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国
俄罗斯
法国是近代早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 代表。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形成了绝对 主义王权。路易十四自称为“太阳王 ”,独揽大权,对法国进行高度集权 的统治。
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 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强 化。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 大的军事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 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俄罗斯 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强国。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中世纪初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封臣对封君承担义务,封君则 保护封臣,这种制度为君主专制 政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极高 的权威和影响力,教会通过教义 、仪式等手段加强了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也间接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商业与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兴 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为君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来源 和支持力量,有利于君主专制政 体的巩固。
衰落过程与特点
君主权力的削弱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君主的实际权力 逐渐被削弱,议会等机构的权力得到增强。
01
政治制度的变革
许多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光 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等。
02
03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一些国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 宪制,如英国、日本等。
奥地利
奥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261700年),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发展。 该王朝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欧洲 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和影响力,使 奥地利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同时,奥地利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该制 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先秦 (西周)
⑴含义: “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⑵特点: 官位世袭
⑶缺点: 贵族政治、来源限制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 中央,形成割据势力?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丞相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一、法令出一 ——皇帝制度 1、确立: 秦始皇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君主影响国 家,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 “奴才”关系。 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 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 皇帝的烦恼 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
地方制度
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度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监督?
B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材 材料一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 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 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的确立
特点: (1)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3)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原则,君臣实为主奴。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依据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 先秦时期 贵族血统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才能、品德变成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
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 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 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局面,为中下层知识分子
二、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过程: (1)汉武帝限制相权;
(频繁更换宰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唐代分散相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 (3)宋代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4)明朝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设内阁) 2、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提供了机会
知识拓展:科举制这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同时它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请你分析下科 举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积极影响 ▪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人才上升,以严格的考试方式进行选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
精神; ▪ (2)保证了高素质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 (3) “学而优则仕”,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消极影响 ▪ (1)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 2、汉朝:御史大夫(中央)、十三部刺史(地方)、 司隶校尉(中央和地方); 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5、元朝:御史台。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秦 汉 唐 宋 郡 州 道
地方行政体制
县 郡 州 县 县 县
路
州
元
行省
路
府
州
县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常设地方行政机构10个
山西、河北、北京、山东中书省直辖 (1)内容 “腹里”:
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3、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 局面。
巩固:“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 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 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至被废除。 影响?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读史感悟: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二、选官制度的演进
1、世官制:贵族世袭官职 世官制: 2、察举制:官吏考察推举人才 察举制:
演变经过: 演变经过: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最初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评价: 评价: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后演变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君权与相权
1、演变经过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多 人免职、 人免职、处死 西汉 创设中朝:
三省六部制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度的重大创造。 度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第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1.3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影响第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2.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2.2 分析各个朝代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和变化2.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演进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3.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措施3.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原因和背景3.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强化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与改革4.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挑战4.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动力和阻力4.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意义和效果第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与影响5.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过程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终结的原因和背景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终结对中国的影响和遗产第六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法律制度6.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律制度特点6.2 分析各个朝代法律制度的演进与变化6.3 探讨法律制度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七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官僚体系7.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官僚体系组织结构7.2 分析官僚体系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运作机制7.3 探讨官僚体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与限制第八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经济政策8.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经济政策特点8.2 分析各个朝代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变化8.3 探讨经济政策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九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和教育9.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文化和教育政策9.2 分析文化和教育政策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9.3 探讨文化和教育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维护与批判第十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对外关系10.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对外关系特点10.2 分析各个朝代对外关系的演进与变化10.3 探讨对外关系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十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社会控制1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机制11.2 分析社会控制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11.3 探讨社会控制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局限性第十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人民生活12.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人民生活状况12.2 分析各个朝代人民生活的演进与变化12.3 探讨人民生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和反对第十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与创新13.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改革与创新措施13.2 分析改革与创新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和意义13.3 探讨改革与创新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结果第十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与挑战14.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衰落和挑战14.2 分析衰落和挑战的原因和背景14.3 探讨衰落和挑战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后果第十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和观点1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优点和缺点1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展开,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