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更替》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禅让制世袭制所公天下家天下商汤二、商朝的统治三、西周的兴衰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后人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 àn)越礼制的行为。
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渐渐导致周王拥有强大的影响。
这时,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吴国和越国,这些民族产生了华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煮盐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④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减灶计③长平之战——纸上谈兵:时间---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秦、赵;结果---赵败;影响---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⑤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3、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苏秦)。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原因①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初中历史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的第二单元第4课,主要内容是夏商周的更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朝代的更替,了解到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内容,对于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知还较为模糊,对于夏商周的了解也较少。
因此,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2)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3)能够描述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掌握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的原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夏商周的历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时代的图片。
例如,出示一幅描绘夏朝的壁画图片,让学生观察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细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1)讲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夏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商朝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周朝的文化成就有《诗经》等。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的原因,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讨论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否合理,经济发展是否受到制约等。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件(28张PPT)

(“公天下”)。
——《诗经》
(—土—地摘私自人有教制版:《天中国子历一史人》所七年有级)上册课本
材料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缺乏请国“回家家答观天念:下,”材“使料国得1”中中与国所“人说家长的”期对“只世立知袭。道制有”“、家“庭禅”让、制不”知分道别有对“应国材家”料, 2的“那国些家内”是容某?个(君划主关、某键一词姓)氏、某一族群的,不是“人民”的。人
民只知道自己是“哪朝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缺乏国家认同。
答历朝:所①谓““世忠袭臣制””效对忠应的“只是天“下朝为廷家””,:而指不帝是王“国把家国”家或政“权中世 国代”据。为己有, 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王位按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才领开由始直贤有到德现②近的代代“人的甲禅“担午让国任中制家。日”观战对念争”应中,“国认天战识下败到,为自经公己梁”是启:“超认中等为国知人国识”家分。是子大呼吁家,的人,们首
夏朝50多万平方公里
周朝250多万平方公里
商朝100多万平方思公里考:如此大的疆域,周
武王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巩 固他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原因)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左传》
(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 王室的屏障。)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建立: 禹,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国家政权机构: 军队,刑法,监狱,历法(夏历) 作用:压迫平民和奴隶。奴隶制社会
【展示】
二、阅读材料 :
材料1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商周的更替※※※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7711年上古三代结束(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2)地位: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2.“家天下”代替“公天下”(1)标志: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2)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夏朝的发展(1)范围: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2)国家机构:建立军队,指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指定历法,称为“夏历”(3)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等级界限①发现地点:洛阳※※※知识点2:商汤灭夏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2)发展: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2.盘庚迁殷: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知识点3:武王伐纣1.牧野之战(1)时间,地点:公元前1046年,牧野(2)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夏、商、西周的兴亡告诉我们:统治者勤于政事,关心民众,重视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知识点4: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2.内容(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2)表现:①向周王进献贡物②服从周王调兵③镇守疆土④定期朝见周王3.意义: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知识点5:西周的衰亡和东周的建立1.西周的衰亡(1)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2)灭亡: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2.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解读-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解读一、单元课标解读【导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实行分封制。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内容要求】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素养目标】二、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先秦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它开创的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早期文明。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东周时期,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列国纷争时期。
残酷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各国竞相变法,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国改革促成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大线索梳理】【大单元结构】【阶段特征】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出现与崩溃;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笔记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笔记
以下是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的笔记:
- 夏朝:约公元前2070 年至公元前1600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 夏朝的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夏朝的灭亡: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在位期间,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商汤起兵灭夏,夏朝灭亡。
- 商朝:约公元前1600 年至公元前1046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 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 盘庚迁殷:商朝中期,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等原因,商都曾多次迁移,直到公元前1300 年,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
- 商朝的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在位期间,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 西周:约公元前1046 年至公元前77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 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西周。
- 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 西周的灭亡:西周后期,周厉王在位期间,统治残暴,引发了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以上是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深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素养导学时空观念: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历史解释:通过《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等,掌握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家国情怀:分析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认识民心向背对王朝统治的影响。
知识构建一、夏朝的兴亡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度的更迭与哪一事件相关?夏朝还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①制度:禅让制、世袭制。
②事件:启继承禹的位置。
③统治措施: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思维导引】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世袭制的开启者是启。
【史料研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意思是夏朝政局动荡,于是禹制定刑法来维持统治)二、商朝的兴亡完善表格相关内容。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定都亳迁都多次迁都,商王盘庚迁到殷后,保持相对的稳定灭亡商纣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中,为周武王所灭三、西周的兴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右侧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对象、目的及作用。
(1)制度:分封制。
(2)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内容:【时空观念】“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史料研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戚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思维导引】分封制的弊端:周天子分封宗亲、功臣等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由于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概述
本单元讲述的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始自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截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概述了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兴亡,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战争、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
牧野之战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西周的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也为春秋、战国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发展的时期,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诸侯割据和七雄争霸给人民带来无尽灾难,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民族间出现大规模的交融。
此时期,新的锐利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战国初期各国掀起竞相改革的风潮,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代表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伴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旧的社会制度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活跃,形成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本单元主要知识脉络用思维导图可以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