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肿瘤药理学综述

合集下载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2期 61·综述·0 引言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具备活性较高、药物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用量较少等特征,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病症、记忆力减退、精神性失常、高血压与某些心血管、代谢性病症具备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肿瘤化疗技术得到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的时间显著性延长,尤其针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疾病患者治疗,能够缺德明显的治疗效果[1]。

药学人员与肿瘤学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能够由肿瘤发生的发展机制获得新突破性进展效果。

并且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发展能够让肿瘤本质进行阐述,大规模的快速进行筛选、组合化学以及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能够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抗肿瘤药物由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往针对性机制多环节作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发展,国内外所着重关注抗肿瘤作用新的靶点和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手段为: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作为靶点,主要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移酶抑制剂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剂等。

减少癌细胞的脱落、黏附、基底膜的降解、抗转移药物等。

促使恶性细胞往成熟分化。

增强放疗与化疗的治疗效果。

提高或者调解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

1 抗肿瘤多肽药物特征与优势多肽属于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化合物,属于蛋白质水解中间的产物,常会通过10至100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

并且广泛的存在生物体当中,也是组成蛋白质结构的片段,属于蛋白质发挥作用活性集团,也是机体进行代谢与调控的重要物质。

多肽分子的结构相对简单、种类繁多、容易得到改进,性质也相对稳定,属于纳米器件理想构造的单元。

经过分子内部或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组成多肽奈米管。

多肽分子是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材料,由于特殊结构、生物相容性与靶向穿透性,得到关注。

多肽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转运的效率相对较高,且毒性较低,对所载物质大小没有显著限制,不会引发炎症性反应,也能够有效的控制进入细胞物质量特征,所以药物在转运的领域当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和肿瘤药物发展史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癌症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多少年来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俗称,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肿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研究治疗肿瘤的药物,虽然目前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法,但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将趋于完美。

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逆转剂、反义药物、端粒酶抑制剂等。

正文: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

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

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

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由于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肿瘤药物,所以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死于癌症。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医药的综述

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医药的综述

分子生物学与医药专业:11生技姓名:檀慧芳学号:1102021036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不仅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

在医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关系,乃至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1]。

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逐步发展,分子生物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物医药行业中。

下文将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再生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这三方面内容来介绍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应用发展趋势与展望1、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医药简介1.1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的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科学。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它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材料、能源、冶金、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所有生物学现象的分子基础,内容十分广泛,但可以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影响整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线。

近20年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研究基因的途径,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的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

2.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此方面研究的重点是DNA或基因怎样在相关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按照中心法则进行自我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对mRNA分子剪接、加工、编辑和对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为功能结构的研究。

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

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

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抗肿瘤药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采用化疗、放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手段。

其中,新型抗肿瘤药的应用,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延缓疾病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研究发展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失去基因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且肿瘤细胞的异常性可遗传给子代细胞。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癌症是一组疾病, 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 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最终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导致死亡。

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1】。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其发病率为146.87/10万,累计率为22.08%。

死亡率为85.06/10万,累计率为12.94%。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

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细胞毒药物细胞毒药物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疗效肯定。

分子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6
• 电生理学方法:膜片钳技术
通过测定细胞膜上众多离子流中单一跨膜离 子流,从电压与电流之比求出膜电导变化, 分析离子通道开关的动态变化。
• 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 吸附法
• 生物活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荧光分光 光度法、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等
7
分子药理学的前景展望
• 受体:受体的三级结构、受体及其亚型的克隆及 结构研究、受体与配体结合位点的三维构象及结
• 目前研究最广泛、深入的受体类型,已通过 分子克隆技术确定了上百种G蛋白耦联受体结 构
• 此型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效应时程一般为数 秒到数分钟
24
• G蛋白偶联型受体:
神经递质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β -R)、多 巴胺受体、5-HT) 多肽激素受体(血管紧张素II受体、内皮素-1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16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
• 是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质,受体本身构成离 子通道,能识别配体并与其特异结合
•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分子构象改变,使离 子通道打开或关闭,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细 胞膜内外离子的快速流动,产生去极化或超 极化,在几毫秒内引起膜电位变化,从而传 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17
• N-R: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GABAAR:A型r-氨基丁酸受体 • GlyR:甘氨酸受体 • EAAR: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GluR:谷氨酸受体
M-乙酰胆碱受体
25
• 与通道型受体不同,G蛋白 偶联受体均是单一的多肽链, 肽链由400~500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
• N端位于细胞外表面,C端 在胞膜内侧 • 整个肽链有7个跨膜螺旋区 • 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呈高度保 守,连接跨膜螺旋的有3个 细胞外环和3~4个细胞内环

