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芘危害

合集下载

不要忽视苯并芘的危害

不要忽视苯并芘的危害

1.不要忽视苯并芘的危害1.1. 引言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的空气很不好。

我有咽炎,这样的天气里就特别难受,忍不住抱怨下。

其实,抱怨的何止我一个人,生活在帝都,大家应该都感同身受。

在微博里@上海广播电视台陆兰婷也忍不住为帝都捏一把汗。

近年来,关心环境的人越来越多。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也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而担忧[1],他最担忧的是孩子的健康,因为“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很多不良影响”。

在我抱怨北京空气差的同时,有台湾媒体报道,韩国6款知名泡面检出致癌物苯并芘。

对此,台湾多家卖场表示已将相关商品下架[2]。

看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感觉更加沉重。

苯并芘,食物中的毒物苯并芘是多环芳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苯环稠合在一起形成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一种。

多环芳烃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其中含五个苯环的苯并芘更臭名昭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苯并芘归在致癌物的第一组(已经明确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苯并芘在食物中也有,在高温、长时间烹调的食物中会产生苯并芘。

新鲜油脂不含多环芳烃,但长时间油炸后含量会迅猛上升。

碳火烤肉、熏制鱼肉中苯并芘含量非常高,炒菜锅过火的高温也会促进其产生。

目前,我国对常见食物中苯并芘的限量标准为:肉制品、粮食的食品卫生标准为5微克/千克以下,植物油为10微克/千克以下,熏烤动物性食品为5微克/千克以下[3]。

但实际生活中烹烤肉制品时苯并芘的含量却经常超过这个标准。

早在1964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就报道了炭火烤牛排中的多环芳烃,其中苯并芘的含量为8微克/千克[4]。

不光是牛排,我们的北京烤鸭也难以和苯并芘撇开关系。

2011年4月,《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北京烤鸭的论文,论文测定了挂炉烤鸭、电热制作的烤鸭以及闷炉烤鸭三种方法制作的烤鸭中苯并芘的含量,结果发现,用挂炉方式烤出的烤鸭,其表皮中苯并芘的含量达8.7微克/千克,瘦肉中苯并芘的含量低于1微克/千克,而用其他两种方式制作的烤鸭表皮和瘦肉中苯并芘含量均低于1微克/千克[5]。

苯并芘浓度限值

苯并芘浓度限值

苯并芘浓度限值引言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煤炭、原油和燃烧废气等燃料中。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生物累积性。

因此,确定苯并芘浓度限值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苯并芘浓度限值的相关信息进行探讨。

苯并芘的来源苯并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燃烧:煤炭是苯并芘的主要来源之一。

煤炭中的有机成分在燃烧过程中形成苯并芘,并释放到大气中。

2.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苯并芘。

汽车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其中包括苯并芘。

3.工业废气:许多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都含有苯并芘。

例如,石油炼制、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都会释放苯并芘。

苯并芘的危害苯并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生物累积性。

它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致癌性:苯并芘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为一级致癌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长期暴露于苯并芘可能导致肺癌、皮肤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2.毒性:苯并芘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致伤害。

短期接触高浓度的苯并芘可能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等。

3.生物累积性:苯并芘在环境中具有生物累积性,即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

一旦进入食物链,苯并芘会逐渐富集在生物体内,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

苯并芘浓度限值的制定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苯并芘浓度限值。

这些限值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媒介进行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苯并芘浓度限值:空气中的苯并芘浓度限值1.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美国EPA将苯并芘列为优先评估物质,并制定了空气中的苯并芘浓度限值。

根据EPA的规定,苯并芘的空气质量限值为1纳克/立方米。

2.欧盟: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对空气中苯并芘浓度的限值指令。

根据该指令,空气中的苯并芘浓度限值为0.25纳克/立方米。

土壤和水中的苯并芘浓度限值1.美国: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制定了土壤和水中的苯并芘浓度限值。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摘要:对苯并芘的理化性质、食品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食品的角度来看,苯并芘对人体具有非常明显和潜在的巨大危害.先时苯并芘的性质、污染来源及危害性有详细了解,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引言:苯并芘又称苯并(а)芘,英文缩写BaP,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

