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五四运动_1
五四运动知识点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一、五四爱国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1919.5.4 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3、运动中心地:前期地点北京------后期地点上海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4、斗争口号:(1)外争主权,内处国贼。
(2)取消二十一条。
(3)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陆宗舆,章宗祥)5、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P47因为: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位。
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历史意义:(1)从性质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从历史转折意义看: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因为:○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成立运动的领导人物。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它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从参与阶级看: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P47小字)(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组织干部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中共一大(1)时间:1921.7(2)地点: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了当地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作者:韩玉霞李美美来源:《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05期[摘 ; ;要]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
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要从其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动和思想发展轨迹入手进行研究。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就将中国革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五四运动作为中华青年反抗强权的运动,不仅是爱国行动,更带有国际主义色彩,应将其放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背景下来理解。
基于对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他认为世界历史将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革,布尔什维克的风潮会席卷中国,中国必须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进行变革。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李大钊积极宣传、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倡导青年知识分子投身现实政治运动,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关键词] 李大钊;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 K261.1;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5-0025-07“‘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案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它不是一种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许多思想纷歧的活动汇合而成,可是其间并非没有主流”[1] 6。
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参与者众多且阶层构成复杂、诉求多样。
所以,我们研究五四运动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参与“五四”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主张和期待。
“自由主义者和其他独立派一般把五四运动视为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而以国民党和中国青年党领导人及其学者为代表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则从整体上贬低五四运动,或者批判它对民族遗产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却特别赞扬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把它归纳为划分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和中共政治生涯的起点”[1]。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摘要】李大钊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他也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和价值。
他提倡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呼吁文化自信,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的思想启示了我们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大钊在东西文化观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李大钊,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观,传统文化批判,西方文化肯定,文化融合与创新,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启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
1. 引言1.1 介绍李大钊及其对东西文化观的看法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民主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在李大钊看来,东西文化并不是割裂的、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应该进行批判和改革。
李大钊对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认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和人权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作用。
他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大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自信心,不应盲目模仿西方。
他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他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迷信观念以及僵化的制度体系都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
李大钊批判传统文化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呼吁人们要放弃束缚自己思想的旧观念,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李大钊主张要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却更加注重这些价值。
五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在五四运动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蔡元培、陈寅恪等。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及精神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曾公车上书,掀起戊戌变法。
失败之后,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可以说,是梁启超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以《新青年》为旗帜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受到过梁启超的影响,所以说他是“新思想”的启蒙者。
李大钊李大钊对言论自由的看法是五四精神的重要表现。
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胡适五四运动的旗手,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一生坚持使用白话文,写白话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启蒙了一代学人。
是五四运动中,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他在追寻新思想的同时也没有抛弃旧道德,被蒋介石评价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鲁迅鲁迅以批判“国民性”闻名,也被誉为“民族魂”。
为了拯救民族的精神,他弃医从文,用笔写下他的控诉与批判,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的伟大文学家。
陈独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一代先声,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
陈独秀有很多真知灼见,却也不乏极端言论。
书生意气,却又投身政治,一生命运起伏,晚年的陈独秀对自己早年的言行做了反思。
蔡元培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为北大定下的教育方针,也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大意义。
陈寅恪陈寅恪学贯中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
李大钊(1)

人物生平
04
1919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 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05 06
1920年3月
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 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大钊
小组成员:刘荆琳 李诗情 李春凤 柯莎莎 梁泳琳 谭悦怡 黄泽琪 周倩羽
目录
CONTENTS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3 主要思想和著作 4 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生于1889年10月29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 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 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 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 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 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 高的历史地位。
08
1927年4月
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 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 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主要思想和著作
主要思想和著作
早期曾受到斯宾塞·H庸俗进化论和俄 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 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史观。
他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 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 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 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 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数 据私有制的革命。
著作:
•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新纪元》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六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了!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他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他号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写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采色了。
谁知道这些名辞,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
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
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直接行动”。
这是李大钊向我们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时多次提到的,含意就是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
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李大钊在“五四”前就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事迹简介五四青年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事迹和贡献,成为了五四青年运动的代表人物。
下面将就几位著名的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进行简要介绍。
一、陈独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当时的北大任教,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口才,成为了运动的中坚力量。
陈独秀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运动,并通过发表激昂的演讲和文章,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他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倡导自由民主,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胡适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呼吁用白话文进行教育和文学创作,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思想和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精神,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鲁迅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批判性的思想,揭露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罪恶,为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和革命精神。
四、李大钊李大钊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李大钊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奋发向上,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
他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而奋斗。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五四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周恩来周恩来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恩来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组织和领导行动,推动中国的独立和进步。
五四青年运动事件介绍

五四青年运动事件介绍“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下面,店铺为你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五四青年运动事件介绍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
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
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
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
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
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导读:六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了!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他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他号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写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采色了。
谁知道这些名辞,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
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
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
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
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直接行动”。
这是李大钊向我们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时多次提到的,含意就是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
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李大钊在“五四”前就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这次运动发展到六月三日,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工人罢工。
六月五日,首先从产业工人最集中的上海爆发了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铁路工人等的大罢工。
在长辛店、唐山、九江等地的工人,也纷纷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各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罢市。
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震撼着反动统治;登上政治舞台的我国工人阶级,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在这期间,李大钊等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运动和以工人为主力的群众斗争,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传单散发。
“宣言”号召人民与反动派作不调和的斗争,并宣告,如果反动政府不答应群众的要求,工人、学生、商人就应用“直接行动”求“根本之改造”。
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极高。
他说,五四运动是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
!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
运动之一部分也。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