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
我的家乡崇明岛

and so on
崇明之特产篇
我告诉你路线哦
路线: 坐校车或张南专线 到张江高科,再坐 地铁到上海科技馆。
Thank you!
我的家乡——崇明岛
• • • • 崇明的历史 崇明的发展 崇明的景点 崇明的特产
英本四班 钱赟赟
崇明的历史
•
•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 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 平方公里。 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岛上先民从附 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 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 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 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 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 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 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 明岛的前身。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 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 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 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 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崇明明珠湖
Hale Waihona Puke 明珠湖地处崇明岛西部绿华镇境内,是目前 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是崇明县计划 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 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崇明概况面积人口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岛户籍人口总量为68.8万人。
历史沿革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
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
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交通区位崇明三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万里长江东流入海的门户,历来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时就有“外捍百岛、内障三吴”之称。
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陆域实现陆上连通。
崇明本岛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5公里,浦东国际航空港40公里,车程均在40分钟以内。
2011年底,连接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也已贯通。
生态环境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
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
上海崇明岛――中国首个“长寿之岛” 崇明岛长寿之乡

上海崇明岛――中国首个“长寿之岛” 崇明岛长寿之乡上海崇明县由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组成,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群。
该县虽经历了1300余年的沧桑巨变,但至今仍维持着天蓝、地绿、水洁、土净、气清的自然生态环境。
最近,崇明县被正式授予第15个“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
自古被称为“东海瀛洲”的崇明岛也成为中国首个达到相关指标的“长寿之岛”。
据了解,崇明县全县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0.26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出8.26岁。
此县有2.9万名80岁以上的老人,占其总人口的4.3%(中国长寿之乡的此项审批标准为1.4%),有95名百岁及百岁以上的“人瑞”。
中国老年学会的专家表示,崇明县的各项长寿指标均已超过了此学会制定的“中国长寿之乡”的必达指标。
崇明县处在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2摄氏度,空气中所含的负氧离子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氧库”。
崇明县的林地总面积为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20.78%。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崇明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崇明人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崇明人始终保持着以杂粮为主食,以素食和水产品作为配菜的饮食习惯。
在日常饮食中,他们青睐老毛蟹、花椰菜、白扁豆、刀鱼、金瓜等崇明的土特产,不少当地的百岁寿星还习惯每天饮用一些自制的米酒。
崇明的米酒是用纯大米酿制的,清醇香郁、酒色嫩白,被当地人称为“老白酒”。
以下资料为赠送资料:《滴水之中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崇明岛旅游景点(一)

崇明岛旅游景点(一)崇明岛旅游简介•崇明岛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中国第三大岛屿。
•岛上自然环境优美,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景点介绍1.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的东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亚洲最大的滩涂湿地,有丰富的海洋和湿地生物。
•游客可以在湿地公园观鸟、观赏美景、进行亲子活动。
2. 林浦古镇•是崇明岛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是一座古老而具有魅力的水乡古镇。
•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有古老的街巷、石桥和运河等。
•游客可以欣赏古镇风貌、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等。
3. 堰洞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的西北部,是湿地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有稀有鸟类、野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等。
•游客可以进行步行、骑行、划船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4. 崇明国际生态城•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被誉为”绿色明天的城市”。
•城市规划优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游客可以参观生态公园、体验绿色生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 陈青霖纪念馆•陈青霖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也是毛泽东的重要战友。
•纪念馆位于崇明岛的中部,是对陈青霖生平事迹的纪念。
•游客可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英雄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结语崇明岛作为上海市的一块明珠,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的好去处。
不论是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还是古镇的古朴韵味,崇明岛都将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欢迎您来到崇明岛,享受一段难忘的旅行!6. 崇明海滩•崇明岛拥有美丽的海滩,是夏季游泳和沙滩活动的绝佳场所。
•海滩干净、宽敞,沙质细软,水质清澈。
•游客可以在海滩上晒日光浴、玩沙滩排球,尽情享受海边的乐趣。
7.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的南部,是中国最大的连片湿地森林公园。
•公园内有茂密的森林、湿地景观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
•游客可以进行远足、野餐、观光电瓶车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8. 滨海葡萄酒庄园•崇明岛的气候条件适宜葡萄生长,有许多著名的葡萄酒庄园。
上海崇明岛导游词

