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合集下载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中的经典工具,它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是针灸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和解析。

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经络、穴位、操作、灸法、禁忌”。

下面对每个方面进行详解:
1.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系统,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交流和调节的通道。

针灸学必背歌诀中要求学习者熟悉十四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包括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络。

2.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位置,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牢记主要穴位的名称、位置和特点,如“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关”等。

3. 操作:操作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提、转、捻等动作。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各种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插针宜快、提针宜慢、针刺有气则留针”等。

4. 灸法:灸法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燃烧艾草等物热熏或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技巧,如“直接灸、缓灸、艾绒灸”等。

5. 禁忌:禁忌是指针灸治疗中需要避免的情况,如禁忌病症、禁忌部位等。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常见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其
内容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速记第五章

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第一节手阳明经络二、手阳明经脉(一)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三)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手阳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 (LI1)井穴[定位]伸食指。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2)热病,昏迷。

•(3)手指麻木。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二间(LI2)荥穴二间寻来本节前•[定位]侧腕对掌,半握拳。

在食指本节(每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2)热病。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 (LI3)输穴三间节后陷中取•[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2)身热,腹满,肠鸣。

•(3)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合谷* (LI4)原穴•[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

(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本文档旨在列举中医经典中的必背条文,以帮助准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考生更好地复针灸学知识。

