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引言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皇家园林,后逐渐发展演化为民间园林艺术。
这些园林以其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历史发展1. 皇家园林时代古代中国皇宫园林开端于周朝,后来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而不断发展。
皇家园林通常由宫殿、花园、建筑物、水景和山景等组成,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丽堂皇的壮丽气派。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扬州的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2. 文人园林时代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园林多由士人、文人或贵族建造,注重以意境和文化内涵来营造园林氛围。
代表作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以及扬州的个园、耦园等。
3. 民间园林时代民间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这些园林多由民间富商或地方政府所建,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表作有苏州的狮子林、缘园,以及扬州的何园、五台山等。
二、艺术特点1. 融合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园林以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点。
通过布局合理的水景、山石、植被、建筑等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与人文艺术相互辉映。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有池塘、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
2. 追求意境与情感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
园林的设计常以传统诗词、画作和文学典故为灵感来源,通过景观、布局和装饰等手法来表达园主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三、主要表现方式1. 三维空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和组合,以及水、山、建筑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这种三维空间表现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园林与人的互动性。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汉代皇家园林继承与发展

汉代皇家园林继承与发展中国皇家园林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先秦及秦汉的“发生”时期、唐宋的“兴盛”时期以及明清的“成熟”时期。
而两汉正是处在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西汉代表着秦汉的“发生”时期,东汉则开始向唐宋的“兴盛”时期发展。
1.西汉宫苑西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较为稳定的王朝,各种文化交流汇合,海纳百川,形成了西汉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在这种稳定强大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大兴造园,至武帝时空前鼎盛。
在国力强盛的背景以及“天人合一”的影响下,西汉皇家园林气势恢宏、磅礴壮观。
上林苑是西汉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最初在建立在秦都咸阳,而后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上林苑结合山川景色变化,在离宫别馆的布局之上,跨长安、咸宁、蓝田等五县的县境,规模之大令后世叹为观止。
其地区广大,地势复杂,有山有塬,有平原有洼地,有八水出入,有湖泊池沼,自然植被丰富,还种植有各种名果奇树。
上林苑内含众多宫苑。
据《汉书》记载,上林苑“广长三百里,离宫十七所,皆容千乘万骑”。
上林苑的功能极其复杂,如《关中记》所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
”通过各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大致可将上林苑的功能分为:朝会、观神、生产、军事、娱乐、观等十几种基本功能。
2.东汉与西汉的“汉承秦制”不同,东汉则更倾向于周朝。
东汉初期崇俭,造园活动并不频繁,直到桓、灵二帝时期,造园活动才开始逐渐兴起并达到高潮。
濯龙园,洛阳城内最大宫苑之一,汉明帝时于城西白马寺附近。
最初是供皇后闲暇时养蚕和休闲娱乐之所,内建有织室。
桓帝时进行扩建,园内景色优美。
如古诗所云:“濯龙望如海,河桥渡似雷”。
园中以水景最为优。
桓帝经常在此吹笙,并举办吹奏会。
两汉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两汉在中国皇家园林史上处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上承秦朝,下至魏晋,对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西汉的历史源流西汉的皇家园林,有对秦时期皇家园林的继承,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皇家园林简介

皇家园林简介
皇家园林是一个以宫廷建筑为主的中式园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成熟发展于宋、元、明、清等朝代。
皇家园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皇家园林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江南园林为代表,北派则以北京故宫为代表。
南派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布局秀丽精致,以山水结合,草木相生,注重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而北派园林以宫殿建筑为主,景观繁荣,巍峨壮观,展现了中国皇家的权威和气度。
两派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皇家园林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北京故宫。
作为中国最庞大、最完整、最具古代皇家气派的古建筑群,故宫以其千姿百态的殿宇和精巧细致的园林赢得了广泛声誉。
故宫园林中有着独特的“五大精品”-万寿山大观、九龙壁、琉璃瓦房、静安寺和养心殿,以及“三大主景”-南北花园、太和殿大成殿和百花园。
皇家园林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古代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走进皇家园林,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宫廷的典雅气息,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园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启迪和影响。
作为一种具有优美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家园林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们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皇家园林,让其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阀,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一蓬莱、右丈和赢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申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
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申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
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
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
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良岳。
宋徽宗建造的良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
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xx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亏皇家园林在仿创南六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
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
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日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纽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
此外在申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六面的因素。
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
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日:"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
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
同时出于整休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铀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中国皇家园林造山理水以配天地甲骨文中的囿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阿房宫与上林苑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
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
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皇家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
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
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
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
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的成熟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
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
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
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
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
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
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
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皇家园林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首都,城址在今洛阳市区东面约十五公里。
东汉末年,在洛阳已有皇家园林十余所之多,魏、晋时期在汉旧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如芸林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魏明帝时加以扩建的。
芸林苑在洛阳城内北偏东,汉之旧苑:“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帝愈增祟宫殿,雕饰楼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子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芸林之园。
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于是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居力”(《魏春秋》)。
扩建芸林苑时皇帝也亲自率百官参加,可见芸林苑是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了。
“青龙三年(235年)……于芸林苑中起陂池,楫棹越歌。
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
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技歌者各有数千。
通引水过九龙殿前为玉片绮栏。
蟾蜍含受,神龙吐水,使博士马均作司市东水转百戏。
岁首建巨兽,鱼龙曼延,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之制……。
景初元年起土山于芸林宛西阪,使公卿群僚皆负土成山,树松竹杂木善草于其上,捕以禽兽置其中”。
(《魏略》)芸林苑可以说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园内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名为“天渊池”,引来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前,形成园内完整的水系。
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况。
又有各种动物充其中和种树木花草,还有供演出活动的场所。
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既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点,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为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北魏洛阳的皇家园林,在《洛阳伽兰记》记载中还有“千秋门内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那是魏文帝(苔五)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
高视于井北造凉风观,登之远望,目极洛川。
……”从记载中可以略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简单情况。
比起当时的私家园林来看,它已具有规模大、华丽、建筑量大,但却没有私家园林富有曲折幽致、空间多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