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民间故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个值得⼤书特书的⼤时代。
对于知识分⼦来说,这样的⼤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世纪。
⼆⼗世纪短短的⼀百年间,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乎等于过去⼗个世纪。
在整个⼆⼗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
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代、五四⼀代、后五四⼀代和⼗七年⼀代、*⼀代和后*⼀代。
现将这六代知识分⼦作粗略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代:晚清⼀代最初出现在⼆⼗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代知识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为代表。
他们⼤多出⽣于1865-1880年间,早年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有传统的功名,但为变法图强之故,已经⼗分重视西学的价值,但那些新知多是从东邻⽇本转⼿⽽来,常常显得⼀知半解。
从⾻⼦来说,这⼀代⼈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
由于背负着⾃⾝千年之久的传统的重负,以及对西⽅焕然⼀新的⽂明本质的⼀⽆所知,晚清⼀代的知识分⼦在⼏不见光的⿊暗隧道之中艰难地爬⾏摸索,探求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存之道。
他们是思想的先⾏者、⾰命的先驱者。
但是,他们在社会变局之中的⾝份以及⾔⾏形成极⼤的冲突,“世纪末的悲哀”与“世纪初的迷茫”,使得他们⾎液⾥涌流着中华千年传统⽂化,笔底⼝中却充斥着外来⽂明的新思潮。
当晚清⼀代知识分⼦⾯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他们⼀⽅⾯寻求⽣命的价值及意义,⼀⽅⾯也竭尽知识分⼦“以天下为⼰任”的胸襟来关怀蜩螳的国是。
他们是跨世纪的⼀代,既是中国历最末⼀代⼠⼤夫,⼜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
▲第⼆代:五四⼀代1915年以后,新的⼀代知识分⼦崛起了。
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这代⼈,⼤多出⽣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
之所以说第⼀代,是因为他们不再⾛学⽽优则仕的传统⼠⼤夫⽼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的独⽴职业,⽐如教授、报⼈、编辑、作家等等,⽽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中⼜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都放洋⽇本或欧美留学,对西⽅⽂化有⽐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3篇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3篇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本文是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欢迎阅读。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一: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1.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
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
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
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
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前(一)时局1914年到1918年的欧罗巴大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
这一刻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痛苦与军阀统治下的沉寂。
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与黑暗中探寻光明,这是一段与暴风骤雨即将降临之前的沉寂。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辛亥革命在政治革命上的失败,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消亡。
旧的观念,旧的理教,已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关头,它也更容易成为新的利益阶层乐于利用的工具。
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旺了起来。
孔子——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先师,一时间又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尊孔、复古之风愈演愈烈。
这股风气也得到了当选者的大力推崇。
这个时候,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正在自己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前行。
尊孔复古对他来说,无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来说,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也是他们面对绝望,唯一的出路。
精神的空虚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鸦片烟仍在中国的许多角落里蔓延这。
当时在中国弥漫着的复古之风,让留在紫禁城里最后一代君主,也闻到了味道,一些遗老遗少伺机而动。
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已经有人把民国三年称为复辟年了。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初年成立以后,因为袁世凯政权成立以后,实行专制统治。
社会上包括像袁世凯后来又要恢复帝制。
后来又有再早一点的张勋,后来有张勋复辟。
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同时又有社会上还有一种传统的,这种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
就认为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适应。
民主共和国制度不适应中国,中国还应该回到原来的君主皇朝的制度上来。
这种一时间思想认识也产生了模糊。
从1914年到1918年欧洲的大地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陷于相互厮杀。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
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
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
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之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 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19年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 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 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 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 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 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 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认识 ①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超越党派 界线,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三、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 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 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 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 号召。指出,要按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 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 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 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 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 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 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思想转变
高贵1品. 质从:“医人”到“医 国2伟.”从大“崇改高良的”爱到国“革情命怀” 3主与.义从时”“俱旧进三的民时主代义”精到神“新三民 4坚.从持“不依懈赖的帝民国主主义精”神到“反对帝国
主义”
永不从气“馁学的西革方命”到精“神以俄为师”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而且对文化思想,政治都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对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首先对白话文的影响。
