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客观对应物”:1919年艾略特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文章《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理论。
他认为诗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是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就是发现构成那种特殊情感的一组客体、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样,一旦有了源于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情感便立即被唤起。
也就是说,寻找那些与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相关联的“客观对应物”,然后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抒发主观感情。
艾略特认为:诗歌(艺术品)的生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表现这种感情的技巧与形式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
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基本特征是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是它的代表。
此外代表作家还有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梅特林克、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后扩展至欧美各国。
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
用三个剧本写同一题材的不同部分。
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
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
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
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 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9 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赛》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3.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 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4.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
在民主制危机时期,社会矛盾重重,原先进步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了少数野心家的工具。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
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
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2.“不和的金苹果”: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他随后到斯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财富。
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伊。
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
最后,奥德修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遗弃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陷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
3.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4.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神人同形同性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2.阿基琉斯的脚跟:希腊神话英雄阿基琉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3.《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带领下,学者们将其删改完善,《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4.塞壬文化(塞壬妖岛):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三连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6.《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7.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社会问题剧 一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 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 二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 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 凑和精炼。2 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 湖畔派: 开创英国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1798 年,华兹 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出版。华兹华斯是成就最高的一位,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 号。 ? 世纪病: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指出生在拿破仑战争年代,感染者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气氛,拿破仑是他们的偶像,在战场上建 功立业是他们的雄心壮志。但他们长大时,面临的却是波旁王朝的统治,青年一代丧失了拿破仑 那个时代那种可以通过个人才智、自由竞选获得一切的机遇,感受到极大的失望,只能从爱情友 谊中寻找寄托。一旦爱情有意落空,便陷入颓废,绝望和忧郁当中。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 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世纪儿的忏悔》(自 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 小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 20— 30 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 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 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小说(Novel):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形式,通常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
2. 诗歌(Poetry):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表达深层意义为特点的文学形式。
3. 戏剧(Drama):一种以对话和行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通常在舞台上演出。
4. 散文(Prose):一种不受特定韵律和节奏限制的文学形式,通常以故事、评论或描述为主。
5. 自传(Autobiography):一种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6. 传记(Biography):一种以某个人的生平事迹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7.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研究领域。
8. 现实主义(Rea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真实性。
9.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想象力。
10. 象征主义(Symbo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意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是让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只描述这个人物的一段生活历程,连串起来即形成该人物全部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生活全景,更能将《人间喜剧》连串为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3、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5、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2、美丑对照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
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
"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3、人物穿插再现法又称人物复现法。
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是巴尔扎克所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重要人物出现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经历,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2)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例闪现于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排列出来.(3)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在《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分散在75部小说中,人物再现法丰富了人物典型的塑造.后来有许多作家都进行了模仿。
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是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了。
4、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
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
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5、多余人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他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
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6、湖畔派湖畔派是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都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
在1817年8 月号的《爱丁堡评论》中被共同笔友弗朗西斯·杰弗里戏称为湖畔派或湖畔学派。
拜伦贬称他们为“湖畔人”。
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
在诗歌题材上,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撒旦派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虽然湖畔派诗人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撒旦派重要。
7、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它曾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形成并获得初步的发展,从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
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此外,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以及罗曼·罗兰等人,都带着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锋芒的小说涌上文坛,形成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波澜壮阔的艺术洪流。
8、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福楼拜对此持谴责态度。
小说在写到爱玛在与莱昂恋爱中感到腻味,一面仍然把他当理想伴侣,给他写情书,情愫十分低下,就是明显的一例。
9. 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
真正描写小人物命运,作家关注的一般都是出于社会阶层下级小官员和小职员的,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寄托他们对小人物命运的思考。
一直“追求官场原生态写作,力求诗意化的人性抒写”的写作观的洪放,表现的是“别人的视野窥见官场的端倪而是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些卑微的“小人物”。
10、海德堡派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11、耶拿派十八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的一个流派。
这个流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概念,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