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玉文化与体会玉器鉴赏心得

中华传统玉文化与体会玉器鉴赏心得

中华传统玉文化与体会玉器鉴赏心得
中华传统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玉被视为贵重的瑰宝,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意义。

玉器鉴赏不仅仅是欣赏玉的美丽和工艺,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我对玉器鉴赏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玉器的形态和造型往往与自然景观和生物形象相关。

例如,常见的玉器形状有翡翠鸟、玉蟾、玉龙等。

这些形态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考虑,更是对自然界的致敬和对生命力的崇拜。

通过观赏玉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其次,玉器的纹饰和图案往往寓意深远。

玉器上的纹饰往往是通过浮雕、凹凸等工艺展现出来的,这些纹饰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关。

例如,常见的蝴蝶纹饰寓意着幸福和自由,蝙蝠纹饰代表吉祥和富贵,而龙纹饰则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通过欣赏这些纹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玉器的材质和质地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玉器的材质通常包括玉石、琥珀、翡翠等,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

同时,玉器的质地也是鉴赏的重要标准,好的玉器质地应该细腻、温润、通透。

通过触摸和感受玉器的材质和质地,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玉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玉器鉴赏是一种欣赏美和理解文化的方式。

通过欣赏玉器的形态、纹饰和质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玉器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让我们感受到玉
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

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

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玉器珠宝的学生,当我初次进入珠宝玉器鉴赏课堂时,我被眼前的华丽珠宝所吸引。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珠宝玉器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基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首先,让我对珠宝玉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表达我的感受: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没有过多的笔记和模板,而是强调通过亲身参观来探索珠宝玉器的内涵与魅力。

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深入理解了珠宝玉器的工艺、纹饰内容和历史背景,并领略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次,我认为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在于“珠宝玉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珠宝玉器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珠宝玉器承载了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珠宝玉器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珠宝玉器的重要性。

首先是它们给人带来信仰和美的感受。

其次,珠宝玉器自身的美丽和价值是得之不易的,需要不断地传承和保护。

因此,每一个藏品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切实保护。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鉴赏之前,需要有一种思索心态。

我们应该考虑珠宝玉器的背后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藏品的生产工艺和背景故事,更好地理解它发出的独特魅力。

另外,合理的目标和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

作为鉴赏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接受珠宝玉器的魅力和感受,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价值和收藏。

最后,在语言表达方面,我应该准确、简练和规范地使用词汇,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冗长的句型。

文档的结构需要整齐、清晰,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你的思路。

此外,表达需真实、感人,让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你内心深处的情感。

通过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我真正做到了对玉器珠宝作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我感受到珠宝玉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理解了它的价值和作用。

这门课程帮助我认识到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使我更好地了解并享受了珠宝玉器的魅力。

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古代玉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玉器的制作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代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首先,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相当多样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玉器的制作技艺和风格都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的玉器,以质朴、简洁、自然的风格为主,石纹自然、线条流畅、意境深邃。

而到了汉代,玉器制作技艺已经更加成熟,玉器的做工更加精细、细腻,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

唐代玉器则强调装饰的华丽和寓意的深刻,通常雕刻了许多神秘神话传说中的兽头、鸟尾、鱼形等。

其次,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也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贯穿于其认识论、宇宙观、伦理观、政治观和审美观等方面,影响深远。

古代玉器的图案和形态多是各种鸟兽、花鸟、神话传说等,这些元素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同时,古代玉器也常以人物、动物或神仙等的形象表达人的命运和心灵境界,如《麒麟出山》、《龙门岁首图》等作品,寓意深刻。

在玉器的制作中,古代玉工也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艺,便是对原材料的鉴识和挑选。

古代玉器通常采用的是具有特定功效的玉石,如青玉、白玉、翡翠等,玉石纹理、色泽、硬度等也都是制作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此外,古代玉工们还采用一些特殊工艺,在玉器的制作上不断发展创新,例如玉的成型、玉的雕刻、玉的拼接、玉的镂空、玉的镶嵌等等,让玉器的制作工艺越来越高深。

最后,古代玉器的制作还注重传承、发扬光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玉器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让这一艺术品种更好地传承下去,古代玉器制作的技艺历来被视为技压群雄,由典型的家族式传承,在不断创新和革新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代玉文化发扬光大。

同时,也有不少玉器收藏家和爱好者,为古代玉文化的传承努力着,让这些古代玉器的价值和魅力得以延续。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关于玉器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玉器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一、前言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玉器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张教授。

此次讲座让我对玉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我将结合讲座内容,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玉器的历史与价值1. 玉器的起源玉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装饰品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古人认为玉具有神秘的力量,能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因此,玉器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