新起的白话文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产物;它是文学上无产阶级、革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种不同力量在新时期实行联合的结果。
兴起的白话新诗的创作,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某些束缚。
出现了一大批白话新诗,如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伊默的《月夜》,后来的还有郭沫若的《女神》,一直延续到当代,白话诗成为了诗界的主体,白话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后来还出现了乡土小说和都市小说两大流派;左翼文学,这都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发展而来的。
不止新诗得到发展,还有很多文体得到了发展,如小说、散文、杂文、戏剧话剧等等。
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作。
此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还出现了逆流的流派,如鸳鸯蝴蝶派作品则改穿起了白话的衣装,在市民阶层中有所流传。
这些都说明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创造影响,它使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也大大的充实了中国文化。
它吸取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许多成分,同时也利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资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去完成先驱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意识的危机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从本书的题目上,大概可以了解到本书探讨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应该与20世纪五四运动中的激烈的全面反传统主义有关,那么,这里的“意识危机”具体是什么?这样的危机延续了多长时间?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危机?怎样来解决这样的危机呢?这是我在读本书之前想到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基本上是对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的根源和性质的研究,因为作者认为反对中国传统的激进五四运动反映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呈现的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深沉危机,它也是导致后来在文化上和知识界中许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甚至数十年之后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为出发点。
作者又是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三人进行比较研究来阐明五四的反传统思想。
作者首先对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两点:第一是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第二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共同形成的观念。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自古以来就和中国的普遍王权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中国普遍王权把它们二者高度整合在一起,并且历代文人都在利用这两种秩序来巩固普遍王权的观念,最终的结果是儒教与王权思想的糅合,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支柱。
而在普遍王权的支配下,很少有人挑战传统,直至1840年以来,中国内部才开始了对传统的侵蚀,最后由辛亥革命结束了王权,也就意味着传统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的解体。
这个时期,在强烈民族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向西方学习,以为只有用西方的思想来代替传统才能救中国。
而随着袁世凯和张勋等人企图利用传统来复辟帝制,为他们服务时,更加激起反传统的意识,促成了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令人很迷惑的一点。
因为作者说这不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而形成的,其根源还是一元论和唯智论思想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者认为,尽管在西方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价值观曾发生过根本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传统思想模式依然顽强有力。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具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民族爱国和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革命先驱和知识分子,他们逐渐成长为中国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它在思想形态上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议论多了起来,开始从醉翁之意和庐山谣的艳情故事中转到讨论中国政治和国家的未来,在这些议论中,他们明确地表达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的愿望。
由于这场运动,中国的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并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引领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它为追求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一个新的社会时代展开了。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革命思想不断深化,呼吁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不断加强,中国的先进分子也逐渐增加,他们利用新闻媒体、书刊和创业宣传法等各种方式宣传进步思想,倡导革命和民主,提高了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和革命活力。
二、经济方面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对后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推动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文化艺术人才和商业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推进了中国的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将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其中,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代表是胡适、鲁迅。
五四运动的文化艺术家主张“以百姓之口、道百姓之心,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
在商业方面,五四运动中的商人代表人物有宋庆龄和郑曼青。
他们代表了中国近代企业家精神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注重研究经济理论,开创了新的经济思想,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
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
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
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
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
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
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
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
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
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
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15年9月,以《青年》(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开始了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的新文化运动。
不过,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法兰西的启蒙运动。
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救亡、反帝、反封的特点。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2号上发表的文章即名为《我之爱国主义》。
