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以相同或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而使药物作用与效应发生的变化。

变化的结果可能使疗效增强或不良反应降低或消失;也可能使疗效降低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个人的关注。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

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儿童给药困难更大,指导家长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也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项责任。

因此,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临床用药中的中西药相互作用。

1.药物相互作用分类1.1 按药效学分类其本质属于药理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

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同西药间的相互作用一样,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用药所追求的,如猪苓、泽泻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因此,猪苓、泽泻与双氢克尿噻、速尿合用有协同作用。

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使其抗感染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的机会也很多,不但使药效降低,而且还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

例如:抗感冒新药白加黑中黑片有效成分之一盐酸苯海拉明,属于抗组织胺药。

中成药维C银翘片中也含有抗组织胺药扑尔敏,若合用或与其他抗组织胺药(感冒通,康泰克)合用,会使药量增加,加重抗组织胺症状,嗜睡、头痛、头晕,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甙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更易引起低血钾症。

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

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

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
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是指中药和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相互配伍、联合使用的原则。

其基本原则如下:
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中西药组合,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进行调整。

2. 相似原则:中药和西药的药性和作用相似或相近,适合联合使用,例如中药和西药都具有抗菌作用的情况。

3. 互补原则:中药和西药在作用机制上互为补充,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增强疗效,例如中草药可以增强某些抗生素的效果。

4. 调控原则:中药可以调节西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提高其疗效或减少副作用,例如中药可以调节西药的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5. 安全性原则: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应考虑其安全性,避免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总之,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中西药组合,并考虑其相互作用和安全性,以达到优化疗效的目的。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上产生的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拮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毒副作用五类。

一、协同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所追求的。

事实上,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

如:1.甘草和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用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2.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提高。

3.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胆道感染可提高其抗菌效果,因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部位。

4.猪苓、泽泻和双氢克尿塞、速尿在利尿方面有协同作用。

5.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葡球菌的抑制作用。

6.蒲公英与TMP合用,可使疗效增强,对扁桃腺炎、气管炎效佳。

7.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

8.甘草与链霉素、碳酸钙治疗胃窦炎能增强疗效,已制成复方甘链片。

9.麻黄与青霉素在治疗细菌性肺炎时有协同作用。

10.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氯霉素可加强其治疗百日咳的痉咳的疗效。

11.丹参注射液加强的松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协同作用。

12.1%高锰酸钾加木芙蓉叶洗液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增强其疗效。

等等。

二、影响药物吸收和排泄中西药联用可以通过影响吸收和排泄这一重要环节,使药物在体内停留得时间改变,这样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对身体有利,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用;另一种是对身体不利往往是降低药物的治疗效价,甚至使药物失效,应禁止联用。

如:1.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肠管明显抑制,延长地高辛、维生素B12 、灰黄霉素等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茵陈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使其在胃肠道吸收增强。

3.硼砂碱化尿液,增强青霉素、磺胺类的排泌,使血浓度下降,但与四环素族、红霉素合用则使吸收增加,血浓度上升疗效增加。

中西药联用应用的药理原理

中西药联用应用的药理原理

中西药联用应用的药理原理
中西药联用是指将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1. 相互增效作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增强西药的疗效。

例如,中草药黄芪中的甘草酸可以提高激素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加治疗效果。

2. 相互拮抗作用:中药中的成分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减弱西药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保护肝脏健康。

3. 调节药物代谢酶活性: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影响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改变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 影响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影响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进而调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增强药物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药联用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产生风险。

因此,在联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间隔,监测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 赵凯彬, 4 阮诗伟.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现状 与进展[】 J. 中
医 药通 报, 1, 1: ・5 2 0 () 36. 0 9 6
[】 许济群, 5 王锦之. 方剂学【 上海: l 哪. 科学技术出版社, 8: 415 1 51 0 . 9 0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副反应等。现代研究证明, 地黄丸系列成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相信
以后应用范 围会更大”I 。传统的中药经典方剂经过 了千百 年的临床实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瘦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而反多、痰饮咳喘、
消 渴 。对 肾 阳虚 所致 的 四肢冰 冷 、腹痛 、小 便清 长 、大 便 稀烂 、 阳 萎 、滑精或女 子不孕症等 较为适用 ;是温补 肾阳的代表方剂 。有的医 生将 桂附地黄 丸与金 匮肾气丸混为一谭 。④金 匮肾气丸 :系六 味地黄 丸 多桂枝 、附子两味药 而成。功效 :滋肾阴 、补肾阳、化气行 水 。用 于 腰膝瘦重 、小便不 利、畏寒肢冷导致 的肾虚水肿 、肺气肿 、支气管
近 年来 随着 现代 医学 的不断发展 ,中西 医结合疗法被 广泛地应用 于临床治疗 中,同时越来越多 的患者开始 采用中西药治疗 疾病 。在临
床上,中西药物如何配伍成为了当前的课题,研究发现中西药联合使
用可有效 的降低西 药所产生的不 良反应 ,但 是如果 中西 药结合不恰 当
不恰当的药物配伍后会发生拮抗作用,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 吗叮啉与642 5-配伍后 ,促进胃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或者两无配伍后 出现不良反应,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配伍后其抗菌能力明显增强,但 是对耳的毒副作用却明显增加。利福平与雷米封配伍,虽然可解决耐
衰老 与肾虚有很大 的关系 ,可根据不 同的情 况 ,辩证施治 ,如 肾阳虚 可 用桂 附地黄 丸 ,气 阴两虚 用麦 味地黄 丸 ;肝 肾阴虚 选知 柏地 黄丸 等 。地 黄丸系列药还可 用于现代养生保健 ,因为正常健康老年 人都存 在着不 同程 度的 肾虚 ,可因人而异选用 不同的地黄丸。另外 ,地 黄丸 系列药 还可用于更年期综 合证 、甲亢 、视疲 劳、不孕不育 、化疗 后毒