3,4-苯并芘释放到大气中以后,总是和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在8微米以下的可吸入尘粒中,吸入肺部的比率较高,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食品苯并芘污染来源危害性预防措施理化性质巨大危害防治措施叙述人体一、理化常数CAS号:50-32-8 中文名称:苯并(a)芘结构式英文名称:Benzo(a)pyrene;3,4-Benzy pyrene 别名:3,4-苯并芘缩写:BaP、B(a)P 化合物类别:芳烃类分子式:C20H12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 分子量:252.32 蒸汽压:0.665×10-19kPa/25℃熔点:179℃沸点:475℃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乙醚、丙酮等密度:相对密度(水=1)1.35 稳定性:稳定主要用途:本品在工业上无生产和使用价值,一般只作为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随废气排放二、基本简介苯并芘(bǐ)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目前已经检查出的400多种主要致癌物中,一半以上是属于多环芳烃一类的化合物。

其中,苯并芘则是一种强致癌物。

吸烟烟雾和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

对于苯并芘,日本人曾将其在兔子身上做过实验。

实验表明,将苯并芘涂在兔子的耳朵上,涂到第40天,兔子耳朵上便长出了肿瘤。

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时,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

食物中的苯并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1)

食物中的苯并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1)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课程论文课程食品毒理学年级班级2013级02班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段雅楠学号222013324012023评分目录1.了解苯并芘的性质 (1)2.食物中苯并芘的来源(从农田到餐桌即从原料到成品进行分析) (1)3.苯并芘的毒性及危害 (2)3.1致癌作用 (3)3.2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3)3.3 隐匿性和长期性 (4)3.4 光致毒效应 (4)4.苯并芘的检测方法 (5)4.1 荧光分析法 (5)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5)4.3 气质联用 (6)4.4 酶联免疫吸附法 (6)4.5 其它方法 (6)5.苯并芘的控制 (7)5.1 从环境着手控制 (7)5.2 从加工方面着手 (7)5.3从包装和运输着手 (8)5.4制定严格的限量标准 (8)6.结语 (8)参考文献: (8)食物中的苯并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摘要:近年来,食物中的苯并芘含量越来越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来源也越来越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苯并芘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不出意外的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地去研究苯并芘的性质、来源、毒性、危害、检测方能找出控制苯并芘给我们造成的食品现状。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键词:苯并芘毒性危害控制1、了解苯并芘的性质苯并芘又称3,4-苯并芘,简称BaP,由一个萘环和一个芘分子稠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12,相对分子质量为252.32,常温下以结晶状态存在,颜色浅黄,沸点310-312℃,熔点178℃,在水中溶解度为0.5-6μg/L,能溶于苯、丙酮等有机溶剂,稍溶于甲醇和乙醇。

碱性环境下稳定,而易与硝酸、过氯酸、氯磺酸等反应。

苯的种类约有十余种,较为常见主要有1,2-苯并芘,3,4-苯并芘及4,5-苯并芘,其中4,5-苯并芘是1,2-苯并芘的同分异构体,没有致癌作用;其余都有或强或弱的致癌作用。

最早在1933年,英国科学家J.W.Cook等人从沥青中分离出苯并芘纯品,合成证明了其化学结构,并进行动物实验,诱导小鼠产生皮肤癌,而证明了苯并芘为第一个化学环境致癌物。

苯并(a)芘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苯并(a)芘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苯并(a)芘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环境科学3班,魏友钦,46号)摘要:苯并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中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它广泛存在于汽车尾气、厨房油烟、烟草焦油和直接熏烤的食品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多环芳烃类中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苯并(a) 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污染来源和危害、研究建议及污染防治。

关键词:苯并(a) 芘健康危害防治Benzene and (a) pi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danger Abstract : Benzo ( a) Pyrene is one of most severe carcinoge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 Itwidely has in food which in the automobile exhaust, the kitchen lampblack, the tobacco tar and smokes directly roast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one of in multi-link aromatic hydrocarbon class carcinogenicity strongest compound.The benzene and (a) pi to the human body health harm, the pollution originate and harm, the research sugges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Key words : Benzo ( a) Pyrene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harm to health,prevention and cure概述:苯并芘(Pí)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苯芘的介绍 文档

苯芘的介绍 文档

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强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亚硝胺。

研究表明,食品本身并不含或很少含上述三种致癌物,但在种植、加工、运输、贮存和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污染,尤其对于苯并芘的污染最为严重。

