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滕王阁序》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滕王阁序教案(精选多篇)

滕王阁序教案(精选多篇)

滕王阁序教案(精选多篇)滕王阁序讲课思路一.本课标题鉴赏美文体悟深情千秋高阁滕王阁千古美文滕王阁序二.导入视频师说:(过渡)这是一座历经千载兴废而盛誉不衰的中华文化名楼,它屡毁屡兴,屡兴屡废达二十八次之多,这在中国楼阁建筑史上堪称绝唱;这是一个永远令人击节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师问:现象背后的原因同学们试着探讨一下。

学生发言:师说:滕王阁序千古美文,赋予滕王阁,摧不毁的文化魂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美文三.师说:教学目标(中心目标)鉴赏美文体悟深情(具体目标)鉴赏语言形式鉴赏景物描写体悟丰富情感三.讲课过程(一)初步感知鉴赏美句师问:文章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骈体文(一美)学生回答:师明确:语句方面的特点,以对偶句为主,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

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朗朗上口。

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二)深入体会鉴赏美景(二三段)师说:首先请同学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读:师说:字音师说:有没有同学有勇气挑战学生读:师说:字音师问:有句话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请同学们选择一句你觉得写得好的描写景物的句子,进行鉴赏。

既要意会,又要言传。

(二美)学生回答:师明确:美景: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鉴赏美情师问:此景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文句品味情感。

(三美)学生答:师明确:板书游玩的喜悦感触的悲情情感的乐观有为才有位师问:位不是天生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受人景仰。

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大多数杰出人士都是在无位之时,努力有为。

我们应该学习王勃的哪些精神?学生答:美文流泪的滕王阁(三)感悟深情(四)启发(五)知识拓展《滕王阁序》微教案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势杰出的人物,珍异的物产盛大的宴会,欣幸的机遇特点:由史及地,由地及人,由人而己。

扣题,得体。

二.秋水共长天一色,究竟是什么颜色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霁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虚实相映之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特点:多角度变换,景物浑成,情感饱满。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滕王阁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初步把握2、了解文体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初步把握教学难点:了解文体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学习新课,导入《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

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

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4【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色彩:清、紫、翠、丹……空间分布:上下、远近2、重点品读: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3、知人论世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积累1、2段文言字词(2)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二、学法指导结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吟诵涵咏,用美读体会__的美妙意境。

三、知识链接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加点的词语五、合作探究1、借助课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理清__的结构和思路。

(B级)2、阅读第一段,思考:①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B 级)②作者如何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B 级)③__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C级)六、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2、默写填空《滕王阁序》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

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语文课的根基。

而应回归文本,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语言之美。

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感受__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练习。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

2、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址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址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语文教案:《滕王阁序》1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

“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鉴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

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原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一、注音(开始积累吧!)轸()瓯( )隍( )懿( )梓( )襜( )騑( )凫( )闼( ) 甍( )浦( )舸()轴()霁()鹜()蠡( ) 遏( )眄( ) 阍( ) 迥( )舛( )筵( )悫( ) 簪( )笏( )渚( ) 睇( ) 袂(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2、徐孺下陈蕃之榻3、腾蛟起凤4、屈贾谊于长沙5、窜梁鸿于海曲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8、宾主尽东南之美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⑴千里逢迎⑵俨骖騑于上路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五、一词多义(实词)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则智者尽其谋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4、即: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②胡天八月即飞雪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②穷且益坚③日暮途穷7、数: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8、趋:①他日趋庭②入而徐趋③今背本而趋末六、重点虚词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0、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②前人之述备矣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趣味阅读螳螂捕蝉【原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

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简析】__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语文教案:《滕王阁序》2学习目标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__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知识连接:第一知识背景介绍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__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__,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__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__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__。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__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

c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c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c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c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2.成语积累(请在文中找,试列举)例如:一介书生一介:一个。

旧时读书人自称。

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

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

从戎:参军。

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

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

出处是《列子?汤问》。

盛筵难再盛:盛大。

筵:筵席。

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

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

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交流展示(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熟悉前三段,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

(1)襟三江而带五湖(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3)都督阎公之雅望(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5)宾主尽东南之美(6)序属三秋(7)披绣闼,俯雕甍(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试着整理后四段的`重要文言现象(自主完成)包括内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第二课时一、赏析第一部分(一)集体朗读(二)具体赏析(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3).__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二、赏析第二部分(一)齐读课文,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具体赏析1.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自主完成)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自主完成)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三.作业: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

二、探究与对话一、阅读后四段,完成以下探究:(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__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二、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