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吃吗

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吃吗

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吃吗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使用,但需要谨慎选择和正确使用。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上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合理地结合使用可以达到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目的。

下面将从中药和西药的特点、相互作用、合理搭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和西药的特点不同。

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原料,通过药材的煎煮、蒸馏提取等工艺制成。

中药疗效温和稳定,中医药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调理,多为较为温和的治疗方法。

而西药则是以化学物质合成的药物,作用机制相对明确,对一些急性和严重的疾病有快速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和毒性。

其次,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需要注意。

中药与西药之间在药理学上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一方面,一些中药可能会与西药发生药代动力学上的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

另一方面,中药和西药的药物成分可能相互结合,产生新的药物化合物,可能改变药物的药效或副作用。

再次,合理搭配中药和西药是利用其优势,实现疗效的最大化。

在使用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病人的体质差异以及中药和西药的作用机理进行合理搭配。

一方面,可以使用中药辅助西药治疗,以减少西药的剂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放化疗过程中,中药可以缓解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西药辅助中药治疗,以加快疗效、增强中药的药效。

例如,在感冒发烧时,中药可以缓解症状,西药可以抗菌和退热。

最后,合理的中西药搭配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由于中药和西药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相互作用,患者在进行中西药联合治疗时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的特点和中西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科学、合理的药品选择和用量调整,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评估。

总之,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使用,但需要慎重选择和正确使用。

合理搭配中药和西药可以发挥其疗效的互补作用,但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以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的最大化。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利与弊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利与弊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利与弊中西药联合用药,指的是将传统中药与现代西药相结合,共同用于疾病治疗的一种医疗方式。

这种治疗方式既能充分发挥中药的卓越疗效,又能借助西药的先进技术,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然而,中西药联合用药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谨慎使用。

接下来将分别从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利1. 综合疗效更好中西药联合用药可以充分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疗效,相辅相成,相互增强,达到综合治疗效果。

中药以其温和、缓和的特点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同时西药又可以加快中药的吸收,提高疗效。

2. 病情治愈率提高中西药联合用药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精准调配中西药配方,增加治愈率。

中药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环境,西药可以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成功率。

3. 减少药物耐药性中西药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患者对某一种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通过中西药的轮换使用,可以有效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的耐药问题,延长药效持久性,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弊1. 药物相互作用中西药联合用药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概率,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之间存在交叉禁忌,不宜混合使用,否则可能导致药物相互抵消、增强等情况,影响疗效。

2. 个体差异中西药联合用药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人群对中西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西药联合用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3. 专业技术要求高中西药联合用药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合理搭配药物,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如果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够或者患者自行搭配用药,可能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危害。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合用药有利有弊。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慎重选择中西药的搭配方式,合理调节剂量和疗程,确保疗效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在接受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时,也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守医嘱,注意药物的搭配和使用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分析

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分析

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分析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指的是同时或连续使用中药和西药,引起了
不良反应、药效降低或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以下分析其不合理之处。

1. 药物相互作用:中医和西医在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
等方面有差异,因此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
降低或者增强。

例如,中药黄芪和西药青霉素同时使用会降低青霉
素的效果、影响治疗效果;中药黄芪和西药硝苯地平联用会减弱硝
苯地平的降压效果,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

2. 药效降低:中药和西药的使用时间、途径、劑量等也有差异,因此不合理的联用可能会导致药效降低。

例如,中药黄芪和西药肾
上腺素同时使用会互相抵消,使治疗效果减弱,甚至反效果;中药
当归和西药维生素K抗凝药联用也可能降低维生素K的有效性,使
药物疗效减弱。

3. 不良反应:一些中草藥和西药在选择或使用方法不当时,可
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当归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会增加胃肠道
出血的发生率;甘草与利福平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等。

