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

合集下载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详细内容将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历史发现过程、反应方程式以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掌握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过程及反应方程式。

3. 分析和评价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发现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植物样本、光合作用演示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与环境光照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光合作用的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讲述光合作用从普里斯特利到卡尔·范·尼尔森的发现历程。

(3)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分析其中的物质变化。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演示实验(10分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 内容: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列举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3)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其中的物质变化。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它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能量来源和有机物合成的作用。

(2)普里斯特利、范·尼尔森等科学家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

《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点:一、说设计理念具体的设计思路为:采取逆推式探究教学法,以问题推动课堂,以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

当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思路明晰,理解深刻时,结果的分析、结论的产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不强,而且本课所涉及的一些化学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仍有较大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这门课的前三章内容,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是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完成其中的部分环节。

三、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编写的。

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本章的标题所体现的“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本节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柳树重量的增加除了与水分和土壤中减少的一些物质有关外,是否与环境中其他条件有关?从而提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问题。

教材安排了“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通过叶片遮光与不遮光部分滴加碘酒是否变蓝的比较,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这一结论,并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通过“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

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等讨论题,用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这一结论。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基本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一部有关生物学史的教学,重演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发现的过程。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科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离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不容易身临其境。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2、经历科学家研究的一般过程;3、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科学的不断发展;2、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3、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难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1、PPT:(1)X·海尔蒙特的实验;(2)普利斯特莱实验;(3)其他科学家实验(4)光合作用。

学生: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部有关生物学史的教学,重演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发现过程。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但是科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离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不容易身临其境,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就只提到了“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这么一句话,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构想是:1、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扣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好奇心;2、利用科学史重演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活动三:让学生完成课本 91 页(苏教版)表 6-1
实验结论和图 6-3 光合作用示意图的填写。教师最后
提问:光合作用示意图中太阳、空中三个箭头、树干中
四个箭头、树的绿色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思考示意图
是否可以进一步补充,补充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
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以达到本堂课的教
学目标。
合所遇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
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说出光合作用的发
现过程;说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识目标: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说出绿色植
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力目标: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
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 教学目标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综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要 述
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的不断发展;培养科学的
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学习能
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是个难点。特别是对光
力分析 合作用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实验设计更是困难。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体验科学家对光合作用进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教学。通过教
学,力求创设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知道什么”
和“怎么知道”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

苏教版七上生物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上生物 6.1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案设计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难点:角色扮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一组在阳光下勃勃生机的绿色植物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绿色植物,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呢?生1:光合作用,生:2呼吸作用,生3吸收作用,生4:蒸腾作用。

师: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第六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2、板书课题: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自主活动(一)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1、学生自学课本89页上面的一段材料,思考:(1)什么是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有什么意义2、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自主活动(二)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知识准备:蜡烛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但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做实验时还不知道空气的成分。

1、探究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1)师: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看看科学家海尔蒙特,重温一下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吧。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光合作用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本节课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发现历程;–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能力目标:–能够简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能够解释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光合作用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三、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2.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3.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导入与启发(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给予提示。

2. 概念引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产物。

3.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30分钟)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教师可以逐步引入以下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的实验发现植物能够产生氧气;•亨利·卡文迪什(Jan Ingenhousz)的实验证明植物只在光照下产生氧气;•朱塞佩·佩尔蒂(Giuseppe Pellegrino Turrisi)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讲解每个实验的过程、观察结果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实验是如何揭示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的。

4.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10分钟)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通过简单的讲解与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能量平衡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氧气和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

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

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

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

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

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三、练习(思考题)。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理学》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历史发现过程、反应方程式以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关键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过程,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及其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绿色植物,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历史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运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下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 内容:a. 光合作用基本概念b. 光合作用发现过程c. 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d. 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b. 简述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过程。

c.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 答案:a.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b. 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多位科学家数百年的探索,如普里斯特利、萨克斯等。

c.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有: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时间、改善土壤肥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的内容,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2、掌握光合作用反应式及意义。

3、通过阅读、识图、动画演示、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观察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言: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植物增重是否来自土壤?
设计意图:再现2000多年前人们的认识观,提出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1)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
2.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土壤减少的质量是多少?
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
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述实验过程,去体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并且学会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有何不足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

(2)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知识准备”是全体学生能看明白普利斯特莱实验的保障。

1.请你描述实验一、二、三。

思考:植物为什么活着?蜡烛为什么没有熄灭?老鼠为什么活着?
2.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3.设计实验二、实验三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本实验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课本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片,而要理解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必须将三个实验结合起来分析。

通过学生描述和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过程和进行三个实验的必要性,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实验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