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音乐演奏赏析文章范文分享

音乐演奏赏析文章范文分享

音乐演奏赏析文章范文分享音乐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演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各种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音乐演奏赏析的范文,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范文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乐之一。

它以其庄严威武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演奏方式而闻名于世。

整个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展示了贝多芬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第一乐章以其著名的“命运”主题开头,这个主题由乐队的弦乐器演奏出来,给人一种庄严而威武的感觉。

接下来,主题在全乐队中演奏,并不断变化和发展,给人一种壮观和动人的感觉。

整个乐章以强大的力量和激情的呈现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个柔和而优美的小步舞曲,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演奏。

这个乐章给人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让人不禁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仿佛置身于一片优美的大自然之中。

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而欢快的间奏曲,由管乐器演奏。

这个乐章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一种欢愉和愉悦的感觉。

音乐节奏的变化和各种乐器的交替演奏,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是贝多芬最为人称道的乐章之一。

这个乐章以壮丽而雄伟的方式开头,由全乐队演奏出来。

接下来,乐队展示了各自的技巧和才华,创造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

最后,乐队全力以赴地演奏,给人一种震撼和振奋的感觉。

范文二:钢琴独奏《幻想即兴曲》《幻想即兴曲》是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钢琴独奏曲以其自由奔放的演奏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整首曲子由多个小节组成,每一个小节都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钢琴的声音在不同的音域中穿梭和跳跃,传递出各种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乐曲以华丽而高亢的主题开头,给人一种豪放和慷慨的感觉。

随后,乐曲逐渐转入柔和而温馨的旋律,给人一种温暖和宽慰的感觉。

接下来,乐曲又变得激烈而激情四溢,使人仿佛陷入了一种狂热和追逐的状态。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摘要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

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

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

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交响乐拉德斯基进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命运交响曲正文1.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交响乐丰收赏析

交响乐丰收赏析

交响乐丰收赏析交响乐,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

作为一种集合了管弦乐器的综合体,交响乐具有浩大的声音和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以交响乐丰收为主题,为读者带来一场音乐的盛宴。

一场交响乐的演绎常常需要一个指挥家的带领,他们像一个舵手,引领着乐团的每一个音符。

当乐团的演奏家们开始奏响乐器,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就在舞台上缓缓展开。

随着指挥家的挥手,音乐的起伏和变化将带领听众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交响乐丰收的乐曲通常选取了一种特定的主题或情感,通过不同的音乐编排和乐器的运用,将这种主题或情感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

在一场交响乐丰收中,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

乐器的运用也是交响乐独特的魅力之一,管弦乐团中的各种乐器相互呼应,互相交织出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仿佛是一场音乐的盛宴。

而在交响乐丰收中,音乐的高潮部分常常是乐团全体演奏的时刻。

当乐团全体奏响时,那种浩大的声音和强烈的情感会让人们感到心潮澎湃。

乐器的合奏和和声的交错使得音乐更加饱满和绚丽。

而在高潮过后,音乐也会逐渐平静下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

交响乐丰收中的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有的乐章轻快欢快,给人以活力和愉悦;有的乐章悲怆深沉,让人感到伤感和思考;有的乐章雄浑壮观,带给人一种豪迈和振奋。

每一种乐章都通过音乐的编排和演奏来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境,使得听众们能够在音乐中沉浸和感悟。

交响乐丰收的演出往往需要乐团的精心准备和彼此的默契配合。

在排练过程中,乐团的演奏家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力求将音乐演绎得更加完美。

指挥家的指挥和演奏家们的合作也是一场交响乐丰收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乐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将音乐的魅力完美呈现给观众。

在一场交响乐丰收的演出中,观众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音乐的美妙,用自己的心去体验音乐的情感。

《音乐鉴赏》交响乐论文

《音乐鉴赏》交响乐论文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赏析《自新世界》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结构袭用古典曲体,因此显得格外紧凑、精练而明晰。

第一乐章采用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在慢速度的第二乐章之后,仍按古典传统接上一个诙谐曲,最后乐章则概括和综合前几个乐章的发展。

这部交响曲的形象内容丰富多姿,这里有英雄气概的戏剧性动机和顽强而紧张的斗争精神,它在整部作品中升腾、跌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所有这些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则通过一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来体现和贯串统一。

这个主题像是愤怒的呼喊、热情的召唤和战斗的号召,它的形貌在第一乐章的慢引子中虽然只是稍露端倪,但作者运用他曾多次运用的笔法写出的这段旋律,仿佛是全神贯注的史诗式起句,即时把人们引人作品的形象世界,为整部乐曲的戏剧性叙述预作铺垫。

