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关于五四青年的相关书籍的书评

关于五四青年的相关书籍的书评

关于五四青年的相关书籍的书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青年群体觉醒和爱国情怀的觉醒。

为了深入了解五四青年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许多作者写了大量的书籍来介绍和探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以下是几本关于五四青年的相关书籍的书评。

1.《五四与现代中国》(作者: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对五四运动最严谨的研究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五四运动的原因、目标和影响,并探讨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塑造作用。

该书以其客观而且深入的研究资料和概念分析而闻名,是理解五四运动的重要参考书籍。

2.《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变革》(作者:蔡元培):蔡元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和他个人的参与,并探讨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书以其亲身经历和独特的观点而备受推崇,是了解五四运动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3.《五四风暴:中国青年运动的初现》(作者:魏书生):魏书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他的《五四风暴》是对五四运动最全面的研究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详细描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背景、运动发起的过程和运动的影响力。

他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采访当时的参与者,揭示了五四运动中的个人故事和事件,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这个时期的青年运动。

该书以其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生动的叙述闻名,是研究五四运动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4.《百年风云: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史》(作者:陈平原):陈平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学者,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对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史关系的深入探讨。

在这本书中,他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他分析了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作用。

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作者:章立凡来源:《中华儿女》2009年第04期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旗帜,是五四运动的理念支柱。

从微观的角度观察,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发动的一场学潮,而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蔡元培以及李大钊、鲁迅等,则并非这场学潮的实际发起者,对学潮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五四精神,不可不追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

其中值得永远纪念的思想先驱之一,即是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他1916年应邀回国,同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五四运动的前提:教育独立和思想自由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温床,绝不是偶然的。

蔡元培执掌北大后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

蔡元培历来主张教育独立,他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取代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北京大学前身乃清末之京师大学堂,实为一座“官僚养成所”,衙门习气深重,学生以“老爷”相称,上学只为混学历做官。

蔡元培上任后强调:学生求学“宗旨不可以不正大”,不应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否则只能“误己误人”;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掌北大之后,提倡“思想自由”的学术民主,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

他积极提倡新文化,反对尊孔及封建伦常,提倡白话文;先后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新派”人物来校任教;一些站在新文化运动对立面的旧学代表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也同时在北大执教。

蔡元培“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于每一种学科中主张不同的教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新文化运动之父——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之父——蔡元培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51岁已经不是一个青年,最多也只能算做是中年。

然而,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一位51岁的中年人却往往被我们归到青年之列。

他,就是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昔日的教育总长、现在的校长行礼。

没想到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而是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

要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大员,蔡元培当过的教育总长更是相当二品高官。

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

九十年后,如若再次审视着蔡元培的这次鞠躬,人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普通的一次鞠躬何以震动中国最高学府?这就要从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说起。

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那时候的北大他们叫一个官僚养成所,就培养官吏的,因为我们中国科举思想遗毒很深,当时京师大学堂或者后来的北大呢,一直被作为一个科举考试的替代物,他就认为在北大毕业相当于过去的进士,所以很多有这样的想法,来了后就是要做官,以前科举嘛,考完了就是要做官嘛,所以很多学生到北大来不是要研究学问,不是对知识感兴趣,而是把它作为进入官场的阶梯。

”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

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

大学的颓靡的风气可见一斑。

蔡元培从进入校门的鞠躬开始,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

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诸位来北大求学必有一定宗旨,要求宗旨正大,必先知大学性质,我以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认为,对学校的改革,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而现代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它就在于学校首先要培养一种自由的精神,尤其是学术自由,它首先是要容纳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师级的学者,让他们都能自由发展。

