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一、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工读主义,亦称工读互助主义,主张劳心与劳力、公与读、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学问与生计合一。共度主义者希望通过工读互助的办法创造一个“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的新社会。实质上,工读主义是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思想融为一体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互助论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主要理论之一。他在1917年出版的《互助论》中指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中国的影响:

1、1917、10 军代英在武昌创立以“互助”命名的社团—互助社,并出版《互助》刊物,该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定名互助社,取克鲁泡特金新进化论的意义”。

2、李大钊认为“人类的进化,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和与平等的方向走的一个长路程”,而“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和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他认为互助论是“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认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和、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

泛劳动主义的创始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认为“人类本务”是与自然相争,既靠劳动维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工作劳动是一种快乐,为人工作和为自己没什么区别。所谓泛劳动主义,“就是凡人皆不可不劳动之一种主义而已(此外所说劳动者指的肉体的劳动)。无论什么人,总没有利用他人劳动、掠夺他人储积和他人生产物之权利。人欲得衣食,需要靠自己的劳动。人人自劳而食(此为根本),什么财产啦,资本啦,一切为罪恶源的东西,都无存在之必要”。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重视,这一思潮得到了空前流行。

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也是五四时期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一个思潮。他从1910年开始提出新村主义。新村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不满意现存的不合人道的社会制度,幻想脱离这个社会,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互助友爱的理想的新社会。即以改造旧社会为目的、创造新社会为归宿的一种立国之道。

实践:在日本九州建成了“新村”

1919,周作人在《新青年》上介绍了小路的新村及其新村主义,在京、津多次宣讲,并组织了“新村北京支部”。

新村主义很适合于那些不满现实而又企图逃避现实、逃避阶级斗争的空想者,因而吸引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创造了“工读互助主义”。1919年12月4日,王《城市小的新生活》首次提出了工读互助主义。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都表示支持,并成立了工读互助团,工读主义者通过工读互助团,人人本着互助的精神,实现半工半读,不断扩大影响,发展影响,将来再把全国各地的互助团统一联合起来。工读主义有的主张和实践,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企图改造社会的理念。然而,由于它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共产主义实验,故决定了它在经济上、组织上必然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矛盾,无法存在和运行下去。北京、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仅存在几个月便宣告解散。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思:胡适认为:根本大错在于不忠于工读两个字,眼光重点在于新生活和新组织上。

李大钊认为:在都市上的工读团,取共同生产的组织,是我们根本的错误我觉得工读团要想维持,还是采取纯粹的工读主义才是。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使中国一大批进步青年彻底抛弃了平和的经济革命的想法,促使他们进一步将目光转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李大钊与实用主义(实验主义)

实验主义,又称实用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以“实用效果”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客观实在同主观经验、感觉混为一谈,即我所感觉的、经验的就是客观实在。它把真理同实践中有用的、有利的东西混同起来,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的标准是“兑换价值”和“效用”。

胡适在美留学期间,全面接受了实用主义思想。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热点学说。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几乎同时传入中国。由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封建主义,而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封建的。胡适在宣传实用主义时,提倡“存疑主义”,主张“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同时,尤为鼓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口号,这对于传统的封建迷信具有瓦解和破坏作用。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唯心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

1919 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对中国问题要从“细心考察的实在情况”出发,不要空谈一些主义,“要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他还明确表示反对社会问题“根本解决”,而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

1919、8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号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对胡适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不能把解决具体问题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二者对立起来,并指出,问题和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所以,不能把一切主义都看成纯理论的东西。他说“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不赞成那种空谈主义、理想的倾向,而是主张把主义与问题、理想与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特别强调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也即是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革命手段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之后,胡适又在《每周评论》36号上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他说:“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些抽象的主义。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应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胡适用相当多的篇幅大谈”输入学理的方法”,其目的是想把这一切争论纳入“学理”的范畴,抹掉其内在的政治蕴含。

