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 重点背

中国音乐史 重点背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市民音乐蓬勃发展史宋元音乐的重要特征。

一,名词解释瓦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中心,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书会: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是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唱赚: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分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

减字: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拍拖长。

偷声:增加字数,分割少数音,用以配合多数的字,使每字的音相对缩短。

摊破:在原曲牌基础上增加乐句。

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戏曲统称最初称杂耍,渐渐杂耍作为专门一种有动作,歌唱,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常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梅兰芳:1在乐器伴奏中加入了丝竹乐器,在新戏中采用了新配乐手法。

2服装的改革3开创了梅派京剧艺术。

黄自:合唱作品:《抗敌歌》《旗正飘飘》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

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艺术构造,清雅的乐韵和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是黄自音乐的风格特征,黄自又是30年代对专业音乐教学做出了显著音乐成绩的音乐教育家。

板腔体:是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种种乐曲进行不同的变奏发展,板式音乐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板式可以灵活的运用原板(2/4)慢板(4/4)流水(1/4,6/2)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

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

二,简答A宋杂剧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繁荣2瓦舍勾栏为它提供很好的条件3川流不息的是对它的支持4宋代民族与阶级矛盾的尖锐为杂剧提供丰富的体裁内容5说唱和曲艺的发展也为它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专业整理.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名词解释: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亦称乐舞。

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

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音乐形态。

2、《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光辉总结。

关于作者有争议,a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研究帮手..专业整理.尼子。

b汉儒。

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

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

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

一.音乐、舞蹈和乐器1.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骨灰盒,无音孔,距今已近7000年。

2.《顺时》中,由隗编的乐舞,表现形式为“击石投石,百兽率舞”。

其中的“石”就是“清”。

3、《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的。

”其中,“麋皮被缚”意为“鼓”。

4、《吕氏春秋》所述的《葛天氏之乐》包含八首歌曲。

.研究帮手.专业整理。

(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跳着舞,迈着脚步,包括祭祀。

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气正常、草木茂盛、五谷丰收等)5、舜时的代表性乐舞《大韶》,采用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

孔子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尽美”、“尽善”的艺术。

又名《萧韶》《九韶》《韶》。

6.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书名号123》和《书名号123》都是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大夏》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大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二、乐律1.目前出土的殷代编钟、编钟多为三件一组。

有561,361等这类不同三音列。

.研究帮手..专业整理.2.五声音阶的形成:a.可能形成于8000年前,根据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土的骨笛,能吹六、七声音阶。

(1986年5月、1987年6每月出土两次)b.最晚形成于晚商,大约3000年之前,据河南辉县出土的大体奏出五声音阶曲调的五孔陶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其考研题库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中音史考研题库中的问题类型和内容。

一、古代音乐史1. 先秦时期音乐:请简述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汉代音乐:汉代音乐有哪些显著的发展?请列举汉代著名的音乐作品。

3. 唐宋音乐:唐代音乐与宋代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有何不同?4. 明清音乐:明清时期音乐剧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列举明清时期著名的音乐家。

二、近现代音乐史1. 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简述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2. 五四运动与音乐: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哪些影响?3. 抗战时期音乐:抗战时期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一些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领域有哪些重大变革?三、音乐理论1. 音律学:中国古代音律学有哪些重要理论?请举例说明。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 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与现代音乐教育有何不同?4. 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家与作品1. 古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2. 近现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3. 音乐作品分析:选择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五、音乐与社会文化1. 音乐与宗教:中国古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如何?2.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 音乐与民族:中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六、音乐的传播与交流1. 音乐的国际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2. 音乐的民族交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结束语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涵盖了音乐本身的发展,还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音乐史》历年复习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音乐史》历年复习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音乐史》历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5分)。

1.三分损益法:2.相和歌:3.清商乐:4.曾侯乙编钟:5.法曲:6.虞山派:7.朱载堉(1536—1611):8.新法密律:9.学堂乐歌:10.儿童歌舞剧:11.《黄河大合唱》:二、问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我国音乐有八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什么叫“八音”?每类举出两种乐器。

