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种植结构 实现提质增效
驻马店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建议

驻马店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建议作者:王耀刚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0年第02期驻马店市是河南省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82.67万hm2,农作物长年种植面积160万hm2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0亿kg以上,占全省的1/8,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优质粮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搞好结构调整,推进全市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结构调整现状(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农业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主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粮食产量保持稳定。
2019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68.51万hm2,总产量530.3万t,其中,小麦68.32万hm2,总产量529万t,产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秋粮收获面积34.49万hm2,总产量250.34万t,产量略低于2018年,好于常年。
优势经济作物持续向好,2019年全市油料作物收获面积41.49万hm2,总产量164.8万t,其中,油菜收获面积1.74万hm2,总产量4.05万t;花生收获面积34.38万hm2,总产量153.25万t;芝麻收获面积5.38万hm2,总产量7.5万t;蔬菜收获面积10.67万hm2,总产量400万t;食用菌总产量50万t。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驻马店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切实加强高标准粮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8万hm2左右。
集中力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19年,全市年新增高标准农田4.27万hm2,通过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耕地基础地力。
驻马店市划定57.79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2.33万hm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奠定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基础。
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依托资源优势,紧盯市场需求,围绕品质提升,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指导各县(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一、总体要求(一)调整思路。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优化行动和良种选育推广行动,大力推进“五优四调四化”,以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瓜菜、苹果、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二)调整原则。
突出效益优先。
调减过剩、低效作物种植,增加短缺、高效作物种植,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设施蔬菜、苹果、葡萄等高效作物。
突出市场主体。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突出科技引领。
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种植业调整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突出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突出融合发展。
按照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做到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以水调结构。
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灌区持续压减高耗水作物;旱作区大力实施节水措施,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
(三)调整目标。
坚持“亩均论英雄”,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产业效益高就发展什么,加大结构调整,扩大种植青贮玉米、冷凉蔬菜、设施蔬菜、苹果、葡萄等高效作物种植,优化粮经饲结构,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粮经饲比重调整到57:28:15。
重点调优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青贮玉米、蔬菜、小杂粮、优质苜蓿等特色作物面积,种植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

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优势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农作物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作物的调整意义、调整方法和调整前景三个方面,探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调整意义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等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保持和恢复。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植结构调整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方法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1. 引导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支持政策,如提供补贴和奖励,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向市场需求紧缺的农作物转型。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农民合理选择农作物。
2. 加强科学研究。
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对当地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推荐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并提供高新技术和品种改良的支持。
3. 产销对接。
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农作物种植和销售的信息平台,促进农民和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4.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和保护性农业等,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三、调整前景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1.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应,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促进农业增效。
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面对不利的天气、水情形势,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优质粮食、蔬菜产业现代化建设,有效提高种植业供给水平、供给质量。
现就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以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水资源有效利用为导向,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稳定粮食产能,提升蔬菜效益,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360万吨以上;瓜菜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80万吨以上;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到6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2%;覆膜保墒旱作节水面积达到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
三、主要任务(一)调优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产能。
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优势产区,挖掘粮食增产潜能。
恢复小麦,面积达到190万亩左右,重点抓好冬小麦免费供种,春小麦提纯复壮和原良种生产基地建设,麦后复种模式示范推广。
提升水稻,面积100万亩左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联合农户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基地10万亩,连接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服务链,培育新的增长点。
优化玉米种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扩大粮饲兼用、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制种玉米,面积430万亩左右。
稳定马铃薯,面积260万亩左右,建设一级种薯基地10万亩,推广主食化专用品种3万亩。
依据区域优势建设杂粮基地,培育“杂粮产业,面积150万亩左右。
(二)调优品种结构,提升蔬菜效益。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13FORUM OF JIUSAN九三论坛这次科学座谈会的主题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议题。
首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更高水平的需求。
此外,我注意到很多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会议、讨论以及媒体报道对这一议题关注不够,说到“产业结构调整”时,大多关注的是工业和基础建设领域的调整,这就愈发显得我们这次科学座谈会意义重要。
从各位专家的报告和发言中受到很多启发,谈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讨论。
对种植业结构存在问题的认识从政府到学界,尽管也有些不同意见,但能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现在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诸如:玉米库存量过大、粳稻供给不足而籼稻杂交稻产出过剩、高筋小麦供给不足而低筋小麦过多、高蛋白饲草不足依赖进口等等。
总体上看,我们现在供应市场的农产品高品质的少,低品质的过量,一小部分还有质量安全问题。
一些农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由于品质不高、产销不对路造成的。
存在的问题中有“种类”的问题(是种玉米、种大豆,还是种牧草?粮经饲的比例结构?)和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否对路的问题,更多的是“品质”的问题。
所以说要尽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1949年以来,一直特别强调粮食生产的“量”。
强调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过去一直是“吃不饱”。
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总产量也就1亿吨左右,多数人“吃不饱”。
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也还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但现在的情况变了,是“挑食”的问题。
吃米要吃黑龙江“五常米”,吃面要选河套“雪花粉”。
肉蛋奶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传统种植结构形成了挑战。
有人曾经分析过,仅2亿多农民工进城就显著地改变了肉蛋奶的需求结构。
原来一人一天吃6、7个馒头还不够,进城务工后不到3个月就只吃3、4个馒头了,因为早上一枚鸡蛋、一袋牛奶,中午晚上要吃点儿鱼或肉。
对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分析

