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桂花雨》实录

合集下载

教学实录 桂花雨

教学实录   桂花雨

《桂花雨》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堂与以前不一样呢?生:有。

师:那是什么?生:有人听课。

生:……师:对的,我们班有客人来了,那我们是不是要表示一下?来,鼓掌欢迎。

老师告诉你们,他们都是很有名,非常好的老师。

他们难得来一次我们班级做客,那我们是不是要把今天最好表现送给他们,作为礼物呢?生:是。

(开始上课)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师:同学好!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这几天,一走进校园,闻到了什么?生:香味生:桂花香。

师:是的,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是桂花开花的季节。

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桂花有关的课文,那就是:桂花雨.请同学们把右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写。

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课题,谁愿意来。

生1:读。

师:某某,你读的真响亮;生2:读。

师:某某,你读的很有韵味。

下面大家一起读。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比如):为什么这个题目叫桂花雨,不叫桂花树?师:这个问题问的好。

生:(比如):怎么会有桂花雨呢?师:就是对它陌生,不理解,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比如):桂花雨是什么样子呢?师:因为没有见过,所以好奇,这个也很好。

生:(比如):桂花雨能做桂花糕?师:你真细心,从生活中,品味语文。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

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

问题提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7页。

你们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出示幻灯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时间大约三、四分钟)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

刚才你们提的问题,我想答案都差不多了吧。

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实录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

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

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生: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香气味儿令人陶醉。

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
师: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

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实录开始师:你们熟悉桂花吗?谁来讲讲桂花?生:桂花颜色有很多种,有红色的,有黄色的。

它的花瓣是十字形的。

师:是的它有很多种颜色,有乳白色的,有橙色的,有黄色的。

生:桂花特别香。

师:它有淡淡的特别的香味。

生:桂花有很多品种。

有丹桂,有金桂。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

她一生漂泊,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17岁跟着亲人来到杭州,32岁迁居台湾,生:“这里的桂花”是说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师:是啊,哪一个句子?把它找出来。

生(齐读):杭州有一处小山……香飘十里。

师:怎样的桂花?生:香飘十里的桂花。

师:你们听到过杭州的桂花最有名的是什么地方吗?生:桂花园。

师:桂花是杭州的市花。

最香的桂花就在文中所说的小山上,园名名叫满觉陇。

600多年前就是十分有名的赏桂的地方。

(课件出示配诗图。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师:正是这样香飘十里的桂花,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生: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我们不禁要问,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再读课文,如果你看到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句子,请把它划下来。

(生读,师巡视指导。

两分钟后)生: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023最新-《桂花雨》教学实录【优秀4篇】

2023最新-《桂花雨》教学实录【优秀4篇】

《桂花雨》教学实录【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桂花雨》教学实录,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重点字、词语、句子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2、精心设计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展开回忆,丰富理解1、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事情?(指名回答)写了那么多景物和事情,那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景,什么物?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景,什么物?2、提问:谁愿意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3、请同学们看看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事,它都表达了一份浓浓的什么?(情)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借景和事表达怎样的一份情,又是怎样表达的?三、读——精读品味浸染桂香1、本文共八个自然段,有一个字在全文共出现八次,而这个字刚好点明了桂花这一景物特点?(香)2、请同学们拿起笔画出带有”香“字的句子。

3、提问;你们找到哪些带有”香“字的句子?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句子。

①齐读句子②请同学们注意了,虽然句句带香,但写法一样吗?③作者用了这么丰富的表达方法,我们该怎么品味?课件出示伟人的读书方法(圈、划、写旁注)。

④让学生圈划出自己认为很美妙的词,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选两三句即可)⑤交流汇报,发现写法有什么不同?⑥小组读、齐读。

《桂花雨》研讨实录

《桂花雨》研讨实录

《桂花雨》课例研讨实录(陕鲲鹏小语)陈明说: 好一个睿智幽默的老师湘鲲鹏小语蒋松清说: 开头用的是阿凡提的方法【鲁鲲鹏小语】王光春说: 讲话自然,亲切,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陕【鲲鹏小语】小黄说: 我还比较喜欢这种亲近学生的方式,自然而幽默的调侃之中透露出教师的智慧与童心陈国安是苏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桂鲲鹏小语】宋锦海说: 聊天式的课堂,很轻松哈市平房百利刘雁翔说: 这样的课堂,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学习。

【川鲲鹏小语】张晓波说: 聊天式的谈话,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十分自然【川鲲鹏小语】黄丽娟说: 这样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赣鲲鹏小语】寒寒说: 这风格,这声音有点像薛法根老师。

不吃鱼儿的黑猫儿说: 简单一问,条理搞清【新鲲鹏小语】飞雪说: 是的,什么版本的《桂花雨》,好像不是人教版的?河北苗雅萍说: 老师教的是原文,教材有删改陕【鲲鹏小语】小黄说: 本文是琦君的散文《故乡的桂花雨》,课文是根据这个改编的【吉鲲鹏小语】邢佳文说: 根据孩子起点,随时调整问题,----调控的多好【川鲲鹏小语】黄丽娟说: 喜欢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慢条斯理,亲切自然【鲁鲲鹏小语】王光春说: 怪不得了,课文没有台湾的桂花【桂鲲鹏小语】宋锦海说: 就是聊课,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商量着来上”是不是这样?不吃鱼儿的黑猫儿说: 场景,文体风格出来了陕【鲲鹏小语】小黄说: 是不是散文教学就需要这种从整体把握场景描写,从不同的场景入手寻找他们表达的共同情感呢?夕阳说: 中文系的大学教授,比较忠于原文。