药学专业博士研究论文汇编

药学专业博士研究论文汇编

药学专业博士研究论文汇编摘要本汇编旨在收集药学专业博士研究论文,涵盖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等多个领域。

论文内容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

本汇编为药学专业学者、研究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论文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摘要本文报道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我们发现了一种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碍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药物的设计思路、合成方法及活性评价。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合成;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论文二:药理学视角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本文从药理学的角度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文章重点讨论了各类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理学;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论文三:药剂学新技术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摘要药物输送是药剂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剂学新技术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包括纳米载体、微囊、脂质体等。

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输送技术的原理、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药剂学;药物输送;纳米载体;微囊;脂质体论文四:药物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摘要药物分析是临床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介绍了药物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包括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

文章重点讨论了各种药物分析方法的特点、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药物分析;临床药学;血药浓度;药物代谢;不良反应论文五: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物研发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筛选、药效预测等。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综述学号:09406043班级:09药材2班姓名:郭天佑药理学发展简史综述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现代药理学是从药物学(即本草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

表1二、现代药理学阶段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十八世纪,意大利生理学家Fontana(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结论认为: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并且选择性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

而使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Buchheim(1820-1879)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表2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药理学有了很大发展。

如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由原来的系统、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和量子水平;已分离纯化得到多种受体(如N胆碱受体等);阐明了多种药物对钙、钠、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

从中药中提出的镇痛药罗通定,解痉药山莨菪碱,强心苷类药羊角拗甙、黄夹甙和铃兰毒甙,抗疟药青蒿素,抗癌药高三尖杉、喜树碱和紫衫醇等,均在临床有广泛应用。

肿瘤药理学

肿瘤药理学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 物模型,如免疫缺陷小鼠、转基因小 鼠、移植性肿瘤等。
肿瘤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细胞培养
体内药效学实验
通过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研究药物对肿瘤 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毒性和凋亡等作用 。
通过给动物模型用药,观察药物对肿瘤生 长、转移和耐药性的影响,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肿瘤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肝功能监测
对于接受化疗等药物治疗的 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性肝 损伤。
血常规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如白 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 引起的骨髓抑制。
心脏安全性监测
对于某些可能对心脏产生不 良影响的药物,如蒽环类药 物,需要进行心脏安全性监 测。
信号转导抑制剂
干扰肿瘤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EGFR抑制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免疫调节剂
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肿瘤药物的靶点与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
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增 殖。
间接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抑 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式发挥 作用。
肝肾损伤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
05
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肿瘤药物的研发流程与关键环节
01
靶点发现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 ,发现肿瘤细胞特异的靶点。
体外筛选
在细胞水平上对药物进行初步筛选 ,评估其抗肿瘤活性。
Hale Waihona Puke 0302药物设计与合成
基于靶点结构,设计和合成具有抑 制作用的肿瘤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FDA 批准抗肿瘤药物靶点概况及新靶点相关研究【摘要】 肿瘤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随着肿瘤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抗 肿瘤新靶点和新机制被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本综述总结近年FDA 批准的抗肿瘤药 物的靶点概况及近年抗肿瘤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FDA 新靶点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有100 多种, 抗肿瘤药物关注的靶标大多集中于把肿瘤细胞杀死, 但部分未杀死的细胞和几乎 难以杀死的肿瘤 "干细胞 "( 或者称为肿瘤起始细胞 )仍旧存活, 如何将这部分癌细胞杀死是治 疗癌症的一大难关。

随着对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调控、 细胞凋亡过程的深入研究,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由传统的细胞毒药物转向以分子为靶向的药物, 因为这类药选择性高、 毒性低。

