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始末与中国新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五四运动的时间轴

中国五四运动的时间轴

中国五四运动的时间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启蒙派学者康有为等人提出“维新”思想,呼吁实行民主与科学。

1915年:五四运动前身——抵制日货运动,在北京爆发。

学生们通过街头游行、抵制日货等方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行为的不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在中国吹起了社会主义的思潮。

1918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未能取得应有的权益,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慨。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要求废除对德国的不平等条约。

五四运动正式开始。

1919年5月7日:北京各高校师生联合发表《请求废除对德不平等条约与收回山东宣言书》。

此宣言书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标志。

1919年5月13日:全国范围的罢课,学生罢课抗议,要求废止不平等条约、保卫国家利益。

1919年5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学校等高校师生选择罢课的日期。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学生之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庭法规及宪章草案》,表示开展政治运动,争取学生权益。

1919年6月28日:五四运动高潮,爆发了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游行人数达到三万余人。

1919年8月12日:北京废除了对德国的不平等条约。

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五四运动的最终胜利者之一。

1920年12月:中国国民党成立。

五四运动也对国共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1年:五四运动的社会影响扩展至各地,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文化与思想领域奠定了基础。

1923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签订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协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不仅在时间上发生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意识觉醒与反抗传统封建思想的标志。

五四运动的时间轴上记录了一系列的里程碑,展示了学生们为争取国家独立、民主自由所做出的努力。

同时,五四运动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社会运动,该运动在当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与思潮变革。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

一、五四运动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背景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中国在和平会议中的利益被剥夺,使中国民众感到愤慨和失望。

同时,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思想体系。

二、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与特点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反对外国侵略和实现国家独立,同时也呼吁民主与科学。

运动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力,无党派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的影响1. 唤醒民族自信: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民众对民族自豪感的重新认识,唤起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推动文学艺术创新: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文学作品体现了新思潮,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倡现代汉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

3. 倡导妇女解放:五四运动为妇女解放倡导者提供了舞台,让妇女开始参与社会舆论,并提出平等权利的要求。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潮的影响1.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造成了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推动新儒家思想变革:五四运动时期,新儒家开始兴起,他们试图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解构和重建,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提倡科学思维:五四运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促使科学思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推广。

五、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1. 新文化与思潮的崛起:五四运动企图推动一场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自由化与现代化。

2. 民族觉醒与独立意识的加强:五四运动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独立的意识和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加速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启蒙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它不仅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更在思想领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以及运动中涌现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意义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精神空虚和国家危机之际。

长期以来,中国受到列强的压迫,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因此,当中国政府签署《凡尔赛和约》把德属山东割让给日本时,激愤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走上街头抗议。

这次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示威游行和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在政治上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激发民族自尊心,为中国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念和政府体制的局限性,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启蒙来引领国家的发展。

二、五四运动与思想启蒙的相互关系1. 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五四运动的精神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在推动国家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也在人们的思想中催生了对科学精神和民主政治的追求。

科学精神在中国开始得到重视,人们提倡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此外,运动中对于民主政治的追求也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人们开始呼吁政府的民主改革和法治建设。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也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命。

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提出了一系列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新思想和创新观念。

他们拒绝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追求个人自由和自主,同时也倡导文化民族化和西方文化的接受。

三、五四运动中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贡献1. 陈独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思想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通过他的激情演讲和鼓舞人心的文章,积极推动了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陈独秀倡导革命和民主,主张以工农阶级为基础,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础。

2. 鲁迅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社会评论家,他在五四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贡献。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在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和反对传统封建文化所代表的封闭性和束缚性。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束缚自由思想和个性发展的桎梏,需要摒弃,追求新的文化观念。

此举对中国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批判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文化观念,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思想,思考并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如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等。

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

通过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观念,中国的社会观念逐渐从封建的、传统的转向了现代的、开放的。

这为思想的解放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此外,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提供了舆论的自由空间。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核心的运动,唤起了国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此时期的报纸、杂志、刊物等媒介成为知识分子交流思想的平台。

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观点,这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广泛交流和碰撞的机会。

在这种表达的自由空间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思想观念,激发了社会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运动后期,国民党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对思想表达进行限制。

国民党实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想自由政策,加强了对媒体和学术界的控制,限制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思想表达。

