长河,来了解这位老人和他的特殊遗嘱。
2、师配乐朗诵《示儿》
二、疏通诗意,了解古诗内容。
1、这份遗嘱是作者写给谁的?
2、理解题目。
3、借助注释了解前两句诗意。
三、深入阅读,体会古诗内涵。
(一)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番。
1、自己静静地读读这份沉甸甸的遗嘱,想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留这个遗嘱时的心情?(悲)“悲”什么呢?(不见九州同)怎么理解“万事空”?这说明他在意自己的生死吗?(生无所恋,死无所惧)
2、说说看,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3、诗人面对死亡既然如此洒脱豁达,为什么又对“九州同”念念不忘呢?他是谁?他的国家怎么了让他死不瞑目?
(二)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这位老人就是陆游(课件资料介绍)。
2、在陆游出生时,他的国家是北宋,北宋的国家及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走进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真实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州(今开封)的繁华情景。
(课件展示配乐动态清明上河图)
3、谁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当时国家及百姓的生活?
4、然而,这富足安定的生活,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靖康之乱”让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课件)金军占领都城。
第三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3000多皇室成员也被掳去了北方,钦宗的弟弟赵构苟且偷生,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杭州)建历了政权,称南宋。
(三)根据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点拔。
1、你知道陆游为什么而悲了吗?
是啊!山河破碎,百姓逃亡,85岁的陆游却不能再报效祖国,临死都见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只能一声悲叹——(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师板书。
2、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那些被金军统治的百姓,称为遗民,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金兵侵犯汴京城后,看到中原的富足,遂四处掳掠大量财物和人力,烧杀抢掠,中原的百姓在他们的铁蹄之下,饱受蹂躏之苦。
3、但65年过去了,我们的老百姓还是只能等待着,盼望着,陆游写到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83年过去了,国家还是没有统一,想到这里,诗人只是“悲伤”吗?(悲痛)齐声背诵。
5、同学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收复中原的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这些年来王师在干什么?南宋统治者在干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题临安邸》中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自由读一读,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6、说得真好。
是啊!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还是一片歌舞欢庆的景象;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7、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统治者,想到这些苟且偷生的,只为保住自己富贵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有什么呢?
诗人把这份痛心与悲愤写进了诗中,你能读出这份感受吗?(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8、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却无能为力,陆游遗憾啊,只能悲叹——(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且偷生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命即将结束,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所有的悲叹、悲痛、悲愤都融进了这句诗——(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四)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感
1、(课件)普通的时候,人临终前都“悲”什么?诗人“悲”的是什么?通过比较,你有何感受?
2、诗人交代给儿子的事情是什么?
3、理解古诗后两句。
4、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5、出示课件诗句,感受诗人一生未泯的爱国之心。
6、情景导读,学生配乐朗诵全诗。
四、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1、诗人最后嘱咐儿孙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叫儿孙们不要忘记,实际上诗人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呀。
那么陆游死后,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发挥自己的想象将《示儿》改写为一篇文章。
(可以第一人称也可第三人称)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叹
悲痛爱国
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