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大司乐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

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

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

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不详,在汉末已经出现的一首古琴曲。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 复习资料 (新)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 复习资料 (新)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复习资料123、。

4、《史记》所述:“击瓮叩缶,真秦之声”,表明我国古代乐器来自于秦国。

5、黄帝时期的代表性乐舞是云门。

6、在六代乐舞中歌颂大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是7、“弦歌”包含在雅乐这种音乐形式中。

8、西周时期,常用于士大夫乡饮酒礼中的“弦歌”,又称为小雅。

910111213、14、明清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15、杂剧每折的主唱角色有一个。

16、在元杂剧兴起之前,浙江永嘉地区流行着一种民间戏曲,称之为“永嘉杂剧”,17在音乐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国著1819、在楚汉战争其间,刘邦在一次战役中采用了四面楚歌的战术,巧妙取胜。

202122232425、公元前19626、在汉代乐府中担任协律都尉、掌管音乐事务的是李延年。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41424344、人们赞扬伯牙的琴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45、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转调的理论,即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464748、我国戏曲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的时间是:1790。

49、《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我国国歌的时间是1978年3月5日(试卷中选项应选1949年9月27日(代国歌),可能是出题有误)。

50、现存的我国最早的琴曲古谱是梁代丘明所传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15253、《听松》是一首二胡曲,作者华彦钧(瞎子阿炳)。

54、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二、名词解释题: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协律都尉:汉武帝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作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谱成乐调。

但在当时为临时官名,不常设。

至晋代,改称协律校尉,属太常寺。

:1、代面:代面是唐代表演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因兰陵王貌美,自嫌不足以威敌,故临阵必戴一面具,齐人即以此为舞,表演征战击刺之状,称为兰陵王入阵曲2、苍鹘唐宋两代时期,参军戏角色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相: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被认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韩娥、秦青、陈莲、高渐离、俞伯牙、钟子期乱:中国古代乐曲的高潮部分。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他的三分之一得二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用这种方法取律所形成的律制称三分损益律。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即1*3的4次方=9*9=81)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即81*3/4=108),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即108*2/3=72),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即72*4/3=96),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适足,以是成角!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为上生,去其一分为下生。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林C114.90.114.90.90.114.90.114.90.114.90蕤B旋宫转调:《礼记。

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也就是说可以在十二律中任意选取一律作宫音,其他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就形成了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即以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就称为某宫。

就有了八十四调!孔子:1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荀子:第一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第二,抨击墨子非乐的思想,第三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孟子:1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用来表现人得喜乐之情的,2与民同乐3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否定人为的音乐,提倡自然之音!庄子:1批判儒家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天籁,地籁,人籁)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秦汉时期掌管音乐的行政机构,始建于秦代,112年设立了乐府,汉代继承此制度。

乐府的任务:1,、收集民间音乐2、创作填写歌词3、改编创作曲调4、编配乐器5、进行演唱及演奏。

乐府的领导人物:李延年古筝:又称秦筝,蔡氏五弄:《游春》《潞水》《幽居》《坐愁》《秋思》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三国两晋南北朝清商曲:又称清商乐,指南朝乐府中得音乐包括汉代的鼓吹乐相和歌还有传统音乐和南方民间音乐相结合后具有新的特点的歌曲的舞曲!主要流行于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根据流传地点不同分为无声歌和西曲歌!无声歌: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是东晋以来,在采集江南一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形式:最初是徒歌,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文学形式:通常是五字四言的分节歌,尔有五字三句和长短句。

内容:反映家庭对儿女风情的描述,特色:送声,一般在乐曲的尾部用虚词来演唱衬腔.西曲歌:主要在荆郢邓樊之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流行的!文学形式:复杂除了五言四句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内容水边船头的离别之情,男女爱情!按表演形式分为舞曲和倚歌,嵇康:1,首先了声无哀乐论2认为音乐本体是和3认为人的感情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4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气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隋唐时期的音乐七部乐:隋,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九部乐: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疏勒伎,康国伎!十部乐: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燕乐伎,高昌伎!坐部伎:3到12人用丝竹乐伴奏,音乐较优雅,细腻抒情注重个人的技巧和修养.立部伎:60到180人不等,主要是用锣鼓打击乐伴奏,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燕乐:1最广义的燕乐通“宴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其意义与俗乐相当!2,狭义的燕乐:专指唐贞观时张文收所著的《景云河清歌》3,次广义的燕乐:乃专指一种具有特殊乐调风格的乐曲,是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结合降低ⅣⅦ半音的音乐!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白石道人歌曲》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