美国科学家皮埃特教授指出:人类癌症65%以上是因食物被污染所引起的。

因此,了解苯并芘的结构性质,控制食品苯并芘的污染,减少污染食品的摄入量,掌握食品中苯并芘的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生机率。

1.苯并[a]芘的结构与性质苯并Le]芘,又称3,4—苯并芘。

它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分子式为C20H12,分子量为252。

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常温下苯并[a]芘为浅黄色针状结晶,可分为单斜晶或斜方晶,性质稳定,沸点310~320℃(10mm汞柱),熔点179~180℃,在水中溶解度为0.004—0.012mg/L,易溶于环己烷、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微溶于乙醇、甲醇。

在常温下不与浓硫酸作用,但能溶于浓硫酸,能与硝酸、过氯酸、氯磺酸起化学反应,人们可利用这一性质来消除苯并[a]芘。

苯并[a]芘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苯并(a)芘在有机溶剂中,用波长360nm紫外线照射时,可产生典型的紫色荧光。

2、食品中苯并[a]芘的来源苯并[a]芘是已发现的,200多种多环芳烃中最主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

它是含碳燃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等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

而这些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大量应用,导致了苯并[a]芘的广泛污染。

可以说各种动植物性食品都可能受到苯并[a]芘的污染。

大多数加工食品(如熏制食品、烘烤食品和煎炸食品等)中的苯并[a]芘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过程。

2.1在熏烤、烘烤过程中形成熏烤制品有熏鱼片、熏红肠、熏鸡及火腿等动物性食品。

烘烤制品有月饼、面包、糕点、烤肉、烤鸡、烤鸭及烤羊肉串等食品。

熏烤、烘烤常用的燃料有煤、木炭、焦炭、煤气和电热等。

由于燃烧产物与食品直接接触,烟尘中的苯并[a]芘直接接触食品而污染。

空气废气中苯并芘采样与检测方法

空气废气中苯并芘采样与检测方法

空气废气中苯并芘采样与检测方法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空气废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苯并芘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强致癌物质。

它的存在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准确地采样和检测空气中的苯并芘显得尤为重要。

一、苯并芘的来源与危害苯并芘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垃圾焚烧以及煤炭、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汽车尾气、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烧烤烟雾等都可能含有苯并芘。

苯并芘具有强烈的致癌性,长期暴露在含有苯并芘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肺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

此外,它还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基因突变和遗传损伤。

二、空气废气中苯并芘的采样方法1、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适用于浓度较高的废气。

常用的直接采样设备有注射器、采气袋等。

使用注射器采样时,需要将注射器与废气排放口直接连接,迅速抽取一定体积的废气。

采气袋采样则是将废气充入采气袋中,但要注意采气袋的材质不能对苯并芘产生吸附或反应。

2、浓缩采样法当废气中苯并芘浓度较低时,需要采用浓缩采样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常见的浓缩采样法有吸附管法和滤膜法。

吸附管法通常使用活性炭、硅胶等吸附剂填充的吸附管。

废气通过吸附管时,苯并芘被吸附剂吸附。

采样结束后,将吸附剂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吸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滤膜法是利用玻璃纤维滤膜或石英滤膜来采集废气中的颗粒物,苯并芘往往会附着在这些颗粒物上。

采样后,将滤膜用适当的溶剂进行萃取处理。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时间和采样流量的控制。

采样点应设在废气排放口的代表性位置,采样时间和流量要根据废气的浓度和排放情况进行合理确定,以保证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三、空气废气中苯并芘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检测苯并芘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品中的苯并芘在色谱柱中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其浓度。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但仪器设备昂贵,操作较为复杂。

苯并芘的致癌机制

苯并芘的致癌机制

对苯并芘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建议
加强苯并芘风险评估和预警
建立和完善苯并芘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苯并芘污染,保护人体健康。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对苯并芘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苯并芘的致癌风险与接触剂量呈正相关,接触剂量越大,致癌风险越高。
剂量-反应关系
苯并芘是多种多环芳烃中的一种,其他多环芳烃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多环芳烃
苯并芘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如吸烟、紫外线辐射等)相互作用,增加致癌风险。
其他环境因素
苯并芘与其他致癌因子的联合作用
概率模型
基于概率模型的评估方法,考虑了多种致癌因素,可用于评估个体或群体的癌症风险。
细胞周期调控
苯并芘可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导致细胞增殖异常和恶性转化。
细胞凋亡调控
苯并芘可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存时间,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苯并芘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
苯并芘的致癌风险评估
03
苯并芘的致癌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剂量的苯并芘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具体阈值仍在研究中。
苯并芘的致癌剂量
苯并芘的危害
苯并芘的致癌机制
02
苯并芘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入机体,在肠道和肺泡中与脂肪酸、胆固醇等结合,以苯并芘-脂肪酸复合物形式进入细胞。
苯并芘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苯并芘的吸收
苯并芘进入细胞后,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包括苯并芘二醇、苯并芘酚等。
苯并芘的代谢
苯并芘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胆汁和尿排出,部分被肠道微生物降解。
加强健康教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75 年报道的英国烟囱清洁工人阴囊癌发病率高的调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苯并芘的致癌性。

