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五

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

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

的政治运动。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

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

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

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15年9月,以《青年》(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开始了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不过,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法兰西的启蒙运动。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救亡、反帝、反封的特点。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2号上发表的文章即名为《我之爱国主义》。李大钊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写下《警告全国父老书》,大声疾呼:“万一横逆之来,迫我于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我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

觉心》一文中,还阐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李大钊选集》,第85页)。“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第1469页)。从《新青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寻找的足迹。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

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青年》第一卷,第三号)李大钊也曾接受过进化论思想,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号召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他人之国,既依其奋力而造成,其间智勇,本不甚悬,人亦人,我何弗若?”(《李大钊选集》,第31页)。在五四运动爆发前,进步思想家们曾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鼓舞人们为催青春中国之诞生而奋斗。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还没有民主政治、依然是专制统治中国、较多的人思想蒙昧和落后的状况,《新青年》还提出为民主和科学而战斗的口号。1916年至1918年间,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与孔子》,鲁迅的《狂人日记》、《我

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等文章,以其鲜明的反封建特征影响于全社会。除《新青年》外,这一时期在思想启蒙方面产生较大影响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新潮》、《湘江评论》等。可以说,“五四”前期的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引发了新旧文化的猛烈撞击。这一点,《新青年》说得很清楚:“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两者相互促进。当五四爱国运动到来时,启蒙运动中的先进分子都成了爱国运动中的骨干。毛泽东评价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七大”工作方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五四”是一个历史时期,它的内涵和外延,无论是爱国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很丰富的,时间也是较长的。仅就爱国运动本身来说,它也包含着五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5月4日天安门集会、东交民巷请愿、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的行动。第二个高潮是5月19日挽留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的行动。第三个高潮是6月5日开始的上海罢工、罢课、罢

市运动。第四个高潮是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斗争。第五个高潮是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的斗争。这五个高潮的出现,是五四高亢爱国诗篇的五个乐章,是人民群众的胜利,反动势力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仅就反对在巴黎和约签字来说,即能说明这一点。当时报载:“据说28日那一天,各专使的寓所满被侨法的中国工人和学生围住了,不准专使出门,扬言如果出门,当扑杀之。吾们(指工人、学生)已预备了:每一个专使的命用三个人的命去偿他。这预备偿命的人已开了名单,不管要出门的专使是被谁打死的,这预备偿命的人总去偿命。因此专使不敢出门。28日未曾列席,这与官电的报告都说28日专使没有出席,是很近似的。”这条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呢?《顾维钧回忆录》中说:“在巴黎的中国政治领袖们,中国学生各组织,还有华侨代表,他们全都每日必往代表团总部,不断要求代表团明确保证,不允保留即予拒签。他们还威胁道,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顾维钧是当时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代表,看来,上述消息是可靠的。以上五个高潮,只反映了几个中心地区的情况,远远不是运动的全貌。事实上,在全国许多地区包括各省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村、镇(如山东),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爱国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许多爱国华侨在不同地区,也都开展了各种

形式的爱国救亡运动。从参加的阶层看,也是十分广泛的。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工人、学生、商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士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理发工人关门罢市,门首贴着告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说书、

唱戏的,各种游艺场一律罢唱。有的艺人还配合爱国运动,编写新的书词,以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在当时天津各界印发的许多传单中,有一张题名为《一得之愚》的传单,落款是:“李孟氏典衣刊布”。是说一位家庭妇女,依靠典当衣服换来

的钱,印刷爱国传单。由此可见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就是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并在她的指导下,开始了伟大而又艰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五四运动是人民的胜利。这就是历史的结论。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现代

化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因为,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

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近代与现代,在西方是一个词:modern。不论怎样称谓,现代化大体上指的是:在经济上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在政治上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应该具有与政治、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概括起来,就是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不再混用近代、现代,而统一使用现代化这一史学界大体认

同的概念。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启动,应该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如毛泽东所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67页)开始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此后的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的企图都不能不归于失败。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这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制定的工商业政策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在政治、军事上是失败了的。政权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使革命党人陷入极大困境。历史的教训使一些志士仁人认识到: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觉悟问题。他们通过办报刊,启发人们,唤醒人们。因此,陈独秀把他发动的这场运动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潮下,马克思主义广泛地在中国传播,并迅速地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正是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当年——1919年10月,把他的革命党正式改为中国国民党,并重新提出他的三民主义。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给与他的影响,他在1919年6月18日《复蔡

冰若函》中说:“文著书之意,本在纠正国民思想上的谬误,使之有所觉悟,急起直追,共匡国难,所注目之处,正在现[在]而不在将来也。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之功?故文以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既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版,第66页)。正因为孙中山给予五四运动如此高的评价,因而他对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集合了运动中的大量先进分子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促成了1924年1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因为这次国共合作,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大革命”,出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这场“大革命”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这就是五四运动前后(1914—1922)中国资本主义较迅速的发展。这次发展为“五四”和“大革命”准备了一个新兴的阶级阵营。回顾“五四”前后