此后,胡适又发表《四论问题与主义》再次申明个人观点,进一步宣扬实验

主义和改良主义。之后《每周评论》被查封。

1919、12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继续宣扬他的改良主义观点。

1920、1 李大钊在《新青年》第7卷第二号发表《有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以唯物史观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作出的。”从思想与经济的联系上批驳胡适的观点,它启示时人,改造中国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解决”。

长期以来,在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上,曾被人们定性为中国思想界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胡适与李大钊“他们在振兴中华民族事业,推进社会改革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主张民主、自由等方面,是志同道合的”,他们积极参与领导反封建文化的启蒙运动,热烈追求现代民主政体,只是在改革社会的方法和某些学理上,认识则不尽相同。

问题与主义之争,进一步使李大钊明确提出了“根本解决”的主张,阐明了用阶级竞争说的学理为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行动,以实现经济革命的解决。

从学术方面讲,胡、李代表不同的派别,争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两种学理的对立和冲突;

从文化上看,两种主义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意味着不同文化模式的选择,反映了新文化阵营的分裂迹象;

从政治上讲,胡李的观念代表了不同阶级对社会政治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反映了改良与革命的两条道路的对立。

胡、李二人之争,是着眼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之选择,从今人的眼光看,胡适的改良主义对社会变革来说,更具稳健性,但需要一种良性社会运行制度保障。而这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

三、李大钊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一译“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基本思想是主张保留现存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基尔特(行会),管理生产,实现生产自给,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产品,从而实现消灭剥削。它宣扬在资产阶级国家范围内实行“产业民主”或“产业自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当时,以梁启超、张东孙等为首的研究系,极力主张在中国实行基尔特社会主义。

罗素,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1920、9—1921、7应北京大学和讲学社的邀请,来中国讲学。他抨击十月革命,宣扬十月革命不适合中国,同时又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但中国还不具备条件,当务之急就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他反对阶级斗争,宣扬劳资调和,主张社会改良。

1920年11月,张东荪等借罗素来华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之机,掀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主张以改良主义的手段将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的前途。

张的政治思想观点:他认为,中国由于产业落后,缺少真正的劳动者,既然没有带动阶级,那么当然不能实行社会主义运动,也不能建立共产党。并认为中国唯一的病症就是贫乏,解决的办法只能用资本主义的办法开发实业。至于资本主义的弊端,应对资本家采取措施矫正态度,从而唤起他们的觉悟,以缓和劳资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此,陈望道、邵力子提出质疑。梁启超予以支持和发挥。这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就此展开,历时一年多。

张、梁的观点实质上就是主张在中国不要进行革命,不要社会主义。张明确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产生是不合时宜的。他说:“党是代表那个阶级的,若他背后没有阶级必不成立。中国现在离劳动办好的完成与自觉尚早。”所以,他主张当前的中国面对的不是建立政党、建立军队,进行阶级斗争,而是要兴办实业,兴办教育,救治愚昧,救治贫乏,而开发实业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由于这种观点涉及到中国未来的根本道路是否选择社会主义,是否应组建无产阶级政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李达等均展开针锋相对的批驳。

1921、3 李大钊发表《社会主义之实业》、《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对张等人的主张进行批判。他指出:“中国不欲振兴实业而已,如欲振兴实业,非先实行社会主义不可”。他以苏俄为例,指出社会主义于发展实业,实在有利无害。“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不可。”还说,中国“想行保护资本家制度,无论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其原因在于,“在现代阶级争斗时代,想以和平手段,将生产完全归其管理,实属不易”。

这场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讨论。通过争论,一是在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上,更加明确了中国应当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李大钊与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一译“安那其主义”,在近代中国是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一切强权和国家,主张建立无政府共产社会。

