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月考分析
八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八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总结五蛟初中王瑜在上周我们进行了组织了第一次月考,对于这次考试的结果我做如下总结。
一、试题特点试卷较全面的考查了第十六、十七章所学习的内容,试题知识分布合理、难易适中,突出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1、基本概念的考查上灵活、严谨、深刻,通过这些试题测试,可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的准确程度及领悟能力。
2、基本运算的考查上,算法及变形能力的考查常规、基本,试题难易适中.3、在思想方法的考查上,试题内容基本、综合层次分明,题型形式上,新颖、灵活、开放。
较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领悟能力及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从学生试题解答中,反映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为教学尺度,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
从试卷的选择题、填空题的情况看学生优劣不等,这说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经两极分化,对成绩相对低的学生而言,必须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形成上出现较大差距,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重视初中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答题中可以看到计算题的失分率较高,许多优等生比普通学生的计算题得分率还低,而试题也没有要求较高的运算能力,这说明学生的运算能力很差。
而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中的重要能力,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时重视对学生运算方向的训练,传授一些基本的算法、算理,强调运算的准确性。
3、学生考试经验不足。
从学生试卷的解答过程中看到:学生在处理试卷时,答题经验不足。
主要表现是:审题不认真、计算过程不严谨、结果不准确,对各类型试题的解答方法掌握不得当、解题格式不规范、结果形成不规范、盲目追求试卷长度、解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答题过程的得失,让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效的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试卷中各类题型,尽可能减少失分。
江苏南京市联合体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数学月考试卷 (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第一次学科素养训练调查试卷一、选择题(共16分)1. 如图,四个图标分别是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判断即可.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详解】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B、是轴对称图形;C、不是轴对称图形;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选:B.∠等于()2. 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A. 72°B. 60°C. 50°D. 58°【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详解】∵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是边a 和c 所夹的角∴1180507258∠=°−°−°=°. 故选:D .3.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C.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分别相等 【答案】D【解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HL ,根据定理逐个判断即可.【详解】解:A 、符合SAS 定理,根据SAS 可以推出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符合AAS 定理,根据AAS 可以推出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符合HL 定理,根据HL 可以推出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当一边是两角的夹边,另一个三角形是一角的对边时,两直角三角形就不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4. 如图,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DE AB ⊥ ,垂足为E , 9ABC S = , 2DE = , 5AB = ,则 AC 长为( )A. 5B. 4C. 3D. 2【答案】B【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过点D 作DFAC ⊥于F ,然后利用ABC 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如图,过点D 作DF AC ⊥于F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FAC ⊥,DE AB ⊥, ∴2DE DE ==,∵9ABC ABD ADC S S S =+= , ∴11922AB DE AC DF ×+×=, ∴11522922AC ××+×=, ∴4AC =,故选:B .5. 如图,直线l ,m 相交于点O .P 为这两直线外一点,且 2.8OP =.若点P 关于直线l ,m 的对称点分别是点1P ,2P ,则1P ,2P 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 【分析】连接 112212,,,,OP PP OP PP PP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结论. 【详解】解:如图,连接 112212,,,,OP PP OP PP PP ,∵ P 1是 P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直线 l 是 PP 1的垂直平分线,∴ 1= 2.8OP OP =,∵ P 2是 P 关于直线 m 的对称点,∴ 直线 m 是 PP 2的垂直平分线,∴ 2= 2.8OP OP =,当 P 1,O ,P 2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121212OP OP PP OP OP <<−+即 120 5.6PP <<,当 P 1,O ,P 2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1212 5.6PP OP OP =+=,∴1P ,2P 之间的距离可能是5,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变换,熟练掌握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 如图,在AOB 中,60AOB ∠=°,OA OB =,动点C 从点О出发,沿射线OB 方向移动,以AC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ACD ,连接BD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120OBD ∠=°B. //OA BDC. CB BD AB +=D. AB 平分CAD ∠【答案】D【解析】 【分析】根据已知可得AOB 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AOC ABD ≅ ,可得结论.【详解】解:∵60AOB ∠=°,OA OB =,∴AOB 是等边三角形,∴60OAB ABO ∠=∠=°,OA OB AB ==, ∵等边ACD ,∴60OAB CAD °∠=∠=,CA AD CD ==,∴OAC BAD ∠=∠,∴AOC ABD ≅ ,∴60ABD AOC ∠=∠=°,CO BD =,∴+=120ABD OBD ABO ∠∠∠=°,==CB BD CB OC OB AB +=+,∴+=180OBD AOB ∠∠°,∴//OA BD ;选项A 、B 、C 一定成立,D 不一定成立,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全等.7. 如图,AOB ADC △≌△(O ∠和D ∠是对应角),90O ∠= ,若OAD α∠=,ABO β∠=.当BC OA ∥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A. αβ=B. 2αβ=C. 90αβ+=D. 2180αβ+=【答案】B【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AOB ADC △≌△,90O ∠= ,ABO β∠=,可知AB AC =,90CAD OAB β∠=∠=°−,结合BC OA ∥和等腰三角形性质可得90CAD OAB ABC ACB β∠=∠=∠=∠=°−,180OAC ACB ∠+∠=°,将OAC ACB ∠+∠展开为OAD ACB CAD ∠+∠+求解,即可解题.【详解】解:AOB ADC △≌△(O ∠和D ∠对应角),90O ∠= ,AB AC ∴=,90CAD OAB β∠=∠=°−,ABC ACB ∴∠=∠,BC OA ∥,90CAD OAB ABC ACB β∴∠=∠=∠=∠=°−,180OAC ACB ∠+∠=°,()290180OAC ACB OAD ACB CAD αβ∴∠+∠=∠+∠+∠=+°−=°,2αβ∴=,故选:B .8. 