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地图制图

合集下载

注册测绘师地图制图

注册测绘师地图制图

1:5万 △λ= 15′ △ φ= 10′
1:2.5万 △λ= 7′30″ △ φ= 5′
1:1万 △λ= 3′ 45″ △ φ= 2′ 30″
整理ppt
1:5000 △λ= 1′ 52.5″ △ φ= 1′15″
31
2.旧的编号体系
• 1:100万:J-50 • 1:50万: J-50 -A • 1:25万: J-50 -[2] • 1:10万: J-50 -5 • 1:5万: J-50 -5-B • 1:2.5万: J-50 -5-B-4 • 1:1万: J-50 -5-(24)
化与组合,结合人们对色彩感受的心理特征, 建立起色彩与制图对象之间的联系,反映复 杂的地理现象。
色相用于表示质量指标; 亮度、饱和度用于表示数量指标。
整理ppt
12
三、地图注记 1.类型:
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图外整饰 注记 2.变量: 字体、字大、字色、字隔、字位、 字向、字形等 3.布置方式
水平字列、垂直字列、雁行字列、屈曲字列
整理ppt
13
第三节 地图内容
地图内容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
一、数学要素
1.坐标网:地理坐标网(经纬线网)和直 角坐标网(方里网)
2.控制点: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
3.比例尺:地图内容的缩小程度
4.地图定向:指地图的三北方向,通常通
过地图坐标网来体现
整理ppt
27
2.经纬线分幅:根据一定的规则,用一定 间隔的经纬线对制图区域进行分割。所有 图幅的上下图廓线均为纬线,左右图廓线 均为经线。
经纬线分幅的地图通常采用行列编号法
我国比例尺小于1︰5 千的基本比例尺地 形图均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经纬线分幅

9--1 普通地图编制——地图学课件PPT

9--1 普通地图编制——地图学课件PPT
优点:
-方法科学 -可量算 缺点:
缺乏立体效果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微地形无法表示
辅助措施 采用其它辅助方法与之配合 在等高线本身上下功夫(粗细等高线,明暗等高 线)
五、分层设色法
➢ 根据地面高度划分的高程层(带),逐层设置不 同的颜色,成为地貌分层设色法。
➢ 分层设色的主要优点
是使地图在一览之下立刻获得地貌高程分布及 其相互对比的印象
表示:记号性符号+说明注记
蓝色
2. 河流、运河和沟渠的表示 ①河流
表示河流大小(长度、宽度)、形状、 和水流状况。
a 宽河流、依比例尺地图 -依比例双线河:岸线+水部
岸线:蓝色实线—水涯线描绘 水部:蓝色普染 雨季高水位岸线:棕色虚线
-不依比例宽窄变化河流:
单线:0.1 ~0.4mm 过渡双线:不依比例尺 -时令河: 蓝色虚线 消失河段:蓝色点线 干河床:棕色虚线
➢ 现代地貌写景法 根据等高线素描的地貌写景图
根据等高线作密集而平行的地形剖面,然 后按一定的方法叠加,获得由剖面线构成 的写景图骨架,经艺术加工也可制成地貌 写景图
➢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制图为绘制立体写景图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写景法
根据等高线素描的地貌写景图
自动绘图仪绘制的立体写景图
二、晕滃法
水系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它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活动有很大影响。
海洋要素 陆地水系
一、海洋要素
海洋要素
海岸
海底地貌
海流、 海底地质、冰界、
海上航行标志等
(一)海岸
1.定义: 海水不停地升降,海水和陆地相互作用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海边狭长地带称为海岸。 2.结构
-岸上地带(后滨):高潮线以上部分;