1. 《黄帝内经》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
- 针灸学的基本技术:针刺、灸疗、拔罐等
- 针灸学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针灸学的疗效评价和安全注意事项
2. 《伤寒论》
- 针灸治疗温病的理论基础
- 针灸治疗常见温病的方药和要点
- 针灸治疗温病中的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
3. 《神农本草经》
-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 与针灸学相关的重要中药材和药方
-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原则
4. 《本草纲目》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草药和药方的分类和功效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药物制剂和用法
5. 《针灸歌诀》
- 针灸学的基本要点和操作技巧
- 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名称、定位和操作方法
注意:以上列举的条文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备知识,考生还需结合课本和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祝您考试顺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针灸学练习题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针灸学练习题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针灸学练习题1. 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单选题]A.《黄帝内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针灸甲乙经》(正确答案)D.《针灸资生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 《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单选题]A.唐代—孙思邈B.晋代—葛洪C.宋代—王执中D.晋代—皇甫谧(正确答案)E.宋代—王惟一3. 《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单选题]A.354个B.359个C.361个D.349个(正确答案)E.152个4.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单选题]A.王执中B.杨继洲C.王惟一(正确答案)D.李时珍E.滑寿5. 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单选题]A.唐代B.晋代C.战国D.元代E.宋代(正确答案)6. 《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单选题]A.王焘B.李学川C.杨继州(正确答案)D.高武E.李时珍7. 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单选题]A.《针灸大成》(正确答案)B.《针灸大全》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D.《十四经发挥》E.《奇经八脉考》8. 《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单选题]A.滑伯仁(正确答案)B.李学川C.杨继洲D.皇甫谧E.王惟一9. 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 [单选题]A.李时珍B.李学川(正确答案)C.杨继洲D.王惟一E.滑寿10. 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单选题]A.阳明、少阳、太阳(正确答案)B.少阳、太阳、阳明C.太阳、阳明、少阳D.少阳、阳明、太阳E.太阳、少阳、阳明11. 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单选题]A.厥阴、少阴、太阴B.少阴、太阴、厥阴C.太阴、厥阴、少阴(正确答案)D.厥阴、太阴、少阴E.太阴、少阴、厥阴12. 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 [单选题]A.太阴、少阴、厥阴B.厥阴、太阴、少阴(正确答案)C.少阴、太阴、厥阴D.厥阴、少阴、太阴E.少阴、厥阴、太阴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 [单选题]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正确答案)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14. 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 [单选题]A.头部B.胸腹部C.面部D.手足末端(正确答案)E.上肢部15. 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单选题]A.头面部(正确答案)B.颈项部C.胸腹部D.四肢末端E.胸部16. 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 [单选题]A.胸腹部B.胸中(正确答案)C.腹部D.四肢部E.头面部17. 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 [单选题]A.手少阴—手太阳B.足厥阴—足少阳C.手阳明—手太阴D.手少阳—手少阴(正确答案)E.足太阳—足少阴18. 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 [单选题]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C.纵横交错地循行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正确答案)19. 十二经别是指 [单选题]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正确答案)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20. 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 [单选题]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行于体表C.不入内脏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E.入走体腔(正确答案)21. 不是经络的作用 [单选题]A.运行气血B.濡养周身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E.活血祛瘀(正确答案)22.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单选题]A.心中(正确答案)B.肺中C.肝中D.胃中E.胸中23. 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 [单选题]A.肺中B.胸中(正确答案)C.心中D.胸部E.腹部24.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单选题]A.肺中(正确答案)B.心中C.肝中D.胸中E.胸部25. 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单选题]A.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正确答案)B.少阳在前、太阳在侧、阳明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侧、阳明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后、太阳在侧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26. 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单选题]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正确答案)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2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单选题]A.肺经、心包经、心经(正确答案)B.心包经、心经、肺经C.心经、肺经、心包经D.肺经、心经、心包经E.心包经、肺经、心经28. 腧穴分为 [单选题]A.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正确答案)B.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D.十二经穴,奇穴,特定穴E.十四经穴,特定穴,阿是穴29. 十四经穴总数为 [单选题]A.354个B.349个C.361个(正确答案)D.363个E.364个30. 