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开展第三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
张强弓在“世界屋脊”上勇攀高峰

40 科学中国人 2021年5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张强弓:在“世界屋脊”上勇攀高峰 王艳敏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屋脊”“第三极”。
保护和建设好青藏高原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为了守护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无数科学家将青春和热血倾洒,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上连绵不绝的山川。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强弓就是其中一员。
“在青藏高原上研究工作的人,很难不对这个地方产生感情,尽管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甚至有时候让人很难受,但每年还是想去走走、看看,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张强弓说道。
作为青藏高原年轻一代研究者,在前辈的指引下,张强弓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高原探路人。
十余年来,他已组织参与青藏高原地区野外科学考察数十次,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冰冻圈化学与环境研究。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我国西部地区在全世界中低纬度地区中拥有数量和面积最多的山地冰川,我们有48000多条冰川,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给我们冰川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
”张强弓说道。
自然资源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无疑也是众多科学家的科研殿堂。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已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学家正积极推动以中国科学家主导,面向“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协同研究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三极’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是全球变化的指示器。
推动‘三极’研究计划,我们希望能从整体上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同时也为国际输入更多中国声音。
”张强弓说道。
从地到天回忆起来,张强弓其实从未想过进入冰川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做研究,用他的话说,“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2003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应运而生。
时年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所的成立。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CAS Field Station引用格式:马伟强, 马耀明, 谢志鹏, 等.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10): 1561-15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1008003.Ma W Q, Ma Y M, Xie Z P, et al. Comprehensive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advances develop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10): 1561-15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1008003. (in Chinese)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马伟强1,2马耀明1,2*谢志鹏1,2*陈学龙1,2王宾宾1,2韩存博1,2李茂善2,3仲雷2,4孙方林2,5王忠彦1,2席振华1,2刘莲1,2马彬1,2胡伟1,2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日喀则858200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5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摘要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
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第32卷 第3期V o l .32 No .3草 地 学 报A C T A A G R E S T I A S I N I C A2024年 3月M a r . 2024d o i :10.11733/j.i s s n .1007-0435.2024.03.019引用格式:阿的哈则,常 涛,秦瑞敏,等.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J ].草地学报,2024,32(3):827-837A D I -h a -z e ,C HA N G T a o ,Q I N R u i -m i n ,e t a l .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C a r b o n ,N i t r o g e n ,P h o s p h o r u sC o n t e n t a n d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A r t i f i c i a lG r a s s l a n dS o i l s [J ].A c t aA gr e s t i aS i n i c a ,2024,32(3):827-837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阿的哈则1,4,常 涛1,4,秦瑞敏1,4,魏晶晶1,2,苏洪烨1,4,胡 雪1,4,马 丽1,张中华1,史正晨1,4,李 珊1,袁 访1,李宏林1,3,周华坤1*(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16;3.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收稿日期:2023-08-27;修回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 21A 20186);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2021-Z J -902);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 Z K K 0302-02)资助作者简介:阿的哈则(1997-),男,彝族,四川冕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 i l :2548414897@q q.c o m ;*通信作者A u -t h o r f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E -m a i l :h k z h o u @n w i pb .c a s .c n 摘要:人工草地建植是治理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㊂本研究以三江源地区不同牧草播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中关键养分元素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揭示了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碳㊁氮㊁磷元素循环和平衡机制㊂研究结果显示,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退化草地;混播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改善效果优于单播人工草地;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ʒN 比值受到碳素和氮素限制,土壤CʒP 比值受到碳素限制,土壤NʒP 比值受到碳素和氮素的限制㊂综上所述,碳和氮是该地区主要限制养分元素,因此可以适当添加碳氮养分来改善人工草地的土壤质量㊂研究结果对于三江源地区通过合理牧草混播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㊂关键词:三江源;人工草地;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中图分类号:T B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4)03-0827-11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C a r b o n ,N i t r o g e n ,P h o s ph o r u sC o n t e n t a n d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A r t i f i c i a lG r a s s l a n dS o i l sA D I -h a -z e 1,4,C H A N G T a o 1,4,Q I N R u i -m i n 1,4,W E I J i n g -j i n g 1,2,S U H o n g -y e 1,4,HU X u e 1,4,MA L i 1,Z H A N GZ h o n g -h u a 1,S H I Z h e n g -c h e n 1,4,L I S h a n 1,Y U A NF a n g 1,L IH o n g-l i n 1,3,Z H O U H u a -k u n 1*(1.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i a l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C o l dR e g i o n sR e s t o r a t i o nE c o l o g y ,N o r t h w e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l a t e a uB i o l o g y,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 810008,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G e o g r a p h y S c i e n c e ,Q i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 810016,C h i n a ;3.C o l l e g e o f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Q i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i n g ,Q i n gh a i P r o v i n c e 810016,C h i n a ;4.