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故都的秋》赏析 课文解读

清水出芙蓉,闲笔见真情——《故都的秋》赏析泱泱中国现代散文史,郁达夫是一个异数,他不同于鲁迅的冷峻深刻,林语堂的诙谐睿智,胡适的轻松闲适,而是以其超乎一流的文学禀赋与丰富至极的创造能力,颠沛流离的不幸人生,妻离子丧的辛酸家事,抗战烽火中以一瘦削身材力救抗日志士于危难之中的壮举及终遭日本宪兵杀害的人生结局,让人惊诧于如此单薄身躯中所蕴藏的欣赏不尽的光荣与伟大。
他所遗留下来的诸多名篇佳作,更让我们咀嚼不止,回味无穷。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故都的秋》就是这样一篇能充分展示郁达夫独特艺术风格和个人才情的佳作。
每次的欣赏与教学过程,那种洗尽铅华之余的清丽、清水芙蓉般的自然、闲笔背后的真情,总让我们叹为观止。
“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可以说是恰如其份的评价。
清水出芙蓉。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天色,听得到青天里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下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山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不是花的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一文中类似的清秀词句不胜枚举。
开篇至终,我们竟然无法找到一处用词刻意华丽、造句用心雕饰的痕迹。
郁达夫闲庭信步、潇洒拈来之语,自然流畅,典雅洒脱,长短相间,整散结合,读来朗朗,其味悠远。
欣赏故都秋景,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以眼观、耳闻、心觉娓娓而言着故都平凡的秋姿、秋声、秋色,传递着北方之秋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
那枝清水芙蓉笔端,一面轻快演奏出“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故都宏观秋色秋声之匀称和谐之音,一面又缓缓流淌出“青天”“飞声”“落蕊”“秋蝉”“秋雨”等景中略带的忧伤之情。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嘿,咱今天就来唠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啊,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你想啊,秋天这玩意儿,在咱生活里那可太常见了。
就说我去年秋天的时候吧,去了一趟老家的小胡同。
那胡同里的秋景,真有点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呢。
胡同两边的老房子,墙皮都有点剥落了,露出里面的青砖。
房顶上的瓦缝里,长出了一丛丛的小草,在秋风里摇啊摇的。
走进胡同,脚下的石板路有点不平整,走起来嘎吱嘎吱响。
路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叶都黄了,风一吹,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我站在树下,看着那一片片黄叶打着旋儿落下,心里突然就有点感慨。
这场景,不就跟郁达夫写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有点像嘛。
胡同里还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还有大妈们聊天的声音。
这声音在秋天的空气里传得老远,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郁达夫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咱这胡同里虽然没有秋蝉,但有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也给这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机。
我在胡同里溜达了一圈,看到有户人家的院子里种了几盆菊花。
那菊花开得可真艳啊,红的、黄的、白的,啥颜色都有。
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写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可不嘛,这秋天的美景,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故都的秋》里还写了秋天的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我也觉得,秋天的雨很有味道。
有一次,我正走在胡同里,突然就下起了雨。
那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脸上凉丝丝的。
我赶紧跑到一个屋檐下躲雨,看着雨丝在眼前飘落,心里特别宁静。
这故都的秋啊,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郁达夫用他的笔,把这秋天的美景都写活了。
咱读着他的文章,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秋意的故都。
到最后,我从胡同里走出来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片秋色,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
这故都的秋,真的是让人难忘啊。
解“故都的秋味”,品秋天的深情——郁达夫《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富,不仅指故都秋天的“景物之味”,还指“人味”
“心
文的景物和“故都的秋味 ”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同
味”。这三种“味”围绕着“故都的秋”融合成整体,即
心圆。
二、纵向的情感连贯:
“ 故都的秋味”串联全文的
情感
“故都的秋味”。故都秋天的景物如前面所言,酝酿的
是清、静、悲凉的“景物之味”,而“人味”与此不同,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08-02
所谓“杂音”,是指在教学中那些出乎教师意料的
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杂音”。
“ 杂音”,往往闪现出创
观点、问题或回答。
“ 杂音”折射的是课堂的真实和本
新的火花,展示出学生独特的理解等,因此教师应给
真状况,尽管它有时也许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打
者的情感相互交融,进而显现了文章结构的有机统一性。
[关键词]秋味;内聚;连贯;
《故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06-03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享有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另一类是故都的秋天
较高的评价,并且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
语文·学科视点
解“故都的秋味”,品秋天的深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000) 陆素敏
[摘 要]
《故都的秋》成为经典散文之一的关键在于其结构,主要表现为秋天景物的整合与作者情感的变化。
“故都的秋味”统
领全文的景物,串联作者的情感,强化了文章横向的景物内聚和纵向的情感连贯。在内聚和连贯的合力下,故都秋天的景物与作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2)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①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①第一:这里是“最好的”之意。
)像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①。
(①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这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五幅故都秋景图:金秋红枣。
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来表现这“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
我们读前面的文字,发现作者选用的大多是一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秋的清、静和悲凉。
但在这里,作者却突然改用暖色,用绿、黄、红等,这不是破坏了秋的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清、静和悲凉的风味和神韵?其实,作者写金色之秋,正是为了更好地反衬悲凉之秋。
如王国维所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秋天是枣子、柿子、葡萄成熟的季节;同样,对于人来说,生命的秋天也应该是收获的季节。
但是,如果秋天来了,你却一无所有,面对硕果累累的金色之秋,难道不倍感落寞人生的悲凉?须知,秋天一过,“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人生不也如此?秋天一过,等待的便只有衰老和死亡!也许基于这个原因,人才有悲秋之叹,作者才有下面的一大段“秋士”之悲的议论。
]第二部分叙秋,依次描写了秋晨破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桥头、金秋红枣等五种景观,表现“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故都的秋》郁达夫

15
描写
1衬托法
景 物
2绘生绘形绘色
• •
形:疏疏落落的秋草、一丝一丝的日光 声:驯鸽的飞声
• 色:牵牛花的颜色、碧绿的天色
描 3对比法
写 4多种感官结合法
16
衬托对比