第9章 计算机地图制图

第9章 计算机地图制图

1.2 数字地图制图的硬件配置
1.计算机硬件
2.数字地图输入设备 3.地图输出设备
1.计算机硬件
任务: 数学计算;信息处理;设备控制
2.数字地图输入设备
包括键盘、鼠标、存储设备和数字化仪等,后者是将地图图 形转换成数字的重要设备,分为两类:跟踪式和扫描式。 跟踪式是以跟踪线划要 素,记录特征点坐标形 式将图形数字化。
地图数据分为 空间数据:定位信息(量度信息) 非空间数据:语义信息和时间信息
2.1 空间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对应于地图基本要素即实体,称几 何数据,其表现形式有两种:矢量(图形)数据 和栅格(图像)数据。 矢量(Vector):在计算机图形中指一个有向线 段,每个有向线段由有序的特征点来表示,其集 合构成了图形。
栅格(Raster):将图像或地图分成若干行和列 的栅格,记录全图每个栅格点数据,得到每个点 的属性特征值,其空间特征已隐含其中。
表达真实的世界
Real World
R E E E R R R R R R R 6555000 561000 H House H H R R R P P P P P P E E E E E E 6575000 H E P
硬拷贝输出的基本设备: 栅格输出:激光打印,喷墨打印,胶片拷贝。 矢量绘图:通过矢量绘图仪的坐标方式绘制矢量地图。
3.2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选择
1.地图投影选择 2.坐标系选择
1.地图投影选择
地图投影的选取决定于地图的应用及其 比例尺,在数字制图软件中,都可以通过相 应参数的设定作出选择。
如 MapInfo 软件以两级下拉菜单形式提供了300 多个预定义坐标系。
第9章 数字地图制图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学 领域,经过理论探讨、应用试验、设备研制和软件发展, 已形成地图学中一门新的制作地图的应用技术分支学科, 即计算机地图制图学。计算机地图制图是根据地图原理, 以电子计算机的硬、软件为工具,应用数学逻辑方法, 研究地图空间信息的获取、变换、存贮、处理、识别、 分析和图形输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艺,模拟传统的制 图方法,进行地图的设计和编绘。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 有三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从一定意义上讲, 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也可称为数字制图技术。

地图制图课程设计

地图制图课程设计

地图制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图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2)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地图制作的历史和发展。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绘制工具进行地图制作;(2)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地图的绘制;(3)能够对地图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2)培养学生对地图制图事业的热爱,提高对地图的利用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地图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地图的种类和作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介绍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等基本概念。

2.地图制作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地图绘制工具的使用、地图编绘、地图设计等方法。

3.地图的种类和作用:介绍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种类,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地图制作实例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地图制作的全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地图的种类及作用。

2.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绘制地图,提高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图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图制图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地图制图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地图绘制工具、计算机等实验设备,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地图制图学知识点

地图制图学知识点

第一章1、现代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构成要素:①图形要素②数学要素⑴地图投影⑵坐标系统⑶比例尺⑷控制点③辅助要素④技术要素3、地图的基本特征⑴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⑵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⑶地图具有特定完整的符号系统⑷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4、地图的功能①信息载负与存储功能;②信息传输与交流功能;③地图模拟与模型功能;④地图认知与感受功能。

5、现代地图的作用①经济建设的科学依据;②工程建设的设计蓝图;③农业规划的重要基础;④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⑤宣传教育的良好形式;⑥军事作战的重要工具;⑦国家疆域版图的主要形式。

6、现代地图的分类按地图内容分类:普通地图(包括地理图和地形图)、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形图(≥1:10万)、中比例尺地形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7、现代地图学的定义现代地图学是以地学信息传输与地学数据可视化为基础,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的科学认知与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8、现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地图学由地图理论、制图技术和地图应用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第二章1、大地水准面是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静止时的平均水面,并设想此面穿过大陆与岛屿,连续扩展形成处处与铅垂线成正交的闭合曲面。

2、旋转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

椭球体三要素:长轴a(赤道半径)、短轴b(极半径)和椭球的扁率f大地球体:是由大地水准面包围而成的球状体。

3、我国测量制图相关的几个地球椭球体(1)我国1952年以前采用海福特椭球体;1953年起改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1978年起我国采用IUGG/IAG-75椭球体(2)GPS卫星星历:WGS-84椭球体(3)目前在我国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中经常遇到的是1975和79年国际第三、四个推荐值4、确定参考椭球体,进而获得大地测量基准面和大地起算数据的工作称为参考椭球体定。

地图制图

地图制图

1、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定义。

答: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地图综合,缩小反应在平面上,反应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质量特征以及随时间的发展和变化。

