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一.不同性质的改革:1、封建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3、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二.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1、商鞅变法: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社会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而企图完善、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动封建制度。

2、苏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3、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保持社会主义,甚至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罗斯福新政: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努力摆脱经济危机。

四.成功与失败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1)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胡汉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苏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

5)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6)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失败了的改革:1)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尽管失败,但迈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第一步。

3)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

⾼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改⾰事件汇总中外近现代史的每⼀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重⼤的改⾰,今天我们整理出了有着重⼤影响的历史改⾰事件,供⼤家学习.⼀、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封建在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2、⽬的:建⽴地主阶级专政;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确⽴封建制度的改⾰。

4、核⼼内容:①废井⽥,开阡陌;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③建⽴县制。

5、作⽤:①废除了奴⾪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增强,为秦统⼀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威胁。

③北⽅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化。

3、作⽤:①改⾰促进了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民族融合。

三、王安⽯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2、⽬的: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封建危机。

3、性质: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

4、核⼼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利法、⽅⽥均税法、保甲法。

5、作⽤:兴修⽔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也增加了⼀些,军事⼒量也有所增强。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6、失败原因:⽤⼈不当,⼤地主⼤官僚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临被⽠分危机2、⽬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民族危机①两⼤政治⽬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国⽅案:主张采取不流⾎的和平⼿段,⾃上⽽下地改⾰,兴民权、设议院,⾛君主⽴宪道路,改⾰内政,抵御外侮,将古⽼中国变成⼀个资本主义国家。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化教育。

4、作⽤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参与国家政权。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化的传播(戊戌变法最⼤的历史功绩)5、性质:是⼀次⾃上⽽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变法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争的勇⽓,采取改良的⽅法;②寄希望于⽆实权的皇帝,脱离⼴⼤⼈民群众;③封建顽固势⼒发动反扑(⾮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7、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不通五、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1、背景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俄国在克⾥⽶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落后和⽆能;③农民的反封建⽃争⽇趋⽃争2、⽬的:挽救统治,维护统治3、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或⼲涉农奴的⽣活②经济:农奴可得到⼀块份地,但需赎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 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公元前6世纪,执政官梭伦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城邦的最高权 力机关。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 政治的最高峰。 5.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 到封建社会。 6.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 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 义。他们是谁?为什么?有何突出成就?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渡过经济危机, 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要点整合
二、近现代中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 动,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第一步。 4.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资 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 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要点整合
5.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 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 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都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1989年,东欧剧变,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 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近代化的含义、阶段、事件、特点
2、洋务运动的时间 背景: 指导思想: 口号或目的: 建立的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 结果: 评价
《同治夷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 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 以制器为先。”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 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 涂饰,虚有其表。”
2、民族大融合的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作用: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1、秦国改革事件,人物,指导思想,背景, 内容,作用。
2、民族大融合的事件: 内容: 作用: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无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 为,当加降黜。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1、伟大的转折的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978年 内容: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 想、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以邓小平为核心。意义:使中国走上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内容:土地公有的前提下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一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二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三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 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 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 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 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 西方仍然失败”。
1、消灭地主的事件: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消灭地主阶级 农民获得了土地 解放农村 生产力。 土地所有制:农民所有

1、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1、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三、对改革的认识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复杂性: 复杂性: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 的,充满了尖锐斗争。 充满了尖锐斗争。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改革: 改革: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 革命: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二、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走向民主: 走向民主: 梭伦改革 埃及阿里改革 自强御侮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两方面去分析; 两方面去分析;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1.中国古代的开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颁布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进入集权时代。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制度和文字,铸造统一的兵器等。

这一系列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工业。

它引发了工业、交通、农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大规模变革,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导致了后来苏联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旧制,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确立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影响。

5.美国的独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进行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信条。

美国独立革命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和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现代民主制度在美洲的确立。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拔官员机制从世袭制度转向了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的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创新解决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部编版2020届山东济南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认识★★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2、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3、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阻力重重,因此需要改革者周密布局。

4、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改革不当也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

5、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推动社会封建化进程的改革
1.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目的:。

内容及作用:①——有利于确立封建制度;②
——提高生产积极性;③——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
⑤——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①;②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

(2)作用:。

二、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改革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①内容:前期以“”为口号,创办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后期以“”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张之洞创办的。

②作用:。

2.(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开始标志:。

(2)内容:①经济:;②政治:
;③文化上:;④军事:。

⑤历史作用:在社会上起了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俄国1861年改革
目的:;人物:;
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农奴可以用的方式得到一块耕地(份地)和宅旁园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规所居住地区的管理。

实质:。

进步作用:通过改革,。

4.明治维新
(1)目的:;
(2)时间:;
(3)内容:①政治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建立。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提倡,实行
(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4)积极作用:。

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背景:1929~1933年导致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

特点:。

内容: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②农业上,
;③调整工业(中心措施),颁布《》,新政的核心与基础。

④兴办,扩大就业。

评价:。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
1.列宁的
①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调动人们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时间:;
③内容:实行,农民纳税后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允许。

④特点:。

⑤作用:。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①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实施
,重点发展,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世界。

②到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①形成标志:。

②特点:
③表现: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经济上:排斥,强调用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

②方式和政策:农业、手工业建立,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赎买的政策,逐步实行的方式,完成和平过渡。

③历史意义:标志。

4.改革开放
(1)开端:的召开。

(2)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对外开放: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它是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 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其中
最具代表性。

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③作用:引进大量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五、推动奴隶制民主化进程改革
,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地点:
;评价:(1)局限性:体现的和等民主原则,适用于
,众多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

历史启示:改革应立足本国国情,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