文章主要介绍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相关靶点及抗肿瘤药物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1近年FDA 比准的抗肿瘤药物概况近几年, 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 它是以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分子为靶点, 从 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 浸润和远处转移, 对正常细胞损伤小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分析近年 FDA 批准上市的新药 : 获批的抗肿瘤药物数量在上市新药中仍占主要地位, 获批的抗 肿瘤药物确以靶向药物为主,并且从单靶点药物向多靶点药物转移 【1】。

1.1 单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1.1.1 PI3K/AKT/mT0 R 信号通路抑制剂PI3K/AKT /mTO R 是与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关系密切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性肿瘤中处于高度激活状态,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而阻断某些驱动 B 细胞存活的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1.1.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5】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为三磷酸腺苷 ( ATP) 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可作为 酪氨酸的类似物, 阻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已成为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发 最多的领域。

阿西替尼是FDA 于2012年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1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VEGFR1、VEGFR2、VEGFR3, 临床上主要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晚期RCC 患者。

1.1.3 MAPK 信号通路抑制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MAPKs) 是胞内一类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 能将细胞外信号转导至 细胞及核内,参与细胞运动、凋亡、分化及生长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

部分突变的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B R AF)是该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 位于MAPK/R K 通路入口。

研究显示, 黑色素瘤患者存在 B R AF 蛋白突变, B R AF 蛋白的活性激增, 引起肿瘤细胞恶性增殖。

MAPK 信号通路已成为一个有希望的抗黑色素瘤治疗靶点。

dabrafenib 为B R AF 抑制剂,适用于携带B R AF V600E 突变的、手术不可切除性黑色素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成人患者,不适用于有 野生型 B R AF 的黑色素瘤患者治疗。

FDA 还批准曲美替尼 ( trametinib) 作为首个上市的分裂原活化MEK 抑制剂。

trametinib作为一种口服片剂,其适应症与dabrafenib 相同,但是 不适用于既往接受过 B R AF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1.4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 PARP) 抑制剂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 PARP) 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中一种与细胞修复相关的酶, 杀死肿瘤细胞来达到治疗特定基因突变型癌症患者的效果。

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奥拉帕尼 (olaparib) 是一种口服小分子,首个上市的 PAR 抑制剂,具有治疗DN 够复缺陷的肿瘤的潜力。

olaparib 国际多中心 II 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其作为一种单药疗法, 可用于携带 BRCA突变的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性治疗。

2014 年12 月胶囊剂型的药物已被 FDA 批准 用于治疗有缺陷的BRCA 基因晚期卵巢癌患者,片剂正在全球进行 III 期临床试验。

该通路在多种恶 2014 年1 月13 日美 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申请 idlalisib用于治疗耐受无痛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 iNHL) ,该药是首 个上市的磷脂酰肌醇 -3 激酶( PI3K) delta 口服抑制剂。

idlalisib 通过抑制 PI3K delta1.2 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由于肿瘤发病复杂,单靶点小分子类药物治疗范围窄,且易产生耐药性,往往不能达到明显地治疗效果。

然而,多数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是受到多通路、多环节的调控。

因此,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代表了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发展的新方向。

马来酸阿法替尼( afatinib dimaleate) 由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研制开发,2013年7月20日FDA批准上市。

afatinib dimaleate 是一种不可逆的EGF R HE R 2双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与EGF R HE R 2酪氨酸激酶结合后,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阻断EG R -HE R 2介导的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对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有效。

1.3 抗体靶向药物主要为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是利用单抗对肿瘤表面相关抗原或特定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而把药物直接导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对循环系统及其他部位的毒性。

近5 年来FDA 先后批准了9 种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其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白细胞分化抗原CD 分子为靶点的单抗,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为靶点的单抗,以HER2为靶点的单抗,以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 CTLA-4) 分子为靶点的单抗。

2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的研究【3】2.1 端粒酶粒酶由人端粒酶模板RNA(hTR)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端粒酶相关蛋白组成。