五输穴中以所出为 [单选题]A.井(正确答案)B.荥C.输D.经E.合31. 五输穴中以所溜为 [单选题]A.井B.荥(正确答案)C.输D.经E.合32. 五输穴中以所行为 [单选题]A.井B.荥C.输D.经(正确答案)E.合33. 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单选题]A.井B.荥C.输(正确答案)D.经E.合34. 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单选题]A.井B.荥C.输D.经E.合(正确答案)35. 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单选题]A.肘膝关节以下B.肘膝关节以上C.腕踝关节以上D.肘膝关节附近E.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正确答案)36. 不是络穴的穴位是 [单选题]A.脾经—大包B.肝经—蠡沟C.胃经—丰隆D.大肠经—合谷(正确答案)E.心经—通里37. 下面的骨度分寸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B.岐骨至脐中8寸C.两乳头之间8寸D.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E.膝中至外踝高点13寸(正确答案)38. 不属本经的募穴是 [单选题]A.肺—中府B.大肠—天枢C.膀胱—中极D.肝—期门E.心—鸠尾(正确答案)39. 正确的骨度分寸是 [单选题]A.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正确答案)B.脐中至横有上廉6寸C.髀枢至膝中16寸D.臀横纹至膝中19寸E.膝中至外踝高点13寸40. 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 [单选题]B.4寸(正确答案)C.5寸D.3寸E.1.5寸41. 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 [单选题]A.18寸B.13寸(正确答案)C.14寸D.16寸E.12寸42. 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单选题]A.9寸(正确答案)B.14寸C.12寸D.13寸E.8寸43. 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组 [单选题]A.中府、太渊、列缺、曲泽B.中府、鱼际、列缺、尺泽(正确答案)C.中府、太渊、尺泽、曲池D.太渊、少商、孔最、合谷E.少商、鱼际、商阳、孔最44. 心经的募穴是 [单选题]B.中极C.天枢D.巨阙(正确答案)E.期门45.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 [单选题]A.曲泽B.曲池C.少海D.尺泽(正确答案)E.太冲46. 下列穴中、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 [单选题]A.太溪B.太渊(正确答案)C.大陵D.神门E.太冲47. 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 [单选题]A.大陵B.神门C.阳溪D.太渊(正确答案)E.阳谷48. 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少商、迎香B.商阳、迎香(正确答案)C.商阳、少冲D.商阳、承泣E.迎香、睛明49.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 [单选题]A.鱼际B.二间C.三间D.合谷(正确答案)E.曲池50. 属大肠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商阳、二间、合谷、尺泽B.迎香、三间、曲泽、少商C.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正确答案)D.二间、三间、阳溪、阳池E.商阳、手三里、阳溪、列缺51. 阳溪穴上3寸是 [单选题]A.合谷B.手三里C.支沟D.支正E.偏历(正确答案)52. 曲池穴属 [单选题]A.肺经B.大肠经(正确答案)C.小肠经D.心经E.三焦经53. 属胃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足三里、迎香、解溪、承泣B.上巨虚、丰隆、阳陵泉、下巨虚C.犊鼻、梁丘、天枢、大横D.丰隆、足三里、梁门、昆仑E.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正确答案)54.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 [单选题]A.上巨虚B.下巨虚C.光明D.足三里(正确答案)E.地机55. 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 [单选题]A.肝经B.脾经C.胃经(正确答案)D.肾经E.肺经56. 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 [单选题]A.脾经(正确答案)B.胃经C.肝经D.肾经E.胆经57. 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承泣、内庭B.承泣、厉兑(正确答案)C.厉兑、迎香D.迎香、承泣E.承泣、头维58. 下列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 [单选题]A.大陵—内关B.曲池—手三里C.阳溪—列缺D.上巨虚—下巨虚(正确答案)E.神阙—水分59. 足三里穴归属 [单选题]A.脾经B.胃经(正确答案)C.肝经D.胆经E.膀胱经60. 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隐白、大敦B.隐白、大包(正确答案)C.隐白、鸠尾D.大包、陷谷E.隐白、厉兑61.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 [单选题]A.光明B.绝骨C.复溜D.三阴交(正确答案)E.输穴62. 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 [单选题]A.合穴(正确答案)B.井穴C.荥穴D.经穴E.输穴63. 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 [单选题]A.3寸(正确答案)B.2寸C.1.5寸D.4寸E.5寸64. 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 [单选题]B.公孙(正确答案)C.太白D.大都E.商丘65. 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 [单选题]A.0.5寸B.2寸C.4寸(正确答案)D.6寸E.1.5寸66. 手少阴心经起于 [单选题]A.心中(正确答案)B.肺中C.胸部D.胸中E.胃中67. 阴郄穴位于 [单选题]A.神门穴上1寸B.神门穴上1.5寸C.神门穴上2寸D.神门穴上0.5寸(正确答案)E.神门穴下0.5寸68. 心经的合穴是 [单选题]B.阴郄C.神门D.少府E.少海(正确答案)69. 归属心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神门、大陵B.通里、少冲(正确答案)C.少冲、少泽D.天池、关冲E.极泉、中冲70. 心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极泉、关冲B.极泉、少冲(正确答案)C.少冲、天池D.天池、关冲E.极泉、中冲71. 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单选题]A.小肠经(正确答案)B.胆经C.膀胱经D.三焦经E.胃经72.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 [单选题]B.荥穴C.经穴D.合穴E.原穴(正确答案)73. 治疗腰痛的穴组是 [单选题]A.后溪、太渊B.委中、后溪(正确答案)C.人中、鱼际D.委中、合谷E.后溪、三间74. 治疗乳少的穴位是 [单选题]A.养老B.少泽(正确答案)C.天井D.少海E.少冲75. 听宫穴归属 [单选题]A.膀胱经B.胃经C.小肠经(正确答案)D.大肠经E.胆经76. 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天柱、攒竹、睛明、光明B.昆仑、京骨、丘墟、至阴C.承扶、肺俞、心俞、大肠俞(正确答案)D.承扶、委中、大杼、风市E.睛明、肾俞、承山、光明77. 肝俞穴位于 [单选题]A.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C.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确答案)D.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E.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8. 两肩胛下角平 [单选题]A.第5胸椎棘突B.第6胸椎棘突C.第7胸椎棘突(正确答案)D.第8胸椎棘突E.第9胸椎棘突79. 昆仑穴归 [单选题]A.胆经B.肾经C.脾经D.膀胱经(正确答案)E.胃经80. 称为“四总穴”之一的穴位是 [单选题]B.委中(正确答案)C.委阳D.飞扬E.合阳81. 太溪穴归 [单选题]A.肝经B.心经C.脾经D.肾经(正确答案)E.胆经82. 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至阴、太溪B.