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十四)

合集下载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道次引导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答:成办二种义利: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

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答:(1)下士体相: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

分为一般和殊胜二种。

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

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增上生的修行。

“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2)中士体相: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追求自己的利义,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上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

分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差别: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前者刚刚通达细无常;后者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

已入道又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为圣者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3)上士道体相: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深受,而以大悲心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即:最后初由大悲心的摧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

上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

刚刚苏醒大乘种姓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

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士夫,为已入道的上士。

后者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女人八十四态白话解

女人八十四态白话解

女人八十四态白话解展开全文佛言:女人八十四态者,迷惑于人使不得道。

何等为八十四态?第一虚荣好饰类:(1)“女人喜摩眉自妆,是为一态。

”女人喜欢画眉,描眼线,以增加眼睛的魅力,好迷惑男子。

(2)“女人喜梳头剃掠,是为二态。

”女人喜欢梳头,拨弄额前的头发。

(3)“女人喜敷脂粉迷惑丈夫,是为三态。

”女人喜欢敷抹脂粉,来迷惑丈夫。

(4)“女人喜娄螟细视,是为四态。

”女人喜欢学少妇作态,眯着眼看人。

(5)“女人喜丹唇赤口,是为五态。

”女人喜欢擦口红。

(6)“女人喜耳中着珠玑,是为六态。

”女人喜欢配戴耳环。

(7)“女人颈下喜着璎珞金珠,是为七态。

”女人喜欢穿金戴玉,包括项链、珍珠、耳环、手链等一切装饰挂物。

(8)“女人喜着珠宝缯彩之衣,是为八态。

”女人喜穿华丽美好的衣物。

(9)“女人喜着丝履,是为九态。

”女人喜穿丝袜,漂亮的鞋,以显示身材曲线。

以上是女人虚荣好饰,妆扮自己,显示身材的曲线,吸引男人注视。

第二故作姿态类:(10)“女人喜掉两臂行,是为十态。

”女人喜欢走路时晃动两手臂,以显女人姿态,吸引男人。

(11)“女人喜邪视,是十一态。

”女人喜邪着眼睛看人。

(12)“女人喜盗视,是十二态。

”女人喜欢窥视他人隐私。

(13)“女人欲视男子,见之复却缩,是十三态。

”女人心里想看男子,又不好意思让他知道,现出娇羞的样子,然后却往后缩。

(14)“女人见男子去,复在后视之,是十四态。

”女人待男子去后,在背后偷偷瞄他是俊还是丑。

(15)“女人欲见男子,见之复低头不语,是十五态。

”女人想见男子,见了面,又低头不语,作出矜持的样子来。

(16)“女人行喜摇头、摇身,是十六态。

”女人走路时,喜欢摇头、摇身,扭动腰肢,以显女人的婀娜多姿,以吸引男子。

(17)“女人坐喜摇头、摇身,是十七态。

”女人坐时喜欢摇头摇身,以引人注目。

(18)“女人坐低头摩手爪,是十八态。

”女人喜欢坐时低头不语,摩弄手指现出淑女纯洁的样子。

(19)“女人坐喜含笑语,是十九态。

中观四百论讲记(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八)文本下载音频下载凡夫听到了这样深刻的开导,虽然觉得非常合理,但是因为贪执深重,接着又产生了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但是自己的子女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到后世去了,因此,为他悲哀是应理。

圣天菩萨回答说:若时未请求,自来为子女,彼不问自去,非是不应理。

难词释义(偈颂中的这个)时:(是说)过去的某个时候,指入胎之时。

颂文直解某个有情,在某个时候,我并没有请求他,而他自己主动来做了子女,既然他最初并不是我请求来的,那么他最终不辞而别,就去往后世,也并没有什么不应理的。

释义这里讲的道理是完全符合真实情况,既然符合真实情况,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无意义的悲伤对自己和对他人就没有什么好处。