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4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i sa ne f f e c t i v e m e t h o df o rm a n a g i n gg r a s s l a n dd e gr a d a t i o ni n t h eS a n j i a n g y u a na r e a .T h i s s t u d y a n a l y z e d t h e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of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s a n d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c a r b o n ,n i t r og e n ,a n d ph o s p h o r u s c y c li n g a n d b a l a n c i n g b y e x a m i n i n g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k e y nu t r i e n t e l e m e n t s a n d t h e i r p r o p o r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s o i l s s o w n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a s t u r e g r a s s e s i n t h eS a n j i a n g yu a na r e a .T h e f i n d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a n d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t h e a r t i f i c i a l gr a s s -l a n d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d e g r a d e d g r a s s l a n d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t h e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i m pr o v e -m e n t e f f e c t o fm i x e d -s e e d e d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w a sb e t t e r t h a nt h a to f s i n gl e -s e e d e d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 .F u r t h e r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e s r e v e a l e d t h a t s o i l C ʒNw a s l i m i t e d b y c a r b o n a n d n i t r o ge n ,s o i l C ʒPw a s l i m -i t e db y c a r b o n ,a n d s o i lNʒPw a s l i m i t e db y c a r 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 .I n s u m m a r y ,t h em a i n l i m i t i n g nu t r i e n t e l e m e n t s i n t h e r e g i o n a r e c a r b o n a n dn i t r o g e n .T h e r e f o r e ,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 t h e s e n u t r i e n t s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ca n草地学报第32卷i m p r o v e t h e s o i l q u a l i t y o f 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T h i s s t u d y s 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a nv a l u a b l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 t h eS a n j i a n g y u a na r e a t h r o u g h r a t i o n a l p a s t u r em i x i n g.K e y w o r d s:S a n j i a n g y u a n;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 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一门以生物学㊁化学㊁物理学㊁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为基本原理,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种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氮磷)平衡的新兴学科[1-2]㊂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是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3],碳氮磷作为土壤的主要营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4]㊂土壤是生态系统许多生态过程的主要载体,是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基质和环境条件,凋落物所形成的有机质及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都聚集在土壤中,供给地上植被生长发育[5]㊂全球土壤有机碳储存量远高于生物碳库和大气碳库,土壤有机碳的微小波动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6],土壤碳氮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限制植物生长和不同生态过程的重要元素,碳氮磷作为土壤养分重要营养元素,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组成㊁演替和稳定的主要驱动因素[7]㊂另外,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在生态化学计量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用来判断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㊁养分限制状况和碳氮磷饱和状态等[8],因此,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土壤养分循环平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㊂高寒草甸是三江源区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提供肉㊁奶㊁皮㊁毛等直接经济价值的产品,同时还承担调节气候㊁涵养水源㊁防风固沙㊁生物多样性保育㊁初级生产力和碳固持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9-10]㊂然而,长期过度放牧㊁气候变化㊁虫鼠害和牧区政策偏差等因素导致高寒草甸大面积退化,甚至形成大面积次生裸地 黑土滩 [11-12],这些情况导致地上生物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水分含量降低,优质牧草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固碳能力减弱,从而改变了该区域土壤中关键养分元素的含量及比例关系[13]㊂三江源地区 黑土滩 已完全失去恢复能力,需要人工辅助来恢复[14]㊂因此,人工草地建植是治理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5],已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 黑土滩人工草地 ,作为一种人工植被出现在三江源区㊂人工草地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植物群落的盖度㊁高度㊁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16],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团聚体的体积,使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而改善 黑土滩 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17]㊂此外,人工草地建植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碳流失,增加植被的碳储量,增加土壤固碳能力[18]㊂但是,在草种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也十分重要㊂有研究表明,豆禾种类和比例的搭配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19]㊂因此,对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状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㊂本研究选择耐寒和利用价值高且被广泛运用于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修复的本地禾草垂穗披碱草(E l y m u s n u t a n s)和草地早熟禾(P o a p r a t e n s i s),以及对禾本科植物生长发育起着促进作用的豆科植物呼伦贝尔苜蓿(M c d i c a g o f a l c a t