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
福建理工学校

福建理工学校福建理工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1、学校情况1.1学校概况福建理工学校创办于1958年,隶属于福建省教育厅,系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首批信息化校园,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A类培育项目建设校。
学校占地面积近80亩,开设有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及土木水利类等七大类19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改革创新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建有功能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五个校内实训基地共71间实训室,设备总值达2992.2万元。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10月通过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验收;连续四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学校”;2016年3月被确认为省“5A级平安校园”。
学校始终致力于内涵发展,主动适应福建发展战略布局和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以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契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坚持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品牌型示范性中职学校。
1.2学生情况学校在校生人数合计5130人,全日制学生4573人,近三年学生巩固率每年保持在97%。
学校坚持以促进就业发展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定期深入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展开调研,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学生选择空间。
接轨大专,开展联合办学模式,提升学校品牌,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
福建理工学校近三年学生规模情况表(单位:人)学校始终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全力打造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主干专业,推进以主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辐射带动其它专业发展。
1.3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55人,专任教师18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15人,占专业课教师近90%,其中基础课教师55人,专业课教师128人,专业课教师比例近70%。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坐落在邕江之滨,始于1935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的龙头学校。
2011年获得南宁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班工作成绩卓越奖,广西十佳中学(中职)学生会,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集体。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始于1935年。
坐落在绿树成荫、风景优美的邕江之滨,是一所具有72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经过数代人的建设与发展,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一所以现代服务专业类为主导,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质量高、效益好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2000年5月获广西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3月获首批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
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和南宁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南宁市花园式单位、绿色学校和南宁市办学水平一流的学校。
由于良好的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教育部三位部长先后4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随着办学质量及知名度的提高,先后有国内外70多个教育代表团来校参观、考察和交流。
学校占地面积362.5亩,在校生5400多人,有新阳校区和五象校区;开设有旅游、商贸、信息、城建等四大类20个专业,拥有4个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和3个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是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ATA)、电子商务员、维修电工、制冷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点。
并开设半工半读班,以适应市场需要。
校园馨香宜人,教学设备完善,各类实习、实训室达37间。
其中烹饪实训馆、思科网络实训室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校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配备有电子阅览室,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教室均安装有闭路电视和计算机终端设备;学校的办公和教学管理已顺利实现网络化;校园网为各种信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员工303人,其中特级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南宁市教坛明星1名,学科带头人6名,高、中级教师138名,南宁市教育系统教学骨干72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67名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严谨办学,追求卓越”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适应市场、满足需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突出能力、注重发展,就业升学、多元出路,素质教育、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坚持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办学的培养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优良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第二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二批)北京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示范校建设验收总结报告北京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2014年7月目录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3)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3)(一)“二元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二)“三个对接”共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4)(三)“四梯级”标准构建师资团队 (6)(四)“校企融合”创新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7)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7)(一)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信息化水平 (7)(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升育人质量 (8)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 (8)五、贡献与示范 (9)(一)服务首都现代制造业,培育高技能人才 (9)(二)承办“国字”技能大赛,锻造技能精英 (9)(三)改革成果辐射带动区域技校发展 (9)(四)创新一体化课改技术,引领全国技校课程改革 (10)(五)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展示技工教育风采 (10)六、建设成果 (10)(一)总体建设成果 (10)(二)典型案例简介 (11)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2)北京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建校于1974年,隶属北京市化工集团。
建设期,学校认真贯彻三部委下发的项目文件,坚持“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弘扬“做事才能成长,多做事、做难事才能快成长”学校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两大抓手全面开展示范校建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成为具备各层次技工培养核心技术、一体化课程研发、全国骨干师资培训、行业前沿技术培训、组织承办国家级赛事的示范性中职学校。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2年建设,围绕“4321”总体目标,即建设成“四个示范性专业、三个品牌基地、二元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一个高端技能培训示范窗口”,重点建设数控加工(数控)、汽车维修(汽车)、环境保护与检测(环保)、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4个专业,建设数字化校园、星级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特色项目,现已超额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所属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主管部门:宁夏固原市教育局举办者:宁夏固原市人民政府编制人员: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954—2手机号码 1电子邮箱固原市农业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2011年7月16日序言为确保按时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规范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精神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1号)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产”,以涉农重点专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
努力实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走示范引领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特色发展之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理念、大胆实践,本着“地方性、开放式、市场化、技能型”的办学理念和“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紧1密结合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固原市政府确定的“一个核心区,五大重点产业、五大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将学校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与农村用水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4个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宁南山区产业发展结合紧密、内部关联度大的特色专业群,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成为固原市特色农业、劳务产业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基地。
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

