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一、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问题逐渐凸显。

深入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空格局是指某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

对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言,其时空格局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点上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而演变趋势则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揭示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以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这一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深化认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探索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地区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筹粮食生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植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详细的划分依据进行探讨。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这里适宜种植稻谷、水果、茶叶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水果产区。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

这里适宜种植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高山农业区。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这里适宜种植油菜、小麦、葡萄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小麦生产区。

三、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粮食主产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4. 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四、种植结构种植结构也是划分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小麦主产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适宜种植小麦,产量较高。

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人文景观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如 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旅游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有多个旅游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这些 城市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05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环 境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保护
总结词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确保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众多,水系 发达,主要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 洪泽湖等。
河流冲积平原
该地区是由长江、淮河、钱塘江等河 流的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河网密布, 湖泊众多。
水文特征
01
02
03
水资源丰富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水资 源丰富,包括长江、淮河、 钱塘江等大河,以及众多 湖泊和地下水。
水位季节性变化
强化水资源管理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 测和评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核心区域设立水资源保 护区,限制开发活动,保护水源地。
推广节水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工业和家庭节水技术,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土地资源保护
总结词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长江 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提高湿地蓄洪、调节气候等功能。
水体治理与净化
开展水体治理工程,减少污染源排放,恢复 水体生态功能和透明度。
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
推进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06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未 来展望

长江中下游教学设计

长江中下游教学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教学设计山东省北镇中学冯燕一、内容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农业、交通和工业形成条件的分析梳理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特征,并归纳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举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差异和联系,说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并实践运用区位条件的一般分析思路。

3.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说明区域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4.归纳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树立全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内容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中国的分区地理,在初中主要强调地理知识的识记,而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标准强调“内容是基础,也是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所以确定了教学的方向。

主要有以下几点:1、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

区域知识的落实是分析的前提,但传统边看图边总结每个要素特征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看图提炼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整合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确定以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和整合知识的方式,自然疏导出各要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一般分析方法。

既有知识的隐形落实,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获得了分析方法,为第二阶段的合作探究打下了基础。

2、区域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

区域地理分析一般思路是在特征分析基础上展示区域发展现状和挖掘区域发展问题,然后提出可持续发展。

而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候,发现不仅区域的共性(以农业为例)确定发展方向,同时区域差异互补(以工业为例)能够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所以认为不仅区域发展问题(以环境问题为例)的解决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内部的协调共进也是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关键所在,所以设置合作探究二,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更体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思考。

同时区际之间的联系共赢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区域发展时代感的体现。

长江经济地带的形成不仅实现区际联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发展,同时重新构建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代慢性农业危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急剧演化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

1932-1934年,农业危机出现了非常惨烈的景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地方及小农经济的某些行业中,表现出完整的形态。

这次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它兼具封建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其破坏程度空前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坚持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探索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以其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表现形态的惨烈典型性,历史教训的全面深刻性在我国近代农业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关键词:农业危机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芜湖米市; 蚕丝业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bstractIn the early 1930's, the slow agricultural crisis of modern times rapidly chang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ffected by the 1929-1933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From 1932 to 1934,There is an extremely miserable condi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It had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me profess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crisis was a centralized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remely weak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from modern times.lt had the nature of both feudal and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crisi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crisis was very serious ,It shak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uomintaing rule.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hat we got from it were to adhereto the foundation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to help peasant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uild up a fortune and to search for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 had a dignified page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 its intricate cause , integrated formation and deep less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crisis; 1930's;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Wuhu rice market; se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目录引言 (1)一、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形成 (3)1、近代以来我国慢性农业危机的缓慢累积 (4)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严重冲击 (8)3、1931年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导致农业问题急速恶化 (15)二、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发展 (19)1、1932-1934年:我国农业史上的惨痛经历 (19)2、基础农业的衰退:以芜湖米市为中心的考察 (25)3、家庭副业的萧条:关于江浙蚕丝业的个案分析 (30)三、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宏观审视 (35)1、考察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参照系 (35)2、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特点 (36)3、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启示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6)引言近代的100多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抛荒,农产减收;农民日益贫困化,离村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基层社会结构濒临崩溃等等。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引言。

草莓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中地08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地08 《长江中下游地区》

(3)苏州某组织制造企业研究是否前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 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10分)
变化: ①生产成本降低; ②配套不完善; ③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
①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3)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 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 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 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 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6°N
位置与组成
110°E
长江三角洲
江汉平原
30°N
洞 庭 湖 平 原
鄱 阳 湖 平 原
区域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要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0°E---120°E, 位置范围 30°N从中央穿过 气候 地形 水文 植被 土壤 矿产资源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平原、丘陵 河网稠密,湖泊众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稻土、红壤 铁、有色金属矿产等
要素 工业 农业 经济
长江中下游地区 沿江工业地带 鱼米之乡 总量大,占全国比重高
人口、 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 城市、 利 交通
形成“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
要点化
序号化
参考答案术语化
自然条件:
简洁化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 期; ②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养殖水域广; ③地形为平原,地势平坦; ④土壤肥沃;
水稻
棉花
油菜
发达的农业
水产品
上海宝钢
武汉汽车制造
上海高科 技产业园
发达的工业
武汉轻纺
张家界
西湖
上海金 融中心
发达的第三产业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3份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3份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哪里。

3、从气候、优越的位置、河湖等方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4、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农作物。

6、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位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活动等方式,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会到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教学重点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的具体体现。

2、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3、鱼米之香的由来。

三、教学难点1、长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条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讨论、资料了解、教师讲解五、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展示平台、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蘇”这个字吗?(学生讨论)这是“苏”的繁体字,可以看到有“鱼”和“米”,那么你知道在我国,有一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平原吗?(长江中下游平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二、新课学习(一)显著的区位优势1.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沿岸。

2. 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上海)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小地形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丰富的长江贯穿全境,由上海汇入东海。

3.区位优势江、河、湖、海连成一体,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为水运、水力、灌溉、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自然条件分析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

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

河网密度达 4.8 km/km2。

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

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

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

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

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流的特点(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

5个湖群(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水资源特征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

水资源的特征为:(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

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

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

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

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

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

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二)富铝化显著的土壤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

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

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

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

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

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

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一、区域发展条件(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

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

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

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

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

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工业发展特点(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1)机械制造业。

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

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

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

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

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2)纺织工业。

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

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5)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

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

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概况种植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

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主要为淡水养殖)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方法:周围植树;规定指标排放污水;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生态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