早在19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介绍西方无政府主义者赫德尔、诺比林、克鲁泡特金的文章。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他们于1907年分别在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创办无政府组织和刊物。影响最大的是刘师复。他于辛亥革命后先后发起了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舍”、“心社”,极力宣传无政府主义。1915年刘去世后,北大黄凌霜、区声白成为主要代表。1919年初,他们组织了“进化社”,出版《进化》月刊,宣扬无政府主义。由于无政府主义极力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强权和国家,幻想建立无政府无组织的社会,所以极容易为那些不满现状,痛恨中国社会黑暗,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接受,因此,它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范围很广。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反对封建专制及封建道德,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对一切剥削制度,确实起到了唤醒国人、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却是不相容的,而且成为抵制科学社会主义、妨碍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一大障碍。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一文,从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无政府主义的序幕,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阶级斗争、崇尚绝对自由等观点,一一作了批驳。

1921、1、15,李大钊在《少年中国》第二卷第7期上发表《自由与秩序》,文中指出:“试想一个人自出生以来,即离开社会的环境,完全自度一种孤立而

岑寂的生活。那个人断没有一点自由可以选择,只有孤立是他唯一的生活途径。这样的个人,还有什么个人的意义!”“真正合理的社会主义,没有不顾个人自由的。”从社会主义与自由的关系,批驳了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针对无政府主义的各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的论战持续了大约一年多,其历史意义在于:一是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坚定了他们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二是使一大批青年分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三是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纯洁性,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四运动始末与中国新思想

五四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1 916年起改名 《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 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 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随后继起积极提倡新文 化、新思想的还有《每周评论》、《晨报》、《京报》等报 刊。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 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中国 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者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 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评击。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其指导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这场运动毕竟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在新文化运动中,面对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混乱状况,一些先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的方案对中国是否适合,坚持不懈地 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正当此时, 俄国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不仅发 达国家,就是不发达国家,也是可以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而获得解放的。它使处于彷徨和苦闷的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分暴露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中,敏锐地认识到世界历史潮流的深刻变化,开始考虑选择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 北京大学的几位教师 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他 复辟帝制的支持,除“二十一条”第五款外全部接受

李大钊的故事

李大钊与昌黎五峰山 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境内的五峰山,是李大钊同志生前最喜爱的名山胜境,也是他从事重要革命活动,并借以躲避反动军阀缉捕的地方。将李大钊当年在五峰山留下的旅迹游踪一一查寻清楚,对研究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生平及革命实践活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个沿海村庄,其地一马平川,但村北偏东70华里开外的昌黎县城北,却有着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碣石山。碣石山为燕山主峰伸向东南海边的突起余脉,由近百座峰峦组成,方圆达数十里,跨越与乐亭县比邻的昌黎和抚宁、卢龙三县境界;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山势险峻奇特,为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相传为历史上的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巡行观海、刻石纪功之地。晴天朗日,立足大黑坨村头北望,能把碣石山那如屏似障横列排开的群峰看个清清晰晰,而且显得既悠远又神奇。因此,从小生活在海边平原上的李大钊,对朝夕可见的碣石山非常神往,并不为怪。那么,他第一次游览碣石山,为何不去登主峰仙台顶,却与友人“相率竟至西五峰韩昌黎祠一憩”呢?这是因为,西五峰韩昌黎祠当时为游览碣石山的第一去处。五峰山,为碣石山群峰的一支,它位于仙台顶迤东,由两组颠连交错的10座山峰组成,按方位分称为东、西两个五峰,由于山势都很奇丽险要,均被列为古碣石十大名胜,一名“东峰耸翠”,一名“西嶂排青”。由于五峰山临海较近,景色异常宜人,再加上西五峰半山腰平台上筑有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的韩昌黎祠(亦名“韩文公

