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末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说明:1、答题只需标明题号,不必抄题目;2、不要用附件提交。 )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4 题,计 40 分) 1、课程 2、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 4、学习方式 二、材料分析(每题 30 分,共 2 题,计 60 分)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2009 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 21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 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 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 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的只占 14.9%。 (2) 一位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 每次有新 老师来学校的时候,校长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老师: 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 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的和培训的护士残 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 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 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 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 ”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德国有一名督学去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他修了很久也没 有修好。这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看见了这个情形,便跑过去帮忙。不用几分钟就把 汽车修好了。 督学很感谢他,便和他聊了起来: “你的修车技术这么好,是在哪里学的?” 学生回答说: “我喜欢汽车,经常去看别人修车。时间久了,就学会了一些修车 技术。 ” 督学又问: “现在是上课时间,你为什么没有去学校?” “今天学校有督学来检查,我的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 ” 督学愣了: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答: 一.1、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 内容、 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 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 3、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 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 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教学活动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 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 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答: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但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排斥于 目标之外,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 学习在教学中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们认为,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 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 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 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 ,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 端,放弃“双基” 。 “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因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 生有实实在百度文库的认知收获。 另一方面,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不能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 首先,双基要精选,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 位学科的双基内涵;其次,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 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传统的双基教学认为知识和技能 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 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 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 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 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 ,才能在教 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 待学生的“独立性” ,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 成严重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 具有主动性、 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 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 本前提。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但是新课程学习方式 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 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 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重要的不是列举和强调各种新的学习 方式,而是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 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从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有很重大意义的,学生不能 为了学习而学习,埋没了学生的优势,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为何却在 排名中获得倒数的地位呢?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比较笨吗?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 否定的,造成孩子缺乏想象力,没有创造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家把知识技能放 在第一,忽略了学习目标之外孩子应该拥有的情感、方法、价值观和态度;填鸭式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只注重让孩子考上好学校,而不注 重孩子学到了什么, 应试教育成为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最大杀手。 “中国现在的教育模 式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们厌烦的。可 伶的想象力在学校老师,家庭父母中,残酷的抹杀了。归根揭底也就是中国的国情 和当前落后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 变化及 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 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 学都必须把握的。把 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 是 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 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集中体现了 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 集中体现了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 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 价教学和领导 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 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 树立新课程理 念, 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 握三维目标。? 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成为摆脱生存困境或改善生活状况的工具, 在教育实用主义的阴影下,素质教育让位于能为学生家长和学校甚至学生本人带来 更实际效用的应试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往往得不到执行的根本原因。 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 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传道、授业、解惑” ,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 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 “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 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 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 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 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
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 .他们然而“至少应该 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如果说读书的境界最初是为了求知、为己,那么我觉得最高境界就是为人。成为一 个真正的人,也为了身边的人, ;成为一个有才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孩子从一开始认识世界,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就应该绷紧一根弦, 先成人,再成才。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孩子所谓的 100 分,让他投机取巧,千万不要 一味地任着她的性子来,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千万不可教育孩子凡事争 强好胜,稍有不满便呼天喊地,这样将来会更不可收拾。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无小事。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功课紧张,孩子的问题总是课 后解决,或是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疏忽大意要不得。你的不重视,可 能会是坏的行为更放纵,坏的孩子更疯狂,天长日久,由量变到质变。当我们时时 想到这位幸存者的呐喊,我们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一种良知与担当意识,他会逼着我 们每一个教育者,真正把培养人永远放在心上。孩子可以展暂时没有高深的文化, 但一定是个善良的好人。 答:在讨论培养对象时,我们都要迫不及待地作出“类” 、 “属”的描述,却忽视了 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绝不应该 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环顾我们四周,我们发现,这名帮督导修汽车的学生只是 众多的饱受“修剪”之苦的学生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 分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 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 “塑 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 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 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 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 出现的“欠缺” ,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 上的亮点是什么, 已然无暇顾及。 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 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 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 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