4. 过度用药: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也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

中药多采用慢性服用的方法,而西药通常使用短程疗法,联用可能
增加病人对药物的依赖,况且对症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同时,西药
和中药对身体的副作用互异,过多的使用可能导致身体不可逆的损害。

总之,中西药并用需要慎重,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择药品、剂量、用法、用时等。

如果需要节约药费,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合理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药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中西药联合应用也日趋广泛。

只要联合应用的合理,可使疗效增强,扩大应用范围,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则使药效降低,产生不良反应乃至危及生命。

现将一些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简述如下:
1 妨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
1.1 形成络合物或沉淀物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铝、铜等中药如石膏、自然铜、代赭石、海螵蛸、明矾等以及含有上述成分的成药如牛黄解毒丸、防风通圣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或异烟肼同服。

因四环素素分子中含有许多羟基、烯醇羟及羰基,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异烟肼含酰肼结构与重金属离子络合形成有色络合物,从而降低了溶解度,影响药效。

丹参及复方制剂不宜与抗酸药同服,因丹参中的丹参酮活性成分可与抗酸药中的金属离子(如镁、钙)结合形成络合物,降低疗效。

含鞣质成份的中药如大黄、诃子、石榴皮等,在与生物碱如利血平、阿托品、黄连素或铁制剂如硫酸亚铁等联用,可形成鞣酸盐沉淀物,影响疗效。

1.2 胃肠道PH值的改变胃肠道消化液PH值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药物在其中的解离度,进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如抗酸中成药陈香白露片、正胃片等可增加弱酸性药磺胺类、氨苄西林的解离,吸收减少。

而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如与酸性中药配伍,可因肠道PH值改变,使其在酸性环境中降低抗菌效力。

1.3 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中药洋金花、颠茄、曼陀罗、莨菪、胃宁片等,能够松驰胃肠道平滑肌,并延缓胃排空,减慢肠蠕动,如与红霉素、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同服,由于排空减慢,延长了红霉素、洋地黄在胃内滞留时间,使红霉素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而洋地黄类强心苷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增加,引起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2 改变药物分布的相互作用
含鞣质的中药如大黄、虎杖、五倍子等与磺胺类合用时,导致血液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银杏叶与地高辛联用可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内Ca2+水平,使地高辛的游离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易造成中毒。

3 影响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
3.1 酶促作用如中药贯叶连翘(圣约翰草)可以增强肝微粒体酶的含量和活性,与华法令、
茶碱、地高辛及环孢素等配伍,可以加快其代谢,从而降低血药浓度,减少吸收[1]。

3.2 酶抑作用含鞣质的中药及制剂,如地榆、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在与乳酶生、多酶片等酶制剂联用时,可与酶的酰胺键或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缔合物,使酶的效价降低,影响药物代谢。

有些中药如卡瓦草有酶抑作用,可以减少肝微粒体酶的含量与活性,如与阿司匹林、华法令配伍,可以增强出血和淤伤的危险;与安定、阿普唑仑等配伍,可增加镇静作用,导致昏迷[2]。

4 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碱性中药如煅牡蛎、煅龙骨、复方陈香胃片、乌贝散等与尿液酸化药物呋喃妥因,水杨酸类,苯巴比妥等联用时,酸性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及强度降低。

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能增加乙酰唑胺、青霉素、呋塞米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有效浓度,药物作用降低。

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青皮、女贞子及生脉散等均可酸化尿液,在与磺胺类、利福平、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联用时,使磺胺类药物溶解性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使利福平、阿司匹林的排泄减少,加重肾脏的毒副作用。

5 药理性相互拮抗作用
中药甘草、人参、鹿茸、何首乌等及其制剂如全鹿丸、人参鹿茸丸等与降血
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联用,可减弱降血糖的作用。

因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可促进糖元异生,升高血糖。

人参和鹿茸可以促进人体内糖质异化,导致葡萄糖分解反应降低而使血糖升高。

藿香正气丸可显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如与胃动力药吗丁啉联用,使二者的作用减弱。

6 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
中成药六神丸、救心丹等含蟾酥、夹竹桃等强心苷成分,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如与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苷类合用,易诱发强心苷中毒,出现频发性早博等心律失常。

7 互相协同和增效作用
金银花与青霉素联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上有协同效应。

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降香)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合用,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

香连丸与甲氧苄胺嘧啶联用后,抗菌活性增强。

喜树碱与活血化瘀中药川芎、红药等合用,可加强其抗癌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药的联合应用,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在临床用药时应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扬长避短,谨慎用药,力图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咏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陈世铭,薛政国.老年人安全用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