子女前来投胎,是受双方往昔所造下的业和所发的愿的影响,所以从这辈子来说,父母对于要有怎么样的孩子,是根本没有选择权的。

大家用智慧观察,来想一下,如果事先能够选择的话,那么人人都会选那些长得庄严,脾气又好,又会孝顺的人做子女了。

但是那样可能吗?受业力控制的凡夫,没有一个人能够预先挑选前来投胎的众生。

所以子女都是没有经过你的请求,不请自来的。

那么他们寿命结束了,没和你商量,而独自离开,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就像你开了一个旅店,有人来投宿,如果那人事情办完了,他肯定就要离开了。

同样,从轮回这个长远的角度来看,子女也是客人,和你们的缘分消尽后,也是必定要分开的。

如果有宿命通的人就可以看到,父母与子女在上辈子可能非亲非故,互不认识,到了下辈子,也不会认识。

如果子女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即使在下世有福报做人,他们也会被业风所飘,去到新的人家,有了新的父母,做别人的子女去了。

他们从此也不会再和你们有多少牵连。

就像现在地球上有60多亿的人口,以及数量更多的动物,其实都曾经互相做过父母与子女,当时是一家人的时候,大家互相是那么地执著,那么地欢喜,那么地贪著。

但是转世到今生,大家都换了形象后,就互相不认识了,见面完全没有了贪爱。

下面这个《中观四百论广释》当中的公案,就很有启发性。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我们看回〈少阴篇〉的条文,今天从十一之二十七条的桃花汤看起。桃花汤这个方子呢,这个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个临床上使用范围“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单纯,我并不需要解释太多,可是,同学一定要记得:桃花汤证是非常容易抓错的一个汤证,这要小心一点。
因为桃花汤的条文写什么?少阴病,下利便脓血。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后拉稀里面开始带一些黏黏的东西,然后开始带一点不乾不净的血丝。
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主证,不难思考,也不难抓。问题就是有几个东西,比如说,〈厥阴篇〉的白头翁汤证,很容易让人跟桃花汤证搞混,因为白头翁汤证他拉的大便,当然也是偏热,可是如果那个人是拉稀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太能够认得出来。当然典型的白头翁汤证是又热又臭啦,但是不典型的话,它就只是大便不乾不净地拉稀,又有时候带血带脓。
那至于桂林本写说“刺足阳明”啊,我觉得这倒是有点意思。──我们一般也不是真的刺在脚背的足阳明啦,就是灸足三里──这是阳明经比较代表的穴道,我们就做灸。
你想想看,用足三里做灸,第一个是,灸足三里就能够把一个人的阳气导下来的,把人的阳气往下拉的,这样子的话,本身一定是能够让下焦虚寒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另外呢,足三里就是典型的你只要一灸它,这个人的免疫机能就会提升的一个穴位。免疫机能提升,也就是肾阳回来的意思。而它本身,又是作用在消化轴的穴道,从各个角度来讲,足三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样的一个思路,跟清朝人选择幽门交信的思路,其实就不一样了。
我读〈少阴篇〉,常常觉得,后代人是把少阴当温病。少阴病的大规矩,就是防止心衰、肾衰;那,治温病,谁跟你防止心衰肾衰啊?所以少阴病里面张仲景用药很小心的那个点,后代的人有时候看不出来,因为没有注意那其实是少阴病。少阴病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必须要好好把它确认清楚。
因为白头翁汤证的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原虫痢疾那种的,那你说白头翁汤证会不会痛?不一定,或者痛或者不痛,但是白头翁汤证跟桃花汤证,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点,就是白头翁汤的主证是什么?是热利后重、热利下重。就这个人拉完大便之后,还觉得还有一坨东西没有拉干净。那会有这种感觉代表肠子的免疫机能很差,所以细菌、原虫乱繁殖,他的直肠是处在发炎的状态的,所以他肛门整个是胀胀的、塞塞的那种感觉。那“下重”或者说“后重”这种胀胀塞塞的感觉,跟桃花汤证的肛门整个松掉,一不小心就一坨大便滑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种类的。所以用桃花汤,问证的时候要问:“你这大便带血,有没有后重的感觉?”有后重,就不一定能用桃花汤,因为两路病机是反过来的。所以这要记得,不可以搞错的。

