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合集下载

贾岛《题李凝幽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鸟宿”一联:这两句有个传说,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行《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鼻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作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新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鉴赏提示]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缺少邻居作伴。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联重在叙事、描写,尾联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特点的概括。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江面上,一个水波才起,便牵引出万重的波光荡漾。

由一波才动,万波马上相随,看到江面之广阔无垠。

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

(2)考查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

虽未得鱼,空船而回,却也载满了皎洁的月光,与我相伴同行。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此题要由钓鱼不得而联想到人的得,这样诗句的内容就有了思辨的色彩。

故答案为:(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点评】《颂钓者》是唐末的南宗禅师,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所作的一首禅偈。

贾岛《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贾岛《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贾岛《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写居所2、幽静、人迹罕至3、动静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5、僧敲月下门6、以动衬静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阅读练习二: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没有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作推,推敲一词即此。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③言:指期约.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鉴赏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

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

句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

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

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

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

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

贾岛具实回答。

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二人遂结为诗友。

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备战中考语文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A2.①士兵②借代【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

B、C、D说法均无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出郊极目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古诗词赏析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难点,考生需要多做试题来巩固知识。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以供考生复习。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9分)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答案】①C3分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

2分③A.√B.√C.√D×。

4分一项1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二)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一)丰乐亭游春①(其一)(4分)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答出3项及以上给1分)、明媚(1分)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赏析题
译文: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

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

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

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3.本诗中的“题”是写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所。

4.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幽静、人迹罕至,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

5.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时期,"不负言"表示不会忘了约定。

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赏析“僧敲月下门”。

答:运用了反衬手法。

此联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僧人敲门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句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7.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答:幽。

此诗紧扣“幽”字来写,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无遗。

8.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诗人上前敲门,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

诗句以声衬静,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9.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从题材上看,它又属于什么诗?写了诗人怎样的诗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五言律诗。

咏怀诗。

诗歌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诗人归隐的愿望。

暗示手法。

10.诗中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幽期”和“不负言”是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贾岛此诗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此联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

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1.选择题。

(1) 对这首诗中的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中的“少邻并”的意思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分。

B“僧敲月下门”句以动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