涌泉、极泉C.涌泉、至阴D.涌泉、肓俞(正确答案)E.俞府、公孙83. 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 [单选题]A.八会穴B.俞穴C.络穴D.八脉交会穴(正确答案)E.原穴84. 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 [单选题]B.膻中(正确答案)C.乳根D.俞府E.以上都不是85. 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单选题]A.间使B.大陵C.劳宫D.内关(正确答案)E.曲泽86. 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 [单选题]A.公孙—内关(正确答案)B.内关—外关C.列缺—内关D.照海—公孙E.申脉—内关87. 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 [单选题]A.内关B.间使C.曲泽(正确答案)D.曲池E.少海88. 大陵穴归 [单选题]B.肺经C.三焦经D.大肠经E.心包经(正确答案)89. 心包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极泉、中冲B.中冲、关冲C.关冲、少冲D.天池、中冲(正确答案)E.天池、少冲90. 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单选题]A.中渚、阳池、关冲、少泽B.外关、阳池、支沟、耳门(正确答案)C.中渚、后溪、天井、支正D.天井、关冲、阳谷、阳溪E.支沟、偏历、腕骨、天井91. 三焦经的下合穴是 [单选题]A.委中B.上巨虚C.委阳(正确答案)D.下巨虚E.合阳92. 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 [单选题]B.1寸C.3寸(正确答案)D.4寸E.1.5寸93. 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 [单选题]A.飞扬B.承山C.支沟(正确答案)D.阳谷E.小海94. 耳门穴归 [单选题]A.小肠经B.大肠经C.胆经D.三焦经(正确答案)E.胃经95. 肾俞穴旁开1.5寸是 [单选题]A.命门B.带脉C.天枢D.大横E.志室(正确答案)96. 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 [单选题] *B.肝经C.胃经D.脾经E.肾经脐旁0.5寸的穴位是A.肓俞B.中柱C.大赫D.气穴E.四满97. 肾俞穴旁开1.5寸是() [单选题]A.命门B.带脉C.天枢D.大横E.志室(正确答案)98. 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 [单选题]A.肺经B.肝经c.胃经D.脾经E.肾经(正确答案)99. 脐旁0.5寸的穴位是() [单选题]B.中柱C.大赫D.气穴E.四满100. 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 [单选题]A.期门B.京门C.中极D.关元E.日月(正确答案)101. 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 [单选题]A.足临泣B.侠溪C.丘墟D.阳陵泉(正确答案)E.绝骨102.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 [单选题]A.光明B.绝骨(正确答案)C.丘墟D.交信E.阳辅103. 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 [单选题]A.伏兔B.风市(正确答案)C.梁丘D.髀关E.承扶104. 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 [单选题]A.瞳子髎、侠溪B.瞳子髎、足临泣C.瞳子髎、丝竹空D.丝竹空、足窍阴E.瞳子髎、足窍阴(正确答案)105. 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 [单选题]A.阳陵泉(正确答案)B.委中C.足三里D.曲池E.中脘106. 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 [单选题]A.太冲B.行间C.期门(正确答案)D.中封E.曲泉107. 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 [单选题]A.合谷、阳陵泉B.太冲、二间C.合谷、太冲(正确答案)D.合谷、行间E.太冲、中渚108. 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 [单选题]A.太冲、期门B.期门、行间C.大敦、日月D.期门、侠溪E.大敦、期门(正确答案)109. 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 [单选题]A.任脉B.督脉C.冲脉D.肺经(正确答案)E.心经110. 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单选题]A.中冲B.关冲C.少冲D.少泽(正确答案)E.隐白111. 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单选题]A.列缺B.内关C.公孙D.外关E.中脘(正确答案)112.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 [单选题]A.曲泽(正确答案)B.曲池C.尺泽D.少海E.天井113.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是 [单选题]A.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正确答案)B.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重E.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114. 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单选题]A.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轻B.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正确答案)D.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115. 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单选题]A.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正确答案)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C.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D.先深后浅,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E.先深后浅,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116. 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单选题]A.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慢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正确答案)C.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D.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E.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117. 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 [单选题]A.外关、公孙B.申脉、后溪(正确答案)C.公孙、照海D.公孙、内关E.内关、列缺118. 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单选题]A.列缺、照海(正确答案)B.照海、太溪C.列缺、临泣D.照海、公孙E.列缺、公孙119. 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 [单选题]B.太渊C.列缺D.孔最E.经渠120. 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单选题]A.列缺B.太渊(正确答案)C.孔最D.尺泽E.少商121. 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 [单选题]A.太冲B.曲泉C.行间(正确答案)D.大敦E.中封122. 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单选题]A.曲泉(正确答案)B.期门C.行间D.中封E.太冲123.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 [单选题]B.内庭C.陷谷D.颊车E.下关124.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 [单选题]A.内庭(正确答案)B.三间C.阳溪D.二间E.偏历。