流形病学研究表明,苯并(a)芘还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诱发皮肤、肺和消化道等癌症[1-3]。

“民以食为天”,从食品中直接摄取的苯并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

食品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熏烤食品污染:高温油炸食品污染;食品包装蜡纸及包装纸的油墨污染:粮食晾晒在马路上时受到的沥青污染:工业排放“三废”使环境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不洁的空气如吸烟烟雾与厨房油烟可被一些食品吸附而受到污染[4]。

国际上对加工(如烟熏、烘干) 及高温烹调(烧烤、煎炸) 食品的PAH值做出明确规定,如德国肉及肉制品中苯并(a)芘要求≤1ng/g,意大利食品及饮料≤0.03 ng/g,我国为5 ng/g,部分食品为10 ng/g[5]。

食品中苯并(a)芘系多环芳烃(PAH)污染痕量分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准确测定食品中的痕量苯并芘系PAHs尤为重要。

现有的检测苯并(a)芘的方法主要有: (1)荧光分析法可以通过PAHs的特征荧光谱进行表征,对一些复杂混合物分析常出现光谱相互重叠、不易分辨,即使采用一些新技术如同步荧光[6]、倒数荧光可以提高分辨率,但能分辨的个数有限,往往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分离且操作繁琐。

(2)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其分离方法大多为梯度淋洗,尽管能够实现多环芳烃的分离,但液-液萃取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超纯试剂,并且萃取液有时会出现乳化现象,分析时间长(我国国家标准为60min),既浪费试剂又容易导致误差,并存在基线漂移的问题。

(3)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可以准确鉴别多环芳烃,但洗脱时间长(30-60min);还必须定期用标准液校准保留时间,对含有4-6个苯环的高沸点PAHs气化困难,无法进行分离分析,对具有相似质量碎片谱的不同物质也无法分辨。

(4)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新型分析技术。

但此法测定PAH并与HPLC测定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没有发现假阴性的样品,但是存在18%假阳性样品存在[7]。

在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分离和检测PAH物质的方法中,HPLC方法和GC-MS方法应用普遍,测量精度高,适于标准化,但对于复杂的食品基质,分离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样品处理,进样要求高,样品需经分离前处理才能进入仪器检测,仪器本身及维护费很昂贵。

同时,由于载体的稀释作用,也相对降低了灵敏度,不适合基层检测机构大批量的检测。

苯并芘系多环芳烃在食品中含量低、毒性大、很少能够直接检测出来,一般都必须经过样品预处理,分离浓缩后才能检测出来。

由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具有发射谱带窄,信息量大,光谱稳定性高,不同的物质具有特征的拉曼散射信号,其最大增强因子可达到1014~1015,在检测痕量物质方面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等优势,因此人们开始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于苯并芘系多环芳烃的检测。

由于苯并芘系分子与贵金属基底表面的没有相互作用的官能团,文献报道上主要是采用在金或银纳米粒子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吸附上能与多环芳烃相互作用的分子来捕获苯并芘,进行SERS检测。

这些苯并芘的SERS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金或银纳米粒子上通过化学修饰超分子如杯芳烃[8]、环糊精[9]或使分子自组装(紫精二阳离子通过氮原子或硫原子在金或银纳米颗粒之间组装后可形成空穴结构[10-11])具有一定空腔结构,用其空腔的疏水环境来捕获诸如多环芳烃苯并芘、苯并菲、三亚苯、苯晕、蒽、芘等分子。

化学修饰主要是将超分子底端或边缘修饰上-SH基团,利用其与金或银有较强结合力在金或银纳米粒子上化学键合上空腔超分子。

第二类是在金或银纳米粒子上通过物理吸附能够与苯并芘系多环芳烃分子形成π-π相互作用的分子如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12]、腐殖酸[13]。