祠”),在京东一带久负盛名。古人曾留由下“北平山水古称奇,五峰兀然当昌黎”(清·龚应霖《游五峰山》)、“北平山水称五峰,五峰屹立摩苍穹”(清·彭延禨《登五峰山望海》)等诗句,赞美其地的山光水色。五峰山,数百年来一直被列为古北平郡的名山胜境,为临碣石必游之地。李大钊等人首次到昌黎,欲进山游览,当地人引导他们先去五峰山韩文公祠“一憩”,并不偶然。还有一个原因,即他们上山这天正赶上“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⑴这样的天气是登不得碣石绝顶的,即使登上去也只见云雾,无任何胜景可览。正因此种种因素,使自幼“神往”碣石的李大钊得以同五峰山结下不解之缘。 李大钊第一次登临五峰山的时间,他自己在后来写的游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述,仅说“曩者”(从前)。据分析,极可能是在1907年夏天,他“与二三同学,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学校”⑵归来,在昌黎下火车之时。他们是由卢龙永平府中学出发,经滦州上火车去天津的。李大钊考取的是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该校招生考试于8月13、15日进行。也就是说,李大钊一行人由天津归来,当在是年8月16日或17日。倘若此说属实,那与李大钊同游五峰的“二三友辈”,即与他同赴天津投考学校的“二三同学”。另一种可能是1908年夏天,即李大钊到天津上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到来之际。从李大钊追述的口气看,以前一种可能性较大;再者,云“时适溽夏”,也似在8月中旬。 李大钊在文中提及,和他同与碣石山结下初度之缘的一共三人,分称“子蘅”、“守恒”、“际青”;到李大钊几年后再上五峰时,旧游已天涯零散,“子蘅则从戎南下,守恒则执法塞北,际青则侨寓云津”

李大钊《新纪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本文思想境界崇高开阔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全球的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 教学关键我们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应该获得怎么的认识 课型讲课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吗? 陈独秀与李大钊 李大钊与毛泽东 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 字面:新的一年到来 深层:世界形势风云变化;马克思科学预言得到印证 新文化运动兴起,新的希望来临 读了本文,我们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应该获得怎么的认识? 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创造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 要有全球的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 本文艺术特色 思想境界崇高开阔 人格本性自然显露 语言豪壮崇高 作业:课后练习和报纸 李大钊《新纪元》全文阅读 新纪元来,新纪元来!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今日是一九一九年的新纪元,现在的时代又是人类生活中的新纪元,所以我们要欢欣庆祝。 我们今日欢祝这新纪元,不是象那小儿女们喜欢过年;喜欢那灯光照旧明,爆竹照旧响,鱼肉照旧吃,春联照旧贴,恭喜的套话照旧说,新衣新裳照旧穿戴。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无意义,毫无趣味,毫无祝贺的价值。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一个人的一生,包含无数的新纪元,才算能完成他的崇高的生活。人类全体的历史,联结无数的新纪元,才算能贯达这人类伟大的使命。 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

论李大钊

论李大钊:从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了解与研究。在其人生的早期,他本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在留日期间和五四前后受到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潮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李大钊、爱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转变 1889年10月,李大钊同志在河北省乐亭县出生。而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因为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忍侵略,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涌起,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风云涌起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的期望,踏上东渡日本求学的道路。李大钊留学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近两年半的留学生活,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14年9月8日,因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资格使得李大钊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认可,未经预科考试直接进入了该校的政治经济学部学习。早稻田大学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比较多。这些这些严格的学习与训练,为李大钊以后的思想变迁和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留学期间,李大钊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他阅读各种书刊,了解世界上各种新学说、新思想,并且开始接触日本学者翻译的一些社会主义论著。在他阅读的书籍中,日本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幸德秋水的一些著作对他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李大钊不仅勤于学习,而且积极参加与领导留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在日本结识了很多进步人士,并时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中国前途问题。1915年2月,为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李大钊参与组织了中国留学生总会。他任总会文书一职,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虽然这个组织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解散了,但在护国战争爆发后,李大钊等人重新组织了总会,他被推选为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1916