Z h i f u j i n g y a n随着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优化种植结构在合理安排农业资源、节约农业用水、提高作物供给的需要和经济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对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的思考1、随着我国种植领域的不断发展,追求质量和产量双赢的同时,也要追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只有经过不断的种植结构调整,才能构建出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就目前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整体水平相对理想化,需要不断地对种植技术创新,坚持“稳粮、扩经、抓特色、促效益”的发展思路,通过技术指导、产业扶持,提高种植业亩均效益,实行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特色种植,结合市场要求,集中量化发展农业种植产业,减少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发展,真正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作物种植,进而提高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自然资源农业种植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想要保证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合理化,就应该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过度使用和浪费,逐步解决地下水位减退、土壤盐化、盲目施用化肥、农药、水侵蚀或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为保护环境、节水增效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调整农作物结构的问题1、生产和经营配合效率低下,种植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投入不足①在目前的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土壤和水等方面,对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壤形态,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同,河南安阳市地处北暖温带,属于雨水补给类型区域,水资源较少并且质量非常差。
在天然环境的限制下,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种植结构非常的单一化。
一些地区以商业的发展为主导方向,对于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缺少大型种植基地,农作物的种类不具有竞争力,再加上市场流通闭塞,农民对于市场信息接收能力不发达,导致不能根据当下需求,来合理地调整种植农作物分配比例,种植结构矛盾日趋明显。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势在必行1.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
种植结构调整,既是一项科研成果,又是一项实用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参与市场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植结构的调整,既是种植习惯改革的需要,也是改进传统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种什么作物,也就选用什么品种,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质农产品发展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
种植结构调整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劳动产出率的需要。
改变目前农作物种植的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为一年三熟制或一年多熟制,由二元结构变为三元结构或多元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整体效益。
种植结构调整是加强农民生产自主权,培养生产者适应市场、更新观念的需要。
造就一批科技素质高,有经济头脑的生产组织者和经营者,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让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2.种植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种植结构的现状:范县现有耕地51万亩,人均1.1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瓜菜等作物。
通过分析,范县种植结构在当前存在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是种植结构比较单一。
近几年来,范县粮食积压,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小麦与玉米(大豆)连作,小麦与水稻连作,年亩产值在800-1100元,粮食作物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较小。
去年全县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22%,粮经产值比为7∶3,农业发达地区经济作物产值高于或等于粮食作物产值,粮经产值比3∶7或4∶6,甚至一些乡镇全部种植高产、高效经济作物。
三是经济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不合理。
近几年范县棉花生产,几乎种的是夏播棉,产量低,一般亩产皮棉40-60公斤;范县蔬菜生产,露地菜所占比重较大,茬口安排不科学,品种搭配不合理,高档品种几乎没有。
四是经济作物产品档次低、品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范县科学技术协会 张洪存差。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4.11•【文号】农农发〔2016〕3号•【施行日期】2016.04.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农农发〔2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农垦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现予以印发。
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2016年4月11日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
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优种植结构实现提质增效
—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2017年终工作总结
一、2017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7年,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根据镇党委、镇政府提出的“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大突破”的总要求,立足自身职能,围绕生态农业,突出绿色发展,实现全镇农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1、品种结构优化。
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兴化大米”品牌的这一契机,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种植面积占全镇水稻面积的85%以上,建立13600多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全程监管,通过质量、品牌的提升实现农民增收。
2、推广高效模式。
大力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全镇“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面积达450亩,“水稻+香葱”、“水稻+洋葱”、“水稻+草莓”等特色高效种植面积达200多亩。
3、打造信息高速。
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覆盖全镇各村的益农信息社,并对信息员开展培训,构建覆盖全镇、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农民推送政策法规、生产技术等服务,实现优质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的融合。
4、完成目标任务。
强化中心(农技站)的日常管理,全面完成各项市交任务,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举办种植大户培训班5期,培训360人次,完成持证农民培训600人;超额完成市交机插秧面积和集中育供秧池面积,主要公路沿线及通村公路实现机插秧全覆盖。
二、2018年主要工作目标
我镇地处兴化南大门,耕地面积大,土地流转率高,但与兴泰公路沿线的其它乡镇相比,农业发展特色不明、基地规模偏小、产品品牌较少,尤其是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使得兴化农业的南大门不靓。
进入2018年,作为农业职能部门,我们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形势、理清新思路、努力新作为、争取新业绩,突出“四个强化”,加快实现全镇农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引领全镇农业转型升级,做靓兴化农业的南大门。
二是强化上争招引。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上争农业项目,并强化招商引资,实行人人有责、全员招商,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个以上,力争创办田园综合体1个,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00亩以上。
三是强化绿色发展。
建成2万亩优质稻谷生产基地,扩大生态立体种养面积,其中稻鸭共作2000亩、稻虾及稻渔共作800亩,全镇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达80%以上,申报绿色农产品2个,全镇“三品”数量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70%以上。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
依托市农业局的技术指导,强化与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科院的合作,积极构建技术推广联盟,为“一村一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