如图,点P 为定角AOB ∠的平分线上的一个定点,且MPN ∠与AOB ∠互补,若MPN ∠在绕点P 旋转的过程中,其两边分别与OA OB ,交于点M N ,,则一下结论:①PM PN =恒成立;②OM ON +的值不变;③四边形PMON 的面积不变;④MN 的长不变;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个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作PE OA PF OB ⊥⊥,,可得PE PF OE OF MPE NPF == ,,≌,由此可判定①②③,连接EF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判定④,由此即可求解.【详解】解:∵点P 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AOP BOP ∠=∠,如图所示,过点P 作PE OA ⊥于点E ,作PF OB ⊥于点B ,是∴90PEO PFO ∠=∠=°,PE PF =,OE OF =,∴在四边形PEOF 中,180EOF EPF ∠+∠=°,∵180AOB MPN ∠+∠=°,∴MPN EPF ∠=∠,即MPE EON EON NOF ∠+∠=∠+∠,∴MPE NPF ∠=∠,∴()MPE NPF SAS ≌,∴PM PN =,故①正确;由①正确可得,ME NF =,∴22OM ON OE EM OF NF OE OF +=++−==,故②正确;由MPE NPF ≌可得MPE NPF S S = ,∴MPE EPO OPN EPO OPN NPF PMON PEOF S S S S S S S S ++=++== 四边形四边形,∴四边形PMON 的面积是定值,故③正确;如图所示,连接EF ,由上述结论可得,PM PN PE PF ==,,MPN EPF ∠=∠,PM PE >,PN PF >,∴MN CD ≠,即MN 的长度发生变化,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③,共3个,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掌握添加合理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20分)9.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度数是80°,则它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答案】40【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80°,∴相邻角为18080100°−°=°,∵三角形的底角不能为钝角,∴100°角为顶角,∴底角为:(180100)240°−°÷=°. 故答案为:4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0. 如图,点E F 、在BC 上,BF CE A D =∠=∠,.请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ABF DCE ≌△△.【答案】B DEF ∠=∠(答案不唯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已知条件中的一边一角,再添加一组对角相等即可.【详解】解:∵BF CE A D =∠=∠,,再添加B DEF ∠=∠,根据“角角边”就能证明ABF DCE ≌△△.故答案为:B DEF ∠=∠(答案不唯一). 11.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发现,只用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就可以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如图:一把直尺压住射线OB ,另一把直尺压住射线OA 并且与第一把直尺交于点P ,小明说:“射线OP 就是∠BOA 的角平分线.”小明的做法,其理论依据是__【答案】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解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证明.【详解】因为直尺的宽度一样,故点P 到AO 与BO 的距离相等,故可知PO 为角平行线.【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12.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E 分别是AC BC ,上的点,若25AE AD CED =∠=°,,则BAE ∠=_____°.【答案】50【解析】【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60C BAC ∠=∠=°,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85ADE ∠=°,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85AED ADE ∠=∠=°,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10DAE ∠=°,最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详解】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60C BAC ∠=∠=°,∵25CED ∠=°,∴85ADE CED C ∠=∠+∠=°,∵AE AD =,∴85AED ADE ∠=∠=°, ∴18010DAE AED ADE ∠=°−∠−∠=°,∴601050BAE BAC DAE ∠=∠−∠=°−°=°,故答案为:5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3. 如图,在△ABC 中,BD 平分∠ABC ,ED ∥BC ,AB =9,AD =6,则△AED 的周长为 ___.【答案】15【解析】【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BE=DE,则可求得答案.【详解】解:∵ED∥BC,∴∠EDB=∠CBD,∵BD平分∠ABC,∴∠CBD=∠ABD,∴∠EDB=∠ABD,∴DE=BE,∴AE+ED+AD=AE+BE+AD=AB+AD=9+6=15,即△AED的周长为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得DE=BE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角平分线、平行线的性质有应用.∠+∠=______度.14. 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图形的各个顶点均为格点,则P O【答案】45【解析】∠=∠,结合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角即可得到答案;【分析】根据图形得到P AQB【详解】解:由图像可得,在PCB 与QAB 中,CP AQ PCB QAB CB AB = ∠=∠ =∴(SAS)PCB QAB ≌ ,P AQB ∠=∠,∵AC 是正方形对角线,∴45AQC ∠=°, ∴45P BQC AQC ∠+∠=∠=°, 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格点图形得到P AQB ∠=∠. 15. 在等腰ABC 中,8AB AC ==,点D ,E 分别是BC ,AC 边上的中点,那么DE =_____.【答案】4【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直接求解,理解定理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如图,∵点D,E分别是BC,AC边上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142DE AB==,故答案为:4.16.如图,∠BA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AB=11,AC =5,则BE=______________.【答案】3【解析】【详解】如图,连接CD,BD,已知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F=DE,∠F=∠DEB=90°,∠ADF=∠ADE,即可得AE=AF,又因DG是B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CD=BD,在Rt△CDF和Rt△BDE中,CD=BD,DF=DE,利用HL定理可判定Rt△CDF≌Rt△BD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F,所以AB=AE+BE=AF+BE=AC+CF+BE=AC+2BE,又因AB=11,AC=5,所以BE=3.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正确作出辅助线,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7.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AC=5,∠DAB=∠DCB=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答案】12.5【解析】【分析】过A 作AE ⊥AC ,交CB 的延长线于E ,判定△ACD ≌△AEB ,即可得到△A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与△ACE 的面积相等,根据S △ACE =12×5×5=12.5,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如图,过A 作AE ⊥AC ,交CB 的延长线于E ,∵∠DAB=∠DCB=90°,∴∠D+∠ABC=180°=∠ABE+∠ABC ,∴∠D=∠ABE ,又∵∠DAB=∠CAE=90°,∴∠CAD=∠EAB ,又∵AD=AB ,∴△ACD ≌△AEB (ASA ),∴AC=AE ,即△A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与△ACE 的面积相等,∵S △ACE =12×5×5=12.5, ∴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12.5,故答案为1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18. 