这导致了思想解放进程的滞后和阻碍。

然而,尽管受到一定的压制,中国的思想解放仍没有被扼杀,仍然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上持续推进和发展。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的舆论自由空间。

五四运动:中国年轻一代掌握自己命运和创造未来的努力

五四运动:中国年轻一代掌握自己命运和创造未来的努力

五四运动:中国年轻一代掌握自己命运和创造未来的努力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场运动意义深远,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影响及启示几个方面来论述五四运动带给中国年轻一代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于1920年5月4日,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对西方文化的探索中采取了一些新思想,他们呼吁华夏文化的现代化,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倡导新文化运动。

这种思潮渗透到了广大年轻人中间,于是五四运动爆发了。

运动中大批年轻人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声讨反动有害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当时由大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殖民主义,瓜分中国,签订的“世界大战中的中国问题共同宣言”。

二、影响1.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启蒙了民众的思想,迈出了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能够更加接受开放自由的思想,逐渐形成“科学、民主、自由”的观念,这对于中国以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振兴国家的新起点五四运动是一个新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走向世界。

它让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世界上的新思潮得到了相互汇通,加强了国民精神,使得振兴国家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目标,并且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坚持。

3.中国青年自我振兴的起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开始了自己的自我振兴,不再满足于被父母、师长束缚,而是寻求自我价值。

他们开始主动创造自己的未来,独立思考,大胆发声,以真理和理性为武器,成功的推进了历史进程,并且这种忠于自己的信念,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也被广泛传扬。

三、启示五四运动给中国年轻一代带来的启示,是他们需要团结力量,拥有自己的身份与信仰,积极参与社会进步,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走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构建新的现代化中国而努力。

首先,中国年轻一代需要学习那些在五四运动时候所提倡的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并将其贯彻到当今社会的生活之中。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之一。

该运动发生在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掀起了一波激烈的爱国潮流。

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给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一战后,列强将中国所获的战胜国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的封建主义秩序仍然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这种国内外压力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和制度,积极寻求解放和变革。

第二部分:社会动荡与学潮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些条约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引起了中国学生的愤怒和愤慨。

北京学生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标志着五四运动的爆发。

运动期间,政治活动、工人罢工和学生集会蔓延至全国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抗议声势。

第三部分: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封建传统和推崇民主平等的思潮运动,因此它也被称为“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一大批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流进中国,对传统进行了冲击与挑战。

胡适、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提倡发展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影响了一代的青年学生。

第四部分:现代化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要求摒弃封建迷信和旧文化,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五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思潮兴起的重要标志,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求知欲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志士仁人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它发生的时间与意义都表明了近代中国从落后走向了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发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颠覆,更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推动了当时中国现代思想的飞跃。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其传统价值观念在道德、哲学、美学等层面上都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这些观念滋生出了当时中国国民性格中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而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观念。

五四运动是一个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与封建社会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

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思想的冲击力量,中国青年也意识到了中国低下的文化水平是导致国家落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五四运动不仅是反抗,更是反思,反思传统文化,反思政治与社会观念,呼唤人们的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包括对宗教文化和封建文化的解放,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有追求有思想的青年人脱离传统的束缚开始了对现代思想的探索。

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反对“文学为官”的陈旧观念,他们主张知识分子要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现实,积极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国内高等学府逐渐向西方学术界靠拢,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培养出了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的飞跃。

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在不少青年人中,五四运动对他们的思想解放和人格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确立了当时的“新”思想,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提供了一个开端。

同时,五四运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充满激情的氛围,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程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民主思潮的兴起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民主思潮的兴起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民主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革命性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民主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以及民主思潮的兴起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起源于1919年的北京。

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阵痛般的辛亥革命,但新政权并未能满足人民的期待和追求。

此外,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被迫割让部分领土,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不满。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 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文化革命,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挑战。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拒斥封建传统,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新文化观念。

这种新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来自于学者的批判,更深入到普通民众和城市青年的日常生活中。

2. 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现代化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动中的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行动,促使社会问题得到关注,并为工人和农民争取福利和权益开辟了道路。

此外,五四运动还提倡科学精神和现代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3. 引入西方民主思想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思潮兴起的催化剂。

运动中,学生们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

他们呼吁实现人民的平等和自由,并开始追求民主政治的实现。

这个时期的留学生们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民主制度和思想,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民主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民主思潮创造了历史条件。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抨击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开始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命运。