接着便是奏鸣曲形式本体的开始。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音响决断、显目,由两个对比的形象组成,前者是法国号的召唤,也就是在引子中已有,暗示的主导动机,充满戏剧性的因素,后者则像是前者的答句,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完全是民间舞蹈性的乐句:这个主题的两个形象的对置,可以帮助听者理解这部交响曲总的构思:主题的前四小节无疑含有黑人歌曲所特有的节奏因素;而后四节的曲调,也像引子中的史诗式起句一样,富于典型的斯拉夫歌曲性音调,一般说来,它也是整部交响曲旋律音调的基础。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引子中,或是在这第一主题的呈示和发展中,作者都采用斯拉夫民间音乐的叙事手法(即屯卡),用以揭示被压迫民族的形象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

我们知道,这位身居海外的斯拉夫作曲家格外同情美国被压迫有色人种的命运,确信他们的创造力量,正是因为这样,他一开始便使这第一主题具有一种积极刚强的力量,并使这一代表自由意志的主题在其呈示中便获得紧张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乐章的引子缓慢、宁静而又有点压抑,我们仿佛看到深夜或黎明时分,作者乘坐的轮船将要到达目的地,他刚从睡梦中醒来,正在揉惺忪的双眼。

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

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

让知识带有温度。

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浅谈如何观赏音乐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学年、学期:2022-2022第一学期课程名称:音乐鉴赏指导老师:系别: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整的旋律在4个乐章中间不断升高,最终在最后的《快乐颂》中爆发出来,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和典范先例,固然也算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此乐曲的韵律走向呈不断高扬的旋律。

节拍也不断变化。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所有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胜利。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大,思想深刻,形象丰盛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初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雄伟而弥漫哲理性和好汉性的壮美颂歌。

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成功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快乐和团结亲爱。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光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重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重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弥漫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颜色,这一主题最开头在洪亮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囫囵乐队奏出威风有力,排山倒海式的所有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郑重、伟大的气概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无数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定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其次乐章,根据传统通常应当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竟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浩大的诙谐曲式。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作为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作曲风格和结构都十分独特,值得我们进行细致的欣赏和研究。

一、作曲背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创作于1822年至1824年间。

当时,贝多芬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听力。

他了解到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诗句,决定将其作为这部交响乐的主题。

二、作曲形式这部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表现出紧张和劲爆的情绪;第二乐章是慢板,具有温柔和寂静的特点;第三乐章是三段奏曲,节奏鲜明,各种乐器的演奏充满活力;第四乐章是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和乐器演奏的终曲,以最为著名的“合唱颂歌”作为总结,充满力量和希望。

三、独特之处作曲家在这部交响乐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技巧。

首先,他引入了合唱的元素,将乐器演奏的结构和人声演唱的方式融为一体,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表达。

其次,曲调中以咏叹调的方式表达了歌曲的元素,升华了音乐的审美和文学的思想。

最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表达了对人类和平团结的呼吁和理想。

四、音乐风格这部交响乐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美学元素,又运用了许多新的技巧。

例如,在运用和声时,作曲家采取了更为自由的赋性和变化,使音乐显得更富有感情的表现力。

另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更加简练,对乐曲的叙述更加自由,这些都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总之,“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为著名和经典的作品之一,将继续留下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我们也应该认真聆听、仔细研究,更好地欣赏这部音乐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第二次课: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

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

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

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

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

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

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

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

新涌现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

《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丽庄严的美感;《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平衡而和谐,表现出来了作者那种虔诚的态度;而最后的《哈利路亚》宏伟而雄壮,让我为之赞叹。

之后,我们欣赏了电影《绝代妖姬》的片段,影片讲述的正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故事,在网上搜索后我发现,在影片中,人们试图再现一些巴洛克时期华丽的歌剧片段,但是由于对于演唱技巧过于高,世界上除了阉人歌手以外任何歌手都无法完成,所以法拉内力的声音都是由男高音、女高音、童音合成,并且运用电子设备帮助歌手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唱段,比如长度接近一分钟的“海豚音”,十度音程跳进等等。

了解了这些后,我感受到了巴洛克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对于美的追求,让我对巴洛克风格肃然起敬。

课堂最后我们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部分,四季采用三乐章形式,每乐章都是采用了回旋曲式。

每首音乐代表着不同的季节。

我听了之后,觉得春真的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

2014.3.10 第四次课:结束了对之前两节课巴洛克音乐的介绍,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奏鸣曲式。