《扬州慢》、《杏花天影》、《姜凉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三首是填词配曲的,内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

这十七首,每首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与今流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斜行注节,扣于字旁。

音乐风格:清新优美抒情。

作曲技法;擅长七声音阶,四音,强调七度四度音占有重要地位,常引用升高的音,他十分注重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宋代流传的古代音乐!陶真:约源于北宋,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件伴奏的说唱艺术,歌词多为七字句,音乐上可能只是上下句反复!唱者多为盲艺人或不入勾栏的路岐人,只在街巷和农村热闹处演唱!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他的音乐为支曲叠唱(一个曲牌反复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用渔鼓伴奏,是明清“道情”的前身,另有说唱性鼓子词,其中插有说白,还有叙事性鼓子词,一般在宴会上唱,相对较简单!现存有北宋赵德麟的《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唱赚:是在北宋缠令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缠令:开头是引子,后曲牌反复,最后有尾声.缠达:有引子无尾声,中间两个曲牌叠交,(或两个以上)南宋杭州艺人张五牛在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加入了动鼓板中的《太平令》并袭用所谓赚鼓板的名称从而确立了唱赚的形式!主要用鼓板伴奏,唱者自己击鼓扣板,类似后来的大鼓书,偶尔也加入笛子等乐器!要求字正腔圆,字必正腔必真,排板不过胸!南戏: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南宋初期浙江温州兴起的被称为永嘉杂剧,又名南戏的民间戏曲!音乐特点:1,以当地民间流行的歌曲为材料,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曲艺音乐如说唱散曲材料。

2,不受宫调限制,音乐运用比较自由!,3,出现了对唱独唱,轮唱等多种表演形式!4,伴奏以锣鼓为主5,元末明初南戏是以传奇剧的形式重新登上舞台!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居院本的基础上,吸取唱赚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因专用北方音乐所以亦称为北曲!基本特点:A,剧本结构严整,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第一折前或折与折之间还有类似序幕或过场性的楔子。

B,音乐结构:每折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形式,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第一折仙吕调《点绛唇》第四折双调《新水令》C,表演特点:曲宾科,元杂剧通常只有正未,或者正旦,一个角色歌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

D,流传历史:形成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E,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古琴:浙派,代表人物郭沔(楚望)代表作: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潇湘水云》毛仲敏《樵歌》。