李大钊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写下《警告全国父老书》,大声疾呼:“万一横逆之来,迫我于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我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还阐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说:“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李大钊选集》,第8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第1469页)。
从《新青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寻找的足迹。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
优胜劣败,理无可逃。
”(《青年》第一卷,第三号)李大钊也曾接受过进化论思想,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号召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他人之国,既依其奋力而造成,其间智勇,本不甚悬,人亦人,我何弗若?”(《李大钊选集》,第31页)。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进步思想家们曾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鼓舞人们为催青春中国之诞生而奋斗。
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还没有民主政治、依然是专制统治中国、较多的人思想蒙昧和落后的状况,《新青年》还提出为民主和科学而战斗的口号。
1916年至1918年间,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与孔子》,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等文章,以其鲜明的反封建特征影响于全社会。
除《新青年》外,这一时期在思想启蒙方面产生较大影响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新潮》、《湘江评论》等。
可以说,“五四”前期的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引发了新旧文化的猛烈撞击。
这一点,《新青年》说得很清楚:“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两者相互促进。
当五四爱国运动到来时,启蒙运动中的先进分子都成了爱国运动中的骨干。
毛泽东评价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七大”工作方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四”是一个历史时期,它的内涵和外延,无论是爱国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很丰富的,时间也是较长的。
仅就爱国运动本身来说,它也包含着五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5月4日天安门集会、东交民巷请愿、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的行动。
第二个高潮是5月19日挽留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的行动。
第三个高潮是6月5日开始的上海罢工、罢课、罢市运动。
第四个高潮是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斗争。
第五个高潮是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的斗争。
这五个高潮的出现,是五四高亢爱国诗篇的五个乐章,是人民群众的胜利,反动势力的失败。
五四爱国运动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仅就反对在巴黎和约签字来说,即能说明这一点。
当时报载:“据说28日那一天,各专使的寓所满被侨法的中国工人和学生围住了,不准专使出门,扬言如果出门,当扑杀之。
吾们(指工人、学生)已预备了:每一个专使的命用三个人的命去偿他。
这预备偿命的人已开了名单,不管要出门的专使是被谁打死的,这预备偿命的人总去偿命。
因此专使不敢出门。
28日未曾列席,这与官电的报告都说28日专使没有出席,是很近似的。
”这条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呢?《顾维钧回忆录》中说:“在巴黎的中国政治领袖们,中国学生各组织,还有华侨代表,他们全都每日必往代表团总部,不断要求代表团明确保证,不允保留即予拒签。
他们还威胁道,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顾维钧是当时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代表,看来,上述消息是可靠的。
以上五个高潮,只反映了几个中心地区的情况,远远不是运动的全貌。
事实上,在全国许多地区包括各省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村、镇(如山东),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爱国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
许多爱国华侨在不同地区,也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救亡运动。
从参加的阶层看,也是十分广泛的。
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
工人、学生、商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士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理发工人关门罢市,门首贴着告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
说书、唱戏的,各种游艺场一律罢唱。
有的艺人还配合爱国运动,编写新的书词,以文艺形式进行宣传。
在当时天津各界印发的许多传单中,有一张题名为《一得之愚》的传单,落款是:“李孟氏典衣刊布”。
是说一位家庭妇女,依靠典当衣服换来的钱,印刷爱国传单。
由此可见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就是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并在她的指导下,开始了伟大而又艰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五四运动是人民的胜利。
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是因为,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近代与现代,在西方是一个词:modern。
不论怎样称谓,现代化大体上指的是:在经济上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在政治上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应该具有与政治、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概括起来,就是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不再混用近代、现代,而统一使用现代化这一史学界大体认同的概念。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启动,应该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如毛泽东所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67页)开始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此后的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的企图都不能不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这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制定的工商业政策作用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在政治、军事上是失败了的。
政权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使革命党人陷入极大困境。
历史的教训使一些志士仁人认识到: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觉悟问题。
他们通过办报刊,启发人们,唤醒人们。
因此,陈独秀把他发动的这场运动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潮下,马克思主义广泛地在中国传播,并迅速地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这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正是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当年——1919年10月,把他的革命党正式改为中国国民党,并重新提出他的三民主义。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给与他的影响,他在1919年6月18日《复蔡冰若函》中说:“文著书之意,本在纠正国民思想上的谬误,使之有所觉悟,急起直追,共匡国难,所注目之处,正在现[在]而不在将来也。
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之功?故文以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既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版,第66页)。
正因为孙中山给予五四运动如此高的评价,因而他对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集合了运动中的大量先进分子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促成了1924年1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因为这次国共合作,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大革命”,出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
这场“大革命”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五四运动前后(1914—1922)中国资本主义较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