如图,在ABC 中,10AB AC ==,12BC =,8AD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若E ,F 分别是AD 和AC 上的动点,则EC EF +的最小值是______.【答案】485【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垂线段最短,作F 关于AD 的对称点F ′,由对称性可知,点F ′在AB 上,当CF AB ′⊥时,EC EF +的最小值为CF ′,再利用面积法求出CF ′的长即可,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作F 关于AD 的对称点F ′,∵AD 是BAC ∠的平分线,∴点F ′在AB 上,∴EF EF ′=,∴当CF AB ′⊥时,EC EF +的最小值为CF ′,∵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BC ⊥, ∴1122ABC S BC AD AB CF ′=×=× , ∴12810CF ′×=×, ∴485CF ′=, ∴EC EF +的最小值为485, 故答案为:485. 三、解答题(共64分)19. 如图,在由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都在格点上,分别按下列要求在网格中作图:(1)画出与ABC 关于直线l 成轴对称的111A B C △;(2)在直线l 上找出一点P ,使得||PA PC −的值最大;(保留作图痕迹,并标上字母P ) (3)在直线l 上找出一点Q ,使得1QA QC +的值最小.(保留作图痕迹,并标上字母Q )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解答即可;(2)连接1AC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3)直线AC 与直线l 的交点Q 即为所求.【详解】解:(1)如图,111A B C △即所求.(2)如图,连接1AC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点C 1点C 关于直线l 对称,∴||PA PC −=AC 1,∴连接1AC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3)如图,直线AC 与直线l 的交点Q 即为所求,∵点C 1点C 关于直线l 对称,∴1QA QC +=QA+QC=AC ,∴直线AC 与直线l 交点Q.【点睛】此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的作图方法,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线段和差的作图,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 如图,已知DE ∥AB ,∠DAE =∠B ,DE =2,AE =4,C 为AE 中点.求证:△ABC ≌△EAD .为的的【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中点的定义,再根据AAS 证明△ABC ≌△EAD 解答即可.【详解】证明:∵C 为AE 的中点,AE =4,DE =2,∴AC =12AE =2=DE , 又∵DE ∥AB ,∴∠BAC =∠E ,△ABC 和△EAD 中,B DAE BAC E AC DE ∠=∠ ∠=∠ =, ∴△ABC ≌△EAD (AAS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根据AAS 证明△ABC ≌△EAD 解答.21. 如图,E 在AB 上,A B ∠=∠,AD BE =,AE BC =,F 是CD 的中点.(1)求证:EF CD ⊥;(2)80CEA ∠=°,=60B ∠°,求ECD ∠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 (2)40°【解析】【分析】(1)由AD BE =、A B ∠=∠,AE B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 ”证明AED BCE ≅ ,得DE EC =,即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证明EF CD ⊥;(2)由80CEA ∠=°,=60B ∠°,得20BCE CEA B ∠=∠−∠=°,则20AED BCE ∠=∠=°,在100CE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180100402ECD EDC °−°∠=∠==°. 【小问1详解】证明:在AED △和BCE 中,AD BE A B AE BC = ∠=∠ =, ∴AED BCE SAS ≅ (), ∴DE EC =,∵F 是CD 的中点,∴EF CD ⊥.【小问2详解】解:∵80CEA ∠=°,=60B ∠°,∴806020BCE CEA B ∠=∠−∠=°−°=°,∵AED BCE ≅ ,∴20AED BCE ∠=∠=°, ∴8020100CED CEA AED ∠=∠+∠=°+°=°,∵DE EC =, ∴180100402ECD EDC °−°∠=∠==°, ∴ECD ∠的度数是40°.【点睛】此题重点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等知识,证明AED BCE ≅ 是解题的关键.22. 已知: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F BE ,=AC BD .请问BC 和AD 有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答案】=BC AD ,//BC AD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先根据“HL ”证明A C E B D F ≅ ,可得CE DF =,=A E C B FD ∠∠,进而得出=B E C A FD ∠∠,然后根据“SAS ”证明B C E A D F ≅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A C C E ⊥,B D D F ⊥,∴90A C E B D F ∠=∠=°.∵AF BE =,∴A F E F B E E F +=+,即AE BF =.在Rt ACE 和R t B D F 中,AE BF AC BD = =∴()A C E B D F H L ≅ ,∴CE DF =,=A E C B FD ∠∠,∴E B C A FD ∠=∠.在BEC 和AFD △中,BE AF BEC AFD CE DF = ∠=∠ =∴()B C E A D F S A S ≅ ,∴BC AD =,CBE DAF ∠=∠.∴//BC A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选择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3. (1)如图1,在ABC 中,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且与BC 平行,请在直线l 上作出所有的点Q ,使得12AQC ACB ∠=∠.(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 ,请用直尺和圆规在边BC 上求作一点P ,使APB CPD ∠=∠(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的性质;(1)以A 为圆心,AC 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交l 于点1Q ,以C 为圆心1CQ 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交l 于点2Q ,则12,Q Q 即为所求;(2)作A 关于BC 的对称点A ′,连接A D ′交BC 于点P ,连接AP ,则点P 即为所求.【详解】(1)解:如图所示,以为圆心,AC 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交l 于点1Q ,以C 为圆心1CQ 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交l 于点2Q ,则12,Q Q 即为所求;∵1AC AQ =∴11ACQ AQ C ∠=∠ 又∵BC l ∥∴11AQ C Q CB ∠=∠∴11ACQ Q CB ∠=∠,即112AQ C ACB ∠=∠; ∵12CQ CQ =,∴12AQ C AQ C ∠=∠, 又∵11AQ C Q CB ∠=∠ ∴212AQ C ACB ∠=∠ (2)解:如图所示,作A 关于BC 的对称点A ′,连接A D ′交BC 于点P ,连接AP ,则点P 即为所求.∵A ,A ′关于BC 对称,∴APB A PB ′∠=∠又∵DPC A PB ′∠=∠,∴APB CPD ∠=∠.24. 如图,ABC 中,AD 是高,CE 是中线,点G 是CE 的中点,DG CE ⊥,点G 为垂足.(1)求证:DC BE =;(2)若78AEC ∠=°,求BCE ∠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 (2)26°【解析】【分析】(1)由G 是CE 的中点,DG CE ⊥得到DG 是CE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 DC =,由DE 是Rt ADB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12DE BE AB ==,即可得到DC BE =. (2)由DE DC =得到DEC BCE ∠=∠,由DE BE =得到B EDB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到2EDB DEC BCE BCE ∠=∠+∠=∠,则2B BCE ∠=∠, 由此根据外角的性质来求BCE ∠的度数. 【小问1详解】连接ED .∵G 是CE 的中点,DG CE ,∴DG 是CE 的垂直平分线,∴DE DC =.∵AD 是高,CE 是中线,∴DE 是Rt ADB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 ∴12DE BE AB ==. ∴DC BE =;【小问2详解】DE BE AE DC === ,BCE DEC ∴∠=∠,BAD ADE ∠=∠,2EDB BCE ∴∠=∠,18018078102222AEC DEC BCE BCE ADE °−∠−∠°−°−∠°−∠∠===. AD 是高, 90EDB ADE ∴∠+∠=°,即1022902BCE BCE °−∠∠+=°. 