特点:常以描写自然风光,汉族歌舞!秧歌:分大小场,春节期间表演,为秧歌剧中国戏剧奠定基础!采茶:主要流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表演方式一男一女,一般穿彩色衣服,女生道具是扇子,男生是钱尺!伴奏乐器:二胡,笛子,唢呐,锣!少数民族歌舞:木卡姆(大型乐曲的意思)流行在西北维吾尔族!弹词:也叫“南词”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歌词:七言句为主!伴奏乐器:琵琶和三弦或月琴!陈调:苍劲粗犷!俞调:风格多婉转细腻十分讲究润腔乃声韵之变《林冲发配》《宫怨》马调:质朴豪放,简洁明朗,多用本嗓,少用假声《珍珠塔》《福建南曲》《扬州弦词》《苏州弹词》《绍兴评弹调》弹词四大家: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姚豫章!鼓词:是明中叶流行北方地区,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得名!表演者边击鼓边演唱以掌握节奏!渊源:鼓子词,词话!形式发展:长篇,中篇,短篇(段儿书)子弟书:也称八旗子弟书,清音子弟书,分东城调(东韵:高亢—英雄豪杰,忠孝)西城调(西韵:音调较低,婉转缠绵—才子佳人)琴书: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曲艺形式!有说有唱,即有坐唱又有战唱!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云南琴书!明代(传奇剧)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海盐腔:以锣鼓拍板等打击乐器为主,没有管弦乐伴奏!音乐风格:文静!余姚腔:形成于现代,盛行于明代,在浙江余姚!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号尚良江西豫章人)等人加工整理而成的最有影响的代表声腔!1 ,字少腔多,曲调婉转悠扬,称为“水磨调”2 ,速度极慢!3 ,强调咬字吐音形成“转音若丝”的风格!4 ,伴奏乐器:笛为主,箫管三弦琵琶!新昆腔第一个作品《綄纱记》弋阳腔:音调高亢!伴奏乐器:锣鼓!特点:音调高亢,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伴奏隐世生活为主!乱弹剧:也称花部,花部乱弹剧,清代中叶,各地兴起的民间戏曲的泛称!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最早兴起于陕北,甘肃一带,采用板腔体,乱弹剧板式变化非常丰富,有散板急板等!花雅之争:宫廷音乐和通俗音乐!清明乱弹剧代表声腔:1 ,梆子腔: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起源于陕西一带,因此有“秦腔”之称!伴奏乐器:梆子,梆笛,胡呼(拉弦乐器)风格:高亢激昂,节奏变化强烈!2 ,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腔来源于秦腔,形成于湖北,是秦腔和湖北的汉调相结合的产物,二黄腔目前认为来源于安徽的吹腔基础上发展而成!二黄腔在湖北与西皮腔结合形成“汉剧”京剧:西皮腔和二黄腔进一步结合,吸收昆曲,高腔梆子腔(四大徽班进京)等戏曲声腔特点,在18 世纪末的北京形成京剧,西皮腔风格: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腔风格:低沉,婉转!伴奏乐器:胡琴为主,京二胡,京胡!西皮腔以6 3 定弦!二黄腔以5 2 定弦!虞山派:又称熟派,在江苏常熟形成!代表人物:严澂!追求古琴的纯乐器性,追求:清和淡远!代表琴谱严澂《松弦馆琴谱》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朱载育:(1536 —1610 )明代嘉靖二十九年,朱元璋第九代世孙!安徽凤阳人,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的人物!贡献:1 ,最早提出12 平均律!2 ,按12 平均律原理制造乐器叫弦准!3 ,提出“异径管律”4 ,历史上第一个在算盘上完成开方的计算!5 ,第一个得出求解等比数列的方法!6 ,创立“舞”学!十二平均律:朱载育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称作“新法密律”就是运用等比来平均划分音律,此理论最早见于1584 年《律学新说》1596 年在《律吕精义》详细罗列计算方法,以计算结果!为今天的十二平均律基本相同,朱载育用弦长等比,现在用频率等比!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于1922 年十月,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体制分本科,师范,选科!教师:萧友梅,杨仲子,刘天华!国立音乐院:1927 年成立于上海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专业学院,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主任!黎锦晖:(1891 —1967 )湖南湘潭人,20 年代提倡“平民音乐”1922 年兼任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筹划成立“明月音乐设”!1927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任校长!1928 年率师生以“中华歌舞剧团”名义赴南洋各地巡演,1940 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老板!代表作品: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最著名的歌曲《可怜的秋香》《小小画家》《葡萄仙子》《何日君再来》王光祈:1891 —1936 !四川温江人,1923 年开始发表文章,1927 年考入柏林大学,正式攻读音乐学!1932 年任波恩大学汉文讲师,1934 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发表《论中国的音律体系》《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中国乐制发微》!成就:1 ,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音乐!2 ,对心目中创造的“国乐”提出具体实施步骤!3 ,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音乐!4 ,进行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青主:(1893 —1959 )广东惠阳人!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他的整个音乐思想是以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性!黄自:江苏,川沙县人作品:《怀旧曲》《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特点:1,以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性独唱!《点绛唇》《南乡子》《花非花》2 ,为音乐会演唱创作的艺术独唱曲《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3,创作的学生歌曲《踏雪寻梅》《西风的话》《本事》!《长恨歌》: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黄自的创作特点:曲调流畅优美,形象生动鲜明,构思细致集中,乐曲结构简明严谨!白毛女: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