a)为人工种植草种[20-21]㊂使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牧草播种的人工草地土壤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牧草播种的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以期为三江源地区通过合理牧草混播的方式改善土壤养分和修复退化草地提供科学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区概况试验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是三江源高寒草甸研究观测站军牧场试验点,其经纬度范围为34ʎ22'~34ʎ20'N,100ʎ30'~100ʎ29'E,海拔约为4100m㊂该区属于典型的大陆高寒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无绝对的无霜期㊂年均气温极低,仅有0.7ħ,而年降雨量则为423m m~565m m,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期的5月至8月,即雨热同期㊂该区是典型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为高寒草甸土,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组成,如高山嵩草(K o b r e s i a p y g m a e a)㊁矮嵩草(K o b r e s i a h u m i l i s)㊁垂穗披碱草㊁草地早熟禾㊁细叶亚菊(A j a n i a t e n u i f o l i a(J a c q.)T z v e l)㊁甘肃马先蒿(P e d i c u l a r i sk a n s u e n s i s M a x i m)黄帚橐吾(L i g u l a r i a v i r g a u r e a(M a x i m.)M a t t f)㊁青海刺参(M o r i n a k o k o n o r i c a H a o)等㊂1.2试验设计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针对果洛军牧场一块地势相对平坦的重度退化高寒草甸,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㊂该试验选择了垂穗披碱草㊁草地早熟禾和呼伦贝尔苜蓿进行播种,共划分为828第3期阿的哈则等: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8组处理(详见表1),每组处理包含3个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mˑ3m ,且相邻小区间隔1m ㊂试验于2016年5月进行播种操作,播种前通过农具对试验地进行了翻耕处理,并将由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提供的牧草种子混匀后撒播㊂为避免放牧干扰,试验地进行了围栏保护,并协调当地牧民进行鼠害防治,尽可能避免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的干扰㊂为避免牧草之间的竞争,播种当年的苗期进行了杂草清除㊂杂草清除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将除试验草种以外的杂草剔除㊂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㊂播种时,垂穗披碱草的播种量为3g ㊃m -2,草地早熟禾的播种量为0.75g ㊃m -2,呼伦贝尔苜蓿的播种量为1.5g㊃m -2,均按照青海省建植人工草地的标准进行[22]㊂表1 牧草混播处理及其播种量T a b l e 1 G r a s sm i x e d s o w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i t s s o w i n g am o u n t 标号L a b e l混播处理M i x e d t r e a t m e n t s拉丁名L a t i nn a m e播种量S e e d e d r a t e s /g㊃m -2E 垂穗披碱草E l y m u s n u t a n s 3.000P 草地早熟禾P o a p r a t e n s i s 2.250M呼伦贝尔苜蓿M c d i c a go f a l c a t a 4.500C K对照组--E P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E l y m u s n u t a n s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4.500+1.125E M 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E l y m u s n u t a n s +M c d i c a g o f a l c a t a 4.500+2.250P M草地早熟禾+呼伦贝尔苜蓿P o a p r a t e n s i s +M c d i c a go f a l c a t a 1.125+2.250E P M 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呼伦贝尔苜蓿E l y m u s n u t a n s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M c d i c a go f a l c a t a 1.000+0.750+1.500注: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维持原始土壤状态,未作任何处理N o t e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a s t om a i n t a i n t h e o r i g i n a l s o i l s t a t ew i t h o u t a n y tr e a t m e n t 1.3 样品采集在2018年9月,进行了样品采集工作㊂在每个小区对角线上选择了3个点作为土壤取样点,并使用内径为5厘米的土钻分别从0~10c m ,10~20c m 和20~30c m 的深度采集土壤样品㊂采集的根土混合样品放入塑封袋中,并带回实验室㊂在实验室中,使用孔径为0.28m m 的60目标准土壤筛对样品进行过筛,然后将过筛后的土样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以用于后续的土壤有机碳(S o i l o r ga n i c c a rb o n ,S O C )㊁全氮(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T N )和全磷(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o u s ,T P )含量的测定㊂具体测定方法如下:土壤有机碳(S O C )含量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进行测定,土壤全氮(T N )和全磷(T P )含量则采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进行测定㊂通过计算S O C 与T N 之间的比值(C ʒN )㊁S O C 与T P 之间的比值(CʒP )以及T N与T P 之间的比值(NʒP ),来表示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㊂1.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方面,首先使用E x c e l 2021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S P S S25.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 n e -W a y A N O V A )和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㊂对于差异显著的结果,采用D u n c a n 多重比较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P <0.05表示差异显著㊂最后,使用O r i gi n2023进行绘图㊂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的差异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有机碳(S O C )㊁全氮(T N )和全磷(T P)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㊂其中,E P ,E M ,P M ,E 和M 处理的土壤S O C 含量显著高于C K 处理,而P 处理的土壤S O C 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5)㊂E P ,E M ,P M ,E 和M 处理的土壤T N 含量也显著高于C K 处理,而E P M 和P 处理的土壤T N 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5)㊂E P ,E M ,P M ,E ,和M 处理土壤T N 含量显著高于C K ,而E P M 处理土壤T N 含量则显著低于C K (P <0.05)㊂928草 地 学 报第32卷表2 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㊁全氮㊁全磷含量T a b l e 2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a n d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i na r t i f i c i a l gr a s s l a n dm i x e d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f o r a ge s 标号L a b e l 有机碳S O C/g ㊃k g-1全氮T N/g ㊃k g-1全磷T P/g ㊃k g-1E P M 27.31ʃ0.32c d2.71ʃ0.06d0.60ʃ0.01bE P 30.25ʃ0.35a3.15ʃ0.05a b0.61ʃ0.01a bE M 29.72ʃ0.97a3.22ʃ0.11a0.62ʃ0.01abP M 29.17ʃ0.16a b2.21ʃ0.02a0.60ʃ0.01bM 29.01ʃ0.03a b3.01ʃ0.08b c0.59ʃ0.01bE 28.34ʃ0.19bc3.08ʃ0.01a b0.64ʃ0.02aP 26.83ʃ0.11d2.69ʃ0.01d0.60ʃ0.01bC K27.30ʃ0.07cd 2.88ʃ0.01c0.60ʃ0.01b注:E P M ,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呼伦贝尔苜蓿;P M ,草地早熟禾+呼伦贝尔苜蓿;E M ,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E P ,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C K ,对照组;M ,呼伦贝尔苜蓿;P ,草地早熟禾;E ,垂穗披碱草㊂不同字母表示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的差异显著(P <0.05),表中值为平均值ʃ标准误,下表同N o t e :E P M ,E l y m u s n u t a n s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M e d i c a go f a l c a -t a ;P M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M e d i c a g o f a l c a t a ;E M ,E l ym u sn u t a n s +M e d i c a g o f a l c a t a ;E P ,E l ym u s n u t a n s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C