378BCE ∴∠=°,26BCE ∴∠=°.【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连接辅助线是解题关键.25. 已知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它的逆命题是个真命题(1)请写出逆命题和已知、求证逆命题:______.已知:______.求证:______.(2)用两种方法证明逆命题是真命题【答案】(1)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ABC 中,CD 是中线,且12CD AB =,求证:90ACB ∠=° (2)见解析【解析】【分析】(1)把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即可得到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2)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证法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证法2:如图乙,延长CCCC 至E ,使DE CD =、连接AE BE 、,证明()SAS ADE BDC ≌,进而推出AE BC ∥,EAC ACB ∠=∠,进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90EAC ACB ∠=∠=°. 【小问1详解】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ABC 中,CD 是中线,且12CD AB =, 求证:90ACB ∠=°; 【小问2详解】证法1:如图:∵ABC 中,CD 是中线,12AD BD AB ∴==, ∵12CD AB =, AD BD CD ∴==,DCA A ∴∠=∠,DCB B ∠=∠,180DCA A DCB B ∠+∠+∠+∠=° ,22180DCA DCB ∴∠+∠=° 即90DCA DCB∠+∠=°, ∴90ACB ∠=°;证法2:如图,延长CCCC 至E ,使DE CD =、连接AE BE 、,12AD BD AB == ,12CD AB =, AD BD CD ∴==,在ADE 与BDC 中,AD BD ADE BDC DE DC = ∠=∠ =()SAS ADE BDC ∴ ≌EAD CBD ∴∠=∠,AE BC ∴∥,180EAC ACB ∴∠+∠=°BD CD = ,DCB DBC ∴∠=∠,EAD DCB ∴∠=∠,AD CD = ,DAC DCA ∴∠=,EAD DAC DCB DCA ∴∠+∠=∠+,即EAC ACB ∠=∠又180EAC ACB ∴∠+∠=°,90EAC AC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6. 已知在ABC 中,AB AC =,点D 是边AB 上一点,BCD A ∠=∠.(1)如图1,试说明CD CB =的理由;(2)如图2,过点B 作BE AC ⊥,垂足为点E ,BE 与CD 相交于点F .①试说明2BCD CBE ∠=∠的理由;②如果BDF 是等腰三角形,求A ∠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 (2)①见解析;②45°或36°【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性质,结合图形分情况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 ABC CB =∠∠,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BDC A ACD =∠+∠,从而可得BDC ACB ∠=∠,然后根据等量代换可得D ABC B C ∠=∠.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CD CB =,即可解答;(2)①根据垂直定义可得90BEC ∠=°,从而可得90CBE ACB ∠+∠=°,然后设CBE α∠=,则90ACB α∠=°−,利用(190ACB ABC BDC α∠=∠=∠=°−,最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2BCD α∠=,即可解答;②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3BFD α∠=,然后分三种情况:当BD BF =时;当DB DF =时;当FB FD =时;分别进行计算即可解答.【小问1详解】解:∵AB AC =,∴A ABC CB =∠∠,∵BDC ∠是ADC △的一个外角,∴BDC A ACD ∠=∠+∠,∵ACB BCD ACD ∠=∠+∠,BCD A ∠=∠,∴BDC ACB ∠=∠,∴D ABC B C ∠=∠.∴CD CB =;【小问2详解】解:①∵BE AC ⊥,∴90BEC ∠=°,∴90CBE ACB ∠+∠=°,设CBE α∠=,则90ACB α∠=°−,∴90ACB ABC BDC α∠=∠=∠=°−,∴()()180********BCD BDC ABC ααα∠=°−∠−∠=°−°−−°−=, ∴2BCD CBE ∠=∠;②∵BFD ∠是CBF 的一个外角,∴23BFD CBE BCD ααα∠=∠+∠=+=,分三种情况:当BD BF =时,∴3BDC BFD α∠=∠=, ∵90ACB ABC BDC α∠=∠=∠=°−,∴903αα°−=,∴22.5α=°,∴245A BCD α∠=∠==°;当DB DF =时,∴3DBE BFD α∠=∠=, ∵90902DBE ABC CBE ααα∠=∠−∠=°−−=°−, ∴9023αα°−=,∴18α=°,∴236A BCD α∠=∠==°;当FB FD =时,∴DBE BDF ∠=∠,∵BDF ABC DBF ∠=∠>∠,∴不存在FB FD =,综上所述:如果BDF 是等腰三角形,A ∠的度数为45°或36°.。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分析总结.doc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分析总结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经过对试题的的批改和讲评,发现本人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一、考试总体情况。
本次月考考了八年级数学上册十一至十二章共两章内容,即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
全年级共55人参加考试,及格33人,优秀19人,及格率为60%,优秀率为34.5%。
二、试卷分析本次月考共三大题,选择题10题共30分,填空题5题共15分,解答题7题共55分。
三、得失分情况。
在第一大题的10道选择题中,没有全错的,全对不是很多.而第8题的错误率达98%。
在第二大题的5道填空题中,出现全错的人,其中第13题失分最多。
在第三大题的7道解答题中,没有人全对的,得分率占80%的题有第17、18题,失分率占80%的题有21、22题。
结论:本次考试是提交简单,但是基础性题目得分率还是很低。
说明这段时间教学,虽然太重视基础教学,看似满足了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的学习,实则不然。
同事忽视了优秀生的培养,本次试题应该优秀在78%—80%,但是由于对优秀学生的放松,导致优秀学生进步缓慢,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两头兼顾。
五、存在问题。
1、本人在近期的教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有投入不一定有收获,没投入一定没有收获”。
由于其他工作导致了教学上分配的时间减少,只是能够保证正常的上课辅导,课后无法给学生辅导。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成就未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要有进步很困难,教师教学常常事倍功半。
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抄袭作业,无恒心和喜欢口算等。
3、学校的数学教具缺乏,使教学中一些教学展示无法展示,对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影响。
六、今后工作思路1、强化全面意识,加强补差工作。
这次考试数学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生还比较多,怎样使这些学生尽快“脱贫”、摆脱困境,以适应后续的学习和当今的信息时代,这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重视培优,更应关注补差.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本班的学情,选择好教学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进程.课外要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后进生,让他们尽快地跟上其他同学,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八年级数学月考质量分析

八年级数学月考质量分析一、总体评价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
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
题型丰富多样,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二、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1.试题结构的分析:本套试题满分120分,三道大题包含28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30分,主观性题目占90分。
2.试题的特点(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第一二单元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