思想、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说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是并不为过的。正是这场运动影响了20世纪中

国发展的进程。这已是中外不少关于五四运动研究者的共识。20世纪的中国有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而第二次巨变,又为第三次巨变开辟了道路。我国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

就,使我们对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道路,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就不断地为人们争论着,仅在20世纪的上半叶,较大的争论就有这样三次:一、由《青年》创刊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论争。《青年》派以陈独秀为代表,《东方》派以杜亚泉为代表。前者的代表作是《东西方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第1卷第4号),后者的代表作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二、“五四”后,在20年代继续着东西方文化的争论。前者以梁漱溟的专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8月出版)为代表。后者中,有自由派学者,也有马克思主义者,比较有系统的专著应属杨明斋的《评中西文化观》(1924年出版,次年再版)。三、30年代中期,又发生了一场“本位”与“西化”的争论。前者以“十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为代表,后者以胡适、陈序经等自由派学者为代表。陈提出“全盘西化”,胡提出“充分世界化”(参见《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大公报》星期论文,1935年6月30日)。双方论战的文章主要发表在《文化建设》、《独立评论》,《大公报》、《晨报》等报刊上,影响较广。20世纪的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来,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又被人

们热烈地讨论着,参加讨论的人更为广泛。这些讨论,对于克服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偏向,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都是有益的。但有一种极端化的论点,却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论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断裂了传统文化,甚至说它和“文化大革命”一脉相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掉文化、使中国陷于深重灾难的政治运动,已被全盘否定,如何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日而语?至于说“五四”由于彻底反对旧文

化而使传统文化断裂,也与事实相背离。持此论者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量齐观;二是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和汉儒、宋儒等量齐观,把儒学和儒教混为一谈。第一,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固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但此外尚有大量的非正统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两家都曾被称为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他各家仍然在延续和发展着。近年出版的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介绍了95部书,其中称得上儒家的书仅有20多部,不足1/4。第二,必须把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夫子和以后的汉儒、宋儒相区别。后者虽然打着孔子的旗号,但其学说已被演绎和改造了,目的是为了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着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时候,孔教的反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进入民国,孔教仍然为封建军阀的帝制活动服务,其反动性就更为昭著了。如果以上两点看法可以成立的话,“五四”是如何对待传统的?

就可以说清楚了:首先,它和儒家特别是宋明以来把三纲五常作为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对立的。但它并不反对其他非正统学派,而且对墨学以至明清之际的一些启蒙学派非常推崇。其次,它并不反对孔子个人和否认孔学的历史地位,只是说孔教已不适于现代生活。李大钊说孔子是“一代伟人”,但不是“万世师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新青年》第7卷第2号)。陈独秀说:孔学“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而不怀丝毫疑义,盖秦火以远,百家学绝,汉武独尊儒家。厥后支配中国人心而统一之者,惟孔子而已。……及今不图根本之革新,仍欲以封建时代宗族社会之孔教统一全国之人心,据已往之成绩,推方来之效果,将何以适应生存于20世纪之世界乎?”(《答俞颂华》,《新青年》第3卷第1号)因此,把“五四”视为“断裂”传统文化,是不恰当的。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五四”精神也应该算作一种传统了,东西方文化的讨论也已不止一个世纪,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第一,在近现代的国际大环境中,一个国家比较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总是融合了国内外两种以上的思想、理论形成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也是如此。把一切外国的思想文化,不加区别地拒之门外,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把一切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都认为中国“古已有之”而漠然视之,也是不利于中国

的现代化的。闭关自守,颂古非今,夜郎自大,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采取综合创新的方针,充分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早在80年前,李大钊就指出:东西方文明,必“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采、发育完成之一日。”(《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1页。)第二,任何先进的思想、理论,必须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或曰具有中国特色。洋教条、党八股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对待任何文化,都应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也是不可取的。总之,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成果。

2019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及核心内容最新解读

2019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及核心内容最新解读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 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 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 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 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内容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我们应该为了民族 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五四运动的诠释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 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一种青春的赞歌。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 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的主持词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的主持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大家 合:上午好! 女:当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一个青春的盛会。 男:青春总是与时代同行。九十年前的今天,一批热血青年发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从此,“五四”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矢志报国,前赴后继。 女:每个时代都赋予青年特殊的使命。大庆油田走过了五十年的辉煌历程,几代油田青年传承五四光荣,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用青春和汗水,用开拓和智慧,谱写了光辉的奋斗篇章。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以油田青年的崇高敬意,隆重纪念伟大的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女:今天的纪念大会得到了油田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席今天纪念大会的领导有: 男: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玉普。 以及王广昀、姜万春、王亚伟、齐振林、隋军、钟启刚、王昆、林宽海、闫宏、赵国、高殿龙、冯志强、王建新、董

