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0课《木兰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通过木兰形象的分析,理解课文主题。

3.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问课文背诵,回顾复习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课。

课堂实录一、人物赏析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小结:花木兰形象: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二、深入探究1. 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2.结尾的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明确:1.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 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3.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美德,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1. 写出你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还有哪些?示例: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秋瑾等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几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四、主题概括这首叙事诗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hàn)大点兵B.朔.(sù)气传金柝C.策勋十二转.(zhuǎn)D.著.(zhù)我旧时裳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买) 关山度.若飞(越过)B.问女何所忆.(思念) 旦.辞爷娘去(早晨)C.万里赴戎机..(战事) 愿驰.千里足(奔驰)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出郭.相扶将B.军书十二..卷C.问女何所思.D.赏赐百千强.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能力提升全练5.阅读《木兰诗》,完成(1)—(2)题。

(4分)(1)【学科素养·审美创造】(2023河南平顶山郏县期中,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请简要赏析。

(2分)(Y7202003)答:(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3江苏镇江句容华阳月考,15,★★☆)木兰战功赫赫,却执意辞官还乡。

这样写对塑造木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Y7202001)答:6.【新考法·对比阅读】(2023福建龙岩永定期中改编,10—13)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4)题。

(15分)[甲]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乙]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精品4篇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精品4篇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语: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一、复习第一部分。
背诵课文
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齐背课文
复习巩固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木兰的几幅画面
看屏幕思考回答问题。
新课讲授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五)这首诗详略叙述处理得当。诗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六)本诗主题
(七)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1、让学生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课后记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二)分析第三部分
1、第五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
2、第六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
(三)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小结木兰形象。
在你眼中,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要求学生在通读诗篇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对诗篇写作手法的初探,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详写和略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
作业安排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的语言。
课堂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24、《木兰诗》第二课时三、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品读探究1)、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答: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从全文看,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出了什么?答: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的对话,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3)、第3自然段写“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运用排比手法,表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4)、第3自然段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辞……暮至……不闻……但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运用对偶,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精针密线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起的特殊矛盾。

5)、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的雄姿:她身着戎装,跨着战马,随军出征,穿过一道道关,飞越一座座山,千里迢迢向前线进发。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农。

”运用对偶,描写边塞军营荒寂寒的夜景。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互文。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6)、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8《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8《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8《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十年,凯旋而归的故事。

这首诗表现了木兰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她女性的柔韧和智慧。

本诗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容易为木兰的英勇事迹所吸引。

但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需培养,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深入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木兰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在讨论中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木兰诗》的朗读录音、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木兰诗》,了解诗歌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木兰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预习的成果,对诗歌的大意进行梳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木兰诗》的全文,让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木兰诗》,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气和节奏。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验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09《木兰诗》(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09《木兰诗》(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9课木兰诗(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

2.掌握本文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

2.掌握本文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

2.掌握本文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新知探究一、复习旧知【活动内容】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情况。

二、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本诗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边读边做标记,为划分层次做准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诗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你认为木兰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2.既然本诗将木兰刻画成一位大英雄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她“当户织”的生活琐事?为什么还要写她从军路上“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亲之情?为什么还要写她“对镜帖花黄”的女儿情态?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这些诗句反映了木兰的什么特点,然后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活动内容】3.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哪些内容叙述得详细?哪些内容叙述得简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速读全诗,边读边做标记,区分详写和略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的特点,进而感悟本诗的主题思想。

四、合作探究【活动内容】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找出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分析,然后补充讲解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

木兰诗第二课时

木兰诗第二课时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接触了《木兰诗》,请看屏幕,谁来回答?(出示文学常识、看图填句、解词、译句、课文内容)理解木兰形象: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木兰形象。

(板书:巾帼英雄)品析语言:这首《木兰诗》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塑造了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之外,还在于它精美的语言,请思考: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思考,回答:1、押韵,换韵 2、五字一行,易记易背 3、运用多种修辞。

现在细致品味:我喜欢句话,因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可能出现的答案:(1)第二段运用了夸张、顶真,写出了军情紧急。

(要读的深沉,后两句转为坚定。

)(2)第3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此句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表现其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前一节,热烈,节奏快,后一句放慢,亲切、朴实)(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运用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与句式、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与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与才能。

⑷ 背诵全诗。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楚、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估计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讲讲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2、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⑴ 故事的传奇美: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与解甲还乡的故事、木兰在特别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与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⑵ 不朽的形象美: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与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⑶ 凝练生动的语言美:《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因此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⑷壮美的爱国情: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

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最强健的乐音。

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⑸ 淡妆浓抹总相宜: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与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② 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事实上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 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不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与欢乐气氛。

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与远离、因此,繁简安排能够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三、合作研讨,探究考虑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估计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⑴ 什么缘故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不?⑵ 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如何的?什么缘故“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⑶木兰什么缘故放着高官不做?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贵品德?⑷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⑸“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与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与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

”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⑹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不?如不同,请谈谈这一方面的差异,好不?⑺ 女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有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自行解决,如⑵明确文学艺术忌“实”尚“虚”的原则即可;⑶明确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受社会歧视的现实即可。

有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她们提供答案,应有意识保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

教师查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有些问题,教师可稍作提示、如⑸在古代,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标准。

班昭、孟光是以立德为名,花木兰、梁红玉以立功为名,李清照、朱淑贞以立言为名。

如⑹可阅读法国司汤达《巴玛修道院》、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两部小讲中的吉娜、嘉尔曼或许会给我们启发。

四、讲话训练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讲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与考虑、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

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1、把自己课堂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发言整理成文,收集在《成长的足迹》(课堂口头训练成果集)中。

【活动与探究】一、“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枷锁而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战功显赫、辞官还乡的美德,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

在当今时代,女子有“半边天”的讲法,请联系实际,谈谈新时期女子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以此为话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讨论会。

二、这首诗留下了许多“飞白”,请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想象木兰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及还乡后重着女儿装的感情等,对诗歌进行扩写三、开放探究1、阅读下面两段歌词,然后完成题目。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⑴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您能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不?⑵“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您结合《木兰诗》,讲讲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⑶ 歌词中什么缘故要提到古代的木兰?⑷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么?请依照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

2、请充分发挥想象,将下面这首乐府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要大胆、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参考答案〗1、⑴《木兰诗》选择写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侧重于木兰爱亲人、爱国家的责任感,而在表现上则侧重于描写她美好的思想情怀。

《红色娘子军》连歌侧重于女战士解放奴隶、解放自身的责任感,侧重于论述女战士扛枪求解放的意义。

⑵ 木兰正是出于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替爷征”的、这首歌,这一句具体体现在“妇女的冤仇深”“扛枪为人民”“奴隶得翻身”几句话上。

⑶ 意在表明:女子本不应该生来就受压迫,女子也有能力,能做大事业。

提到古代的木兰,可使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例证。

⑷ 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受压迫的奴隶与人民,包括妇女自身,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2、提示:此诗选自北朝乐府诗,它描绘了一位射技高超的女英雄形象。

她撩起衣裳,跨马如飞,像一阵卷起蓬草的风一样,驰骋在北国原野上、她箭不虚发,无人敢挡、【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的唐朝人韦元甫所作的一首《木兰诗》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gōu,用以束衣袖的臂套)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二、焦点争鸣1、花木兰是英雄依然孝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