特性: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而产生的可量测性②由使用地图语言来表达事物而产生的直观性③由制图综合而产生的一览性2、地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答:数学要素,包括坐标网,控制点,比例尺,定向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辅助要素,包括用以帮助读图,用图以及补充地图的有关内容。

3、地图学的定义及三大分支学科是什么?答: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以地图图形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

地图学由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大分支学科构成。

2、地图的主要成图方法有哪些?答:1)实测成图法:大地控制测量→地形地物测量→内业制图→地图印制2)编绘成图法:地图设计→原图编绘→制印准备→地图制印3)计算机制图成图法:——数字测量成图法:数字编绘成图法:编辑准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产品输出4)遥感制图5、现代地图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一)理论地图学:主要研究现代地图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地图制图学:包含实际制作地图的工艺方法和应用理论的学科。

(三)应用地图学:研究地图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6、简述地图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客观世界--制图者认识生产---地图---使用者使用、解译---客观世界7、地图具有什么功能?答:1.认识功能a.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

b.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c.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间的空间关系。

d.易于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像。

2.模拟功能模型与它表示的对象具有相似性,模型可以有物质模型与概念模型之分。

3.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8、地图按内容、按比例尺的分类。

第9章-地图综合PPT课件

第9章-地图综合PPT课件
以居民地为例。
高指标 弥补措施:临界指标
低指标
调整不同区域内选取物体的质量标准,以及与相邻区域分布密度 的逐渐过渡。
25
3 根式定律法又叫开方根定律 德国地图学家托普费尔在多年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资料图上某一要素转到新编图上时,其数量变 化与这两图比例尺分母的平方根有关,这个关系可用下 列公式表示:
②合并:详细分级合并成概略分级;
如:居民地1~2万和2~5万人口数合并 为1~5万
质量特征概括会引起分类分级缩减。
35
三、移位
(一)编图时解决争位矛盾的方法 1、舍弃
当符号定位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当同类符号碰到一起 时,一般舍弃其中较低一个。 2、移位 ①双方移位:两者同等重要时,采用相对移位方法。 ②单方移位:两者重要程度不同时,符号之间保持正确的 拓扑关系的情况下,移动级别低的一方。 3、压盖:点状符号或线状符号与面状符号定位发生矛盾时, 有时需采用压盖方法处理。
3.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 4.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 5.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53
五、制图综合对地图精度的影响
1、误差来源 资料图的误差: 展绘地图数学基础的误差 转绘地图内容的误差 制图综合产生的误差 地图复制造成的误差
54
2、制图综合引起误差
① 作业员在作业中产生的误差。
如 :数字化
③ 面积载负量达到一个常数的条件下,通过改 进符号设计、提高制图和印刷的技艺还可以增 加所表达的地图内容 。
50
三、制图物体选取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1.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其选取标准定得越低,但
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 2.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在任
何情况下舍去的都应是较小的、次要的目标,而 把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保留在地图上,使地图能 保持地区的基本面貌。

(新)第9章数字地图制图

(新)第9章数字地图制图
第六页,共22页。
2数字化阶段
将具有模拟性质的图形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属性转化为计算机可接 受的数字,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方法有手扶跟踪和扫描数字化两 种。
3数据处理和编辑阶段 这是数字制图的核心工作,数字化信息输入计算机后要进行两
方面处理:一是对数字化信息本身做规范化处理,主要有数据检
查、纠正,重新生成数字化文件,转换特征码,统一坐标原点,进 行比例尺的变换,不同资料的数据合并归类等;另一方面是为实施 地图编制而进行的数据处理,包括地图数学基础的建立,不同地图的
第四页,共22页。
2.图形数据的组织形式
(1)面向栅格单元的组织形式:以不同层中对应于同一像元位置上的个属性值表示为一个 数组:记录号、行号、列号,属性值1、属性值2。 (2)面向地理实体的组织形式:以多边形为记录顺序,记录多边形的属性值和组成多 边形的各像元坐标,这种记录方式适用于地图分析和自动化制图。 (3)以“层”的方式存取:以“层”为基础,每层中以像元为序,记录其坐标和属 性值,这种方式结构简单。
第二页,共22页。
3.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是以栅格阵列的像元数值来记录图像的。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了对图像进行抽象、表示、变换等基础方法, 图像处理的有效方法还有:图像增强与恢复、图像分割、图像匹配与 识别、图像信息的压缩与编码、图像的二维与三维重建等。 4.多媒体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 领域。狭义的多媒体指的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可供 传递的形式载体。多媒体的出现,拓宽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范围,提 高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深度。
在许多应用场合,使用的数据有以下几个特点:数据量大;数据需 要长期保存,反复使用;许多数据要被多个不同的用户共用。为了适应 这些特点,数据必须集中起来以一定的的组织方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 贮器中,从而能以最佳方式、最少的重复,为多种应用服务。这样组织 起来的数据就是数据库。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合起来,称为数据库系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地图制图
1.地图的特性:可量测性、直观性、一览性。