2. 玉器的价值玉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价值:玉器的雕刻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历史价值:玉器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3)文化价值:玉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收藏价值:玉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珍稀品种。

三、玉器的种类与特点1. 玉器的种类(1)软玉:如和田玉、岫岩玉等,硬度较低,质地细腻。

(2)硬玉:如翡翠、玛瑙等,硬度较高,色彩丰富。

(3)其他玉器:如水晶、琥珀、珊瑚等。

2. 玉器的特点(1)质地细腻:玉器质地细腻,手感光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色泽鲜艳:玉器色泽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

(3)造型独特:玉器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四、玉器的鉴别与保养1. 玉器的鉴别(1)观色泽:真玉色泽自然、均匀,假玉色泽鲜艳、不自然。

(2)听声音:真玉敲击时声音清脆,假玉声音沉闷。

(3)摸质感:真玉质地细腻,手感光滑,假玉手感粗糙。

(4)查证书:购买玉器时,要查看相关证书,确保玉器的真伪。

2. 玉器的保养(1)避免碰撞:玉器易碎,应避免碰撞。

(2)保持清洁:定期用软布擦拭玉器,保持其光泽。

(3)避免暴晒:玉器不宜暴晒,以免褪色。

(4)定期保养:定期将玉器送到专业机构进行保养。

五、心得体会1. 深入了解玉器文化:此次讲座让我对玉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玉器的种类、特点、价值等,我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玉器鉴赏心得

玉器鉴赏心得

玉器鉴赏心得玉器鉴赏心得篇1当谈到玉器鉴赏时,这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材质分析、艺术价值等等。

以下是一份玉器鉴赏心得,供您参考:1.历史背景:了解玉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玉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玉石来制作工具和装饰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制作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玉器也不断涌现,如礼器、佩饰、葬玉等。

通过了解玉器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制作工艺:玉器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

玉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切割、打磨、抛光等。

在制作过程中,玉工需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玉器。

此外,玉器的雕刻也是一门艺术,雕刻师需要通过雕刻来表达出玉器的形态和质感,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3.材质分析:玉器的材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玉器使用的材质主要是翡翠、和田玉、绿松石等。

这些材质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密度,使得玉器具有较高的质感。

此外,玉器的质地和颜色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通过观察玉器的材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质地和价值。

4.艺术价值:玉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玉器的形态、雕刻、颜色等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在鉴赏玉器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欣赏其艺术价值。

例如,可以从玉器的线条、比例、质感等方面来欣赏其美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玉器的比较来评估其艺术价值。

总之,玉器鉴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材质分析和艺术价值等。

只有全面了解玉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欣赏其艺术价值。

玉器鉴赏心得篇2玉器鉴赏心得自古以来,玉器就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历史文化价值,备受人们推崇和收藏。

作为一名玉石爱好者,我也曾经历过从初学者到略有小成的鉴赏过程。

以下是我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了解和认识玉器是鉴赏的基础。

玉器分为很多种,包括翡翠、和田玉、蓝田玉等等。

每种玉器有不同的纹理和颜色,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玉器鉴赏心得[通用5篇]

玉器鉴赏心得[通用5篇]

玉器鉴赏心得[通用5篇]玉器鉴赏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玉器鉴赏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玉器鉴赏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玉器鉴赏心得篇1玉器鉴赏,是一种深入观察和品味玉器的过程,是对其历史、文化、工艺和材质的综合体验。

这份心得是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玉器鉴赏的理解和感受的总结。

一、对玉器的认知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玉,这种天然的石材,具有美丽的光泽和多样化的纹理,其独特的材质美感令人着迷。

玉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既有实用的生活器具,也有表达情感和信仰的艺术品。

二、玉器鉴赏的重点1.观察细节:玉器的线条、雕刻、纹理和颜色等细节是了解其质量和特色的关键。

通过细看,可以发现玉器上的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反映出工匠的高超工艺。

2.考虑历史背景:每一件玉器都承载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理解它们需要研究其形状、图案和雕刻技术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玉器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3.品味材质:玉器材质的美感和独特之处是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观察和触摸,可以感受到玉器的材质美感,包括它的光泽、润度和质感等。

三、玉器鉴赏的体验1.美的体验:在鉴赏过程中,我被玉器的光泽、纹理和质感所吸引,每一种特点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2.工艺的体验:玉器的精湛工艺令人赞叹,无论是线条的流畅,还是雕刻的精细,都体现了工匠的用心和专业。

3.历史的体验:通过研究玉器的历史背景,我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这让我对玉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通过玉器鉴赏,我深入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玉器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之美。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提高了我的审美情趣。

同时,我也认识到,玉器鉴赏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的思考

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的思考

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的思考作者:计震海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4期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甘青宁蒙四省,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齐家文化玉器的不断出现为齐家文化增加了神秘的特征,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文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一自安特生在中国考古调查开始,齐家文化玉器就开始出现于人们的视野。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顿时掀起了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的高潮。