爱国救国 大器大象——从五四前后看蔡元培先生

爱国救国 大器大象——从五四前后看蔡元培先生

千言万法
一 归之 爱 Βιβλιοθήκη 蔡先 生认为 “ 国之 心 , 为一 国之命 脉 ” 尽 爱 国之心 , 实 国 民最 大 之义 务 ” …所 以他 在任 教育 总 爱 实 , “ 。 长, 主持制 订《 学令》 , “ 大 时 将 培养硕 学 闳材 , 国家 需要 为宗 旨”2 为第 一 条 。任 用人 员 以 国家 利益 为 应 【列 】
中 图 分类 号 : 28 K 6 K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9X 20 ) — 06—0 10 —23 (090 00 4 4
蔡元 培先 生关注 民族命运 和 国家 前途 , 一心 企求 民富 国强 , 他尽力 发 展教育 、 养人 才 、 培 推进科 学 , 以 达教育 救 国 、 科学 救 国之 目的 。他 认为人 才 为 国家 元气 , 了培 养人才 , 为 他始 终 主张学 生在学校 期 间 , 应该 爱惜 宝贵 的时光 完成学业 , 为将来 效力 国家 做好准 备 , 不应该 在学校 从事社 会 事务 , 而 因为那 是学 好本领 , 学校毕 业 以后 的事。 11 年底 他 出任 北 京 大学 校 长 后 , 因张 勋复 辟 、 生请 愿 、 9 6年 曾 学 教育 经 费拖 欠 等 于 11 9 7年 7月 、9 8 5月 、9 9年 5月 … …多次 辞 校 长职 。考 察蔡 先 生 的辞 职 , 们 得 到 一个 印象 , 次 11 年 11 我 每 的辞 职都是关 乎 他的办学 理念 、 格 、 责 等原则 问题 。 11 人 职 9 9年 5月 8日的辞 职与 五 四运 动 有关 , 我们 可 以从 五 四运动发 生前后蔡 先生 的行状 看 出 , 他一 贯胸 中洒落 , 介拔 俗 的大家形 象 。 耿

蔡元培

蔡元培

总结

可以说蔡元培重塑了北大,奠定了北大在近代 中国教育史上和革命史上的声誉,影响和地位。 也有人说,时势造就英雄,即使当初没有蔡元 培也会有人来担任他的历史角色。是的,但是 历史选择了蔡元培,北大选择了蔡元培,因此 蔡元培与北大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能斩断的关系, 蔡元培因北大而成就蔡元培,北大因蔡元培而 成就北大。
蔡 元 培 和 北 大
目录
1蔡元培介绍和其担任北大校长的时代背景。 2.蔡元培在北大所做的改革。 3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之间关系。 4总结。
人物简介

蔡 元 培 ( 18681940 ):字鹤卿,号孑 民,浙江绍兴人。清末 曾举进士,入翰林院, 后从事革命活动,参加 光复会、同盟会。辛亥 革命后任民国第一任教 育 总 长 。 1917-1923 年 任北大校长。 1927 年任 中央研究院院长, 1940 年病逝于香港。
时代背景
1. 1916年军阀混战政客相争,黎元洪上任后,在外留学的 蔡收到了回国任北大校长的电报。 2.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老 师大都为北洋官僚,学生是王宫贵族及富家子弟。学生们不 是研究学术,而是热衷于玩乐和巴结官僚。学生们喜欢读法 律,而法律系教员是官员兼任的,学问不多但受学生欢迎。 学生为自己以后的仕途找靠山。
谢谢观赏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 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 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 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 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北大精神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改革
1.
2.
3. 4.
5.
6. 7.
8.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省绍兴人,被誉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蔡元培事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蔡元培事迹介绍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店铺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蔡元培少年时期就是轰动的人物,常被江苏籍的宰相翁同龢称赞。

许多名人傅斯年、周作人、杜威、汪原放、冯友兰都纷纷称赞蔡元培。

现在北大的师生依然追怀这蔡元培,记得林语堂就说过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蔡先生了,对蔡先生的评价大家都是一致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确实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可以称为君子的人,近乎万人。

在他身上有中国传统圣贤的修养,但也带着西方自由博爱的思想,这是傅斯年说的,后来周恩来在1943年发表的《怀念蔡孑民先生》也说蔡元培所带的北大、他的作风、他的成就都是不能让人轻易忘怀的。

蔡元培的资料简介

蔡元培的资料简介

蔡元培的资料简介蔡元培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蔡元培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蔡元培简介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蔡元培人物生平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

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

1879年,光绪五年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年,光绪六年蔡元培13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蔡元培18岁时,设馆教书。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蔡元培22岁时中举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绪十六年,蔡元培23岁时,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蔡元培对学生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长

蔡元培对学生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长

北大何时再出下一个蔡元培?蔡元培对学生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1916年12月26日,总统黎元洪下令,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

作为满清遗物的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这座清末京师大学堂,实为一座“官僚养成所”,衙门习气深重。