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 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 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
一、感言识体,据体解读
本文是写景抒情性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2
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 描绘的有几处景物: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 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它们之间并没有 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
3
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排比等 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使用了借景抒情、对 比衬托等。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 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 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1
家: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写 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 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背 景
国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
9
语言描绘的画面——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
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自我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说其大,是因为这幅水墨有必须的连续性,是由几幅角度不一样,浓淡不一的水墨图组合而成,这仿佛是借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动感。
1、秋园小景:在北国,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来得更清,来得更静,来得更悲凉,那高挂的残月,纷飞的芦花,飘荡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合着潭柘寺那清越的钟声,更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幅秋夜小景的色调是素淡的,组合在一齐,展现出很强的立体感。
整幅画,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尤其是那秋风里的钟声,隐隐约约,大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魅力。
3、秋雨蒙蒙。
太阳渐渐的高起来了,整个宇宙都亮堂起来,夜里、清晨的那些寒意也渐渐远去,这似乎能叫人暂时忘却秋天的来临,然而这些情感瞬间便被那衰弱的蝉声消退了。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叫声,人会怎样想呢能不感到秋天的味道吗更何况,随着一阵秋风吹过,秋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了”。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文章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郁达夫对“悲凉之美”的独特情思,本文从文艺学角度试对文本进行解读。
文章题目为“故都的秋”,而提到“故”字,我们常联想到“故乡”,“故”字饱含了眷恋之感,从题目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作者不是北平人,却把北平称做“故都”。
郁达夫的出生地浙江富阳,是一处风景秀美之地。
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开篇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以想见,南国之秋自然也是极美的。
可是作者却选择了北国之秋。
北国之秋可写之物也很多,有皇家宫殿、园林,远近郊区也有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些景物进行细致描摹,而是把目光投射在普通的、破败的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苍渺的天空里,驯鸽的飞声里。
在言语形式上,作者既有典雅的表述,又有口语化的表述,尤其是语气词的运用,给人一种平易之感。
例如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这里,如果没有“啊”字,读起来就会显得生硬,这里加上“啊”,读起来从容舒缓,就像是作者在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表达作者谈话时悠闲的韵味。
文章第三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这里的“吧”字能使人联想到作者写作时轻松闲适的心境,将自己看作普通的归乡之人。
文章第六段“还有秋雨哩”,这里的“哩”不仅写出了作者写作时的轻松自如,同时也带有一丝俏皮幽默的意味,暗示出作者内心的闲趣。
作者用闲适写意的笔法借悲秋之景流露出当时复杂的心境。
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所到之处北平是当时的大城市,但是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没有商业的繁华和政治的喧闹,而是选择“租一椽破屋”,破屋给人一种沧桑之感,暗示了清寂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故都的秋》解读
作者:马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7期
郁达夫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的秋》作为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多少年来入选过几种不同版本的中学教材,在各种公开课、竞赛课中也成为参赛教师的热衷选项,相关备课的课件涉及的课文练习以及中学语文教研杂志上的解读赏析文章自然是数量繁多,但从实际的课堂活动和刊行的文章来看还是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的时候对这篇精品散文的解读还是显得简单化、粗浅化和形式化。
具体说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者的文本鉴赏遮蔽了作者的情景作文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文本脱离作者之后,似乎就与作者无关了,于是按照阐释者个体阅读经验来理解就可能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建构出多种新异奇妙的见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智慧之光。
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比较灵巧,对文本的挖掘甚至也有深刻独到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完全脱离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情感状态,只是在课前导语中以文学常识为知识模块做一般的陈述性知识介绍,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有些结合时代背景和郁达夫当时的家庭生活和创作情况进行分析,有时又得出相对比较模糊和缺乏说服力的一些说法,例如:国内紧张的政治形势,迫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日益突出的民
族矛盾,1933年日军进犯并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古都北平受到威胁,国事危急。
家庭生活
中隐藏的痛苦,1926年,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
个
人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当时的生活闲散而安逸,许多时间在外游山玩水,排遣思想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等。
在以上种种的解读中,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种情况是,郁达夫写作这篇散文时的更为具体的情况,时代政治、社会生活、家庭事业等的影响是一个大的模糊的背景,但还不能完全说明作家写作时的具体的思想情感状态,而这种具体的情感状态被遮蔽被忽略,自然会影响对文体的准确把握和文意的真实领略。
在已有的资料中,我们是不能忽略郁达夫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具体的情境。
据郁达夫之子郁文的回忆,郁达夫在其《故都日记》里记载,郁达夫是接了当时上海《人间世》杂志社编辑王佘杞的快信约稿,在1936年8月17日的日记写道:“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
”可见,这篇散文是应编者的索稿而一气呵成的急救文章,具有非常真实的回忆、非常新鲜的体验、非常具体的情景、非常应景的浓郁的感情。
这种带有极为真实新鲜的“在场”,在感受作者一再强调的秋味,体会那种陶醉其中的深沉情怀时非常重要。
比如:庭院品茗、破壁花草、秋槐落蕊、驯鸽飞翔、秋蝉残鸣、市民神态腔调韵味等等非以情景化的场面还原身临其境的体会不能得其意境和韵味。
二、写景散文的“情——景”概括遮蔽了散文的意境体味和人事风物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