他们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传媒,如报纸、杂志和演讲等,宣传民主理念,呼吁政治改革。

同时,一些政治团体和知识分子开始试图组织起来,推动民主革命的实现。

1. 政治团体的兴起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团体应运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 《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

随后继起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还有《每周评论》、《晨报》、《京报》等报刊。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评击。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其指导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这场运动毕竟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在新文化运动中,面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混乱状况,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对中国是否适合,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正当此时,俄国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不仅发达国家,就是不发达国家,也是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获得解放的。

它使处于彷徨和苦闷的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分暴露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中,敏锐地认识到世界历史潮流的深刻变化,开始考虑选择中国革命新的道路。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北京大学的几位教师 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他 复辟帝制的支持,除“二十一条”第五款外全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随之,在中国开始出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民族危机的深重和社会的黑暗,思想文化的启蒙和中国先进分子的新探索,这一切表明,一场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酝酿着,涌动着。

它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则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的耻辱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1919年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

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第一,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第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袁世凯订立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第三,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将胶州湾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

但是,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以种种荒谬理由拒绝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继承。

火烧赵家楼事件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久积在中国人民胸中的怒火,向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5月3日晚,北京大学校园一片沸腾,北大、高师、工专、法政等校学生代表1000多人,聚集在北大法科礼堂,讨论如何拯救祖国、挽回主权等问题。

会上作出四条决定:一、联合各界一致斗争;二、急电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坚持拒签和约;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四、定于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这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签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这时任币制局总裁)和章宗祥(这时任驻日公使)。

学生们的游行队伍由广场出发,出中华门,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走去。

在东交民巷西口,游行队伍受到中国巡捕阻拦,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向北,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前。

愤怒的学生们高喊罚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口号,冲入曹宅。

时任外交次长的曹汝霖时任驻日公使的章宗祥 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征祥 傅斯年 罗家伦学生们痛打了正在曹汝霖家的章宗祥,放火点燃曹汝霖的住宅。

北洋政府出动武装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32人(其中有北大学生20名)。

为抗议反动政府的镇压和营救被捕学生,北京各大专学校的学生从5月5日起进行总罢课。

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罢市、罢工以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5月7日,被捕的32名学生全部获释。

5月9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

北京学生强烈要求政府挽留蔡元培,各校教职员也同学生一起参加斗争。

19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再次总罢课。

爱国运动遍及全国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济南、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长沙、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的学生,在日本、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广大海外华侨,都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运动。

5月21日,日本驻华公使提交“紧急照会”,威胁北京政府,要它加紧镇压学生运动。

6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

这就更加激起了学生群众的愤怒。

北京学生从6月3日起再次走上街头演讲,遭军警镇压。

有170多人被捕。

第二天又有700多名学生被捕。

但是,学生们并未屈服。

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增加到5000余人。

1919年五四运动中,示威 游行的学生队伍向赵家楼冲去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北京政府对学生爱国行动的野蛮镇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6月4日,上海学联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电全国,呼吁各界“主持公理,速起救援”。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北京学生。

在工人阶级的带动下,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局面。

随之,全国兴起罢工风潮。

沪宁、沪杭、京汉、京奉等铁路和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城市的工人也纷纷罢工。

商人罢市也遍及各地城镇。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

10日,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

这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但拒绝和约问题还没有解决,斗争仍在继续。

6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

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发出通电,抗议北京政府的这一暴行。

17日,北京政府违背全国人民意愿,企图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北京学联立即号召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

18日,山东派出各界代表80多人进京请愿。

北京、上海等地学生、工人纷纷响应。

在巴黎的 上海罢市声援北京学生被捕学生获释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也强烈要求拒绝签约。

直到27日晚,陆征祥的住处仍被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商人所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巴黎和会在28日举行的和约签字仪式。

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

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逐渐扩大,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

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等刊物开始刊登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具有初步共产《每周评论》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初步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经过比较,鉴别、争辩,马克思主义以其缜密的科学性和革命精神赢得日益增多的先进分子的信仰,中国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起来。

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风起云涌的五四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进步社团。

这些由当时先进青年组织的团体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思潮,探索社会的改造,开展爱国活动,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五四时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社团有:新民学会:它是五四时期出现较早的一个社团,其成员虽都是湖南青年,但影响远远超出了湖南省界。

1918年4月14日成立时,基本会员有21人,1920年底发展到70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