毛概:我心目中的李大钊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我心目中李大钊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 电邮: 教师: 得分: 2011年11 月26 日完成 我心目中的李大钊 摘要:2009年,李大钊被授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恰逢现在正在进行党课学习,看到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10月28日发表了题为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响应党课中学习党史的号召,同时基于各类文献,在我个人心底对李大钊同志的印象有一定的形成,并且就其个人,思想,与其社会影响展开讨论。并阐述人物印象形成的依据,过程和感想。 关键词:我心目中;李大钊 若要认真地说起来,我只能说,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李大钊同志和他的思想,当然这其实仅与时代有关,没有那种环境,没有那种压力,所以不会迸发出那样的爱国之心,不会有改革的激情。这种隔阂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了,就如同生在现代化的人永远想象不到古代点煤油灯

的生活。作为一个正在申请入党的团员,我真的正在试图去理解那些先辈,我清楚地知道,只有理解才能珍惜。只有理解才不会遗忘。 一、他是一个父亲 他是一个严格,慈爱的父亲。 一开始知道李大钊是小学时的一篇语文课文《我的父亲李大钊》,每当想起,眼前总是隐约浮现一个身材魁梧,表情严肃的男子,弹着风琴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场景。 那时他的儿女们还还很小,他们学习的歌曲总是带着那个年代的一点点浮夸,都是赞扬目前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多美好,生活多美好,实际是,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最屈辱的时候,改良总是不见效果,李大钊同志直接见证了中国改良的失败,并且由唯心主义进行了巨大的转变,支持了共产主义。他这样的举动,无疑教会了他的孩子们从小就对政治放长目光,从小就忧国忧民,从小就爱国。 “我在父亲李大钊身边生活的岁月并不长。但是,父亲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鞭策、教育着我。”[1]——李葆华由此可见,李大钊是让儿女又敬又爱的,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 二、他是一个爱国者 他是一个执着,冷静,有责任和担当的爱国者。 习近平这样说道: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2]。 我不禁想多了解李大钊同志一些,根据人民网李大钊的生平简介和生平年表,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3]。不得不说李大钊同志的思想觉悟是一种天赋,有一种执着的勇气,因为我在那样的环境里,或许我会有救国的思想,但我必然不会有救国的勇气,也正是这一点,我明白这就是伟人和无知的差距。我或许是思想的巨人,但我无疑是行动的矮子,我们需要这样的李大钊,带领我们走进新的时代,带领那时候思想没有觉悟的人们。 当然很难想象,李大钊同志由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拥护者,由唯心论者转变为唯物论者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如果不是热烈的爱国情怀,不是执着的救国信念,怎么能达到“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的思想呢?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钊同志的老师、滦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白亚雨在起义中 壮烈牺牲,但他不怕。[5] 1915年,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不悔。 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他奋不顾身、英勇战斗 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三、他是一个领导者 他是一个有远见,能变通,成功的领导者。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

李大钊的故事_名人读书故事

李大钊的故事_名人读书故事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

李大钊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五 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 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 的政治运动。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 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 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

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15年9月,以《青年》(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开始了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不过,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法兰西的启蒙运动。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救亡、反帝、反封的特点。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2号上发表的文章即名为《我之爱国主义》。李大钊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写下《警告全国父老书》,大声疾呼:“万一横逆之来,迫我于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我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