上海崇明岛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崇明岛,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也是别具一格,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崇明岛的各种景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一、宝成古镇宝成古镇是崇明岛上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之一,镇内有着许多古现代混合文化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砖红墙的水关官府,据说它是明代著名诗人杨慎写下《临安春雨初霁》的灵感来源之一,走在古镇的小巷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古时代气息。
二、崇明湿地公园崇明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是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肺之一,更是鸟类天堂。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翠绿植被、清澈河流、还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和雾凇美景。
三、梅村梅村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传统水乡古镇,这里的房屋依旧保留着传统的白墙黑瓦,整个村落环境十分干净整洁,适合拍照还有休闲散步。
四、志远古镇志远古镇始建于明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里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镇内的民居建筑、古井、石桥等传统建筑都凝聚着浓郁的历史遗迹。
五、东滩湿地公园东滩湿地公园是崇明岛保护区域内的最大湿地公园,这里有着一千八百多个物种在这里生活繁衍,尤其是各种野生鸟类和海鸟,走在小路上,偶见几群鸟儿在天空飞翔,是一个很充满诗意的场景。
六、大伙房大伙房是崇明岛上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之一,这里的环境简单优美、幸福感溢于言表,特别是夜间,如果你能在独立的院子里蜷缩一夜,一定会让你感到心灵深处的平静。
崇明岛上的景点虽然有很多,但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尽情体验崇明岛的自然风光和浓郁文化氛围,以上六个景点也是比较合适的。
感谢各位游客的到来,我希望通过我的导游介绍,能够让各位游客对崇明岛有更好的了解和体验,祝愿大家玩的愉快!。
崇明岛攻略旅游管理技能

崇明岛攻略旅游管理技能
一、崇明岛概况
崇明岛,是上海市辖区下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上海市东北部,东临杭州湾,南接长江,西距上海市区58公里,总面积1265.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岛。
崇明岛自然风光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目的地。
二、崇明岛旅游资源
1. 自然景点
•东滩湿地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鸟类资源,是鸟类观赏的热门地点。
•崇明油菜花海:每年春季,油菜花盛开,构成一片金黄色的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
2. 历史文化景点
•陈家镇古镇: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民俗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游览。
•崇明岛灯塔:是中国最古老的灯塔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崇明岛旅游管理技能
1. 熟悉景点信息
在进行旅游管理时,对于各个景点的位置、特色、开放时间等信息要有充分了解,以便为游客提供准确的导游服务。
2. 紧急事件处理能力
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紧急事件,如游客晕倒、突然恶劣天气等,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游客的安全。
3. 团队合作能力
旅游管理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确保整个旅游过程顺利进行。
4. 客户服务意识
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客户服务意识,善于倾听游客的需求和建议,积极解决问题,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结语
崇明岛作为一个兼具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技能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升游客体验。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管理能力,将能为崇明岛的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崇明市_精品文档

崇明市崇明市是中国上海市下属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华东地区东海之滨,东临长江口,南濒杭州湾,总面积为1185.49平方公里。
崇明市是中国最大的淡水岛,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详细介绍崇明市的情况。
崇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北与上海市嘉定区相连,东接长江口北岸的浦东新区,南濒杭州湾,西连江苏省太仓市。
市区主要有崇明镇、城桥镇、长兴岛、堡镇和东平林场等行政区划。
崇明市是一个典型的渔业县和农业县,以渔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崇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三千多年前,原始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秦汉时期,崇明被设为县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世纪初,上海工业的发展和物资的运输需求促使崇明经济逐渐开放。
1958年,崇明县的茶业和蚕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
1986年,随着长江口工程的修建,崇明市逐渐改善了水利条件和底质条件,农田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崇明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崇明市还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基地。
此外,崇明市还拥有大量的湖泊和河道,水资源丰富。
这些自然资源为崇明市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崇明市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是中国重要的米、蔬菜、果品和花卉生产基地。
境内土地广阔,耕地面积达到640平方公里。
特别是稻米产量,崇明市是全国最大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
稻米种植以及加工业一直是崇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此外,崇明市的蔬菜、果品和花卉也享有盛誉,成为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农产品。
崇明市的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做得非常出色,积极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崇明市也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为保护和发展农村生态,崇明市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崇明市的湿地资源丰富,湿地保护成为崇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
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
2024年上海暑假崇明岛生态