3.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5.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6.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8.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乐器有哪些?新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器乐合奏形式?9.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10.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曲谱留存于世?11.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2.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13.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4.黄自在哪些创作领域有建树?15.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信天游:2.山曲:3.花儿:4.起承转合:5.孟姜女调:6.剪靛花调:7.鲜花调:8.《百鸟朝凤》:9.《五梆子》:10.五架头:11.金橄榄:12.穗子:13.十八六四二:14.鱼合八:15.八板体:五、问答题(前五题每题5分,最后一题10分,共35分)。

1.号子音乐具有怎样的功能?举一例说明。

2.号子音乐具有哪些艺术特征?3.传统山歌最常见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4.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5.江浙山歌基本的结构形态有什么共同特性?6.山歌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7.小调常在什么场合演唱?这与号子、山歌有什么不同?8.小调的形式有什么特征?与号子、山歌有何不同?9.时调的艺术形式特征是什么?10.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11.蒙古民歌按体裁分可分为哪两种?每种各举一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骨笛: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用猛禽翅骨制作的骨笛。

距今约7800-9000年。

这批骨笛形制统一,制作规范。

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陶埙: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目前发现的主要有1半坡陶埙2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4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葛天氏之乐:是古乐名。

这首古乐总的来说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歌有舞,里面三人拿着牛尾巴唱歌说明了歌舞和音乐是相结合的,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和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从八首歌的歌名上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反应出葛天氏出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他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明确的音高,音阶观念,并能制作骨笛,陶埙,陶钟,陶角等乐器,还创造出反映自己生活的乐舞。

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了什么?这些历史传说经过分析,有的能看出他们真实的一面,如“葛天氏之乐”大都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伊耆氏”的“蜡辞”也是表达了对神的敬仰、祈求平安,有的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作品在后世还有留存,这说明这些作品确实存在。

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这四部作品在周代祭祀活动中还应用着,并教习给国子。

可以推测《云门》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图腾的乐舞,《咸池》为名的乐舞则可能是尧氏族部落崇拜“咸池”的原始乐舞。

《大夏》是一部歌颂大禹治理洪水的功绩的乐舞。

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

大约自孔子之后,雅乐就成了礼乐音乐的代称,并一直沿用到清代。

而这个雅乐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礼和乐作为一种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办法之一。

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等级化的音乐制度在同一个活动中,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用的音乐有严格的区别,2繁复的音乐礼节,构成特殊的礼乐形式。

本质上它是从内心教化出发,用以维护周代的等级社会,一直延续到清末。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

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韶》、夏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瞽和巫:夏朝起瞽(盲人)担任的专职乐师,不仅要向天子进献乐曲,还要教诲天子,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人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

职能一是掌管宫廷的音乐活动和乐律学理论,二是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四夷之乐:四夷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

他们的音乐,古书上称为四夷之乐,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

周代宫廷音乐大体可以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八音——是指周代的乐器分类。

以制作材料划分的,分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金类:钟、镈(bo二声)、铃、铙(nao)等石类:磬(qing四声)土类:埙(xun一声)、缶(fou三声)等革类:鼓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zhu四声)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籥(yue四声)、篪(chi)、箫、笛等十二律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它是三分损益法求得的(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五声音阶:根据五度相生的关系,从宫音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雅乐音阶,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变徵和变宫,又称古音阶旋宫和均:还相为宫,即所谓旋宫,也即宫音在十二律上轮番为宫。

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礼和乐作为一种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办法之一。

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等级化的音乐制度在同一个活动中,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拥有的乐队何舞队有严格的区别,2繁复的音乐礼节,在各种活动中音乐往往参与其中,构成特殊的礼乐形式,并相当繁复。