李大钊的故事8则全面版

《李大钊的故事》 李大钊的故事(一): 专心学习 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 四岁认字 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 李大钊的故事(三):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请大家注意,杨继盛当初的原作,是辣手着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在这副对联中,李大钊地将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钊为人谨慎和为文严谨的特点,就都表现了出来。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是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和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是其青年观的重要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李大钊对青年教育问题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用什么教育青年和怎样教育青年上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对当前我国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标签:李大钊;青年;教育 作为我国著名早期马克思主者、大学教授和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对青年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关爱,亲自参加领导与指导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方式教育青年,对青年问题及其教育有着自己诸多富有远见的看法。其中,青年教育观是其青年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本文拟从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探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以期望为当今的青年及青年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和完善的背景和条件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以下各种主客观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体验,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1.李大钊主动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洗礼 在积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颇有关注和欣赏,马克思从新时代的要求去把握青年问题,对李大钊的影响非常深刻。具体有以下几点影响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青年教育观:一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并积极指导青年的成长;二是在青年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那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更是影响了当时和后来青年。三是马克思从历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青年的责任、使命、地位和目标,赋予青年时代的责任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后来李大钊的青年及其教育观,有很多方面都继承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等人的以上思想火花的照耀和指导。 2.李大钊深受历史名人梁启超等人青年观的影响 近代中国有很多名人均提到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而且都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角度,表达了对青年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关注。其中对李大钊青年及其青年教育影响最大的当数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先生写下的名篇《少年中国说》。梁氏把一个国家的未来与青年的发展状态相提并论,这种极其重视青年的思想,对李

李大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

李大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 《哲学动态》在2012年第2期刊出的文章《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看,高语罕是开启者和杰出代表,艾思奇等人则是继起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各在自己的时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这种观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我认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早于高语罕,其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贡献以及影响力较之他人也甚为突出,可以说,李大钊乃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 《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一文认为,高语罕撰写的三本书信体著作(如1921年的《白话书信》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零突破。然而,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在1920年,李大钊又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具体阐述了唯物史观在史学上的绝大贡献。 首先,李大钊论述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社会组织进化论”是关于过去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经济论”是关于现在的理论;“社会主义运动论”是关于将来的理论。李大钊强调,不能离开唯物史观去考察他的社会主义,因为“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亦根据“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2]的思想进行了立论。这些论述表明,李大钊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 其次,李大钊概要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两大要点:“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3]这一论述比较科学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 最后,李大钊阐明了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至于马氏用他特有的理论,把从前历史的唯物论者不能解释的地方,与以创见的说明,遂以造成马氏特有的唯物史观,而于从前的唯物史观有伟大的功绩。”[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其创立将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驱逐了出去,李大钊在此指出了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和学术上的历史进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起到关键性作用。由于李大钊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加之该专号同时刊发了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黄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起明译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陈启修的《马克思研究》、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等文章,所以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不少的注意。之后,杨匏安、陈独秀、李达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胡汉民、戴季陶等国民党人也开始研究和宣传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俨然成为时代的“新潮”。正如大钊所说的那样:“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5]教授尚且如此,学生们自然也不甘下风,纷纷创办刊物,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如罗家伦在《今日之世界新 [1]胡为雄:《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2012年第2期。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3页。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7页。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1页。