2024年暑假:探索崇明岛,领略生态奇迹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没有什么比一头扎进大自然的怀抱更能让人感到清凉和解脱了。
而2024年的暑假,正是探索中国最大的河口岛——崇明岛的最佳时机。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生态奇迹的土地,领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崇明岛位于上海市长江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沙岛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生态功能,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生态旅游胜地。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崇明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渔业基地。
岛上还有各种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东方白鹳、中华绒螯蟹等,为生态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研究机会。
二、独特的地貌形态崇明岛的地貌形态独特,岛上地势低平,河流纵横,形成了丰富的水系。
这里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湿地画卷。
漫步在崇明岛的乡间小路,你可以看到一片片翠绿的稻田,一幅幅宁静的乡村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三、丰富的生态功能崇明岛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这里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岛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态瑰宝。
四、生态旅游的魅力崇明岛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各种生态旅游景点,如东滩湿地公园、崇明岛国家森林公园等。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此外,崇明岛还有各种生态旅游活动,如观鸟、徒步、骑行等,让你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个暑假,让我们踏上崇明岛的生态之旅,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震撼力。
在这里,你可以放下世俗的烦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真正的清凉世界。
在崇明岛,你将发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乐园,这里有你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色,有你从未体验过的生态乐趣。
让我们共同探索崇明岛的生态奇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明概况面积人口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岛户籍人口总量为68.8万人。
历史沿革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
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
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交通区位崇明三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万里长江东流入海的门户,历来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时就有“外捍百岛、内障三吴”之称。
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陆域实现陆上连通。
崇明本岛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5公里,浦东国际航空港40公里,车程均在40分钟以内。
2011年底,连接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也已贯通。
生态环境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
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
全县林地总面积40多万亩,三岛森林覆盖率达20.5%。
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相继建成5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宝岛荣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上海低碳经济示范区。
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背景:2010年崇明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
发展目标:凸显生态文明导向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选择,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引擎,体现世界生态科技领先水平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管理科学”五大领域的功能实现。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营造社会和谐;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和谐;加强生态理念,保障生态功能;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五个方面。
崇明——“中国长寿之乡”2010年,崇明成为全国第十五个“中国长寿之乡”,第一个“长寿之岛”。
目前,崇明周百岁老人有118位,百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十七。
全县人口平均寿命达到了80.26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6岁。
“中国长寿之乡”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品牌,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崇明将依托“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继续推进健康养老产业、长寿旅游产业、长寿食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崇明岛精神“传承垦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一个地域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诉求,是种形而上的气韵,她洋溢于具体的地理版图、历史场景、人文活动乃至音容笑貌、生活细节之中。
江水和海涛的碰合,让奔波万里的泥沙得于定息、积淀进而隆起;潮涨潮落,沙渚漫灭,自然生命以不可遏止的力量使这里“蒹葭苍苍”。