(2)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如第7题、10题、12题、16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第15题、18题、19题、20题等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
如第12题、19题、26题、28题等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本次考试班级人数50人,总分3494.5分,平均成绩69.9分,最高分92,最低分42.5,及格率46%,优秀率12%。
成绩分布情况72分以上的一共有23人,85分以上的共有6人。
通过对数学试卷进行分析。
四、存在情况:1、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但进步不大,后进生情况令人担忧,缺乏学习目的,譬如上学期学习的知识点非常容易遗忘而影响这学期的继续学习、老师在堂上讲解多遍的知识点,考试时仍然不会做;两级分化严重;2、数学思维缺乏(数学结合、配方思想,分组讨论思想),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怕,不愿开动脑筋思考,对条件的选取表达还存在相当的缺陷,对基础掌握不扎实;3、对所学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知识不会融会贯通,只会就题论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启示与建议通过对以上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正确理解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分析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分析近几年,数学考试一直是学生们的重要课程之一。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内容逐渐增多,难度也逐渐加深。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也不例外,其中的题目设置和考察点都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进程相适应。
下面将对该试卷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这套试卷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选择题和解答题。
选择题占试卷总分的60%,解答题占总分的40%。
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解答题则是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
在选择题部分,试卷设置了很多的选择题。
其中有一些是基础题,该部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如四则运算、平方根、百分数等。
此外,还有一些题目是应用题,需要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和问题转化,然后进行运算求解。
这样的题目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除了基础题和应用题外,试卷还设置了一些思维题。
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如何设计一个园区,使得所有建筑都与中间的花坛等距离”,这就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对于解答题部分,试卷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通常,解答题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课程知识和解题技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解答题,试卷给出了一些提示和指引,提示学生如何开始解题和如何进行推理。
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减少解题过程中的困惑。
此外,试卷还注重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
在解答题部分,有一些要求学生给出解题思路或者证明过程的题目。
这些题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的设计合理,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掌握程度。
通过参加这样的考试,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同时,试卷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教学内容: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讲评,查漏补缺,加强对二次根式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形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错误解题的纠正,培养学生良好反思总结的习惯;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有条理的推理、表达和运算能力,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交流纠错、应用提高,感受成功的愉悦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主要针对错误人数较多的题纠错,以及对变式训练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有条理的推理、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纠错为主,教师点拨、提示性指导。
学法指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通过自查自纠总结和小组合作交流,改正试卷错题,完成变式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总评引入1、成绩统计2、分数分布二、纠错指导1、学生纠错:学生先把题中因为粗心大意、审错题而造成的错误纠正,做对的同学理一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一帮一改正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找出错误的具体原因,并进行交流;小组内都不会的问题先进行小组讨论,还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上记号。
学习目标1、通过错题分析,了解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
2、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督促学生自主纠错和组内交流纠错更正试卷,对于基础较差的小组给予点拨,以了解学情为展示做准备。
三、展示归纳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把题号记在黑板上。
2、对某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请会做但有一定问题(或一知半解)的同学讲解过程,教师板书,再发动学生评价补充完善,教师画龙点睛强调。
四、变式练习1、出示变式练习题。
2、学生尽可能单独完成练习,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江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一、单选题1. 在ABC 中,已知3AC =,4BC =,则AB 的取值范围是( )A. 68AB <<B. 17AB <<C. 214AB <<D. 114AB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解.【详解】解: 在ABC 中,3AC =,4BC =, ∴BC AC AB BC AC −<<+,∴4343AB −<<+,即17AB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 如图,△ABC ≌△ABD ,若∠ABC =30°,∠ADB =100°,则∠BAC 的度数是( ).A. 30°B. 100°C. 50°D. 80°【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 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解:∵△ABC ≌△ABD ,∴∠C =∠ADB =100°,∴∠BAC =180°-100°-30°=5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关键.3. 如图,在ABC 中,AB AC =,AE AF =,AD BC ⊥,垂足为D .则全等三角形有( )A. 2组B. 3组C. 4组D. 5组【答案】C【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先根据HL 证明Rt ADE ≌Rt ADF ,可得DE DF =,进而得出Rt ABD △≌Rt ACD △,可得BD CD =,即可得出BE CF =,再根据SSS 证明ABE ≌ACF △,ACE △≌ABF △,可得答案.【详解】∵AE AF =,AD AD =,∴Rt ADE ≌Rt ADF ,∴DE DF =.∵AB AC =,AD AD =,∴Rt ADB △≌Rt ADC ,∴BD CD =,∴B D D E C D D F −=−,即BE CF =.∵AB AC =,AE AF =,∴ABE ≌ACF △.∵B D D F C D D E +=+,即BF CE =.∵AB AC =,AE AF =,∴ABF △≌ACE △.全等三角形有4组.故选:C .4. 