K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M ,M e d i c a g o f a l c a t a ;P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E ,E l y m u sn u t a n s .D i f f e r e n t l e t t e r si n d i c a t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 s m i x e d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g r a s s e s (P <0.05),T h em e d i a n i n t h e t a b l e i s t h e a v -e r a geʃs t a n d a r d e r r o r ,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t a b l e 如图1所示,E M 处理的表层土壤S O C 含量最高,为32.259g ㊃k g -1,除P M 和M 处理外,其他处理的土壤S O C 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㊂E P M 处理土壤S O C 含量在三个土层上差异显著,其他处理的土壤S O C 含量在0~10c m 和10~20c m 土壤层没有显著差异,显著高于20~30c m 土壤层(P <0.05)㊂E M 处理的表层土壤T N 含量最高,为3.93g ㊃k g -1㊂除了P M ,C K 和M 处理外,其他处理的土壤T N 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㊂P 处理的土壤T N 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10~20c m 和20~30c m深度层次(P <0.05)㊂土壤T P 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差异较大,E P M ,E P ,E M ,P M 和P 处理土壤T P 含量在0~10c m 土壤层中最高,E 处理在10~20c m 中最高,C K 和P 处理土壤T N 含量在20~30c m 土壤层中最高,且E P 处理中三层土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处理土壤T P 含量在0~10c m土壤层显著高于10~20c m 和20~30c m 土壤层(P <0.05)㊂038第3期阿的哈则等: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图1 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差异F i g .1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s o i l c a r b o n ,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t e n t i nd i f f e r e n t f o r a g em i x e da r t i f i c i a l gr a s s l a n d s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同一土壤层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土壤层差异显著,下图同N o t e :D i f f e r e n t l o w e r c a s e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s a m e s o i l l a y e r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u p pe r c a s e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l a ye r s u n d e r t h e s a m e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 138草地学报第32卷2.2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由表3可知,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结果如下:C K处理与E P M处理之间土壤CʒN比值差异显著,C K处理土壤的CʒP比值显著高于E P M,E和P处理, P M处理土壤的NʒP比值显著高于C K处理(P<0.05)㊂图2显示,在0~10c m土壤层中,除P处理外, E P M处理土壤的CʒN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处理之间的土壤CʒN比值差异较大㊂E P处理土壤的CʒN 比值在20~30c m土壤层显著高于0~10c m和10 ~20c m土壤层,而E M处理土壤的CʒN比值在10~20c m和20~30c m土壤层显著高于0~10c m 土壤层(P<0.05)㊂各处理土壤的CʒP比值在0~ 10c m土壤层中无明显差异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CʒP比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E P M 和E P处理外,其余处理的CʒP比值在0~10c m 和10~20c m土壤层中显著高于20~30c m土壤层(P<0.05)㊂土壤的NʒP比值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且E M,E M,P和M处理土壤的NʒP 比值在0~10c m和10~20c m土壤层中显著高于20~30c m土壤层(P<0.05)㊂表3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T a b l e3 S o i l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w i t hm i x e d p a s t u r e标号L a b e l CʒN CʒP NʒPE P M10.13ʃ0.34a45.38ʃ0.09c4.51ʃ0.14cE P9.52ʃ0.08b c d49.01ʃ1.03a5.18ʃ0.06a bE M9.23ʃ0.01c d47.96ʃ0.84b5.20ʃ0.11a bP M9.08ʃ0.01d49.06ʃ0.35a5.40ʃ0.03aC K9.48ʃ0.04b c d45.92ʃ0.79a b4.84ʃ0.10b cE9.20ʃ0.04c d44.52ʃ1.29c4.84ʃ0.16b cP9.97ʃ0.07a b44.45ʃ0.22c4.45ʃ0.05cM9.71ʃ0.28a b c49.35ʃ0.69a5.12ʃ0.22ab 238第3期阿的哈则等: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图2 不同牧草混播的人工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F i g .2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s o i l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f o r a gem i x t u r e s 2.3 不同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对每种处理的三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取平均值,并进行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图3)㊂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S O C )含量与总氮(T N )含量㊁C ʒP 比值和NʒP 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82和0.90,而与C ʒN 比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7(P <0.05)㊂T N 含量与C ʒN 比值也呈现出负显著相关关系,而与NʒP 比值存在正显著相关关系(P <0.05)㊂T P 与化学计量比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N ʒP 比值与C ʒN 比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 ʒP 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㊂338草地学报第32卷图3土壤碳氮磷与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F i g.3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s o i l 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w i t h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注:图中S O C,T N,T P,CʒN,CʒP和NʒP分别表示土壤有机碳㊁全氮㊁全磷㊁碳氮比㊁碳磷比和氮磷比,椭圆的形状与方向代表正负,颜色为对应系数N o t e:I n t h e f i g u r e,S O C,T N,T P,CʒN,CʒPa n dNʒPr e p r e s e n t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r a t i o, c a r b o n/p h o s p h o r u s r a t i o a n dn i t r o g e n/p h o s p h o r u s r a t i o,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s h a p e a n d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 e l l i p s e s r e p r e s e n t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a n d t h e c o l o u r s a r e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s3讨论3.1土壤碳氮磷含量对退化草地与恢复草地的响应研究表明,土壤碳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源元素[23]㊂在本研究中,E P,E M和P M混播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 K处理(P<0.05)㊂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养分及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的研究,并认为豆禾混播后土壤养分和植被生产力均得到改善[24]㊂马玉寿等[25]也认为垂穗披碱草植株高大,而草地早熟禾植株矮小,这两种禾草之间存在生态位互补,从而使土壤养分得到改善㊂此外,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被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26],土壤中的氮素则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分解的有机质和生物固氮[27]㊂因此,E