是谁,聚集起家人、族人、乡人,离开既有的生存之地,来到“在水一方”的湿地江滩,开辟出新的田园家园,与青草水鸟共享蓝天白云?是哪种定力,让这里的人们在外在的诱惑面前,艰难抉择,怀抱更高的追求、更远的渴望?这里,一定有一种精神!冥冥中,如同血脉贯通自然和人,维系历史与未来。
那种精神,就叫做——崇明。
“崇”,乃为崇尚,“明”,乃为自然之净明,乃为心灵之文明!农耕时代生存智慧崇明岛上多得是青青的水草和芦苇。
满眼的苍翠,自然引来螃蟹和飞鸟。
他们平和地相互依存,静静地生活。
江水在周围涌动,其他陆地文明的喧嚣,是个遥远的存在。
但是,既然土地已从水腹中高而隆起,既然苇草、螃蟹和飞鸟已经开始“和而不同”的生活,那江上的扁舟或白帆的到来,便成为了一种宿命。
扁舟或白帆中的人,也许是最有梦想的人——他们深怀一种新生活的梦想,就象当年的哥伦布;也许是最疲倦的人——他们在某个宅院或某个地域已经心力交瘁,他们本来可能会逃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中去的;当然,还可能是最紧张的人——后面由一群官兵或强贼正在追杀,他们好不容易让江涛阻挡住对方的矛剑……到了,那片土地!尽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就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可以安居了!《元史》有载: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
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
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另有史料记载,后周灭唐后,姚氏率一万余吴兴人逃到崇明避难,因北周驻军不能过江,吴兴人便在崇明定居下来。
沙洲在日长夜大,不断有扁舟和白帆从内地或周边地区飘然而至。
来自不同地域,然而一种共同的安居心理让他们彼此融合。
有更多的史料,一定淹没在历史的江涛之中了。
但可以揣测,岛上的先者,可能既是逃荒者也是拓荒者。
17 世纪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巴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生活的艰难,迫使岛上的先者像这沙地上的芦苇一样顽强生存,同时,又使他们因思想而使以后的生活深深地烙上反思的印记。
●诗意的安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这样描述自己安居的过程。
“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点附近,就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的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木材。
……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不满的冬日正跟冻上一样地消溶,而蛰伏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梭罗的叙述,洋溢着自然生活的无限乐趣。
崇明岛上百姓的居所田园,也曾那样地在自然的环抱中显现出生存的智慧。
——“环洞舍”。
这是岛上最早的民居,以芦苇搭建成半圆状,可避风雨,后来盖草房,墙是干芦苇织成的笆墙。
再垦一块荒地,男耕女织春种秋收,家园是大地的一部分,掩映在芦苇、农田之中。
——宅沟宅院。
农耕时期,崇明经典的民居通常是宅沟宅院。
宅沟环抱,沟中放养鲫鱼、白鱼、青鱼,沟沿旁植果树、榆柳,宅后种竹,最外层围以株杨。
住宅以南向居多,东向次之(城镇例外)。
房屋布局,有一字形、转角式、三厢房、三进两场心等形式。
一般是正埭五间,也有七间的。
中间是堂屋(俗称前头屋,为同宅亲属公有)。
正埭前面两旁相对而立的为厢房,接两厢房,建与正埭平行的前埭,便形成四厢房。
前埭中间为厅,或称外门道,两旁是书房。
如再向前发展,又建厢房及外厅,便成为三进两场心,有里外两道墙门。
理想的农家住房是白墙黑瓦。
地上也许铺以青砖,也许就是泥土地面,但都会被勤劳的主人打理得平滑如镜。
独宅独水住户多为有血缘的一姓人家。
聚族而居,宅沟围起的宅上,居住者世代相传,亲属枝蔓。
那宅沟,就如当年的江海,给予居住者一种安全感。
独宅独水,在近乎“封闭”的这块土地上,隐喻着居住者的生存心态,寄托着居住者的希望与理想。
——灶头灶花。
过去,崇明乡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烧火煮饭。
为了避免燃烧柴火时产生的烟灰,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跺墙,这就是“灶山”。
能工巧匠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称为“灶花”。
灶花主要以黑线勾勒为主,一般泥瓦匠用锅灰和水调成墨汁,然后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画。
据称,这样作画,图案不易褪色。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颜料也从过去的锅底灰变为墨汁,再后来就添加彩色颜料来渲染“灶花”了。
在作画时,“灶花”能手一般采取“现粉现画”,就是趁灶台上石灰还在潮湿之际,用颜色在上面进行描绘,这样更能保持灶花的鲜艳性。
——农田花地。
崇明岛上的农人,把农田叫做“花地”。
繁重的农活,于是就有了一个极浪漫的名儿“种花地”。
在农民的眼里,脚下的这块安生的土地,是那么的富有情味,你把种籽撒下,耘一耘耕一耕,细雨一场或者霜雪压压,那生命就会开出花来。
这花是土地的笑靥,也是土地和农人之间的相互赞美。
蚕豆花带着小黑点,楚楚动人,芝麻开花节节高,丝瓜花、扁豆花、黄瓜花、茄子花,房前屋后的牵牛花、鸡冠花,无不各有姿色。
岛上的农人在冬天的冷雨寒风中种油菜,一棵一棵地把油菜秧种到地里,往往会把手冻僵。
然后是冰冻或者白雪覆盖……当春三二月,油菜花开时,崇明岛上十里、百里、边边角角,一派金黄的世界,你只要随便往地头一站,便是满眼的金色扑鼻的芳香和成群结队闻香而来踏花而归的蜜蜂!那真是花地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代诗人海子曾这样吟唱他的希冀他的渴望,那简单的词句背后,可能是一团困顿的心绪,而回归土地、回归土地上的生命,正是许许多多具有相同境遇人的共同向往。
不知当年踏上长江之中这块沙洲的人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固守与开拓沙洲之状本有波涛本性,涨也自由,坍也自如。
在长达1300 年的历程中,崇明岛屡经变迁。
州署县治因浪涛所迫随沙洲涨坍五迁六建,乡间集镇也随之枯荣兴衰。
时至清朝末年,岛上有长沙、响沙、吴家沙等冠名的沙洲60多处,无名的有待取名的小沙洲又不断涨出,而崇明岛初始年代的东沙、西沙、姚刘沙、三沙、平洋沙等均已荡然无存,它们的名字却作为沧海桑田的见证,湿漉漉地留在了古籍中。
农耕时代,聚岛而居,靠天吃饭,在与水土涨坍和人事纷扰的周旋中,崇明人的心性不断得到冲刷和磨砺。
固守与开拓,本是一对矛盾,但在崇明人身上化为一体,成为生存的基本行为。
——开河做岸。
崇明四周江(海)水拍岸,岛内河汊纵横。
大堤是岛屿的生命线,沟河是岛民生活生产的血管。
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是项艰苦又浩大的工程。
只是世世代代的崇明人,欢喜将此平平淡淡地称为“开河做岸”。
其中“做岸”一词,真是饶有意味。
做岸,往往就住在茫茫荒滩上。
先头出发的老农们就地取材,揿下大批芦苇,搭成“环洞舍”,再在地上铺厚厚一层弹得起人的稻草。
如果有的女工一起去,就用芦苇编织一块篱笆,隔开来。
屋舍前面,就着老的岸脚,趁势挖起两只灶膛,然后用泥巴涂成灶沿和烟囱,就砌成了一副“双眼头灶”,可以炊烟袅袅地闻得见饭菜香味了。
上工去,要走过刚割过芦苇的茫茫滩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