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一、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工读主义,亦称工读互助主义,主张劳心与劳力、公与读、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学问与生计合一。共度主义者希望通过工读互助的办法创造一个“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的新社会。实质上,工读主义是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思想融为一体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互助论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主要理论之一。他在1917年出版的《互助论》中指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中国的影响: 1、1917、10 军代英在武昌创立以“互助”命名的社团—互助社,并出版《互助》刊物,该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定名互助社,取克鲁泡特金新进化论的意义”。 2、李大钊认为“人类的进化,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和与平等的方向走的一个长路程”,而“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和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他认为互助论是“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认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和、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 泛劳动主义的创始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认为“人类本务”是与自然相争,既靠劳动维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工作劳动是一种快乐,为人工作和为自己没什么区别。所谓泛劳动主义,“就是凡人皆不可不劳动之一种主义而已(此外所说劳动者指的肉体的劳动)。无论什么人,总没有利用他人劳动、掠夺他人储积和他人生产物之权利。人欲得衣食,需要靠自己的劳动。人人自劳而食(此为根本),什么财产啦,资本啦,一切为罪恶源的东西,都无存在之必要”。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重视,这一思潮得到了空前流行。 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也是五四时期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一个思潮。他从1910年开始提出新村主义。新村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不满意现存的不合人道的社会制度,幻想脱离这个社会,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互助友爱的理想的新社会。即以改造旧社会为目的、创造新社会为归宿的一种立国之道。 实践:在日本九州建成了“新村” 1919,周作人在《新青年》上介绍了小路的新村及其新村主义,在京、津多次宣讲,并组织了“新村北京支部”。 新村主义很适合于那些不满现实而又企图逃避现实、逃避阶级斗争的空想者,因而吸引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创造了“工读互助主义”。1919年12月4日,王《城市小的新生活》首次提出了工读互助主义。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都表示支持,并成立了工读互助团,工读主义者通过工读互助团,人人本着互助的精神,实现半工半读,不断扩大影响,发展影响,将来再把全国各地的互助团统一联合起来。工读主义有的主张和实践,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企图改造社会的理念。然而,由于它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共产主义实验,故决定了它在经济上、组织上必然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矛盾,无法存在和运行下去。北京、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仅存在几个月便宣告解散。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内容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的传播做一些介绍,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于196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序言中,阐述李大钊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说:“现在,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和最伟大的烈士受到尊敬。他不是中国的列宁,因为这个荣誉已属于毛泽东。但是李大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象征着老一辈东方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在后者当中,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脱颖而出,出现了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27年后,他们掌握了党的领导权。在中国共产主义者试图把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个连续完整的链条中,李大钊正好是毛泽东之前的一环。”他又说:“向为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还以中国共产党两主要创立者之一、以不幸的国共合作的主要设计者的身份著称于世。然而,就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说,与其说他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解释者。李大钊最先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使它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不仅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还对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作出预言。他的著作代表着我们时代最易引起争议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唯意志论解释与好战的民族主义的结合。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整整一代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个人是1918年冬至1919年春这段关键的日子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年轻助手——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于1924年11月12日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的演讲《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中评价李大钊:“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那时候的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那不是马列主义是什么主义?它不是基督教主义,也不是孔教主义,,是马列主义,实实在在,有书为证。”这段话对李大钊最早传播和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周恩来对李大钊的评价是:“我们愿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合作。我们不排外,不挑衅,但必须站稳立场,否则就只能倒在外国人的怀里。中国共产党就是带着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伟大气概开始的。虽然当时只有50多个人,其中李大钊同志英勇壮烈,血洒北平。但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线粒体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不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下面对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简要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为反搞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直到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前仆后继的,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的悲惨境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又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乖张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削弱;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灵丹妙药。

李大钊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李大钊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李大钊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作者:木瓜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