目前,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的论著可谓蔚为大观。

论著类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样大部头典籍,也有各类研究性文章。

这些书籍和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玉器的性质与功用。

其中资料性典籍《玉器全集》一书在第十五卷着重收录了齐家文化出土玉器108件,为齐家玉器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原始材料和基础素材。

而其他论述性的文章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将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工作推向新高度。

有学者通过比对,指出齐家玉器文化存在重璧轻琮的现象,并且提出可能存在的玉石之路的观点(叶茂林《浅谈齐家文化玉器》《中国文物报》2001年10月17日第8版)。

有的学者则更进了一步,认为齐家文化是中原地区与新疆和田玉石之路的中转站(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所见甘肃古玉》,《陇右文博》1997年1期)。

有学者则从文化学的角度上对齐家文化的玉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对于齐家文化和黄河上游的物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王裕昌《齐家文化玉器散论》《博物馆研究》2012年4期)。

也有学者对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工艺进行全方面重点分析,对认识齐家文化玉器大有裨益(雷从云《中国史前玉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玉器》《中国矿业报》2004年11月03日第6版)。

也有学者对齐家文化玉器的出土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记录,最后发现玉石出土点与齐家文化的核心区域基本一致(王玉妹、李天铭《关于齐家文化玉器的调研报告》《博物馆研究》2011年4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2-28作者简介:王永波(1953110),男,山东省荣城市人,山东省文化厅研究员。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王永波(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处,山东 250011)Abstract:As a rising discipline,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Jadeolog y are being perfected.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se theoret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content,methodology,task and develop -mental process of Jadeology,property of jade culture,human concept of jade,distinctive m ark of jade and stone,and the division of jade culture into different periods,etc.Key w ords:Jadeology;jade culture;div ide into periods;theoretical method摘要:玉学是从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学等分离、融汇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的过程之中。

文章采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对玉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基本任务、发展过程、玉文化的属性、玉的人文概念、玉石分化界标和玉文化分期及其产生、发展、演化机理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玉学;玉文化;分期;理论方法中图分类号:K87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2)05-0024-06 玉器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宗精美玉器,如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中原殷周文化和巴蜀三星堆文化等众多玉器的出土,使社会各界研究、收藏玉器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玉文化研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玉学0则是玉器研究领域新近提出的概念¹。

1995年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在安徽巢湖召开/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0预备会,杨伯达先生提出了5关于玉学理论框架的设想6和5关于玉学论证及纳入国家课题计划建议6的意见。

2001年中国境内就有北京、沈阳、新疆且末和台湾台北等4次全国规模的玉器学术研讨会,表明玉器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学术热点,并且玉学的要领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数代人的集体努力。

笔者不敏,愿奉积年之思,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玉概念的属性及其层次玉是什么,什么是玉?玉和玉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

5礼记#聘义6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0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用拟人手法阐释的玉概念。

许慎5说文解字6:/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0基本上承袭了孔24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夫子的观点。

5周礼#春官#大宗伯6:/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0,/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0,说的则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以及玉器的社会功能。

从现代分类学的角度看,玉和玉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玉是地球在地质时期通过地质运动形成的、由具有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角闪石族晶体交结而成的自然矿物集合体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矿物分类学概念;玉器则是自然玉石经过人工雕琢、并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理念的工艺美术品。

儒家关于/温润而泽0、/缜密以栗0、/理自外0、/廉而不刿0、/其声舒扬0、/不挠而折0的说法,实际上是对玉石的自然属性的一种描述和诠释;关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0的说法,则是一种人文理念的比附和赋予。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比附和赋予,玉这种美丽的自然矿物才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神奇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玉和玉器在概念上又是一致的。

由于受认识水平和检测技术的限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玉和非玉的矿物学概念并不十分清楚。

因为玉和岩石都是自然矿物的集合体,差别仅在于前者是相对较为单一的、结构缜密的矿物集合体,后者是结构相对疏松的多种矿物集合体,在古人的眼中,其外观形状)))除了美与不美的区别外)))基本是一致的,许慎关于/玉,石之美0的说法,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有关玉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这样的历史事实,由此引申出狭义和广义两种玉概念。

从玉学研究的角度说,广义玉概念和狭义玉概念具有非对称的特点。

其一,从自然科学,也就是从矿物分类学的角度说,玉的概念应该是狭义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玉学研究应该从矿物的成分构成上将玉和非玉的矿物属性区别开来,这是现代矿物分类学必须和能够做到的。