《改过之法》第 12-17集

《改过之法》第 12-17集

《了凡四训讲记》改过之法第十二讲题目1、“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看到一个人的(心不善)、(行为不善),就可以推断他的灾祸不远了。

有一句俗话讲,(“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离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所以祸福真的都在一念之间“今欲获福而远祸。

我们今天想要获得福报、吉祥,远离灾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2、要先明白如何改过,如何改掉自己的坏习性。

第一,假如行善都掺杂着这些过失,(善就不纯,行善的功德就不能彰显)3、不改过,就像(桶有破洞)一样,水都流掉了,你再怎么灌,水也留不住。

4、善就好像(醍酬)一样,恶就好像(毒药)一样,你把这个恶、这个毒掺在醍醐里面,醍醐也有毒了。

4、改过要先发三种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5、“此改过之要机也。

”改过最关键的,就是要发(羞耻心)。

羞耻心的根源在哪里?羞耻心从哪里发出来的?从(孝道),百善孝为先,(耻心)也是善。

6、一个人以后有没有成就,首先要看什么?(器识)7、所有乱象的根源是什么?(人心被利欲污染了)8、为什么现在家道都败了?(弃老取幼,家之不祥)9、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有很高的成就,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两个世五强大企业。

这位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介绍给年轻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

他的人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学了“立命之学”,确实看到了一个具体改造命运的榜样,就是(袁了凡先生)。

10、一个读书人首先(度量)要大,(气量)要大,“识”是什么?(见识、智慧),要的看得远。

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要有(仁爱)的度量,还要有(智慧),而后才是学习文艺。

11、曾国藩先生很有人生阅历,他有一本书就是讲如何看面相,那本叫《冰鉴》从一个人的面相断他的人生,是有道理的。

相由心生,吉凶祸福是(心)决定的,(心)的状态又会表现在你整个容貌和行为上。

12、怎么样判断一个人一个家的吉凶祸福,有哪五不祥?(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桃花湯時機短短的主證【桂11-27/宋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

若一服愈,餘勿服。

【桂11-28/宋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方見上)我們看回〈少陰篇〉的條文,今天從十一之二十七條的桃花湯看起。

桃花湯這個方子呢,這個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範圍「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單純,我並不需要解釋太多,可是,同學一定要記得:桃花湯證是非常容易抓錯的一個湯證,這要小心一點。

因為桃花湯的條文寫什麼?少陰病,下利便膿血。

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後拉稀裡面開始帶一些黏黏的東西,然後開始帶一點不乾不淨的血絲。

病人是不是少陰病?「哦……我拉到都沒有力氣……」那聽起來很少陰,於是我們就這樣子開下去了;吃壞倒也不至於,但,也並不是這樣子就一定會對。

也就是說你要用桃花湯之前,你必須把幾個跟桃花湯證很類似的病症分開來,所以我們要先把不一樣的東西梳理開。

我們如果要說桃花湯證它本身的病機是什麼的話,我們把十一之二十八條一起看,因為十一之二十八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的病機,它說少陰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就這個人得了少陰病以後啊,他又繼續拉著拉著拉著,桃花湯證的出現,通常是這個過程,首先這個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熱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湯證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湯的啦,可是不會是那種又熱又臭的那種,這我們要先知道哦,是從「寒利」先開始的。

這個人先是水瀉,水瀉了三四天之後,他的下焦越來越寒,我們在〈太陰篇〉就講了,〈太陰篇〉的人越拉人越虛,越虛人越拉,再虛下去命門火都拉掉了,那就進入〈少陰篇〉了││這樣一個流程。

那他這樣子拉著拉著,到後來,原來水瀉是水水的,現在開始變得滑滑的,然後滑滑的之後,變得開始帶血了。

桃花湯證的血色,通常不很鮮豔的,就有一點紫紫的、暗暗的,不是鮮豔顏色的血。

漫谈读书

漫谈读书

坛经(今郭朋《坛经校释》,广化寺《六祖坛经注释》非卖 品)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 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内容:记载惠能一 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 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 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 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 南北”。这一思想与《涅般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 一脉相承。《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国 佛教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近思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 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 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 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 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 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 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 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 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 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 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 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 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 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 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 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讲前勉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子、居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 3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丑、在校错误!未定义书签。