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连接AO ,过点O 作,,OD BC OE AB ABC ⊥⊥△的面积是16,周长是8,则OD 的长是(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先过点O 作OF AC ⊥于点F ,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OE OF OD ==,然后根据ABC 的面积AOB =△的面积BOC +△的面积AOC +△的面积,求出答案即可.【详解】如图所示:过点O 作OF AC ⊥于点F ,OB ,OC 分别是ABC ∠和ACB ∠角平分线,OD BC ⊥,OE AB ⊥,OF AC ⊥,OE OD OF ∴==,16ABC AOB BOC AOC S S S S =++= , ∴11116222AB OE BC OD AC OF ⋅+⋅+⋅=, 11116222AB OD BC OD AC OD ⋅+⋅+⋅=, 1()162OD AB BC AC ++=, 8++= AB BC AC ,4OD ∴=,故选:D .5. 如图,ABC ∆中,AB BC =,点D 在AC 上,BD BC ⊥.设BDC α∠=,ABD β∠=,则( )的A. 3180αβ+°B. 2180αβ+°C. 390αβ−=°D. 290αβ−=°【答案】D【解析】 【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直角三角形两锐互余解答【详解】解:AB BC = ,A C ∴∠=∠,A αβ−∠= ,90C α+∠=°,290αβ∴=°+,290αβ∴−=°,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6. 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B. 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C.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判定方法依次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A 符合题意;B 、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利用AAS 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B 不符合题意;C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利用SAS 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C 不符合题意;D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利用HL 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如图,在ACD 和BCE 中,,,,,AC BC AD BE CD CE ACE m BCD n ===∠=∠= ,AD 与BE 相交于点P ,则BPA ∠的度数为( )A. n m −B. 2n m −C. 12n m −D. 1()2n m − 【答案】D【解析】 【分析】由条件可证明△ACD ≌△B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求得∠APB=∠ACB ,即可解答.【详解】在△ACD 和△BCE 中AC BC AD BE CD CE===∴△ACD ≌△BCE (SSS ),∴∠ACD=∠BCE ,∠A=∠B ,∴∠BCA+∠ACE=∠ACE+∠ECD ,∴∠ACB=∠ECD=12(∠BCD-∠ACE )=12×(n-m ) ∵∠B+∠ACB=∠A+∠BPA ,∴BPA ∠=∠ACB=1()2n m −.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 如图,EB 交AC 于M ,交FC 于D ,AB 交FC 于N ,90E F ∠=∠=°,B C ∠=∠,AE AF =,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 CF =;③ACN ABM ≌;④CD DN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答案】B【解析】 【分析】根据90E F ∠=∠=°,B C ∠=∠,AE AF =,可得ABE ACF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BE CF =;BAE CAF ∠=∠可得①12∠=∠;由ASA 可得ACN ABM ≌,④CD DN =不成立.【详解】解:∵90E F ∠=∠=°,B C ∠=∠,AE AF =,∴ABE ACF ≌,∴BE CF =;BAE CAF ∠=∠,故②符合题意;∵BAE BAC CAF BAC ∠−∠=∠−∠,∴12∠=∠;故①符合题意;∵ABE ACF ≌∴B C ∠=∠,AB AC =,又∵BAC CAB ∠=∠∴ACN ABM ≌,故③符合题意;∴AM AN =,∴MC BN =,∵,B C MDC BDN ∠=∠∠=∠, ∴MDC NDB ≌,∴CD DB =,∴CD DN =不能证明成立,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难度适中.9. 已知AOB ∠,下面是“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即作A O B AOB ′′′=∠∠”的尺规作图痕迹.该尺规作图的依据是( )A. SASB. SSSC. AASD. ASA【答案】B【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全等三角形判定等知识点,掌握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成为解题的关键.根据“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即作A O B AOB ′′′=∠∠”的尺规作图痕迹,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解答.【详解】解:由题意可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即作A O B AOB ′′′=∠∠”的尺规作图的依据是SSS .故选:B .10.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平分BAD ∠,AB A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B AD CB CD −>−B. AB AD CB CD −=−C. AB AD CB CD −<−D. AB AD −与CB CD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答案】A【解析】 【分析】先通过在AB 上截取AE =AD ,得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再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等量代换即可得到A 选项正确.【详解】解:如图,在AB 上取AE AD =,对角线AC 平分BAD ∠,BAC DAC ∴∠=∠,在ACD ∆和ACE ∆中,的AD AE BAC DAC AC AC = ∠=∠ =, ()ACD ACE SAS ∴∆≅∆,CD CE ∴=,BE CB CE >− ,AB AD CB CD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做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能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不同线段之间的关系,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牢记概念和公式,正确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二、填空题11. 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为6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答案】六##6【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熟练掌握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求解即可.【详解】解:360606°÷°=.故答案为:六.12. 四条长度分别为2cm ,5cm ,8cm ,9cm 的线段,任选三条组成一个三角形,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___个.【答案】2【解析】【分析】从4条线段里任取3条线段组合,可有4种情况,看哪种情况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舍去即可.【详解】解:四条木棒的所有组合:2,5,8和2,5,9和5,8,9和2,8,9;∵2+5=7<8,∴2,5,8不能组成三角形;∵2+5=7<9,∴2,5,9不能组成三角形;∵5+8=13>9,∴5,8,9能组成三角形;∵2+8=10>9,∴2,8,9能组成三角形.∴ 5,8,9和2,8,9能组成三角形.只有2个三角形.故答案是: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注意情况的多解和取舍.13. 如图,在ABC 中,AD BC ⊥,AE 平分BAC ∠,若140∠=°,230∠=°,则B ∠=______.【答案】40°##40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的定义;由AE 平分BAC ∠,可得角相等,由140∠=°,230∠=°,可求得EAD ∠的度数,在直角三角形ABD 在利用两锐角互余可求得答案.【详解】解:AE 平分BAC ∠12EAD ∴∠=∠+∠,12403010EAD ∴∠=∠−∠=°−°=°,Rt ABD 中,9090401040BBAD ∠=°−∠=°−°−°=°. 故答案为:40°.14. 如图,BE 平分∠ABC ,CE 平分外角∠ACD ,若∠A =52°,则∠E 的度数为_____.【答案】26°【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得答案.