针灸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重点)

针灸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重点)

1循经取穴: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 5-10 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人体各部折算长度与宽度并定出分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方法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 前后配穴法:是以躯干前后部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为标准来定取穴的方法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和部位的腧穴 正经:即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髀枢:股骨大转子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得气:亦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天灸:属自然发泡疗法,是用刺激性较强的中药敷贴穴位后促使发泡的一种疗法 蛇丹: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逆灸: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保健灸法,即无病施灸之意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日止,时轻时重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原穴:是脏腑原穴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阿是穴: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针灸部位 角法:拔罐法的古称 壮:指艾炷灸的数量单位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运针:亦称行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季肋:即11肋端 锋针:三菱针的古称 横骨:耻骨联合哮喘:喉间痰鸣音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成哮喘 十五络脉: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热 下合穴:指手足三阳的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实行一些辅助手法的手寒则留之:即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试述捻转补泻法中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腧穴的定位方法,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为例说明之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3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3

【血络论】“肉着”的含义:肌纤维缠绕针体导致的滞针。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行针】1.“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六种)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2.针刺是遵循“神动”“气行”的原则:神动而气先行: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颇有阴(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气与针相逢: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针已出而气独行: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数刺乃知: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利乃知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1.养生防病治病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2.“五虚勿近,五实勿远”中“五虚”“五实”: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虚者气难复不可近取,实者气易至不可远攻【八正神明论】1.八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2.“补必用员”、“泻必用方”:依据气血盛衰,呼吸之气的出入而决定进针或出针。

【离合真邪论】1.虚邪:相对于正邪而言,即四时反常之气候。

2.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无逢其冲而泻之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刺热篇】1.五脏热病的症状:a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b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c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d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e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渴数饮身热。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

实验针灸学名词解释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循经皮肤病/可见(显见)的经脉现象: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病: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及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传导点,是针灸的刺激点及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相应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比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的现象。

知热感度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二是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在体内引起的反应。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针灸学重点总结(2篇)

针灸学重点总结(2篇)

针灸学重点总结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

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气街。

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

多治疗脏虚证。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共____个。

行针。

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____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脉循行原文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特定穴歌诀
六十六穴歌(五输穴、原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本歌穴位阴经按井、荥、输(即原)、经、合的顺序排列,阳经按井、荥、输、原、经、
合的顺序排列)。

络穴
肺大列缺与偏历,胃脾丰隆公孙继,心小通里与支正,膀肾飞扬大钟齐,
心包三焦内外关,胆肝光明蠡沟传,仁督鸠尾与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完。

郄穴
脾胃地机与梁丘,心小阴郄养老谋,肾膀水泉和金门,包焦郄门会宗求,
肝胆中都并外丘,肺大孔最伴温溜,交信跗阳通二蹻,筑宾阳交维莫丢。

背俞穴
背部俞穴要牢记,肺三厥四心五找,
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隔大肠,十八十九肠脬瞧。

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血会膈俞气膻中,骨会大杼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三、小重点总结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4、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6、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7、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2)、清热温寒
3)、治病求本
4)、三因制宜
8、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
3)、扶正祛邪
9、间接灸的作用:
1)、隔姜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2)、隔蒜灸:清热解毒,杀虫
3)、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止痛
4)、隔附子饼灸:温补肾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