寅、处世错误!未定义书签。

卯、聚餐错误!未定义书签。

辰、出門错误!未定义书签。

巳、访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午、会客错误!未定义书签。

未、旅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申、对众错误!未定义书签。

酉、馈赠错误!未定义书签。

戌、庆吊错误!未定义书签。

亥、稱呼類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後總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它,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地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它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它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是教诫:【对此从本于无生同时显现、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的法性大平等,乃至未起彻底定解,应需勤集资粮,及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之关要。

】空和缘起本来无离无合,意思是:空和缘起不是首先在一起、后来分离,也不是首先分离、后来融合,而是从本就无离无合,也就是本来不二。

现空无别的法性不偏在有边、无边、二俱边、俱非边,由于不偏在四边戏论上,因此是大平等。

有、无等偏于一边,不是平等义。

不偏在任何边上,就是‚平等‛。

这超出世间所说的平等,因此是‚大‛。

在大乘佛道的实证上,对‚大平等‛生起彻底定解是极重要的一关。

在还没有生起彻底定解的时候,需要做到这样三点:第一、精勤地积累资粮;第二、亲近具相的殊胜善知识:(就是对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大平等义具足正见,以教理通达空性的善知识。

‚殊胜‛,是指胜过小乘善知识等。

‚亲近‛,就是诚心地做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样三种事,来让善知识欢喜,这就叫亲近。

);第三、亲近之后长期串习真实的关要:就是听闻般若法的真实教授,长期持续地串习有教、有理、有窍诀的关要(‚真实‛是指善知识所传的教授,有圣教的证明,以正理决定成立,而且以窍诀力容易趣入实修。

)。

【所谓“以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纵经百劫精勤,亦不能通达少许”的此一上师教言,求解脱者应持为心宝。

】通达远离戏论的空性,不是以分别心执著能达到的,就连在离戏的总相上也需要长期修习。

只是在善知识座前听几天法,辩论几下,就以为可以修,这是不一定的。

‚以听闻骄慢‛,就是稍微听了一点,就自以为通达而生起慢心。

‚以见世间量的众多观察‛,就是以分别心作这样、那样的观察,都与离戏不相应。

经上有一句话:‚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可见这是超越世间的境界。

单凭自以为是的慢心和见世间量的种种观察,即使用一百劫精勤,也通达不了少许。

‚上师教言‛,就是全知一位引导修行上师的教言。

对上面这句教言,凡是求解脱的人都要受持为心上的珍宝。

五、正说道的无上力用分二:(一)开示究竟实相(二)结归道的无上力用(一)开示究竟实相【如是,何时实、无实诸法何者亦不住心前,尔时无其余谛实之相故,即无一切耽著所缘而无余戏论极为寂静,此即唯各别自证智所立、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

】这是指示究竟实相。

虽然时常说到离四边,其实除了实和无实之外,并没有别的戏论,一般不会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两边。

在任何实法、无实法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就再没有别的谛实的相了。

计执一个法谛实的情况只有两种:要么以为内外法是实有的,要么认为实有不对,无实才是谛实。

在实和无实诸法都不住心前的时候,就寂灭了一切耽著所缘,极为寂静。

‚唯各别自证智所立‛是简除分别心所立,这时一切能、所二相都没有了,完全成了不二,随后这个心的本性的智慧,不需要别的戏论法。

没有别的触证的心,唯一是以各别自证智自证,所以说‚唯各别自证智所立‛。

‚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就像虚空的中央不偏在东、南、西、北等的任何边上,法性不堕在轮回、涅槃、能知、所知、有、无等的任何边上,叫做大平等。