【详解】∵BE 平分∠ABC ,CE 平分外角∠ACD ,∴∠EBC =12∠ABC ,∠ECD =12∠ACD , ∴∠E =∠ECD ﹣∠EBC =12(∠ACD ﹣∠ABC ) ∵∠ACD-∠ABC=∠A ,∴∠E =12∠A =12×52°=26° 故答案为26°【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熟练掌握外角性质是解题关键.15. 如图1,123456∠+∠+∠+∠+∠+∠为m 度,如图2,123456∠+∠+∠+∠+∠+∠为n 度,则m n −=__________.【答案】0【解析】【分析】将图1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可得到m 的值,将图2原六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可得到n 的值,从而得到答案.【详解】解:如图1,将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1234562180360720m ∴°=∠+∠+∠+∠+∠+∠=×°+°=°,如图2,将原六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1234564180720n∴==,m n720∴−=,m n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此类问题通常连接多边形的顶点,将多边形分割成四边形和三角形,通过计算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多边形的内角和.16. 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 ACN≌ ABM;④CD=DN.其中符合题意结论的序号是_____.【答案】①②③【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只要先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就可判断题中结论是否正确.【详解】∵∠E=∠F=90°,∠B=∠C,AE=AF,∴△ABE≌△ACF(AAS),∴AC=AB,BE=CF,即结论②正确;∵AC=AB,∠B=∠C,∠CAN=∠BAM,∴△ACN≌△ABM(ASA),即结论③正确;∵∠BAE=∠CAF,∵∠1=∠BAE-∠BAC,∠2=∠CAF-∠BAC,∴∠1=∠2,即结论①正确;∴△AEM ≌△AFN (ASA ),∴AM =AN ,∴CM =BN ,∵∠CDM =∠BDN ,∠C =∠B ,∴△CDM ≌△BDN ,∴CD =BD ,无法判断CD =DN ,故④错误,∴题中正确的结论应该是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对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作出正确判断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 如图,已知点D ,E 分别AB ,AC 上,B C ∠=∠,DC BE =,求证:ABE ACD △△≌.【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在ABE 和ACD 中,B C A A BE DC ∠=∠ ∠=∠ =, ∴()AAS ABE ACD ≌.18. 如图,请你仅用无刻度直尺作图.在(1)在图①中,画出三角形AB 边上的中线CD ;(2)在图②中,找一格点D ,使得ABC CDA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1)如图,连接CD 即可;(2)按如图所示,找到点D ,连接AD CD ,即可.【小问1详解】【小问2详解】如图,CDA 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中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是关键.19. (1)在ABC 中,ABC ∠的角平分线和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如图1,试猜想P ∠与A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___________:(不必写过程)(2)在ABC 中,一个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和一个内角ABC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如图2,试猜想P ∠与A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____________;(不必写过程) (3)在ABC 中,两个外角EBC ∠的角平分线和F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如图3,试猜想P ∠与A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_________,并予以证明.【答案】(1)1902P A∠=°+∠;(2)12P A∠=∠;(3)1902P A∠=°−∠【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出∠ABC+∠AC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PBC+∠PCB,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E=∠A+∠ABC,∠PCE=∠P+∠PB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PBC=12∠ABC,∠PCE=12∠ACE,然后整理即可得证;(3)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与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PBC+∠PCB,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1)1902P A ∠=°+∠;理由:在△ABC中,∠ABC+∠ACB=180°-∠A,∵点P为角平分线的交点,∴1=2PBC ABC∠∠,1=2PCB ACB∠∠,∴∠PBC+∠PCB=12(∠ABC+∠ACB)=12(180°-∠A)=90°-12∠A,在△PBC中,∠P=180°-(90°-12∠A)=90°+12∠A;故答案为:1902P A ∠=°+∠;(2)12P A ∠=∠.理由: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E=∠A+∠ABC,∠PCE=∠P+∠PBC,∵外角∠ACE的角平分线和内角∠ABC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PBC=12∠ABC,∠PCE=12∠ACE,∴12(∠A+∠ABC)=∠P+12∠ABC,∴∠P=12∠A;(3)1902P A ∠=°−∠; 证明: 外角EBC ∠的角平分线和F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11()()22PBC PCB A ACB A ABC ∴∠+∠=∠+∠+∠+∠ 111()90222A A ABC ACB A =∠+∠+∠+∠=∠+° 在PBC ∆中,11180909022P A A ∠=°−∠+°=°−∠. 故答案为:1902P A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记性质与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20. 如图,在ABC 中,AE 为边BC 上的高,点D 为边BC 上的一点,连接AD .(1)当AD 为边BC 上的中线时,若6AE =,ABC 的面积为30,求CD 的长;(2)当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时,若6636C B ∠=°∠=°,,求DAE ∠的度数.【答案】(1)5 (2)1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用三角形中线求三角形面积、三角形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1)利用三角形中线定义及三角形面积求出CD 长;(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先求BAC ∠,再用外角性质和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DAE ∠.【小问1详解】∵AD 为边BC 上的中线, ∴1152ADC ABC S S == , ∵AE 为边BC 上的高, ∴1152DC AE ××=, ∴5CD =.【小问2详解】∵6636C B ∠=°∠=°,∴18078BAC B C =°−−=°∠∠∠,∵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39BAD DAC ∠=∠=°,∴393675ADC BAD B ∠=∠+∠=°+°=°,∵AE BC ⊥,∴90AED ∠=°,∴9015DAE ADC ∠=°−∠=°21. 如图,点A ,D ,B ,E 在同一直线上,AC =DF ,AD =BE ,BC =EF .求证:AC ∥DF .【答案】详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出AB =DE ,利用SSS 证明△ABC 与△DEF 全等,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证明:∵AD =BE ,∴AD +DB =BE +DB ,∴AB =DE ,在△ABC 与△DEF 中,AB DE AC DF BC EF = = =,∴△ABC ≌△DEF (SSS ),∴∠A =∠FDE ,∴AC ∥DF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做题的关键是找出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2. 如图,在ACB △中,90ACB ∠=°,CD AB ⊥于D .