奏鸣曲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和再现部分。

其中再现部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新的面貌变化的再现。

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为: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有时,作品会根据需要省略第一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的结构。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最能代表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的《命运交响曲》的第一曲式。

这首交响曲的结构清晰严谨,节奏感很强。

整首音乐表现了一场人与命运对决的紧张场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不同的乐章表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的命运如何,我们也可以奋起拼搏,战胜黑暗,迎接光明。

随后,我们继续上节课,欣赏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夏》和《秋》,《夏》的出乎意料,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则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欢快而又活泼;在欣赏完《四季》后,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德国的阿多诺,曾经说过:我们要有结构的听音乐,要一层层剥开音乐的面纱,站在音乐面前的是有自主能力的会独立思考的人。

简单的一节课我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那种感觉,但是也对交响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4.3.17 第五次课:本节课讲述了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时期讲究形式,所以古典音乐包含了很多的严肃音乐。

这个时期音乐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简练、朴素、亲切,形式结构匀称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

这一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等人。

课上,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第一乐章展现出了一种惊惶不安,而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第一乐章,而后的第二乐章主题温柔,抒情,在结尾处,两主题再次融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

第三乐章的展开似乎是对决展开的前兆,第四章的展开一开始便是乐队全奏的辉煌,后是人们的欢快,发展到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又想起了苟延残踹的威吓声。

听完后,我不禁感叹贝多芬的音乐,真是无休无止,令人震撼。

除了贝多芬,我们欣赏了很多莫扎特留世的音乐。

真的可谓是首首都是经典。

老师讲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很好,作曲信手拈来,在听完后他的《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安魂曲》之后,确实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个音乐天才的才华。

2014.3.24 第六次课:在学习完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与青春与梦幻、梦想与激情、生与死、人类的命运、神与自然、对祖国的骄傲、对自由的期望、当时的政治斗争以及善对恶的最后胜利等重大的题材联系在一起的。

1808年贝多芬以《第六交响曲“田园”》为19世纪标题交响乐的出现做了先导。

而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音乐----《英雄交响曲》最初是为了拿破仑而谱写的,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将《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体现出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除了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的《欢乐颂》是最为我们熟知的,音乐富有庄重严肃的宗教主义色彩,是歌唱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交响音乐是其在交响音乐领域伟大成就的一个总结,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生命中的意志和音乐理想。

除了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也是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课上欣赏了他的《忧郁小夜曲》,悲伤的情调和甜美的韵味的混合,让人沉浸其中,饱含忧郁的色彩。

2014.3.31第七次课: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本段选自《乐记·乐本篇》,重点说明了音乐的起源,指明了导致艺术的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外物和内心。

“音乐是感受生活的形式“,老师这句话让我很是感同身受。

音乐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我们会在音乐中发现世界上纯粹的东西,音乐成为了我们感受生活美好的形式。

而音乐的形式就是想到—》感觉到—》做到—》做到。

课上,我们欣赏了韩磊在《我是歌手》上的歌曲《花房姑娘》,韩磊演唱时的自信以及对整首歌的掌控,再配上三弦独特的声音,完美的呈现出来这首歌,非常有个人特色。

再后来我们欣赏了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

歌曲中十分恰当地描写了吉普赛这一民族性格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在流行歌曲中,也经常有歌手描写吉普赛人的特点,但是这首小提琴独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那个民族独特的魅力。

2014.4.14第八次课:歌剧在17世纪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

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分为大歌剧、正歌剧和轻歌剧。

歌剧是真实的。

它需要乐器真实的演奏,需要歌唱家真实的演唱,需要让两者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还需要让两者完美的结合。

歌剧是技术上的艺术,歌剧尤其需要指挥家让节奏融合的超凡能力,它是音乐,但却总感觉高于其他音乐,通过歌剧人们表现出爱、恨、悲痛,而这些情感的表达是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无法媲美的。

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茶花女》这部歌剧。

它是由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1853年在意大利凤凰歌剧院首演时,因男女主角表现不佳,惨遭失败,面对这样的结果,威尔第只说了一句话:「时间会证明这次的失败究竟是主演的错还是我的错。

」2年后,歌剧茶花女换了主角再次上演,立即造成轰动。

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

之后,我们欣赏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他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

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卡门》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在欣赏了几部歌剧后,我发现了歌剧是一门门艺术的结合,它结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而我想这应该是歌剧经久不衰,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2014.4.21第九次课:不同于上节课的歌剧,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有着一种极其年轻的音乐体裁——交响诗。

交响诗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

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

代表性作品有李斯特的《交响前奏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

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