【陕鲲鹏小语】随心说: 估计是版本不同不吃鱼儿的黑猫儿说: 最动情,呵呵,奔向情感了,好快捷【陕鲲鹏小语】随心说: 课本改变较多夕阳说: 陈教授喜欢原著,曾不断批评现行修改的教材。

【蒙鲲鹏小语】段彩霞说: 老师把课文背下来了?鲲鹏小语*沈一娜说: 和人教版的不同差别好大【鲲鹏小语】锁风金鹏说: 老师是在背着朗诵课文哦【川鲲鹏小语】黄丽娟说: 这个不是人教版的桂花雨吧【黑鲲鹏小语】王婧说: 教师先入情,再感染孩子,引领孩子入情入境。

《桂花雨》语文课堂实录

《桂花雨》语文课堂实录

---------------------------------------------------------------最新资料推荐------------------------------------------------------《桂花雨》语文课堂实录《桂花雨》课堂文字实录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花的图片,你认识它们吗?(出示桂花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花?(指名回答)生:桂花。

师:很好,这是桂花。

(板书:桂花)老师很佩服同学们的眼力。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一下桂花的资料。

(出示桂花资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师:好,通过这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对桂花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近桂花,去进一步了解桂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12、桂花雨)(生齐读课题)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指名回答)生:桂花雨是什么?生:为什么会有桂花雨?生: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师:1/ 17同学们都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你们的脑袋里装着很多的为什么。

老师想告诉大家,提出问题才是第一步,关键是怎样解决问题,老师相信,随着我们走近桂花,我们的问题都会一一解决的。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生:有。

3、师:再走近桂花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出示作者资料)本文的作者是(多媒体出示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读一读)(生读)二、认识作者,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一起去欣赏那美妙的花雨。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并且画出了生字词,并自学了生字词。

不知道同学们学的怎么样了,下面我们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师:字正腔圆,而且非常准确。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最新资料推荐------------------------------------------------------ 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把它们记住?可以提出来分享一下。

部编版桂花雨教学实录-桂花雨教学实录

部编版桂花雨教学实录-桂花雨教学实录

部编版桂花雨教学实录|桂花雨教学实录《桂花雨》教学实录评析说明:本文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是一堂事先未通知情况下,市教育局随机听课记录,附有教研员点评。

收录于此,仅供教师参考。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桂花的特点,请同学们想想,桂花的特点是什么?生:香、多。

板书:桂花雨香多师:说得好,我们继续学习,大家齐读第二自然。

师:课文中“浸”,表现了桂花的什么特点?生:桂花很香师:你是怎么想的?生:……(老师慢慢走近学生,然后鼓励学生)师:“浸”,你想到了什么?生:我会陶醉。

师:好。

师:桂花成熟了,人们会怎么做呢?生:人们会摇桂花。

师:什么时候摇桂花最合适?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老师绕了两个小组巡视检查,然后抽查了两名同学。

)师: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大声读,开始时读得较好,到后来学生带些唱读,老师没有纠正)师:摇桂花带给“我”带来什么乐趣?生:这下我可乐了。

生: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生: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生: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师:对,童年的摇花乐,就是表现在以上几点。

师:桂花有什么特点?生:桂花小。

师:对了,桂花小又多,所以像下雨一样,这是桂花雨的特点。

师:摇桂花的时节会碰到什么矛盾?生:可不要台风呀。

师:桂花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齐读相关段落)师:谁来说桂花的作用?生:当茶喝。

生: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学生反应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大胆)师:桂花不仅好看,而且有用,你们觉得桂花怎样?生:很多、很香、很小。

生:我觉得桂花很有用,很好。

生:我觉得桂花很美。

师:大家说得很好,桂花不仅好看,而且有用处,所以我们喜欢桂花,对它有深厚的感情。

师:花开花落总会在一定的季节,课文里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生:因为人们把桂花做成了茶,茶里有香气。

师:还有吗?生:是因为做成了年糕。

生:是因为做了桂花卤。

生:桂花一年四都开着。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实录

《桂花雨》教学实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2.引导同学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注意同学的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思乡情'。

一.观赏桂花,谈话导入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花?每当中秋节前后,就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那你喜爱桂花吗?能说说理由吗?前段时间,我们学校里也开满了桂花,整个校内沉醉在花香里。

2.那你听说过桂花雨吗?今日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这场奇异的雨《桂花雨》板书。

3.齐读课题。

试提疑问。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1.请你自由读课文,思索:课文的为什么也喜爱桂花。

2.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A.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三.透过花香,体悟思乡1.桂花扑鼻的香气的确令人难忘,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让难以忘记的呢?抽读5自然段。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2.这段话让我们也见识了桂花雨,这里的桂花除了"香',还有什么?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殊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6.摇桂花的欢乐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的父亲曾经用诗句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这份乐,这份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下街小学)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学生写,略)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

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新(鲜)]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师:不是很准确生1:特别生2:格外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生1:爸爸妈妈生2:爷爷奶奶生3:外公外婆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

(众笑)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众生:错了!师:错了?众生:对了!(众笑)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

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生1:美!生2:香!生3:乐!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生:不好看!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生:不太好看,太小了!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生:香气迷人!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师:嗯,不好看!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生:浸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生:看得见师:摸得着吗?生:摸得着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摸得着吗?生:摸不着师:感觉得到吗?生:感觉不到。

(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师:哪个字体现了“乐”?生:落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生:情的浓和淡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生:乡情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生:台湾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生:泪流满面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生齐:乡愁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师:俗了生2:回忆师:有点莫名其妙了生:乡情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生:乡愁[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

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

请记住这散文题目……生:桂花雨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

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

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