其二,从人文科学,即从玉文化的角度说,玉的概念有着很强的外延性。

以汉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玉器产生到汉代,所有用美石制作的装饰品、工艺品和礼仪用品都应属于广义玉概念的范畴,此期还可以细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个阶段。

史前时期的玉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广义概念,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石英岩、大理岩、硅质岩、变质板岩、橄榄岩等非玉石材。

后者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广义玉概念,非玉石材基本被排除在广义玉器的用材之外。

魏晋特别是唐宋以后,应是有条件的狭义玉概念,大部分的非矿物分类学概念的/玉0,如玛瑙、水晶和各种宝石已从玉家族中逐步分离出来。

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玉概念则是现代矿物分类学出现以后的事情。

在中国,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矿物学者将和田玉定名为角闪石族的透闪石或阳起石,硬度为6度~615度;将翡翠定名为辉石,硬度为7度,分别称之为软玉和硬玉。

玉器鉴定行业多以矿物学中的角闪石族的和田玉为真玉,而以其他玉质包括南阳玉、岫岩玉等玉种为非真玉。

但是在习惯上人们)))包括考古学界还是愿意沿用一般意义上的广义玉概念。

玉学研究则应根据玉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时期的玉概念做出切合实际的说明。

二、玉石分化的理论界标玉石分化,说到底就是玉器的起源问题,是美与俗、灵与顽、神与凡的概念分化。

据考察,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旧大陆即已出现以玉为原料的石器;在中国,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万年~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出现了用水晶质打制石器»,其他旧石器地点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用玉石、水晶、玛瑙、玉髓、蛇纹石等打制的石器。

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0则使用了美石(白色石灰岩和黄绿色岩浆岩)制作的穿孔石珠和石坠作装饰品¼,但这并不代表广义玉概念已经形成。

从纯理论的角度说,玉质石器的出现与玉器的出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眼中,玉质打制石器与其他打制石器没有任何质的区别,这可以从当时石器的种类和用途上得到验证。

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出现了部分/美石0做成的装饰品,但在大致相同时期内仍然存在着大量非美石类装饰制品,目前还难以看出两者在功能和含义上的确切差异。

从工艺流程的角度说,陶器、铜器、铁器等在其成形之前必须经过陶土(亦属矿物)选配锻炼或矿石开采、冶炼的过程,所以当人们发现最初的陶器、青铜器或铁器时,因其材料本身已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毫不含糊地宣称此类器物起源于某时。

玉器则不然,由于玉材料本身具有不可再塑的特性,玉器本身又是一种特殊材质的岩石制品,是自然原材的直接人文化。

所25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以,只有当人们在理念上形成了广义玉概念,玉制品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玉器。

那么人类的广义玉概念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或者说人类自何时开始把广义的玉当作玉来看待的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准确、简便易行的判别标准。

由于最初的玉器大多是从普通的装饰品、生产工具或兵器中分化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与其祖型保持着外观造型上的相同和相似性。

所以,判断玉石分化应从玉制品因内涵变化而导致外在形态的细微变化入手。

依我个人的理解,判断玉石分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材料分化,即人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择、区分用于制造石器的石材和用于制造的玉器的广义玉材;第二,用途分化,玉器在用途上被比较普遍地赋予特定的社会功能而不再作为实用工具或普通装饰品使用;第三,工艺分化,玉器因赋有特定、神圣的社会功能,工艺要求明显高于普通石器,做工精细,规整程度和磨光精度较好。

简单地说,当人们比较普遍地从材料上、功能上和工艺上将广义玉制品与其他石制品区别开来的时候,广义的玉概念便形成了。

换言之,当人们在认识上形成了广义玉概念,玉器也就正式从普通意义上的石器中分化出来了。

三、玉文化的分期及其发展机理文物典章制度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力和人文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玉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

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与自然交互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玉材的特殊自然属性,寄托和展现人类思想意识、社会伦理和价值形态的一种文化现象。

虽然玉器的某些功能,如作为装饰品、作为神灵表象、作为阶级标志、作为财富象征和作为赏玩弄玉的现象在不同时代都有一定的表现,但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却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此构成了玉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玉文化大致可分为孕育、初终、发展、成熟、完善、嬗变和世俗等七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孕育期 玉质石器出现至广义玉概念形成之前,相对年代约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人们在打制石器和选择装饰品的过程中,逐渐觉察出玉质石器与其他石器在亮度、色泽、硬度、质感等方面的差异。

玉概念有如待产的胎儿,呼之欲出。

可以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和发展,是玉文化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始诱因。

第二阶段:初始期 主要标志是广义玉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广义玉器的出现,相对年代约当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证据,但是根据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如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年)½的发现玉凿、玉锛和玉推测,广义玉器出现在这一时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磨制技术日趋成熟,石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磨制工艺的推广,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美石制品光洁、润泽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