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章《力与运动》的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能够区分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并了解它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惯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牛顿第一定律演示仪、小车、滑块、气球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介绍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惯性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2. 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惯性的概念及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列举生活中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例。
(3)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等。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例如: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内乘客会向前冲;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灰尘会飞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优质教案

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工具、影响气温因素以及气温与气候关系。
我们将详细探讨教材第1节和第2节内容,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气温定义,掌握气温测量方法。
2. 描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解影响气温主要因素,分析气温与气候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气温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影响气温因素,气温与气候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气象数据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什?”通过讨论,引出气温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定义,举例说明气温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温度计测量教室内外气温,并记录数据。
4.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气温变化原因。
5. 互动讨论讨论影响气温主要因素,分析气温与气候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气温定义、测量方法。
2.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影响气温主要因素。
4. 气温与气候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定义和测量方法。
(2)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列举影响气温主要因素,并说明其对气温影响。
答案:(1)气温是空气温度,测量工具主要有温度计。
(2)气温日变化规律为: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规律为: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冬季。
(3)影响气温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季节等。
它们对气温影响表现在气温高低、变化幅度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气温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变化规律。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力与运动》的详细内容,主要涉及3.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3.2节“力的种类与效果”,3.3节“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以及3.4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各种力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种类与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与作用,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与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力的定义,讲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种类与效果: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运动与静止的变化。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种类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作用2. 力的种类与效果重力摩擦力弹力3.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4. 牛顿第一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例子,并说明其种类和效果。
(2)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例子:拉力(如拉弹簧测力计),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

大气层教材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对流管实验装置,红墨水,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阐述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分层,重点介绍对流层,探索对流的形成过程。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的大气,大气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些自然现象说明大气的存在?从常见的天气现象入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越高的地方大气的温度越低,教科书展示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揭示了大气温度在不同高度范围的变化规律。
读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通过读图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对大气进行分层,加深学生对气温垂直分布的认识。
本节的内容要点:(1)大气的存在。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大气,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层中。
(2)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大气中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体,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还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3)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学会读图,能根据图说出大气温度在不同高度范围内的变化趋势。
(4)大气的分层。
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5层。
知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
(5)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通过实验,观察液体、气体的对流运动,探究对流的形成机理,能画出对流运动的路径,了解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对流运动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2.掌握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规律。
3.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技能目标:1.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2.通过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气象”,第1节“气温的测量与分布”。
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
2. 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地球仪、气象图表。
2. 学具:每组一个温度计,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气温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讲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气温观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环节,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
2.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但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气象资料,深入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其他因素,如地形、海洋流等。
2. 作业答案:当地气温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
原因分析:如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季风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的联系较多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本学期担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4人。
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我们的学生对科学都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必是不难的。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
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四)、教学进度表:各个章节教案课题:1.1水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 态和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 。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二、水与生命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第二课时三、水的循环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例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