焕忠、王玉华等公司领导, 女:出席今天纪念大会的还有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师等有关领导,以及所属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主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和公司机关各部室的主要领导。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 女:向辛勤工作在油田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广大青年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男:向一直以来关心、重视、支持青年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 合:衷心的感谢! 女:九十年风雨如磐,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男:九十年岁月如歌,留下了青春无悔的追求。 女:九十年来,五四精神生生不息,五四火炬代代相传。 男:五四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永远不朽的精神符号,五四精神注定要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传承发扬。 女:奋斗与梦想相伴,青春与使命同辉。 男:昨天,革命加拼命是主旋律,青春的脚步和故事从未间断; 女:今天,开拓和创新是最强音,青春的梦想和希望永不停歇。 男:,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它将注定成为大庆油田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应用物理学(2)班 2012326690041 舒炳锋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方面述评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可供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的大众史学读物。 引言:读史明智,以故为鉴能使我们少犯错误,读历史,品读风云人物。 关键词:爱国救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五四运动 正文: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两种化,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精彩演讲稿范文五篇

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精彩演讲稿范文五篇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1 各位领导,评委,同事: 大家好!我叫×××,是××石油×塑料仓库的装卸工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英雄何必问出处》。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忆往昔,一代代优秀青年踏着五四的脚步,跟随时代的强音,建功立业,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做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那个人从小没做过英雄的梦,渴望有一天自己成为了一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危难时刻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黎民于水火,万人仰慕。随着成长的阵痛,我们的青春就象像折去一只展翅的雄鹰,英雄梦淹没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了。 说实话,我刚到仓库工作时,对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很理解,觉得尽干些搬搬扛扛的琐碎小事,离曾经的英雄梦想有太多的距离,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工作上不思进取,大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记得,当时仓库有一位老同志,50多岁了,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可还是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我问他:“你做了一辈子这样的工作,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味吗?”他告诉我:“如果每一个人都其想成就大的事业,那么这些平凡的小事谁来做,没有了平凡的小事,那个大事能成呢?只要我们做好手中的工作,我们就尽了一份责任,就为这个仓库、××石油及

至整个社会做出了贡献,有所奉献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英雄”。从他那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我得出了英雄的正直含义。 记得明朝杨基在一首诗中写道: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作为一名普通的工厂员工,我所从事的事业也许是微小的、平凡的,但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就会使领导放心,也间接的为企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责任是最神圣的使命,奉献是最美的情操。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最先碰触时代的前沿,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使命。只要我发扬五四青年那种英勇坚强,果敢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讲责任、讲奉献,在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上辛勤的付出,才能把自己的人生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主的健全,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人民的富裕都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劳动去创造,我们的岗位需要我们用责任去坚守。 青年朋友们,曙光会因你的追求而升起,希望会因你的奋斗而腾飞。让我们用青春的奉献在这片成长的沃土留下深刻的烙印,让我们要在自己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青春会因此而的飞扬,岁月会因此而闪光!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作者:胡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印刷时间:1998年3月1日 版次:2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胡绳的观点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即使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往往总是被地主阶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产生两极分化,引起了农民的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弱点是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

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

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 暨“筑梦新时代 青春我先行”青年风采主题辩论赛活动方案

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暨“筑梦新时代青春我先行”青年风采主题 辩论赛活动方案 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暨“筑梦新时代青春我先行”青年风采主题辩论赛活动方案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为了团结带领全市广大青年在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xx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团市委拟举办xx市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暨“筑梦新时代青春我先行”青年风采主题辩论赛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对相关辩题进行辩论,加深广大青年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激发广大青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广大青年肩负起时代使命,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刻苦学习、励志图强,为推进“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xx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二、活动主题 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 三、活动安排 1、报名动员阶段:1-2月。组织开展报名工作;面向社会进行报名,完成抽签分组,聘请专家评委,并对报名参赛代表队进行赛前培训。 2、组织实施阶段:3-4月。按照辩论赛规则,依次进行初赛、复赛,最终决出四支代表队进入风采展示赛。 3、展示评奖阶段:5月。举办风采展示赛,对辩论赛获奖代表队和个人进行颁奖。辩论赛拟设团体奖、个人奖和组织奖若干。 四、相关要求 1、广泛宣传发动。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行各业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精心组织报名。以市各直属团组织为单位进行组织报名,辩论赛

参与对象为xx市市直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高职院校以及各县区等代表队。每支参赛代表队由5人组成,其中包括1名领队,4名参赛辩手(男女不限)。 3、按时报送材料。市各直属团组织收集汇总参赛队伍及参赛人员报名表(详见附件)并于1月31日前报至团市委宣传部,联系人:v 联系电话:)。(请以“**单位辩论赛报名”作为邮件名称)。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原创征文