本质上它是从内心教化出发,用以维护周代的等级社会,一直延续到清末。

简述夏商周三代陶埙的发展历史: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夏代三音孔埙,已经反映出但是该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四声的音乐实践,安阳出土的商代五音孔陶埙所能吹奏的音已很接近十二律(缺一个音),他具备已很历史上三中音阶所用的各个音,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有了雅埙、颂埙之分。

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商代已有最早的音乐教育设施“瞽宗”,至周代音乐教育设施较之商代更为完备且具相当规模。

周设有独立的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世界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

从商代的甲骨文中一条卜辞推测,商朝既能接受外国亲年学子习乐习武,本国的贵族子弟必然优先受到乐舞和武艺的教育。

西周建立以后,宫廷的音乐教育已发展的相当完备。

西周礼乐制中,尤为突出的特征是它的音乐等级制度。

西周贵族子弟所受的音乐教育包括诗乐舞三方面。

简述西周乐学理论的特点:从留存的文献来看,进入西周时期,乐律学的理论规范已经初步形成。

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

出现了十二律以及七声音阶,五声音阶,宫调理论。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留存的作品看,他们大都是生动的反映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男女青年间的爱情。

郑卫两国的音乐是继承了商族的音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以郑卫为首的新乐运动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诗经》音乐——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在西汉时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据记载,《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十五国的民歌,先秦的《诗经》音乐后来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通过歌词内容可以看到国风所表现的人民生活面试十分广阔的,题材多种多样,还有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反抗的呼声,从艺术形态讲,这些作为诗的歌词,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曲调的结构。

《楚辞音乐》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由于屈原填词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后有宋玉、景差等人的模仿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诗的文学形式。

秦汉以后人们便把这类诗作称为楚辞。

乱:东汉王逸曾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来分析“乱”,认为这是一段具有总结性特点的段落,乱在楚辞音乐中,则是全首乐曲里最后的高潮段落。

《成相篇》: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有“成相篇”全文由五十六段句式相同的小段落组成,也是今存最早的说唱作品的底本。

成相是古老时代的产物,其最初是一种讲述诚治道理的职事,因此担任这种职事的人也叫成相,它主要又是由瞽朦来担任的他们所演唱的这种具有艺术特点形式的词也叫成相。

双音钟:随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每件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音。

很有规律。

筝筑:筝是当时秦国的代表乐器,是一种传统弹弦乐器,古书记载状似瑟而大,头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演奏方法一手持筑,一手持竹敲击。

是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最早有关乐律理论和科学的计算方法,也即五度相生律。

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长度来进行音阶和十二律吕的相生,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春秋战国时期俗乐发展有什么特点:历时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主要音乐现象概括为“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起”。

俗乐本来产生于民间,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简称“卫国之音“)。

略述先秦时期琴音乐的发展。

答:琴瑟类弹弦乐器的出现,以富于歌唱性的特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情反映了周代器乐的成熟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相当流行,演奏艺术也随之发展而来,一些传说行的记载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琴音乐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答:音乐特点:曾侯乙的随葬品以乐器为主,乐器又以钟、磬为主体。

最为突出的曾候乙编钟正鼓部和侧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音。

历史价值:曾侯乙墓的发掘,使人目睹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奢华与豪华,对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作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答: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璇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用的是钟律,不是三分损益法。

因为曾侯钟在十二律的调律法中,只用了五音当骨干音,其他的音是‘酺’‘曾’关系,而不是三分损益法的关系。

简述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包括孔子的音乐观)答:孔子的贡献: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是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位;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真、善、美。

音乐观:孔子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视音乐为一种人的必备文化,他认为礼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对新乐持否定态度这使他在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面前思想保守,这是由其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一致性所决定,孔子的音乐思想随同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而人的情感又是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产生的,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兴衰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和礼结合起来,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对个人来说可以起到节制作用。

他是一部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也因此他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武帝对汉乐府进行了扩建,整理编辑了一些各地的民间歌谣集,又大量吸收了各地的民间乐工,汉乐府的扩建使得朝廷内外民间音乐一时兴盛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