蔡元培抱着改革教育、清除积弊的理念,于“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1917年1月8日到北京大学上任。

他认为:到校视事的第二天,他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这三点要求,都是有针对性的。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由于学生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识的深浅,只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的教员,特别受欢迎,因为将来毕业后“有人提携”,有阔老师做靠山。

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他又要求学生“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敬爱师友”等。

他还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

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主张沟通文理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些主张和措施,不但使北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创了近代高校学生自由研究学术之风。

蔡元培在整顿和改革北大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对力主变法的康、梁等人 有自己的看法。维新 运动最终失败,使他对腐败的朝廷彻底失去希望, 毅然放弃官职返回家乡,在绍兴中西学堂就任 “监督”(即校长),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开 始。
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 1902年,他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后又创立 爱国学社,宣传“排满革命”的主张;1904 年他发起组建反清组织光复会,曾主编《俄事警 闻》、《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第 二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并任上海分会会长。
• 蔡元培一生来北京十余次,与这座古城有特殊的 缘份
前三次来京
• 第一次来京会试,他本已考中贡士,如果再经复 试及殿试合格,便可成为进士。但他考试完毕后, 把自己的应试文章送某“权威”审阅时,却被认 为是“怪八股”而不得赞赏,他认为自己难以获 中,便离京返乡了。岂料公布考试结果时他竟榜 上有名,但已来不及重新赶回北京参加殿试了, 如此耽误了两年时间。
• 其实这些都是袁世凯刻意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拒 守老巢北京,使孙中山“迁都南下”的要求无法 实现 。
• 1892年第二次来京进行殿试的“补考”,居 然一举通过,被录为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并 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 又过了两年,他第三次来京,参加散馆考试,升 补为翰林院编修,由此在北京一住就是四年。
畏涉政事 投身教育
• 在这四年里,他阅读了许多西方著作的中译本, 开始对国外的政治、科学有初步了解。1895 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获败,清廷与日本签定了 屈辱的《马关条约》。蔡元培甚为激愤,叹曰: “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惜者也!”
• 1906年,革命形势出现低潮,革命队伍内部 又出现分裂现象,蔡元培于失望之中返回绍兴。 就在这一年,清廷计划派翰林编修出国留学,蔡 元培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海外学习,便再次来到北 京。
第四次来京----与 北 大 结 缘
• 由于经费欠缺,且大部分翰林又不愿去欧美留学, 朝廷便改派留学日本。蔡元培不想去日本,便在 译学馆暂时担任教授,讲授国文及西洋史。这译 学馆归属于京师大学堂,而创办于1898年的 “京信曹锟发动兵变。东 城一带火势冲天,连专使团也被乱兵抢劫,文件 行李损失贻尽。蔡元培等专使团成员从后院仓惶 逃跑,躲到一个美国人的住宅里藏了一夜,第二 天赶紧转移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这时又听到 消息,北京附近的天津、保定等地也发生了类似 事件。都说袁世凯即将南下是引起兵变的主要原 因,反对迁都的呼声空前高涨。
• 蔡元培自己曾说,这“是我在北大服务之第一 次”。从那时开始,蔡元培便与北京大学结下了 不解的情缘。1907年6月,担任驻德国公使 的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三十两银子供蔡元培作学 费,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也同他签约每月支付一百 元编辑费。这样,蔡元培终于实现了出国留学的 愿望,
第五次来北京-----“迎袁专使”
蔡元培 与五四运动
蔡元培校长的贡献
•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赞誉蔡元培先生: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 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 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 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 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 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 怕找不出第二人。”
•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2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绍兴笔飞弄9号。11岁时,父亲去世, 他们弟兄三人靠母亲变卖家产衣饰,节俭度日而 抚养成人。
• 蔡元培自幼好学,年少通经, 17岁便考中秀才, 20-23岁校书“古越藏书楼”,打下坚实基础。2 3岁中举人。(与张元济同年)1890年24 岁时到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第一次到北京。
•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专 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当 年12月,蔡元培回国,在南京临时政府 担任了教育总长。第二年2月,他以“临 时大总统”特派“迎袁专使” 的身份再次 来北京。
• 孙中山给袁世凯提出了三个条件:新总统 必须遵守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一切法律章程; 临时政府的地点必须设在已经为各省代表 所议定的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受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