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结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归类一.不同性质的改革:1、封建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3、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二.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1、商鞅变法: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等东欧改革:社会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而企图完善、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动封建制度。

2、苏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3、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保持社会主义,甚至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罗斯福新政: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努力摆脱经济危机。

四.成功与失败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1)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胡汉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苏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

5)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6)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失败了的改革:1)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尽管失败,但迈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第一步。

3)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4)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近现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现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3) 人物 : 亚历 山大二 世 。 ( 4】 目的 : 摆脱 农奴 制 危机 , 巩 固贵族 地 主 的统 治 。
( 5 ) 内容 : ①农奴在法 律上是“ 自由人 ” ; ②地 主不许买卖农奴和 干涉他们的生活 ; ③农奴在获得 “ 解放 ” 时, 可得到一块份地 , 但须
钱 赎买
顺 应 历史 潮 流 , 适 时 进行 改 革 , 是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改 革 是社 会
发展的强大动力 , 通过改革 , 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 , 可使国家 变得更加和谐 、 强大。 中外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 热点所在。 本专题 旨在通过 回顾近现代 中外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 探究 改革成 功 的经 验 与影 响 , 使 同学们 认识 到 在 当今世 界形 势下 , 改革 开
哼学醛 立 ̄/ / 2 0 1 4 . 5 — 6
脱 民族危 机 。
( 5 ) 内容 : ①改革政府机构 , 裁撤冗官 , 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 人兴办工矿企业 。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 创办报刊 , 开放言论 。
④ 训 练新 式 军 队 ( 6 ) 性质 : 资 产 阶级性 质 的改 良运 动 。 ( 7 ) 影响 : 起 到思 想启 蒙作 用 , 促 进 了人 民的觉醒 。
( 6 ) 性质 : 资产 阶级性质 的改革。 ( 7 ) 影响: 美 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 人 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 资本
主义制度 得 到调 整 、 巩 固与发 展 ; 资 本主 义 国家对 经 济 的宏 观控 制与 管 理得 到加 强 ; 美 国联 邦政 府 的权力 明显 增强 。
放是 国家 富强 的必 由之路 。
【 重要改革概要 】

10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0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推动社会封建化进程的改革1.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目的:。

内容及作用:①——有利于确立封建制度;②——提高生产积极性;③——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①;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

(2)作用:。

二、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改革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①内容:前期以“”为口号,创办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后期以“”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张之洞创办的。

②作用:。

2.(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开始标志:。

(2)内容:①经济:;②政治:;③文化上:;④军事:。

⑤历史作用:在社会上起了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俄国1861年改革目的:;人物:;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农奴可以用的方式得到一块耕地(份地)和宅旁园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规所居住地区的管理。

实质:。

进步作用:通过改革,。

4.明治维新(1)目的:;(2)时间:;(3)内容:①政治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建立。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提倡,实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4)积极作用:。

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年导致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

特点:。

内容: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②农业上,;③调整工业(中心措施),颁布《》,新政的核心与基础。

④兴办,扩大就业。

评价:。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1.列宁的①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调动人们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 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公元前6世纪,执政官梭伦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城邦的最高权 力机关。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 政治的最高峰。 5.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 到封建社会。 6.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 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 义。他们是谁?为什么?有何突出成就?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渡过经济危机, 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要点整合
二、近现代中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 动,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第一步。 4.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资 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 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要点整合
5.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 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 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都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1989年,东欧剧变,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 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新”在哪?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了 《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 ___轮船招商局__(上海 李鸿章)、 ___汉阳铁厂_与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③筹建海防:南洋、__北洋_和__福建__三支海军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④兴办新式学堂:___京师同文馆___(1862年)
(2)起止时间:_1898 年6月—9月,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 (3)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_万国公报_》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__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_强学会__的机关报
(4)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告终,__ 谭嗣同__等六人被杀害, 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
破产:_北洋海军__在甲午中日战争 中全军覆没
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 自救运动 ②主观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 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_开辟了道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知识总结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11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1.中国古代的开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颁布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进入集权时代。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制度和文字,铸造统一的兵器等。

这一系列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工业。

它引发了工业、交通、农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大规模变革,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导致了后来苏联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旧制,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确立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影响。

5.美国的独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进行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信条。

美国独立革命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和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现代民主制度在美洲的确立。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拔官员机制从世袭制度转向了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的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创新解决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革的原因与成败原因
改革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经济)、 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和外部环境。
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者自身的能力与实力; ③支持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 ④措施是否正确可行; ⑤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等。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改革的类型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一类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商 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另一类是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 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一类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 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 另一类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包括苏联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三特性
斗争性:改革派与保守派激烈斗争。 复杂性:改革将牵涉各方利益,协调各
方的利益分配,涉及面广,处理起来十 分复杂。 多样性:因不同国家具体国情不同,改 革也呈现出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