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九课《对外开放》,是人教版部编历史教材。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外开放的推进。
课程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的成果。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深远意义,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掌握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等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章节,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的意义。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总结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改革开放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建立的目的、过程及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及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世界贸易组织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无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从区域角度来展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
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
2、多层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
3、多渠道、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外开放又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呢?(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2、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对外开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主要讲述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以及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掌握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
2.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外开放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成果。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影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案例:准备一些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案例,如经济特区、外资企业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在1978年以后进行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就。
3.能够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内容1.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和时间背景。
2.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3.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4.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2.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难点1.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1.讲述法2.图片解说法手段1.PPT课件2.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放映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猜主题,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提出问题(10分钟)1.“中国对外开放”是什么?2.“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3. 介绍背景(10分钟)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时间背景,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4. 介绍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30分钟)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并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加深记忆。
5. 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作用(30分钟)探究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科技引进和固化市场等。
6. 总结与课堂作业(10分钟)在本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作文,并提出展开思考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2.参考学生在问题解答环节中的表现;3.参考学生在认识分析环节中对于分析反应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以“对外开放”为核心议题,通过主题讲授、图表解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概念、措施和成就,并探究了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达到了对于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教学难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手的握紧与放松的过程中水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开放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拉进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500年前的中国惧怕开放,100年前的中国屈辱开放,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西方封锁与世界划清界限。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篇。
第一篇:忆往昔浮云遮望眼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出示《邓小平文选》,探究问题,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
(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2)当时的中国和外国的差距大不大?该怎么做?(3)如何进行开放?【设计意图】通过《邓小平文选》,以及基于内容的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得出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教师过渡: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
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为了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开放第一次写入我们党的决议,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历史进入进入新的篇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9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提到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什么意思?真的有“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闭关锁国的做法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落后;国内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资金和技术;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讲述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经济建设问题,提出在广东、福建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
提问: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哪几个经济特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为何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回答: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是一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展开,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于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和成果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用具: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需要进行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2.—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广东省旅游观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立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你认为导游不应该带他们到下列哪个城市()
A.深圳市 B.珠海市 C.汕头市 D.厦门市
3.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
”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2.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