(1)求证:ACD B ∠=∠;(2)若AF 平分CAB ∠分别交CD 、BC 于E 、F ,求证:CEF CFE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余角的性质,难度适中. (1)由于ACD ∠与B ∠都是BCD ∠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证;(2)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出9090CFA CAF AED DAE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CAF DAE ∠=∠,然后由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等量代换即可证明CEF CFE ∠=∠.【小问1详解】证明:90ACB ∠=° ,CD AB ⊥于D ,90ACD BCD ∴∠+∠=°,90B BCD ∠+∠=°,ACD B ∴∠=∠;【小问2详解】证明:在Rt AFC △中,90CFA CAF ∠=°−∠,同理Rt AED △中,90AED DAE ∠=°−∠.又AF 平分CAB ∠,CAF DAE ∴∠=∠,AED CFE ∴∠=∠,又CEF AED ∠=∠ ,CEF CFE ∴∠=∠.23. 如图,AC ,BD 相交于点O ,OB OD =,A C ∠=∠,求证:△≌△AOB COD .在【答案】见解答【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即可.【详解】证明:AOB 和COD △中,A C AOB COD OB OD∠=∠ ∠=∠ = , (AAS)AOB COD ∴≌△△.24. 材料阅读:如图①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 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 “规形图 ”.解决问题:(1)观察“规形图 ”,试探究BDC 与A 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Ⅰ.如图② ,把一块三角尺 DEF 放置在ABC 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DE DF ,恰好经过点B C ,,若40A ∠=°,则ABD ACD +=∠∠ ° . Ⅱ.如图③ ,BD 平分ABP CD ∠,平分ACP ∠,若40130A BPC ∠=°∠=°,,求BDC ∠的度数.【答案】(1) BDC A B C ∠=∠+∠+∠,理由见解析(2)Ⅰ.50;Ⅱ. 8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得运用.根据题意连接AD 并延长至点 F ,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答案.Ⅰ.由(1)可知BDC A B C ∠=∠+∠+∠,因为40A ∠=°,90D ∠=︒,所以904050ABD ACD ∠+∠=°−°=°;Ⅱ.由(1)的已知条件,由于BD 平分ABP CD ∠,平分ACP ∠,即可得出在1452ABD ACD ABP ACP ∠+∠=∠+∠=°(),因此4540=85BDC ∠=°+°°. 【小问1详解】 解:如图连接AD 并延长至点 F , 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 BDF BAD B ∠=∠+∠, CDF C CAD ∠=∠+∠, 又∵BDC BDF CDF BAC BAD CAD ∠=∠+∠∠=∠+∠,, ∴BDC BAC B C ∠=∠+∠+∠;【小问2详解】解:Ⅰ. 由(1)可得,BDC ABD ACD A ∠=∠+∠+∠; 又∵4090A D ∠=°∠=°,, ∴9040=50ABD ACD ∠+∠=°−°°, 故答案为:50; Ⅱ.由(1),可得BPC ABP ACP BDC BAC ABD ACD ∠=∠+∠+∠∠=∠+∠+∠,, ∴1304090ABP ACP BPC BAC ∠+∠=∠−∠=°−°=°, 又∵BD 平分ABP CD ∠,平分ACP ∠, ∴1452ABD ACD ABP ACP ∠+∠=∠+∠=°(), ∴4540=85BDC ∠=°+°°.。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分析总结

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分析总结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经过对试题的的批改和讲评,发现本人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一、考试总体情况。
本次月考考了八年级数学上册十一至十二章共两章内容,即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
全年级共55人参加考试,及格33人,优秀19人,及格率为60%,优秀率为34.5%。
二、试卷分析本次月考共三大题,选择题10题共30分,填空题5题共15分,解答题7题共55分。
三、得失分情况。
在第一大题的10道选择题中,没有全错的,全对不是很多.而第8题的错误率达98%。
在第二大题的5道填空题中,出现全错的人,其中第13题失分最多。
在第三大题的7道解答题中,没有人全对的,得分率占80%的题有第17、18题,失分率占80%的题有21、22题。
结论:本次考试是提交简单,但是基础性题目得分率还是很低。
说明这段时间教学,虽然太重视基础教学,看似满足了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的学习,实则不然。
同事忽视了优秀生的培养,本次试题应该优秀在78%—80%,但是由于对优秀学生的放松,导致优秀学生进步缓慢,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两头兼顾。
五、存在问题。
1、本人在近期的教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有投入不一定有收获,没投入一定没有收获”。
由于其他工作导致了教学上分配的时间减少,只是能够保证正常的上课辅导,课后无法给学生辅导。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成就未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要有进步很困难,教师教学常常事倍功半。
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抄袭作业,无恒心和喜欢口算等。
3、学校的数学教具缺乏,使教学中一些教学展示无法展示,对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影响。
六、今后工作思路1、强化全面意识,加强补差工作。
这次考试数学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生还比较多,怎样使这些学生尽快“脱贫”、摆脱困境,以适应后续的学习和当今的信息时代,这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重视培优,更应关注补差.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本班的学情,选择好教学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进程.课外要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后进生,让他们尽快地跟上其他同学,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月考分析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八年级数学成绩不理想,经过自我分析、年级组分析,总结了优点与不足,及时反思自己、反思教学、教法,纠正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一个新的突破。
我就这次考试的试题和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以后的教学方向分析如下:
一、试题特点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解答题三个大题,共120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检,以书本为主,主要考查了第11章——12.2的内容。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本次考试试卷总分120分,上线人数30人,最高分112分,最低分6分。
2、根据对试卷成绩的分析,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主面的问题
①一题多种情况考虑不周全;如选择题4、6、8、10题,填空题12题,解答题20题;
②以前学过的知识遗忘,新旧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使用;如18题;
③数学思维能力,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差;如21、24、25题;
⑤审题能力及解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审题在答题中比较关键,如果对题目审的清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题已做对一半。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通过这次的考试出题方向,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立足教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渗透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不能忽视自认为是简单的或是无关紧要的知识。
2、教学中要重在突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3、多做多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要求要严格
4、知识点巩固落实到位;批改到位;
5、分层辅导,对学困生要耐心辅导,多与他们的家长交流、沟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的精钻教材、教法、学法,加强集体备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查缺补漏,引领学生的成绩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