2.地图内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3.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图:1:500,1:1000,1:2000,1:5000,1:1
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共11种比列尺。

100万的经纬度差分别为6°、4°。

各地形图编号及与1:100万地形图的分幅关系。

掌握分幅编号的计算(P274)。

地形图图幅范围(P292),相邻比例尺图幅倍数关系(P273)。

4.普通地图的大中小比例尺范围,大是大于等于1:10万,中是1:10万
到1:100万,小是小于等于1:100万。

5.地图语言:地图符号、地图色彩、地图注记。

地图符号按空间分布状态:点状、线状、面状符号;按比例关系:依比例、半依比例、不依比例符号。

基本变量:形状、尺寸、色彩、方向、亮度和密度。

色彩:包含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色相对应反映“质”,亮度和饱和度对应反映“量”或重要程度。

地图注记布置方式:水平、垂直、雁行、屈曲四中基本布置方式。

6.地图内容: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俗称地图三要素。

三要
素的具体内容(P270-271)。

特别是数学要素涵盖的内容:坐标网、控制点、比例尺、定向等
7.地图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变形性质及其应用。


锥——地处中纬度,东西延伸陆域。

圆柱(等角)——即墨卡托,航海航空图,方位——表示极地图。

我国常用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等角横切圆柱),用于大比例尺地图;墨卡托(正轴等角圆柱),用于航海;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兰勃特)用于小比例尺地图等;正轴等积圆锥投影(亚尔勃斯投影)。

8.地图分幅: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

9.地图比例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

10.地图定向:一般通过坐标网实现。

2.5万、5万、10万需绘出三北
方向(真北——中央经线、坐标北、磁北)
11.地图的数学精度:由比例尺大小和投影决定。

12.投影选择:根据用途、制图区域位置、大小和形状等因素选择。

P278
投影选择是重点。

13.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投影:100万是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圆锥投
影,南北各向图内35′为标准纬线。

以纬度4为划分,我国共有15个投影带。

大于等于1:50万地形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其中1:1万按经差3°分带,其他按6°分带。

14.地形图更新方法:重测、修测、修编。

确定方法的标准:地物变化4
0%、修测(编)3次以上、精度不够重测;10-40%、某重要地物位置改变修测;其他就修编
15.比例尺选择的条件:制图区域大小,图纸规格、地图需要的精度。

16.图幅拼接原则:上压下,左压右,跟接边类似。

17.普通地图的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
境界、控制点与独立地物。

18.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定位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范围法、质底法、等
值线法、定位图表法、点值法、运动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分区统计图表法。

19.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选取、图形化简、概括、移位。

选取有资格法
和定额法,化简有删除、夸大、合并。

概括有(质量和数量的概括),图形的概括这里被称为化简了。

20.制图要素相互矛盾处理的方法:舍弃、位移、压盖。

21.1:1万图内公里网间隔10cm,2.5万、5万、10万、25万图内均
为4cm, 50万、100万绘经纬网,不绘公里网,记住都分纵向6等分,横向100万为4,其他为6等分
22.25万既绘公里网,又绘经纬网(图内以十字线表示)。