诸法的体性原本如此,不因造作而成,因此是‚性‛。

【究竟实相如是之故,《般若摄颂》云:“尚执蕴空行于相,菩萨未信无生处。

”】究竟的实相就是这样离四边、离所缘相的缘故,所以《般若摄颂》上说:还执著在蕴空上的菩萨,心还行在相上,并没有对无生处生起正信。

意思是说,即使缘着五蕴执著它是空性,也就是心里计执‚这不是实有的,是自性空‛,心还是缘在相上,著了空相,并没有信入无生。

【《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

”】佛说空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脱离有、无、常、断等的一切妄见。

如果谁对‚诸法无实‛执著了,把它执为诸法的究竟实相,那诸佛也没办法教化。

本来说‚空‛就是为去除实执,但现在又执牢了‚空‛,那就无法可治。

就像药能对治毒,药本身不能变成毒,药成了毒,就再没有可对治的药了。

(这是说对于无实起执著,就修不了真实殊胜的道。

)【如是,如同为遮遣耽著种种有事、无事之相而宣说十六空,此寂灭一切戏论之双融法界,即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对此也称为大中观。

】《般若经》和龙树、月称的论中都说到十六空,其中,针对耽著种种有事的相,宣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针对耽著种种无事的相,宣说空空、胜义空等。

从这双遣有、无二边来看,这不是对无生、无灭、无事等的单空安立大空性,而是就离绝一切戏论取名为大空性。

(这里说遮遣,要看到不是在境上有什么有事或无事的相,诸法的实相本来远离一切戏论相。

这些相只是由能取的心执著有事、无事,从而颠倒现的。

)这里的要点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就是区别于小乘的所证以及并没有到达究竟的单空。

由于有这样的殊胜之处,就立名为‚大中观‛。

平常说的‚大中观‛就是这么一个。

应成派的宗叫做‚大中观宗‛,也是因为它抉择了甚深义。

【此亦如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见有、见无,或者见自性、见他性,都没有见到佛法的真实义。

只有见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义,才是见到实相,此外不论见有、见无、见自性、见他性,都不是见佛法的真实义。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自知不随他‛:实相只有自证而知,这不是随其他的比喻、随别人的讲解或者自己推理而能知道的。

口所说的、心所缘的都是虚妄分别的境,并不是实相。

实相又是寂灭一切戏论的,也就是远离有、无等的四边戏论。

‚无异‛,就是实相没有轮涅、凡圣等的差别。

具有这些特点,就称为胜义的相或实相。

真实的大空性的相就是这样的。

以上是二转法轮从离戏方面指示实相,佛说《般若经》和龙树造《中论》开显般若经密意的要点就在这里。

(二)结归道的无上力用【故依如是空性将戏论尽消法界后,无余断除二障,能证无住涅槃。

】‚如是空性‛就是上面说的寂灭一切戏论的实相。

这一句是说,依靠见到诸法远离一切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

二障的根源在戏论上,戏论一消尽,二障就随着断除,同时也就证得无住涅槃,就是不住轮、涅二边的佛果。

所以空性的道具有无上的作用。

【如云:“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

”】前两句显示流转的根源。

意思是说,非福业、福业、不动业是由根本烦恼和随烦恼驱使而造作的,这些烦恼又是由计执常乐我净的分别而发起,分别又唯一是心缘有、无等的戏论而生。

因此流转的根源就在戏论上。

相反,还灭的根本是灭除戏论。

因此第三句说:一切计执有、无等的戏论,都由照见空性而灭除。

所以以观空灭除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断是无余断除一切二障;证是证得无住涅槃的佛果。