P,E M和P M混播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这些禾草具有较高的植被生产力㊁地上部分凋落物㊁地下根系分泌物及其死根,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28];P 单播人工草地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可能是由于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不同植物残体的输入,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8]㊂另外,草地早熟禾快速生长和高生物量的特点也使其植物残体分解速度较快㊂当早熟禾植物凋落后,在土壤中迅速分解,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29]㊂此外,早熟禾根系质量相对较小,而根系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之一㊂因此,根系质量较小意味着有机碳输入较少,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30]㊂同时,相对于C K处理,E P,E M混播和E单播人工草地的土壤全磷含量较高㊂E M和P M土壤全磷含量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豆禾混播可以在根际上形成磷养分利用空间㊁磷源利用差异性等优势,因此,土壤全磷含量也得到提高,有利于磷元素的积累[31]㊂而E单播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较高,可能是因为草地早熟禾单播没有豆科植物进行固氮作用,氮磷供应平衡系统未受到影响,较低氮素供应使得植被不需要吸收更多的磷,有利于磷元素的积累[32]㊂在同一人工草地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㊂这可能是因为地表凋落物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来源,堆积在植物地表的凋落物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有机质,最初在土壤表层聚集,向下输入的有机质逐渐减少㊂另外,植物残留物和根系主要积累在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中有机物分解较快,导致有机碳含438第3期阿的哈则等: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量较低㊂而土壤全氮含量可能是因为人工草地土壤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植物根系密度和活动减少,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和氮素吸收较少,因此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8]㊂相比之下,磷是一种容易被土壤颗粒吸附和固定的养分,它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和淋失相对较少[29]㊂此外,人工草地植物根系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土壤剖面上,使得植物对土壤中磷养分的吸收相对一致,从而维持了不同深度的磷含量相对稳定㊂因此,在不同土壤层中,全磷含量的差异不显著[33]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结论是基于已有研究结果的总结,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具体的土壤养分变化还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实验条件进行研究㊂3.2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退化草地与恢复草地的响应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是评估土壤有机质组成和预测有机质分解速率的重要指标[2]㊂其中,土壤CʒN比值是评估土壤氮矿化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反映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率,也能反映凋落物和根系残体对土壤碳氮含量的积累[34]㊂本研究发现所有人工草地中土壤Cʒ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9.20~10.13,最大值出现在E P M混播人工草地,该值介于中国土壤CʒN平均值(10~12)之间[35-36],但低于全球土壤CʒN平均值(13.33)[35]㊂当土壤CʒN比小于25时,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速率加快[37]㊂T i a n等人对全国土壤CʒN的研究表明,尽管土壤碳氮含量在不同空间具有较大差异,但CʒN比值始终保持相对稳定,这表明二者作为结构性成分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在消耗和积累过程中CʒN比值始终保持相对稳定[29]㊂土壤CʒP比值是反映土壤微生物磷矿化速率及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固定磷元素的重要指标[38]㊂本研究发现土壤CʒP比值的变化范围在44.45~49.35之间,E 单播人工草地中的CʒP比值最高,但低于中国陆地土壤CʒP平均值(52.70)[39]㊂贾宇等人[40]的研究表明,当土壤CʒP比值小于200时,微生物矿化有机质会释放出更多养分,磷的有效性也更高,因此在植物和土壤中积累较多[40]㊂土壤NʒP比值是评估氮磷限制作用的重要指标,并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的阈值[41]㊂本研究中,土壤NʒP比值的变化范围在4.45~5.40之间,P M混播中的值最高,但低于全球(13)和全国(9.3)土壤NʒP水平㊂Güs e w e l l 等人[8]的研究表明,当土壤NʒP比值小于10时,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氮限制㊂本研究中所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的NʒP比值均小于10,说明植被生长都受到氮限制,与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发育与氮素密切耦合的研究结论一致[42]㊂另外,由于土壤中的磷元素迁移率较低且含量相对稳定[33],说明所有人工草地均表现为氮素限制,可适当增加氮素施肥量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㊂不同混播人工草地中的CʒP 比值和NʒP比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减少,而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壤层间保持相对稳定[28]㊂土壤CʒN比值在不同混播系统的不同土壤层间没有明显变化,这与朱秋莲等人[39]的研究结果相符,也符合Y a n g等人[43]的观察,即土壤CʒN比值在不同生境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㊂3.3不同牧草混播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图3),三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受到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中碳㊁氮㊁磷元素的循环和化学计量特征变得更加复杂㊂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2㊂然而,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与全磷含量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㊂这可能是因为土壤中的碳和氮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这与朱秋莲[39]和李金芬等人[44]研究结果一致㊂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氮流动依赖于有机碳[45],因为氮通常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46]㊂土壤中的氮素矿化潜力受到有机碳的影响,而磷元素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保持稳定状态[47]㊂因此,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是反映土壤养分限制的重要因素[1]㊂相关性分析显示,人工草地土壤中的CʒN比值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的CʒN比值受到碳和氮的共同限制㊂而土壤中的CʒP比值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说明土壤的CʒP比值受到碳的影响较大;土壤中的N ʒP比值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的NʒP比值主要受到氮元素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可以通过调整人工草地土壤中的有机碳㊁氮和磷含量,以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改善土壤中CʒN比值,CʒP比值和NʒP比值之间的关538草地学报第32卷系,并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㊂4结论相较于对照组,人工草地土壤整体有机碳㊁全氮和全磷含量得到了显著提高㊂尤其在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人工草地中,这一效果更为明显㊂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碳与氮是限制植物营养的主要元素㊂因此,在草地恢复过程中,建议适量施加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确保草本植物健康生长和草地恢复效果㊂总之,如欲通过合理牧草混播来改善三江源地区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建议选择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㊂参考文献[1]曾德慧,陈广生.生态化学计量学: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141-153[2]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3] N I US,R E NL,S O N GL,e t a l.P l a n t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w i t hs o i ln u t r i e n t s i n R o b i n i a p s e u d-o a c a c i a c o m m u n i t i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i n g a g e s[J].A c t aE c o-l o g i c aS i n i c a,2017,37(6):355-362[4]银晓瑞,梁存柱,王立新,等.