端粒是细胞必需的遗传组分,它的主要功能为自身的模板功能和断端修复功能,通过端粒酶的作用使端粒的长度维持不变,补偿染色体末端遗传信息的丢失,细胞因此获得永生化。

恶性肿瘤细胞中染色体的端粒和端粒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体细胞。

因此,在正常细胞到肿瘤细胞的转变中,端粒酶是关键性物质,是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新的重要靶点,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抗肿瘤治疗以端粒酶为靶点,主要通过以下方法:①核酶:核酶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催化活性的反义RNA其与RNA结合时可以以序列特异性方式,同时对RNA进行切割,从而使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市区;②基因疗法:反义核苷酸是根据端粒酶RNA 模板序列而进行设计,其可通过对模板作用进行阻断,从而达到对端粒酶合成端粒序列进行抑制的目的,如Geron公司研发生产的GRN163L(Imetelstat) ,其正属于一种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它是一种脂肪修饰的13寡聚核苷酸N3'P5'噻替哌,通过与模板端粒酶RNA(hTR之间的互补,目前临床中川B和”期的非小细胞肺癌采用该药与紫杉醇/卡铂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的试验已进入H期;③诱导分化药物:端粒酶活性在正常细胞向成熟体细胞分化后会受到抑制,但是当细胞发生癌变后,其活性则被重新激活,通过此可提示端粒酶的活性可能受到诱导分化的抑制;④逆转录酶抑制剂:端粒酶属于一种逆转录酶,因此端粒酶活性能够受到逆转录酶抑制剂抑制,这为端粒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2 DNA 甲基转移酶【3】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transferase , DNMT是生物有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酶类,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将其甲基转移到胞嘧啶和鸟嘌呤二核苷酸(CpG islands) 的胞嘧啶5 位碳原子上的过程,在基因表达及动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又能催化多种生理过程中间产物的甲基化进而合成或降解生理活性物质。

在发生癌变的细胞中,其DNA甲基转移酶由于活性异常活跃,由此新增的过度甲基化随处可见。

癌细胞自行产生一特异癌蛋白质与MAT和SAHH结合时发生癌细胞甲基转移复合酶的异常,其结果会导致复合酶活性特别强,由此癌细胞的调节分化功能则丢失。

特异癌蛋白质与MAT 和SAHH发生结合以后会导致酶的动力性质发生改变。

因此,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抑制,通过对DNA 的高度甲基化的阻断来将肿瘤细胞进行抑制或杀死,这一思路,在科研工作者中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药物化学研究中对于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较多的DNMT抑制剂正在研究开发,其化学结构主要分为核苷及非核苷两大类。

核苷类似物主要主要包含阿扎胞苷的脱氧核糖类似物和胞嘧啶核苷衍生物。

在DNA复制过程中核苷类DNMT抑制剂可以掺入DNA然后受到DNA甲基转移酶识别,通过与DNMT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共价结合由此而达到使酶失活的目的。

因核苷类DNMT抑制剂存在着固有的细胞毒作用,而非共价结合的非核苷类DNMT抑制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对DNMT的活性部位进行直接阻断,由此使核苷类DNMT抑制剂与酶二者之间的共价结合所引起的的毒副作用得到有效避免。

因此,目前非核苷类DNMT抑制剂的开发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2.3 缺氧诱导因子【3】肿瘤组织大部分区域氧浓度由于受到新生血管不规则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等因素的影响,相比正常组织氧浓度而言更为低,即处于缺氧状态。

缺氧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重要特征,与肿瘤迁移、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进展、肿瘤耐受化疗和放疗等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缺氧环境有效的利用,有选择性的进行杀灭和抑制其生长,是治疗的新思路。

HIF 有3种亚型,分别是HIF-1、HIF-2及HIF-3。

HIF-1是真核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代谢调控的关键因子,控制众多基因的表达,影响氧的转运、糖摄取、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生长、迁移等。

HIF-1 还可以通过激活B 细胞慢性淋巴性白细胞/ 淋巴瘤家族成员如BCL2 等的转录或增加p53 基因产物的稳定性,最终诱导细胞凋亡。

下调HIF-1 水平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手段。

由于细胞内对HIF-1的调控主要通过其a亚基进行,因此HIF-1 a抑制剂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

2.4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酶(MMP),是一类能水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裂解酶,细胞外基质中各种蛋白成分几乎都能够受到其降解,使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受到破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MMPs抑制剂主要包含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天然抑制剂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和a -巨球蛋白(a -macroglobul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