23.地图颜色通常采用四色印刷——青、品红、黄、黑(CMYK)。

24.地形图数据接边时,相邻图幅之间接边要素位置相差0.3mm,可以移
动一边,0.6mm以内,两边要素平均移位,超过0.6mm认为是拼接结果超限,查原因
25.地图编绘质量控制依据:引用文件、使用资料、设计文件
26.地图编绘质量要求:数学基础(精度)符合要求、地理要素精度及主
题要素符合规定要求,数据及结构符合规定要求,整饰符合规定要求 27.地图套印误差:全开及精度要求较高的不大于0.2mm,一般地图
0.3mm;对开及以下,要求较高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图属于)
0.1,一般地图0.2;双面,正反面误差不超过0.5mm。

28.一幅1:100万图幅包括144张1:10万地形图。

29.地图注记通常分为名称注记和说明注记两大类。

30.制图综合中的概括包括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质量特征概括
31.目前在二维图形视觉变量的研究方面,普遍采用的地图符号视觉变量
是法国图形学家伯廷(J. Bertin)提出的形状、尺寸、方向、亮度、密度、色相6个基本视觉变量,它们分别包括点、线、面三种形式 32.投影的说法是在圆锥投影中,与圆锥相切、相割的标准纬线上没有变
形、标准纬线的选择决定了图幅内各部分的变形分布,离标准纬线越远,变形越大,在双标准纬线之间为负向变形,以外为正向变形、圆锥投影方式最适合于中纬度地带沿东西伸展区域的地图使用、正轴圆锥投影的纬线表现为同心圆弧,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的直线束,夹角相等,投影的变形大小随纬度变化,与经度无关,即同一条纬线上的变形相等
33.地图图幅设计中,某图幅确定使用地理坐标网,应选择靠近图幅中间
位置的整数位经线作为本图幅的中央经线。

34.我国南海海域呈南北延伸形状,在设计其地图投影方式时,宜采用圆
柱投影。

35.编制专题地图时,用于表示连续面状分布现象的方法是质底法
36.依据地形图资料和幅面大小设计地形时,所确定的图幅比例尺通常称
为主比例尺
37.编绘1:5万地形图水系要素时,当底图上河流宽度大于0.4mm时,
河流应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

38.利用1:5万地形图编制普通地图集市、县图时,用于框幅定向的是
地形图上真北方向。

图外辅助要素包括读图工具和参考资料。

属于地图辅助要素的是分度带、接图表、编图资料
39.绘制1:2.5万、1:5万、1:10万地形图时,下列说法中,符合等
高线图形综合技术要求的有正确表示山脊、山头、谷地、斜坡以及鞍部的形态特征、合理删除次要的负向地貌细部、为强调地貌特征,个别等高线局部应适当移位
40.关于地形图基本等高距、比例尺和地形类别三者关系的描述是测图比
例尺越大,基本等高距越小;地形越复杂,基本等高距越大
4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GB/T 13989-2012)规定我
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均以1:1000000地形图为基础,按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
42.在设计地图投影方式时,呈圆形轮廓的区域宜采用方位投影
43.地图的主体部分是地理要素
44.在专题地图表示方法中,能较好地反映制图区域某些点呈周期性现象
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法是定位图表法
45.国家基本比例尺1:25000、1:50000和1: 100000地图编绘中,图
廓边长与理论值之差不大于±0.20mm
46.某点的大地坐标为N39°、E116.5°,按照高斯投影3°带的分带投
影,该点所在3°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为39、117°
47.制图区域的位置影响着地图投影的选择的描述为极地附近宜选择正轴
方位投影、中纬度地区宜选择正轴圆锥投影、赤道附近宜选择正轴圆
柱投影
48.地图以概括、抽象的形式反映出制图对象的带有规律性的类型特征,
而将那些次要、非本质的物体舍弃,这个过程称为制图综合。

取舍和概括是制图综合对制图现象进行的两种基本处理
49.专题地图表示方法中,以表示质量特征为主的方法有线状符号法、质
底法、范围法
50.专题地理数据更新的一般原则包括精度匹配原则、现势性原则、空间
信息与属性信息同步更新原则
51.在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的高差为6.12m,A、B两点的实地距离
为438m,则AB的坡度为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