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39-47[5] X U H,Q U Q,L I P,e t a l.S t o c k s a n d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o f S o i l O r-g a n i c C a r b o n,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a n d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a f t e rV e g-e t a t i o nR e s t o r a t i o n i n t h eL o e s sH i l l y R e g i o n,C h i n a[J].F o r-e s t s,2019,10(1):27[6] L A LR.S o i lC a r b o n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 I m p a c t so nG l o b a l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a n dF o o d S e c u r i t y[J].S c i e n c e,2004,304(5677):1623-1627[7] T S U N O D A T,K A C H IN,S U Z C K I J I.I n t e r a c t i v ee f f e c t so fs o i l n u t r i e n t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 n db e l o w g r o u n dh e r b i v o r y o nt h eg r o w t ho f p l a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r o o t f o r a g i n g t r a i t s[J].P l a n t&S o i l,2014,384(1-2):327-334[8] GÜS E W E L LS,K O E R S E L MA N W,V E R O E V E NJT.B i o-m a s sNʒPr a t i o s a s i n d i c a t o r so f n u t r i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f o r p l a n tp o p u l a t i o n s i nw e t l a n d s[J].E c o l o g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s,2003,13(2):372-384[9] WH I T ER,MU R R A YS,R O HW E D E R M,e t a l.P i l o t a n a l y s i so f g l o b a le c o s y s t e m s:G r a s s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 s[J].W o r l d R e-s o u r c e s I n s t i t u t e,2000,4(6):275[10]孙鸿烈,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地理学报,2012,67(1):3-12[11]G U O N,D E G E N A A,D E N G B,e t a l.C h a n g e s i nv e g e t a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a n ds o i ln u t r i e n t sa l o n g d e g r a d a t i o na n dr e c o v e r ys u c c e s s i o n so n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 so f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J].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284:106593[12]M I E H EG,S C H L E U S SP M,S E EB E RE,e t a l.T h eK o b r e s i ap y g m a e ae c o s y s t e m o ft h e T i b e t a nh i g h l a n d s-O r i g i n,f u n c t i o-n i n g a n d d e g r a d a t i o n o f t h ew o r l d s l a r g e s t p a s t o r a l a l p i n e e c o-s y s t e m:K o b r e s i a p a s t u r e so fT i b e t[J].S c i e n c eo f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684:754-771[13]白永飞,黄建辉,郑淑霞,等.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2):93-102[14]D O N GSK,S H A N GZH,G A PJX,e t a l.E n h a n c i n g s u s t a i n-a b i l i t y o f g r a s s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 st h r o u g h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a n d g r a z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i na ne r a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o nQ i n g-h a i-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J].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 s a n dE n v i r o n-m e n t,2020,287:106684[15]尚占环,董全民,施建军,等.青藏高原 黑土滩 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 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J].草地学报,2018,26(1):1-21[16]WA N GCT,WA N GGX,L I U W,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na r t i f i c i a l g r a s s l a n d o n v e g e t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s o i lq u a l i t y i na d e g r a d e dm e a d o w[J].I s r a e l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E v o l u t i o n,2013,59(3):141-153[17]贾映兰,魏培洁,吴明辉,等.多年冻土区 黑土滩 土壤团聚体对人工建植的响应[J].草地学报,2022,30(8):1934-1943 [18]H E H,L IH,Z HUJ,e ta l.T h ea s y m p t o t i cr e s p o n s eo f s o i lw a t e rh o l d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l o n g r e s t o r a t i o nd u r a t i o no fa r t i f i c i a lg r a s s l a n d s f r o m d e g r a d e da l p i n em e a d o w s i nt h eT h r e eR i v e rS o u r c e s,Q i n g h a i-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C h i n a[J].E c o l o g i c a lR e-s e a r c h,2018,33(5):1-10[19]郑伟,加娜尔古丽,唐高溶,等.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5,32(3):329-339 [20]吴晓慧,单熙凯,董世魁,等.基于改进的L o t k a-V o l t e r r a种间竞争模型预测退化高寒草地人工恢复演替结果[J].生态学报,2019,39(9):3187-3198[21]包赛很那,苗彦军,邓时梅,等.苗期紫花苜蓿株体对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J].生态学报,2019,39(4):1475-1483[22]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D B63青海省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规范[S].2018:1-4[23]王维奇,曾从盛,钟春棋,等.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㊁氮㊁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0,31(10):2411-2416[24]来幸樑,师尚礼,吴芳,等.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J].草业科学,2020,37(1):52-64 [25]马玉寿,郎百宁,李青云,等.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2002,19(9):1-5[26]L E Q D,Z H O U P,S H A N G G.A f f o r e s t a t i o nD r i v e sS o i lC a r-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C h a n g e s i nC h i n a[J].L a n d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2017,28:151-165[27]欧延升,汪霞,李佳,等.不同恢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25(1):38-45[28]C R O S SW F,B E N S T E A DJ P,F R O S TPC,e t a l.E c o l o g i c a l s t o i-c h i o m e t r y i n f r e s h w a t e rb e n t h i c s y s t e m s:r e c e n t p r o g r e s s a nd pe r-s p e c t i v e s[J].F r e s h w a t e r B i o l o g y,2010,50(11):1895-1912638。
山地冰川表面温度反演算法对比——以祁连山七一冰川为例