物理吸附主要是直接滴加分子溶液后通过抽虑固定于金或银纳米粒子上。

第三类是在金、银纳米粒子上自组装一层分子,形成特定结构或环境,吸附多环芳烃分子。

例如在规则的银纳米粒子基底修饰葵硫醇,利用葵硫醇自组装层疏水环境可以对多环芳烃分子起到预浓缩作用[14]。

以上各类方法利用拉曼SERS增强效应,实现苯并芘的痕量检测,检测限甚至可达到10-9~10-10mol/L,但也都有各自弊端。

对于第一类,通过化学修饰空腔分子捕获苯并芘系多环芳烃分子进行检测,根据空腔的大小只能对与其容积相匹配的多环芳烃分子进行检测,检测对象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对于第二类,通过物理吸附则吸附的中介分子少,会导致目标的分子也相应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其检测限。

对于第三类,因为形成一层分子膜,作用的位点数增加,相当于起到预浓缩的作用,检测限会下降,例如自组装的葵硫醇分子检测限可达到10-10mol/L[14], 但若实验条件控制不好很容易形成多层,如果最顶端为巯基分子,则会阻碍多环芳烃分子的吸附,影响其检测。

本项目旨在制备稳定的固体材料,使其表面含有大量的苯环结构,利用π-π电子堆积相互作用,对苯并芘系多环芳烃起预浓缩作用,同时利用金、银纳米粒子的SERS效应,同时对数种苯并芘系多环芳烃进行痕量检测。

创新之处在于用于PAH检测的高活性基底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功能:1.固相萃取富集功能,由于含有大量苯环结构,可通过π-π电子堆积相互作用,对多环芳烃进行富集浓缩;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活性,可大幅度增强拉曼信号。

这两项功能将分别从两个方面大幅度降低PAH的检测限。

目前文献对于直接制备含有大量苯环结构的SERS基底用于检测多环芳烃分子还未见报到。

参考文献:[1] 贾涛. 环境污染的危害比吸烟大得多——从苯并(a)芘谈起[J]. 烟草科技, 1998,(5): 33-34.[2]王振刚,环境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刘淑琴,王鹏,多环芳烃与致癌性[J].环境保护,1995,(9): 42-45.[4] 吴丹. 食品中苯并芘污染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5): 307-311.[5] GB/T 5009.27-2003,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6] 张伟, 周娜, 李呐,谢永生,骆和东,李耀群.低温恒能量同步荧光法同时快速检测食品中多种多环芳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0):2806-2809.[7] Matschulat, D., Deng, A., Niessner, R. and Knopp, D. …Development of ahighly sensitive monoclonal antibody based ELISA for benzo[a]pyrene inpotable water” The Analyst 2005,130 ,1078-1086.[8] Guerrini L, Garcia-Ramos J V, Domingo C, et al. Sensing Polycyclic AromaticHydrocarbons with Dithiocarbamate- Functionalized Ag Nanoparticles by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J]. Analytical Chemistry,2009, 81:953~960.[9] Xie Y F, Wang X, Han X X, Xue X X, Ji W, Qi Z H, Liu J Q, Zhao, B andOzaki Y, Sensing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 cyclodextrininclusion complexes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scattering[J], The Analyst 2010, 135, 1389-1394.[10] Guerrini L, Garcia-Ramos J V, Domingo C, et al. Building Highly SelectiveHot Spots in Ag Nanoparticles Using Bifunctional Viologens Application tothe SERS Detection of PAHs [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112: 7 527~7 530.[11] Guerrini L, Garcia-Ramos J V, Domingo C, et al. Building Highly SelectiveHot Spots in Ag Nanoparticles Using Bifunctional Viologens Application tothe SERS Detection of PAHs [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112: 7 527~7 530.[12] Leyton P, Gomez-Jeria J S, Sanchez-Cortes S, et al. Carbon nanotube bundlesas molecular assembl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J].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6, 110: 6 470~6 474.[13] Leyton P, Cordova I, Lizama-Vergara P A, et al. Humic acids as molecularassemblers in th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detec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J].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2008, 46: 77~81. [14] Jones C L, Bantz K C, Haynes C L. Partition layer-modified substrates for reversibl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detec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 394: 303~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