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在刑事诉讼法中,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提高法律实务能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盗窃案。
小明因盗窃被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查。
在侦查过程中,小明的辩护律师向法院提出了抗辩意见,认为小明在盗窃行为中并没有实施盗窃,因此不构成犯罪。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明在作案时明知是他人财物,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法院对小明作出了有罪判决。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辩护律师提出了抗辩意见,这是被告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利。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保障了小明的辩护权,最终作出了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被告的权利保护,以及法院的公正审理。
案例二,故意伤害案。
张某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捅伤,致使对方受伤。
公安机关对张某立案侦查,并在侦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证据。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并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公安机关对张某的侦查工作十分严谨,收集了充分的证据。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认定了张某的犯罪事实,并依法作出了判决。
这个案例反映了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重视,以及法院的依法审理原则。
案例三,职务侵占案。
某公司财务人员王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司资金。
公司发现后立即报案,公安机关对王某展开调查。
经审理,法院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并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公司及时报案,公安机关依法展开调查,最终法院依法判处了王某的刑罚。
这个案例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于职务侵占等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及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诉讼法在实际案件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对于被告权利保护、证据审查、法院审理等方面的重视。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守法,遵纪守法,不要触犯法律红线。
刑事诉讼法案例

刑事诉讼法案例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的总则,是指导和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
刑事诉讼法案例是对刑事诉讼法条文在实际案例中的具体运用和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刑事诉讼法。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深入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一,甲某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传唤到案。
在审讯过程中,甲某拒不认罪,并要求律师辩护。
根据刑事诉讼法,被告人有权选择自己的辩护人。
公安机关应当允许甲某联系律师,并在律师到达后,及时通知律师参与审讯。
同时,公安机关应当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讯,不得使用任何虐待、威胁等非法手段。
在这个案例中,刑事诉讼法保护了甲某的辩护权和人身权,确保了审讯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案例二,乙某在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他人受伤。
公安机关对乙某进行了血液酒精测试,结果显示超过了规定的酒驾标准。
根据刑事诉讼法,酒后驾驶属于危险驾驶罪,公安机关有权对乙某进行刑事拘留,并依法提起公诉。
在这个案例中,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理程序,保护了交通安全和公共利益。
案例三,丙某因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被依法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丙某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愿意赔偿受害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对于自首并能取得被害人谅解的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在这个案例中,刑事诉讼法体现了对自首和悔罪行为的宽容和鼓励,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过自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诉讼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具体运用,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不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希望通过学习刑事诉讼法案例,能够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刑事诉讼案例分析

刑事诉讼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该案件涉及一起刑事诉讼,以下是对案件的分析。
案件概述
被告在案发地点被发现携带大量毒品,经过警方调查,被告被
指控为非法持有和贩卖毒品。
在审理过程中,被告辩称对案件无知,声称携带的物品并非毒品。
证据分析
在案发现场,警方发现了一袋可疑物品,经过化验后确认为毒品。
此外,警方还找到了与被告相关的通讯记录和证据,显示被告
与毒品交易有关。
法律问题
在该案件中,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1. 毒品的定性和数量认定;
2. 被告是否有非法持有和贩卖毒品的故意;
3. 被告是否有犯罪前科。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毒品的定性和数量进行认定,需要依靠专业机构的鉴定结果。
此外,如果被告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对案件无知,可能有助于辩解。
针对被告是否有非法持有和贩卖毒品的故意,需要进一步调查被告与毒品交易的具体情况,包括交易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如果能够证明被告并非故意持有和贩卖毒品,可能会对被告辩护有利。
最后,被告是否有犯罪前科也需要进行调查和证明。
如果被告有犯罪前科,可能会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该刑事诉讼案件中涉及多个法律问题,需要深入调查和证据支持。
为了确保案件的公正和合法性,我们建议采取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确保所有决策独立进行。
刑事诉讼法案例

刑事诉讼法案例引言刑事诉讼法是指对犯罪行为进行追究和审判的法律程序规范。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刑事诉讼法的适用和实践。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刑事诉讼法的原则和程序。
案例一:盗窃案事实经过某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被告小明被指控在某商店盗窃了一部手机。
商店的监控录像显示小明将手机放入自己的口袋后离开了商店。
商店员工发现手机丢失后报警,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并将小明带到派出所。
刑事诉讼程序1.报案:商店员工报案,警方收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
2.侦查: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调查监控录像,收集证据。
3.传唤:警方传唤小明到派出所,对其进行询问和讯问。
4.逮捕:警方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决定对小明进行逮捕。
5.案件移交:警方将案件移交给检察院。
6.审查起诉: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起诉。
7.开庭审理:如果检察院决定起诉,法院将组织开庭审理。
8.判决:法院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法律适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三条,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应当依法履行职责,采取合法、必要的调查措施。
本案中,警方通过勘查现场和调查监控录像,收集到了相关证据,符合法律规定。
案例二:杀人案事实经过某村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被告张三被指控在与邻居发生争执后,持刀将邻居杀死。
案发后,张三逃离了村庄,但被警方抓获并带回派出所。
刑事诉讼程序1.报案:案发后,邻居家人报案,警方收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
2.侦查: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调查目击者证言,收集相关证据。
3.通缉:警方根据相关线索,发布通缉令,追捕逃犯。
4.抓捕:警方在追捕行动中成功抓获张三,并将其带回派出所。
5.案件移交:警方将案件移交给检察院。
6.审查起诉: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起诉。
7.开庭审理:如果检察院决定起诉,法院将组织开庭审理。
8.判决:法院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法律适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对于刑事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有权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责任与刑罚适用案例分析