引用格式:郄宇凡,王宁练,吴玉伟,陈安安.山地冰川表面温度反演算法对比———以祁连山七一冰川为例[J].山地学报,2021,39(1):129-142. QIEYufan,WANGNinglian,WUYuwei,ChenAnan.Comparisonofalgorithmsforretrievingmountainglaciersurfacetemperaturefromremotesensingdata:acasestudyontheQiyiGlacierintheQilianMountains,China[J].MountainResearch,2021,39(1):129-142.山地学报MOUNTAINRESEARCH 文章编号:1008-2786-(2021)1-129-14DOI:10 16089/j.cnki.1008-2786.000581收稿日期(Receiveddate):2020-02-06;改回日期(Accepteddata):2020-12-18基金项目(Foundationitem)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9070302、XDA20060201);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20102)。
[TheStrategicPriorityResearchProgram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XDA19070302、XDA20060201);TheSecondTibetanPlateauScientificExpeditionandResearchProgram(2019QZKK020102)]作者简介(Biography):郄宇凡(199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冰川温度反演。
[QIEYufan(1995-),male,borninShenmu,Shaanxiprovince,M.Sc.candidate,researchonglaciertemperatureretrieve]E mail:yufanqie@stumail.nwu.edu.cn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王宁练(1966-),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西藏2023年科技进步奖提名书模板

【西藏2023年科技进步奖提名书】一、背景介绍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也是我国唯一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的持续扶持和发展,西藏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充分肯定西藏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特举办西藏2023年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
二、申报单位基本情况1. 单位名称:西藏自治区科技厅2. 单位性质:政府部门3. 单位业务范围:负责西藏自治区的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项目管理4. 单位在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扶持和推动当地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申报项目基本情况1. 项目名称:西藏高原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 项目主要内容:该项目致力于针对西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开展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包括高寒作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产品加工与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工作。
3. 项目实施单位: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4. 项目成果:已成功培育出3个适应高原气候的小麦新品种,并在当地进行了示范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还在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项目创新性和实用性分析1. 项目创新性: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西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选育出适应当地生长的农作物新品种,解决了西藏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品种适应性差的问题。
2. 项目实用性:项目成果已在西藏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1. 经济效益: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社会效益: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西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六、申报单位的总结和展望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西藏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第十一条 本条例解释权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选实施细则
一、 奖励宗旨:本奖旨在表彰热爱祖国,具有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得到同行认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3. 代表性论著或成果2-3篇(册)
4. 奖励证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明等材料复印件1份
五、 评选程序: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聘请部分专家组成"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和贡献评议,采用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审批确认,并上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2.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做出重要贡献,并已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3.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成绩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者。
第五条 评奖周期:本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六条 授奖名额: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10名。
第七条 评选程序:通过推荐方式产生参加评奖的候选人,推荐人应为候选人所在的单位或不在同一单位的两名专家;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贡献评议和评审结果审核;评审出的获奖者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并报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
为了使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鼓励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5年决定设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并制定了该奖的条例和细则。此奖项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的,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26•【字号】藏政发[2008]99号•【施行日期】2008.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颁发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藏政发〔2008〕99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进一步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为促进我区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政府令第67号)的有关规定,决定授予《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化探数据处理与靶区优选研究》等7项成果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西藏马攸木金矿床成因研究》等13 项成果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西藏一年两收套复种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4 项成果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希望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大力发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创造出更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加速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成果名单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附件: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成果名单一等奖(7项)成果名称: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化探数据处理与靶区优选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
主要完成人:郑有业、多吉、高顺宝、陈仁义、张刚阳、刘鸿飞、杜光伟、XXX平、樊子珲、刘敏院、龚福志、宠迎春。