所以般若是道的根本,道的首要,道的核心。

【本论亦云:“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一切种智。

二障的对治唯一是照见诸法空性的般若空慧。

虽知法如幻,岂能断烦恼?何时于幻女,幻师亦生贪。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

实事师起诤:虽然了知诸法如幻,现而无实,但是知道这一点怎么就能断烦恼呢?‚何时‛就是幻师很清楚自己所变的美女只是幻相的时候,就在这时,幻师仍然对幻女起贪。

这证明正了知如幻时也不能断烦恼。

中观师断诤:幻师对于所知丝毫没有断除烦恼习气,因此在见幻女的当时,见者幻师心中的空性习气极为微弱,由此制伏不了贪烦恼现行。

颂文有两个‚时‛字,大须仔细。

对方说的‚何时‛,按全知的解释,就是正了知所变幻女时,这就突出了对方的诤论。

他说:这既不是观众被迷惑不知道是幻女的时候,也不是虽然知道但当时忘失的时候,而是幻师对着几个木块念咒显现幻女的时候,这时他很清楚只有几个木块,没有什么女人。

但在他明知是幻的同时,不是仍然对幻女生贪吗?这个例子就否认了修空性能断烦恼。

看来他的问难很有力。

中观师的回答直扣这个‚时‛字,意思是虽然知道如幻,但知有深浅,而且知和修习相应也有一段距离。

幻师对于空性几乎没有作什么串习,他二六时中并没有串习万法空无自性,反而见什么都执为实有,这样没有断除贪欲等的烦恼习气。

所以正当他见幻女的这时候,他内心的对治——空性习气极为微弱,怎么能断烦恼呢?这里透出浅浅地知远远不够,需要在空见得坚固之后,励力串习。

这也指出了一般修行者的问题。

常常听到说:我知道了空性,为什么对境还生烦恼?一是有没有正见值得怀疑;二要审查二六时中念念在观如梦如幻吗?这一问就知道薄解浅修怎么能敌过无始积习,照样会见境起贪嗔,烦恼依然!对方进一步在要害处发难:以耽著‚这是车子,这是房子‛是虚妄分别;转过来,以心耽著‚车子是空,房子是空‛,还是虚妄分别。

这样几时能息灭虚妄分别?永远息灭不了。

到这里,叫你该怎么回答?寂天菩萨不愧是慧眼圆明的中观大师,直接指示息妄的妙法。

他说:习于性空故,当断实有习,由习何亦无,彼亦后当断。

这是以修道的二步次第断除诤论。

也就是首先以串习性空的缘故,会断除耽著实有的习气。

其次由串习实和无实何者也没有,彼‚耽著无实‛也会在后来断除。

注意这一颂中接连有三个‚习‛。

‚习‛字要紧,这个‚习‛就是古人说的‚学而时习之‛。

修和习是一个意思。

世俗说的‚习武‛、‚习拳‛、‚习文‛,都是练习、串习,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经常地练习、运用。

佛法也是要先学先闻思,闻思到量得到正见之后,常常安住在正见中串习,这就是‚习‛,也就是修。

这样如理修习,就把原先颠倒的习气转换了。

大慧禅师有一句‚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也是串习的意思。

佛法是生处,要让它串习转熟;世法是熟处,要渐渐转生,最后完全忘掉。

‚习于性空‛就是直接在习气上作转换。

以往我们的空性习气极弱,现在转换时,不论见色闻声,都起观照:‚这个色是无自性的,这个声是无自性的,这辆车是无自性的,这个人是无自性的‛,这就是念念习于性空。

以习空的缘故,一定会断除实有习。

观照时,毫不松懈,对境遇缘,都作意:这是虚相,那是虚相,都是虚相,了无实体。

这样日久功深,耽著实有的习气就会退掉。

‚当断‛是决定语,断定结果就是这样。

到这里还要深入。

‚由习何亦无‛也有先后,上面说‚学而时习之‛,先要学到才能在平时串习,没学到串习什么?所以首先要用缘起理抉择‚何亦无‛,要由抉择真正引生定解,然后就串习这个‚何亦无‛。

‚何亦无‛,就是不论实和无实哪个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无实是观待实而安立的,先要说一个‚实‛,才立得出‚这个实没有‛,比如先说梦中的儿子,才对着它安立梦中的儿子没有。

又比如先说‚有杯子‛,心里才能起‚这个杯子没有‛的想。

如果根本没有这个杯子,能凭空生起‚这个杯子没有‛的想法吗?又比如,从没有生过‚王五‛这个人,你能凭空起‚王五今天死了‛的想法吗?这样抉择就知道,‚你的心计执无实‛这只是从你心里生起的否认实的分别,它并不能独立存在,一定是观待实安立的。

现在‚实‛没有,‚无实‛也就不存在,就像东方和西方是相对安立,东方一消失,哪里来的西方呢?要像这样,抉择‚实‛和‚无实‛何者亦无,抉择之后安住在正见中串习,这就是‚习‛或‚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