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礼仪示范校、首都文明城区创建突出贡献单位围绕需求因时而变改革创新乘势而进——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林安杰校长被中华职业教育社评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堂学校合唱团学生在中山音乐堂演出学校文秘茶艺实训室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始建于1999年,由原北京市求实中学、北京市文秘档案职业学校合并而成,近年陆续并入北京市第130中学、北京市金融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2013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持续改进,建设家长、学生、社会满意的职业学校”为办学方针,以“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校适应学生、让幸福伴随学生”为办学理念,秉承“自胜者强”的校训,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经营型、机制活”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依托朝阳区“现代、高端、国际化”的区位经济优势,面向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区域支柱产业,分别对应望京高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首都机场空港服务区形成了现代办公、金融商贸、信息技术、民航服务四大专业集群,和一个围绕北三环至四环生活密集区的“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学校专业舰队式发展的专业布局。
学校以“共育、共建、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深度的校企合作,“瞄准名优、对接中小”,与22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37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共育有效地推行“学岗对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建工作过程导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并开发了相关资源,在共育、共建中实现校企共赢。
学校作为朝阳区外事窗口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与欧美院校合作培养师资,与日、韩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上获得突破。
构建“三元四合五化”实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所“国示范校”的实习实训改革案例

构建“三元四合五化”实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所“国示范校”的实习实训改革案例发布时间:2022-09-06T08:57:50.66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5月9期作者:李峰华通讯员:董陆[导读] 祁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祁阳市高新区内,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湖南省首批卓越中职学校。
李峰华通讯员:董陆祁阳市职业中专一、实施背景祁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祁阳市高新区内,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湖南省首批卓越中职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0300余人,教职员工639人,是湖南省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之一。
针对在教学育人的实践中,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实训教学环节中“三脱节”现象,即实践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脱节、实践环境与生产环境脱节、实践组织与培养成效脱节问题,祁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构建“三元四合五化”实训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高质量、高品质发展。
二、主要措施(一)创新实训机制“四个合一”。
1.创新办学思路,力推专业与产业合一。
围绕市场需求调专业,积极对接市域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金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4大支柱产业,以现代产业需求为标准设置专业方向,形成了专业群内产业链式的专业对接,重点建立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商务专业群。
2.创新教学环境,力推教室与车间合一。
积极引进园区4家高新技术企业入校办厂,先后与园区内科力尔电机、传佳音电子、金荣集团等1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厂中校”实训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校企全程协同育人;转换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教学任务,全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保障“教学做”的统一。
3.创新师资机制,力推教师与技师合一。
定期组织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企业、下车间,到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完善兼职教师聘用、考核和退出机制,为特别优秀的人才设置“特设岗位”。
中职示范校验收标准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成效明显,有一定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3.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设计要素完整,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在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成效明显;
4.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信息化水平较高,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在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
10.项目进度与任务完成
(5分)
对照《任务书》,参考质量监测数据,考察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中预期目标与验收要点的完成情况。
各重点专业项目建设《任务书》中预期目标与验收要点平均完成率达到100%。
各重点专业项目建设《任务书》中预期目标与验收要点平均完成率达到95%。
11.特色效果
(5分)
1.特色项目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评价要点
A级最低评分标准(A-)
C级最低评分标准(C-)
12.投入足额及时
(8分)
中央、地方、行业企业、自筹等各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
中央专项资金100%及时投入;地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到位率在95%以上,并在规定期限前足额到位;行业企业、自筹等其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到位率在90%,并承诺验收结果公示前足额到位。
1.兼设有示范校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分工及相关职责,教职工参与有限;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示范校建设的规章制度基本完备,实施成效明显,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能够覆盖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
3.上级能重视项目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有一定支持;校长能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专家指导一般;
2.学校已成为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及以上,对口率就业率80%及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度质量报告一、学校情况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1982年首次办班,1983年正式挂牌成立,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校址位于官塘职教园,占地399亩,当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0505人,开设各类专业23个(停招4个、新增1个),教学设备总值11961.62万元。
本年度学校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柳州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奖”先进集体、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的首批申请“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柳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学校2019年度共招收全日制在校生3727人,其中招收残疾学生92人。
生源以柳州市区及五县一区为主,其中,市区生源占60.1%,五县生源占24.0%,外市生源占15.9%。
毕业学生3176人,年社会培训12806人次,培训人数较去年提升20%。
截止2019年,学校教职工共493人,其中在编教职工323人,外聘教职工170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121人,初级职称99人,硕士或研究生学历60人,双师型教师261人,自治区名师10人。
此外,学校2019年度生均印刷图书38.62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11535.94元。
二、学生发展2019年度,学校毕业率达97.2%,毕业学生文化课、专业技能、体质测评成绩均已通过考核并达标,学生在校体验良好,对学校满意度较高。
2019年我校18984人次享受了中职免学费,财政下达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2303.66万元;419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国家助学金,发放助学金399.5万元;2019年考取本科、高职院校的85名贫困学生获得大学新生入学补助;2019秋季学期我校27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荣获中职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为16.2万元;21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荣获2019年度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奖励金额为4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