成果名称: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20•【字号】藏政发[2006]62号•【施行日期】2006.1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藏政发〔2006〕62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为促进我区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政府令第67号)的有关规定,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研究决定,授予措如?才郎同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授予《西藏河谷农区"双低"油菜规模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6项成果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山冬6号"选育》等7项成果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西藏辣椒疫病致病机理及传播途径研究》等17项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授予拉萨市城关区科技局等10个单位"全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邓后勤等40名同志"全区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希望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大力发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创造出更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加速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措如·才郎同志基本情况2. 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成果名单3. 全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附件1:措如·才郎同志基本情况措如·才郎,男,藏族,1928年出生,2003年9月逝世,享年75岁,江达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简介章程实施细则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印制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
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锻炼与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因此,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这种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延续,不断深化,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
为了使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鼓励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5年决定设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并制定了该奖的章程和细则。
此奖项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的,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
一、目的和宗旨
表彰思想进步,学风良好,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和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
二、奖励范围及对象
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男年龄在40周岁,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
三、评审组织
本奖项设立评审委员会,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聘请部分专家组成“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和贡献评议,采用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审批确认。
四、评选办法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十人。
候选人通过推荐方式产生。
推荐方式可以是候选人所在单位进行推荐,也可以是与候选人不在同一单位的两名专家进行推荐;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贡献评议和评审结果审核;评审出的获奖者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批准。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章程
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相协调,特制订本章程。
第一条奖励名称:本奖项名称为“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第二条奖励性质:本奖项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
本奖项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
会负责管理。
第三条评选范围:在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涌现的,评选当年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女性候选人年龄可延长到45周岁(含)。
第四条评选标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并在业务工作中具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在科学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见解,论著发表后被公认为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具有国际影响者;
2.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做出重要贡献,并已取得较
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3.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成绩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的重要贡献者。
第五条评奖周期:本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六条授奖名额: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10名。
第七条评选程序:候选人通过推荐方式产生,推荐人应为候选人所在的单位或不在同一单位的两名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资格
审查、贡献评议和评审结果审核;评审出的获奖者由中国青藏高
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并报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备
案。
第八条奖励形式:对获奖者授予荣誉证书、纪念品和奖金,并通告获奖者所在单位和进行适当形式的宣传。
第九条评奖原则:本奖项在评选过程中严格把握标准,尊重专家意见,保持公正合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宁缺毋滥。
对推荐、评审中
发生的弄虚作假行为,经审查核实后取消候选人资格或撤消其奖
励称号,并追查有关责任。
第十条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从获奖者中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第十一条本章程解释权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选实施细则
一、奖励宗旨:本奖旨在表彰热爱祖国,具有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在青
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得到同行认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二、人选产生:被推荐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与被推荐人不在同一单位的两位
专家推荐产生。
三、评选要求:
1. 在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事迹(应附文
字说明材料);
2. 候选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应以在国内开展的工作为主;
3. 提交的论文或著作必须已经在国内外正式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或正
式出版;
4. 证明被推荐人工作成绩的有关成果必须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正式
鉴定;
5. 论文、著作或成果应为第一作者或主要贡献者;
6. 填写专家推荐表的两位专家应是不同单位并对被推荐人及其成果
比较了解的、具有正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
7. 各推荐单位和专家填写推荐意见后,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
高原青年科技奖”办公室。
四、评选材料:
1.被推荐人登记表一式二份(原件)
2.两名专家推荐表各一式一份(原件)
3.代表性论著或成果2-3篇(册)
4.奖励证书、证明等材料复印件1份
五、评选程序: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聘请专家组成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和贡献评议,采用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审批确认,并上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六、奖励形式:本奖项为荣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品和奖金,
获奖结果通报其所在单位,并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七、评选周期:根据条例规定,“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逢单数年评选。
八、本实施细则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负责解释。
附件一:历届获奖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