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
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1、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三、对改革的认识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复杂性: 复杂性: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 的,充满了尖锐斗争。 充满了尖锐斗争。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改革: 改革: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 革命: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二、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走向民主: 走向民主: 梭伦改革 埃及阿里改革 自强御侮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两方面去分析; 两方面去分析;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影响
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稳定了社会秩序,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03
中外近现代史上重大改革 的比较与启示
改革背景的比较
政治环境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多发生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时期,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 末新政,以及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罗斯福新政。这些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或转型时发
生的。
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改革,可以避 免重蹈覆辙,减少改革中可能出 现的失误。
优化改革方案
借鉴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可以优 化当代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成 功的概率。
为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 当代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坚定民族自信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改革,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民族复兴提供 精神支持。
详细描述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慈禧太后的干预,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未能实 现其改革目标。
辛亥革命
总结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运动, 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详细描述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通过革命手 段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 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族经济的发 展。
新文化运动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 文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文化 和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现代化和文化 进步。
经济基础
中外改革者在经济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在 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而西方的工业革命则是工业生产方
十、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解读:改革是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或者根本性调整,使调整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最富有成效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助推器,而且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列宁新经济政策并称为20世纪的三次伟大改革,推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考点点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促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像;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知识梳理:二、归类改革(一)按时间划分:1、古代史: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等2、近代史: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3、现代史: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等(二)按性质划分:1、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等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匈牙利改革为代表的东欧改革(三)按结果影响划分:1、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取得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2、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改革等3、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并取得成效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巩固。
三、知识整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三次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结

3、改革的原因与成败原因
改革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经济)、 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和外部环境。
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者自身的能力与实力; ③支持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 ④措施是否正确可行; ⑤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等。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改革的类型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一类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商 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另一类是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 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一类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 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 另一类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包括苏联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三特性
斗争性:改革派与保守派激烈斗争。 复杂性:改革将牵涉各方利益,协调各
方的利益分配,涉及面广,处理起来十 分复杂。 多样性:因不同国家具体国情不同,改 革也呈现出多样性。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专题

2,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 2007年南京市中考第44题 年南京市中考第44 强的事件是( 强的事件是( )(2007年南京市中考第44题)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2,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生产关系中 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练一练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B)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对工业的调整 C,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强国之路 强国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何谓改革? 何谓改革? 二,为何我们要关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为何我们要关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 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 展的需要. 展的需要. 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 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 经验与作用, 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 势下,改革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势下,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 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2,特点(本质):在 特点(本质):在 ): 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 调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和指导. 预和指导. 整, .
总结: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 共同点: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共同点: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一.背景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发展海外贸易。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
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改革的可能性)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六、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1.中国古代的开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颁布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进入集权时代。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制度和文字,铸造统一的兵器等。
这一系列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工业。
它引发了工业、交通、农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大规模变革,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导致了后来苏联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旧制,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确立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影响。
5.美国的独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进行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信条。
美国独立革命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和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现代民主制度在美洲的确立。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拔官员机制从世袭制度转向了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的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创新解决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
权武装推翻幕府;政策符合国情,全面改革;国际环境有利
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强大;维新势力弱小;策略不当(缺乏坚强领导,
脱离群众,依靠没实权皇帝,对列强寄予幻想;措施不切实际);国际环境不利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
商鞅变法: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 ;措施全面且彻底;改革者意
志坚强;秦孝公的有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符合民族融合和各族人
民愿望;措施全面;改革者意志坚强;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支持
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改革者意志坚定、策略得当;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一) 原因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经 济:农奴制使俄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3)思想:新思潮的涌动。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5)酝酿:酝酿宣传,成立委 员会 (6)人物: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核心的俄国政府。
总结:改革分类:
1、从改革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 革和社会习俗改革等。 2、从改革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从改革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封建化改革)、资 产阶级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一)何谓改革:从改革与革命的区别看
1、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 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 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2、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 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一) 原因比较
商鞅变法:(1)总: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②经:铁器牛耕,井田瓦解;③军:战争频繁;④文:民 间办学,百家争鸣。(2)秦国:①机遇:晋分裂,士求功业②条 件:君权集中,认同法家,民风朴武。(3)人物:孝公重用商鞅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可能性:①统一北方;②已实施的汉化措 施的奠基作用;③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必要性:矛盾尖锐 (阶级、民族)政局动荡.(3)人物:冯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
⑤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五) 作用比较
①商鞅变法:积极: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军事上提高战斗力;④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基。消极:轻罪重罚;加重 剥削压迫;未与旧制度、习俗划界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有利于北方经济复苏和繁荣;政治:加速北魏政 权的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国家: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 奠定基础 ③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的积贫局面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兴修上 万处水利工程。一定程度的积弱局面改变:军事实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中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
(二)历史启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①改革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 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②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③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 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 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④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和关注民生,改革 过程中要用人策略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⑤改革的多样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借鉴历 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本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二) 内容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高 价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加强村社管理 。 日本明治维新:(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废除等级 “四民平等”);(2)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土地改革, 废除领主制确认土地私有;税制改革;殖产兴业:政府示范政府奠 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3)文化:文明开化(留学译 作,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习俗西化);(4)军事:建立新军队 (义务兵役常备军,军事装备军校人才,武士道);(5)法制: 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 戊戌变法:(1)政治: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 人特权;(2)经济:鼓励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发明,预决 算,邮政;(3)文教:改革科举废八股,各地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专门学堂,私人办学海外留学;办报馆,译书局;(4)军事:建新 军,装新武器,添船强海军,裁旧军;(5)局限:没有实行宪法开 国会 。
四 小结
如何认识改革
1、改革的概念、实质 和类型 2、改革的基本原因 3、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4、决定改革成败的基本因素
5、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 6、改革的基本特点
改革概况
阶段 时期 时间 改革 性质 奴隶制性质改革 (奴隶主阶级改革) 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即由贵族专制统治向民 主政治发展 确立了封建制度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五) 作用比较之总结
如何评价改革
①坚持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辩证的历史的标准; ③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 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⑤判断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 改革之综合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力量对比是关键:进步的改 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 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 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归于失败。③改革必然 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 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⑤当时的内 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是: 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①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 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北 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 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推动政治体
制缓慢变革,逐步近代化;军事:建立西式管理体系,促进近代化;教育:鼓 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引进西籍;思想:客观使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⑤明治维新:进步:①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②政治:资
产阶级代议制建立;③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④外交:废除不平等条约,实 现民族独立。局限: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道路 ⑥戊戌变法: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②变革社会制度 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③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二) 内容比较
商鞅变法:(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 度量衡(2)军事: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 (3)政治:严密户籍,连坐制;行县制; (4)思文:燔诗书而 明法令;订秦律; (5)风俗:禁父子兄弟同居,推小家庭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1)前期冯太后主持——建新制:(俸禄制,均 田制,三长制,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汉化:迁都 洛阳;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婚籍贯);文化(崇儒经、复礼 乐);汉封建统治制度 。
一 改革举例
中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 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①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 的发展,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欧洲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 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向近代化。 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初 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立了一支 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使日本崛起为东方乃至世 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