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责任与刑罚适用案例分析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基础法律,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以及相应的刑罚适用提供了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结合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刑事责任与刑罚适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刑事责任的认定刑事责任是刑事司法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司法命运。
刑事责任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事实的性质、犯罪主体的犯罪能力以及犯罪主体的犯罪意图等因素。
案例分析1:李某盗窃案李某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案发时他已年满18周岁且无任何精神或智力障碍。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条的规定,李某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2:张某抢劫案张某在不满18周岁时犯下抢劫罪,案发时处于青少年阶段。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条的规定,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时一般被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应当依法予以教养、教育和改造,并由有关机关作出处理。
以上案例说明了刑事责任的认定主要依据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进而决定刑事嫌疑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刑罚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刑罚适用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选择和量刑问题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2条的规定,刑罚适用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刑法的一般规定、法定刑与量刑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个别化刑事责任适用原则。
案例分析3:王某交通肇事案王某酒后驾驶机动车,导致他人受伤。
经公安交警部门调查,确认王某属于交通肇事罪。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9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在刑罚适用时,法院将综合考虑王某的主观恶性、损害后果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
案例分析4:杨某故意杀人案杨某经过事前精心策划,使用毒物将他人杀害。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刑罚一般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十五年以上。
在刑罚适用时,法院综合考虑杨某的故意杀人动机、凶手手段以及对社会治安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最终判处其死刑。
刑事诉讼法案例

刑事诉讼法案例刑事诉讼法案例参考内容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对犯罪分子进行调查、起诉和审判的程序性法律规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刑事犯罪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刑事诉讼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通过案例对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和阐述。
案例一:张某涉嫌盗窃案张某因涉嫌盗窃一辆电动车而被依法抓获。
警方调查过程中,发现张某有多项前科,而且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张某能否提供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据?二、是否存在因个人经济困难所致的偷盗行为?三、罪刑相当原则是否被遵守?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告人、其辩护人和诉讼代表在刑事诉讼中有权使用各种证据进行辩护。
如果张某能够提供足够证据证明自己无罪,那么他将获得无罪判决。
对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认罪、悔罪表现,积极赔偿损失,可以减轻处罚。
如果张某能够证明其犯罪行为是由于个人经济困难而导致的,他在判决时可能会被施以较轻的处罚。
对于第三个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法院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照罪刑相当原则作出合适的判决。
案例二:李某被指控卖淫嫖娼李某被警方抓获后,被指控犯有卖淫嫖娼罪。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声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包房服务员,不存在卖淫或嫖娼的行为。
但是检察官查出了李某在之前多次被警方抓获,并且多次被处以治安处罚的事实。
对于这种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不得作伪证。
如当事人进行虚假陈述,将受到制裁。
在本案中,李某作虚假陈述的事实被查明,将对其进行制裁。
同时,根据《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卖淫嫖娼罪对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建设造成的危害比较明显,因此李某将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
结语刑事诉讼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司法考试法刑事诉讼法经典案例解析 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司法考试法刑事诉讼法经典案例解析案例1 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案情】被告人杨某,女,28岁,某木材加工厂女工。
被告人张某,男,30岁,某个体户老板。
被告人钱某,男,26岁,某医院司药。
杨某与张某长期通奸,为达到结合为夫妻之目的,预谋要杀害杨某的丈夫王某。
他们共同商定由张设法搞来毒药,由杨伺机下毒。
张找到在医院工作的钱某要砒霜。
钱问张干什么,张讲出真情,钱拒绝。
张便以揭发钱的隐私相要挟,钱无奈,给张一包硫酸铜(一种会引起呕吐而不会致命的药物),张将药交给了杨。
某日,杨在王的饮食中下了药,王吃后翻胃呕吐,十分痛苦,杨观察了一段,见王仍在痛苦之中,便后悔,遂急送王到医院抢救,王很快恢复了健康。
【问题】:1.被告人杨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2.钱某在本案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回答】:1.杨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2.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分析】:l.根据刑法第23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犯罪中止则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得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两种末完成形态其区别的关键在于犯罪未完成是否出自行为人自己的意志。
若犯罪未得呈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非不愿为,实不能为也”的情形,属于犯罪未遂;反之,若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自己的意志,即“非不能为,实不愿为也”,则属于犯罪中止。
本案中,杨某的投案杀人行为已经实施完毕,虽末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死亡结果,但这是由于行为人所采取的手段—投放的是不能致人于死命的硫酸铜所致,而非行为人所采取的送医院抢救措施。
换言之,杨某尽管主观上彻底放弃了犯罪意图。
客观上做了积极努力,但这种努力并非有效地避免预期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即这种努力在主观上是自动的,在客观上却是无效的。
它虽然符合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但却不具备中止的有效性特征。
刑事诉讼法案例