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

李大钊与河南的革命运动

兰台世界2012·5 月上旬 M ingre nda ng'a n ·名人档案 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第一位中共高级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曾先后六次亲临河南的郑州、洛阳、开封等地 [1]62 指导革命斗争。他对马克思主义 在河南的早期传播、党组织的创建和革命活动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的播种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内青年学生和进步分子兴奋不已,他们就如同在荒海穷洋之中终于找到了航标一样,充满了对中国未来的新希望。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率先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光辉著作。在这些文章中,他热烈赞扬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并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上述文章传到河南,使河南的革命先进分子开阔了视野,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 1919年,当李大钊领导的北京高校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河南,即刻得到河南各界群众的奋起声援。5月10日,省会开封的青年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集会讲演,上街游行,高呼“内惩国贼,外争国权”、“还我青岛”、“抵制日货”等口号。5月18日,开封第一师范在大操场召开了一万多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号召各界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投入战斗。6月,开封三千多学生冒着烈日酷暑,奔赴全省城乡各地,宣传五四运动精神。6月25日,豫西学生联合会成立,当天参加声援北京学生联合会签名的工、农、学、商各界群众达三万多人,他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运动。 五四运动,在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使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在河南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和《时期评论》等进步刊物在河南受到广泛欢迎。同时,全省各地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学生们还创办了反映新思想的刊物,如《第一师范校刊》、《新河南》、《学生联合会周刊》、《女权》、《青年》等,快速涌现出来的这些进步期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的伟大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引起李大钊等革命者的关 注。1921年春,李大钊亲自到郑州铁路工人夜校讲课,宣传马列主义。他鼓励广大工人:“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文化技术,将来工人的地位非常高。”他向工人们解释道:“工和人合到一起就是天,你们工人顶天立地,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大无边。”他告诉工人:“咱们中国四万万同胞,要并肩前进,将来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不久,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随后,彰德、洛阳等地工人俱乐部也相继建立,这些工人俱乐部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在河南得到迅速传播。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走向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为我党建立河南地方党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河南党组织的主要奠基者 李大钊作为北方党的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十分重视中原地区的建党活动,在河南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李大钊同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1921年初,在河南开展工作的第一位共产党员赵子健是由李大钊指派从北京到达郑州的。他以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教员的身份开展工作,积极创办工人夜校,并以此为阵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郑州的活动,直接与李大钊联系。1921年春,他邀请李大钊到郑州工人夜校讲课。这说明在建党前夕,李大钊就在河南最早点燃起了革命的火种。 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大罢工胜利后,李大钊介绍组织罢工的负责人游天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另两名罢工活动的积极分子白眉珊、王福顺也相继入党。该年12月在洛阳成立了以游天祥为组长的中共洛阳组,这是党在河南成立的第一个组织[2]。1922年初,中共北京区委又派共产党员李振瀛来到洛 阳,具体指导陇海路建党工作,到该年年底,郑州、开封、信阳、焦作等地相继建立党组织。1925年1月,中央决定建立豫陕区委,负责领导河南、陕西党的工作。由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提议,党中央安排王若飞到 河南工作。在王若飞赴河南之前,他到北京听 取了李大钊的指示,而后以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的身份到达开封,开展以建立和发展各级党团组织为首要任务的工作。王若飞在豫工作九个多月,历尽艰难,使河南的党、团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党团员人数较以前增加了十倍。 李大钊派到开封的另一名共产党员刘天章,在河南帮助胡景翼创办类似黄埔军校的“学生营”,任国民二军学生的队长,承担着促使国民二军真正成为一支革命军队的任务。1925年7月,李大钊受河南开封地下党和国民二军中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来汴,分别在开封市和中州大学(现为河南大学)六号楼演讲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他的演说,给广大进步师生和国民二军的进步军人以极大的鼓舞,不到一年的时间,以刘天章领导的五百多人的“学生营”,就发展党团员近一百人,并建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开封党组织以“学生营”青年军人联合会为公开阵地,在广大进步军人中宣传革命思想,引导他们走向革命的道路。 1925年10月,在中央和李大钊的直接领导、关怀下,豫陕区委成立。因为李大钊在国共合作方面的努力,国民二军此阶段对我党基本上持联合态度,故豫陕区党委成立后可以进行半公开活动。李大钊所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在北方区各省可称首屈一指的。就全国来讲,河南党的领导力量和党员数量占 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3]25。李大钊 为河南党组织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河南工农革命运动的指导者李大钊直接指导了河南的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并密切关注河南工农运动的新动向,及时把握形势,研究对策,使河南的工农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效地配合了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1921年11月,以洛阳机 车工人反对法籍总管若里为导火索的陇海铁路大罢工,揭开了河南早期工人运动的序幕。罢工消息传到北京,李大钊当即在北京红楼主持召开区委紧急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决定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及时前去指导。罗章龙根据李大钊的指示,面晤游天祥等罢工领导人,组织工人坚持罢工七天,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罢 工取得胜利后,他们又在铁路工人中迅速扩大工人夜校,以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 们的觉悟,激发工人参加革命的热情和决心,发现和培养工人中的骨干,引导工人为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断斗争。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