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乐舞分为八支歌,分别是《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2、六代之乐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简称“六乐”,作品分别是:皇帝《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期的《大咸》,用以祭他神;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濩》,用以祭先妣;周时的《大武》,用以祭祖先。

“六代之乐”除用于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

3、八音周代出现的一种分类法。

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革匏竹。

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4、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生律法。

记载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系用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

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字运算求律的方法。

5、乐府我国古代音乐机构。

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6、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唱歌相和的形式。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7、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

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间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古代音乐器乐、古代音乐理论、现代音乐以及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古代音乐古代音乐起源于中国的原始社会,最早的音乐形式是原始人类用自然物体发出的声音,如敲击木头、捶打石头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体系,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

二、古代音乐器乐古代音乐器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弦乐、管乐、鼓乐、击乐等。

其中,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等乐器在中国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古代广泛使用,而且在现代音乐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古代音乐理论古代音乐理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主要包括《乐经》、《律呂》等著作,这些著作对于古代音乐的演奏、调式、音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四、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音乐逐渐走向现代化。

现代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音乐风格。

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聂耳、冼星海、黄自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中国音乐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都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喜爱和研究。

中国音乐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为中国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中国音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中国音乐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喜爱中国音乐。

最全中国音乐史

最全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先秦:六代乐舞、八音、三分损益法、《诗经》、《乐记》1、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是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并保留在周代宫廷中六部代表性乐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孔子称之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夏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是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仙妣、仙祖,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作品,都是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为夏、商、周的创作性乐舞,均歌颂统治者的文功武德。

特点: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多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六代乐舞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2、三分损益法:我国战国时确立的以数学来计算一个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生律法,史称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制定音乐史所使用最早的生律法,最早记述的著作是《管子·地图》,分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即以黄钟标准音为宫,以宫音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得高五度商音,如此往复,出现宫、徵、商、羽、角五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2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得出的12律为不平均律,因而出现黄钟不能还原现象,暴露出12律不能回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该问题直到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才得以解决。

3、《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为体察民情而设的采风制度,于春秋末期形成300个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末年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歌词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是北方15国的民歌,共有160篇,也是诗经中的精华之作,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天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雅”主要是贵族创作乐段,分大雅、小雅,大雅都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颂”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当时三个文化中特有的传统乐舞,诗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学之经典,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先秦原古音乐起源说:1异性求爱说2语言抑扬说3模仿自然说4巫术说5劳动起源说古乐器: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村,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竖吹方式,有8000年历史,前后出土18支,比欧洲早2000年,性质优良,能吹出两个8度,是中国最早世界最早能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音乐史。

古歌:声乐最早追溯到涂山氏之歌(禹的妻子)2000多年历史古乐舞:六代乐舞,用于祭祀。

黄帝云门祭天图腾为云,尧咸池祭地,舜韶乐祭四望孔子评尽善尽美,夏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祭先妣女祖先求雨,周大武祭考男祖先武王伐纣孔子评尽美而不尽善。

西周礼乐制度乐悬乐舞。

乐悬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政治内涵,等级制度,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力,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规格乐悬王4诸侯3士大夫2士1,乐舞王8佾诸侯6士大夫4士2一佾8人。

音乐机构大司乐来自中国最早的音乐最早的音乐教育,音乐演出,音乐行政的机构,最多达到1400人,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教育对象以贵族子弟为主,教育内容乐德乐舞乐语,教育方式循序渐进,教育形式大小雅,教育目的为巩固周朝统治服务。

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发展水平,培养了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后来“文化下移”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祭祀与宴乐,民间音乐收集在宫廷,四夷即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乐器分类:八音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它按制造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此名称始见于周代,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金钟铃,石磬,土埙缶,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竽笙,竹箫笛管。

古乐器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共65件,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是世界十大考古器之一,一套2500公斤。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等方面。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是石鼓、石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为了琴、瑟、箫、笛等乐器家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宫廷音乐在封建王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

而民间音乐则是普通百姓的表达情感和娱乐的方式,包括民歌、民间舞蹈等。

二、唐宋时期的音乐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古琴、古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时期还浮现了许多宫廷乐队和宫廷舞蹈,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

三、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代引入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明代时,戏曲音乐开始兴旺,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

清代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现了一些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新型乐器和演奏技巧。

四、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音乐改革,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开始兴起,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中国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
1、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

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

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

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

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2、萧友梅的代表作、贡献;。

萧友梅: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

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获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也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主要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代表作有声乐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3、青主、赵元任、黄自等的艺术歌曲、特点。

青主:原名廖尚果,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

出版《清歌集》和《音境》两部歌曲集,其中以《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最为有名。

青主艺术歌曲的特点他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自己创作并配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内涵的融洽。

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改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

他的代表作有声乐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合唱曲《海韵》等;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而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同时体现了他在音乐艺术和语言学领域的双重才华。

被认为"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
情‟的中国作曲家。

"
黄自: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

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方面都独具艺术魅力,并代表了黄自音乐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

他的代表作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曲《玫瑰三怨》、《花非花》等。

其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构思,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采用中国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词作为歌曲歌词,在艺术表现上以其唯美、细腻的音乐线条展示诗词本身所蕴涵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

3救亡图存的歌咏运动是什么?聂耳、冼星海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救亡图存的歌咏运动代表了无产阶级音乐的旗帜,所谓的外患是指日本军国主义;群众歌咏活动下产生的派别是救亡派。

救亡派和学院派是中国两种主要学派;救亡派理念是救亡图存与名族解放。

聂耳:中国乐器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4首,舞台剧《扬子江风暴》,其歌曲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聂耳是近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革命的倾向,他是左翼音乐的主要骨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主要奠基人。

冼星海:作有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四部,歌剧一部,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曲多首。

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等,逝世后被称为“人民音乐家”。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4《春江花月夜》的诞生?大同乐会的诞生?
《春江花月夜》:我国第一个民乐合奏曲,来自于琵琶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1925年由柳尧章改编为国乐合奏。

它是循环变奏曲体,共两个主题。

变奏为十段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漱⑨欸乃归舟⑩尾声。

大同乐会:中国最早的民乐团。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成立,前身是“琴瑟乐社”。

当时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京昆表演家,如萧友梅、黎锦辉等都与“琴瑟乐社”和郑觐文常有来往,在这些崇尚高雅音乐的文人雅士支持下成立了郑觐文定名的“大同乐会”,大同乐会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民族乐队,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音乐专业人才。

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

5刘天华的主要贡献?阿炳(华彦钧)的作品?
刘天华:我国二、三十年代有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奠基者。

代表作有二胡曲《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十首及琵琶曲三首。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阿炳(华彦钧):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6《白毛女》的诞生,音调的来源,及中国歌剧的特点(话剧+歌唱+戏剧)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为我国民言辞歌剧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被繁衍发展成为故事影片、芭蕾舞剧、京剧及众多地方剧种,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还传播到海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白毛女》就是在毛主席文艺路线指引下延生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的。

剧本的叙述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创作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

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

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育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

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深沉苍凉。

整个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

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

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

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江姐》,《草原之歌》,《伤逝》等优秀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