刑事诉讼法案例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于刑事案件的审理和程序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法案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案例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刑事诉讼法的适用和实践。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深入探讨刑事诉讼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盗窃案。
甲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后被逮捕。
甲某的辩护律师提出对逮捕的合法性提出异议。
法院在审理中认为,公安机关在逮捕甲某时,已经取得了逮捕证,并且依法告知了甲某的逮捕事由和权利义务,因此逮捕程序合法。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逮捕时必须取得逮捕证,并且告知被告的逮捕事由和权利义务,公安机关在此案中的行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案例二,故意伤害案。
乙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乙某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提出,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时并未及时通知乙某的家属,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时确实未及时通知乙某的家属,但是在案件的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立案侦查,而后再通知家属。
因此公安机关的行为并未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案例三,贪污受贿案。
丙某因涉嫌贪污受贿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丙某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提出,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并未听取丙某的辩解意见,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法院审理后认为,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确实没有听取丙某的辩解意见,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查起诉阶段主要是对案件的证据进行审查,而不是对被告的辩解进行审查。
因此检察机关在此案中的行为并未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诉讼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刑事诉讼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只有在具体案件中正确地适用刑事诉讼法,才能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权威。
希望通过对刑事诉讼法案例的学习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刑事诉讼法,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作者钟晓欢
考试批次1404
学籍批次1303
学习中心海宁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法学(跨专业)
完成时间2015年4月20日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
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
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
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
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
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二、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严厉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的处理案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又责令他赔偿因其犯罪行为而给被告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使他在经济上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不能占到便宜,正是严厉惩罚犯罪的体现。
其次,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各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的物质损害得到挽回和补偿。
最后,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合并进行,简化了诉讼程序,即便利群众,又可以避免地同意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提高办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效率视为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要求之一,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损失赔偿问题采取双轨制来解决,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参加的情况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该制度在设立之初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属于合法的行为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
案例中离婚所要解决的不是经济问题。
例中离婚是属于民事案件,起诉她丈夫重婚属于刑事案件,是要分开进行,由不同的审判庭予以审理的,不能在同一个案件和同一个法庭进行。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显然,依照此规定能够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案件必须符合这样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该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遭受了物质损失;二是该物质损失系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导致的。
本案中重婚是刑事案件,离婚是民事案件,两者属不同性质的案件,应该在不同的合议庭审理,同时离婚所要解决的也不是经济损失上的问题,法院理所应当不予和重婚案件同时审理。
(二)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附带民事诉讼是特殊的民事诉讼,并不是所有的民事诉讼都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处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刑事案件成立为前提。
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不论对被告人是否科处刑罚,被害人依法都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免除刑罚的案件,不允许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不对的。
当然如果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被害人就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2、必须是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
最高法院2000年12月4日通过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中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对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非物质损失,比如名誉上的损失、人格上的损失等等,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民法通则》规定:侵害公民的名誉、人格肖像权的。
被害人可以要求加害人给予经济赔偿。
最高法院2000年12月4日得司法解释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必须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
不是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失,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所谓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是指犯罪行为与物质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最高法院2000年12月4日得司法解释规定:“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直接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既包括犯罪行为已经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也包括被害人将来必然遭受的物质利益损失。
但是,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不包括今后可能得到的或者通过努力争得的物质利益,
比如超产奖,发明奖等等。
同时因民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纠纷而引起的刑事犯罪,也不能在刑事诉讼中解决民事上的债务,不能就刑事犯罪之前的债权债务问题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4、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时间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
即只能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
如果刑事案件尚未立案,或者刑事案件已经审结,被害人就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为刑事案件未立案,刑事诉讼尚未开始,谈不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
刑事案件审结后,如果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论对当事人,还是司法机关,都失去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被害人如果仍坚持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只能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所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和提起的时间对能否让附带民事诉讼顺利的实行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