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原创征文 题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918年底,笼罩在欧洲大地的漫天战火终于尘埃落地,这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协约国列强们尚来不及清整战后惨状,便纷纷急不可待地围坐上了瓜分战败国的餐桌。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会议。作为战胜国,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了“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但这场由列强主导的分赃会议蛮横地拒绝了中国的要求,反而将这只“瘦弱的羔羊”一同端上了瓜分战争成果的餐桌。 1919年4月30日,战胜国列强经过勾结商讨,背着中国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凡尔赛合约》将德国在山东的包括胶州领土等权益一概交由日本。1919年5月2日,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畏惧强权,准备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舆论大哗,群情激愤。 “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外交警报,敬告国人》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近三千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打倒卖国贼”等口号,向帝国使馆区出发进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争回青岛和胶济铁路主权,惩办亲日卖国贼。此后,学生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曹汝霖住宅赵家楼,五四运动的序幕正式揭开。不足月余,这场爱国主义运动从北京扩大到天津、上海、武汉……在青年学生的感召下,市民、工人、商贩纷纷投身于这场席卷全国的风雷之中,罢课、罢工、罢市,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最终,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次游行、一次示威、一次反抗,更是一个彻底觉醒与坚决斗争开始,是青年群体主导国家命运之起始。自五四以后,中国青年不再只是端坐于学堂之中,诵读“之乎者也”的文弱书生,这次他们真正明白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资本主义也救不了中国,于是他们挥起拳头,向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发出了震天怒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群“新”青年走下书桌,摒弃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迎接马克思主义新思潮,挺起胸膛,肩负使命重担,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奔呼在晦暗时代的最前沿。 且看南湖嘉兴红船上,那群为国家命运辗转反侧、思考求变的多是青年; 且看漫漫北伐途中,那群枕戈待旦,推倒旧军阀统治的也多是青年; 从打响南昌城楼黎明的那第一枪,到点燃井冈山星星之火的也多是青年; 从二万五千里的奇迹跋涉,到穿梭在枪林弹雨的血火岁月中的也多是青年。 青年是血性、是拼搏、是无限的可能,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青年不是一个人,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代代人。五四的炬火在百年前那群青年手中是忧愤、是热血、是壮烈,五四的炬火传递到如今青年手中则是责任、是担当、是勇往。 当那烽火岁月中无数青年志士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去驱逐黑暗,追求光明时,一个全新而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当他们如夕阳燃尽最后一抹瑰丽时,下一代青年正冉冉升起,他们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五四的火炬,血液中涌动着百年前的炙热,怀揣着希望与梦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继续前行!

五四新文化运动趣闻

纪念五四:文白之争中的趣闻 (2009-05-06 02:29:05) 转载▼ 标签: 五四 文白之争 博闻天下 刘继兴 玉昆 文化 分类:品文化,读历史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的高手过招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

多大反响,只有几位新文化闯将在自说自 话。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个奇特的戏,那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双簧信”。这个主意是刘半农出的,他曾在上海时进过剧团做过编剧。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 部的公开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 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刘半农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也逐步壮大。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不过他也认为,钱玄同的冲锋陷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鲁迅则对刘半农的进步高兴,称赞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

【精选】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优秀作文5篇

纪念五四运动优秀作文5篇 弘扬五四精神 刚过完五一小假,我们又迎来了五四这个特殊的节日。这是我们青年人的 节日。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1919年的5月4日,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 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 史册。然而,“五四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 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精神。在这种精神里,有着青年人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 和使命,有着青年人振兴民族大业的赤胆与忠心。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 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可是要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 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 是在拼搏中进步?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经常迟到、 甚至旷课;有的同学穿拖鞋,有的同学偷偷地躲在学校的某一个角落吸烟,有 的同学带起了耳环染起了发;还有的同学一到上课就睡觉……这些不良的行为 不仅严重地危害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校风校纪的行为。 这些不良习惯为什么会产生呢?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完全没有 自觉性,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随心所欲;也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 纪律太严,完全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也有同学认为那是酷的表现……,然而不 管是什么原因,这些不良习惯都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表现。我们在学校里, 只有在校风校纪的约束下,才能正常地完成学业,如果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恶习,今后走向社会,是很难立足的。如果这些不良习惯不及时改正,就会误入歧途,小错就会酿成大错。 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求学,都有一个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个志向,如 果说学校是一片沃土的话,我们要在这里把我们的耕作变成果实,实现我们的 追求;如果说学校是一支拐杖的话,我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我们 的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只展翅飞翔巨鸟的话,那她会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去实 现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学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学的人,一 个守纪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高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